【原文】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故外親而內疏1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2,因其見以然之3,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4,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5,微而證之,符而應之6,擁而塞之,亂而惑之7,是謂計謀。
【注釋】
1外親而內疏:外表親近,內心疏遠。
2因其疑以變之:根據對方的疑問來改變遊說內容。陶弘景注:“若內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彼或因見而有所見,則因其所見而然之。”
3因其見以然之:根據對方的表現判斷遊說活動是否得法。
4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根據言辭來總結要點,根據形勢來成就事業。陶弘景注:“既然見彼或有可否之說,則因其說要結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5摩而恐之,高而動之:陶弘景注:“患惡既除,惑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6微而證之,符而應之:陶弘景注:“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以證之,為設符驗以應之。”符,驗證。
7擁而塞之,亂而惑之:陶弘景注:“雖有為設引據符驗,尚不知變者,此則或深不可救也。使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擁,通壅,用土堵。塞,封閉。
【譯文】
所以,弱小可以蓄成強大,彎曲可以變成筆直,不足可以積成有餘,就看運用是否合理。對那些外表親近而內心疏遠的人,要從內心入手遊說,用真誠來打動;對那些內心親近而外表疏遠的人,要從外部入手遊說,以求表裏如一。因此,順著對方的疑問來改變遊說的內容,根據對方的發現來肯定他的看法,根據對方的言辭去迎合他的本意,根據利於對方的形勢去成全他,根據對方憎惡的東西來幫他謀劃解決,根據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法排除。如果這些不能有效,就要在摸清對方意圖之後再威脅,誇大事情的嚴重性使之動搖。進一步借助事實和例證使他有所改變。以阻隔來蒙蔽,用謀略來迷惑。這些做法就是“計謀”。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故外親而內疏1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2,因其見以然之3,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4,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5,微而證之,符而應之6,擁而塞之,亂而惑之7,是謂計謀。
【注釋】
1外親而內疏:外表親近,內心疏遠。
2因其疑以變之:根據對方的疑問來改變遊說內容。陶弘景注:“若內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彼或因見而有所見,則因其所見而然之。”
3因其見以然之:根據對方的表現判斷遊說活動是否得法。
4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根據言辭來總結要點,根據形勢來成就事業。陶弘景注:“既然見彼或有可否之說,則因其說要結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5摩而恐之,高而動之:陶弘景注:“患惡既除,惑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6微而證之,符而應之:陶弘景注:“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以證之,為設符驗以應之。”符,驗證。
7擁而塞之,亂而惑之:陶弘景注:“雖有為設引據符驗,尚不知變者,此則或深不可救也。使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擁,通壅,用土堵。塞,封閉。
【譯文】
所以,弱小可以蓄成強大,彎曲可以變成筆直,不足可以積成有餘,就看運用是否合理。對那些外表親近而內心疏遠的人,要從內心入手遊說,用真誠來打動;對那些內心親近而外表疏遠的人,要從外部入手遊說,以求表裏如一。因此,順著對方的疑問來改變遊說的內容,根據對方的發現來肯定他的看法,根據對方的言辭去迎合他的本意,根據利於對方的形勢去成全他,根據對方憎惡的東西來幫他謀劃解決,根據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法排除。如果這些不能有效,就要在摸清對方意圖之後再威脅,誇大事情的嚴重性使之動搖。進一步借助事實和例證使他有所改變。以阻隔來蒙蔽,用謀略來迷惑。這些做法就是“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