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盛神法五龍2;盛神中有五氣3,神為之長,心為之舍4,德為之大5。養神之所,歸諸道6。道者,天地之始7,一其紀也8。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9。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10,乃有其術(11)。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12)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13)也。生受之天(14),謂之真入。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15)。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16)。知類在竅(17)。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氣得養(19),務在舍神(20)。此之謂化(21)。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知,四者(22)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23),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24)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誌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誌。
【注釋】
1神:精氣、魂魄。
2五龍:五行中的龍。所謂‘五行’,是我國說明宇宙萬物變化的傳統學說。因為在天地之間,有循環流轉不停的金、木、水、火、土,萬物就是根據這五種元素而產生。龍是古代想像中神靈,具有超人能力。
3五氣:指心、肝、脾、肺、腎等五類之氣。氣是萬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風雨、寒暑、陰陽等天地間觀察之源,在人體中具有生命力、意誌、感情。
4心為之舍:心是五氣所宿的地方。
5德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為人的本源。
6養神之所,歸諸道:根據道來養神,道是天地的真理、萬物的根源。
7天地之始,無的意思,“老子”中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無,而無常常表現為有,有又常常歸於無的形態。
8一其紀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為其綱紀。
9化端:變化的開始。
10得一:一是無,也就是萬物之源。
(11)有其術:心如果能變成無為,其術自然產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事等而言。
(13)攝:統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傳授到人間的。
(15)聖人者,以類知之:聖人固然偉大,但必須有學問之後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個層次。
(16)人與生一,出於化物:入共同所產生的,就是無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誕生之後就從物而化。
(17)知類在竅:人之所以能知事類,完全是根據九竅。類是認識事物,概念之後加以類別。
(18)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假如根據九竅還不知道而陷於迷惑,術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氣得養:假如心術能很通,五氣自然能被養。
(20)務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來。
(21)此之謂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來,自然會從勝而化。
(22)四者:指誌、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經常使其住在這裏。
(24)執一:堅守無為。
【譯文】
強化人的精、氣、神,要效法五行之龍變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體的五髒之氣很強。其中在五髒之氣——神、魂、魄、情、誌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處所,品德樹神外在表現形式,而養神之寶,歸之於道。
所謂“道”是產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後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萬物。萬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萬物化之為氣。“氣”先天地而生,看不見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們就稱它為“神靈”。
所說的“道”,是神明的本源,萬物變化之始,由此修德、養五氣,人就能專心致誌,獲得一定的道術。所謂“道術”就是在“神氣”出入身體時,人能自由運用它。
人的身體有九竅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與外界接觸的門戶,由心靈總管它們。
人本受命於天,故稱為真人。真人原天合為一體。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練內功,就稱為“聖人”。所謂“聖人”,是能掌握以此類推的方法,解決疑難。
人生活在天地間,就在於隨環境變化。接受外界知識在於利用各種感覺器官;解釋疑難在於通過心靈進行綜合分析。苦無心靈的思維,“道術”則有不通之處。
要使“道術”通達,務必內養“五氣”———神、魂、魄、精、誌,而且要使“神道”歸於自身。此一過程稱之為“化”。亦萬物自然運化的規律,內養“五氣”。在“誌”、“思”、“神”、“法”中,“種”氣樹最主要的。要用“靜和”之法養氣,養氣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現威勢,就能無所不為,使氣常存於身,使“神”氣變化,歸之於身,被稱之為“真人”。所謂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萬物產於一的自然規律養護萬物,懷大誌,施道德,養育萬民、以無能不包的思想威行於世界的人。所謂士,一般能通達此理,也能精神旺盛,養氣養誌。
盛神法五龍2;盛神中有五氣3,神為之長,心為之舍4,德為之大5。養神之所,歸諸道6。道者,天地之始7,一其紀也8。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9。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10,乃有其術(11)。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12)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13)也。生受之天(14),謂之真入。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15)。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16)。知類在竅(17)。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氣得養(19),務在舍神(20)。此之謂化(21)。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知,四者(22)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23),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24)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誌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誌。
【注釋】
1神:精氣、魂魄。
2五龍:五行中的龍。所謂‘五行’,是我國說明宇宙萬物變化的傳統學說。因為在天地之間,有循環流轉不停的金、木、水、火、土,萬物就是根據這五種元素而產生。龍是古代想像中神靈,具有超人能力。
3五氣:指心、肝、脾、肺、腎等五類之氣。氣是萬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風雨、寒暑、陰陽等天地間觀察之源,在人體中具有生命力、意誌、感情。
4心為之舍:心是五氣所宿的地方。
5德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為人的本源。
6養神之所,歸諸道:根據道來養神,道是天地的真理、萬物的根源。
7天地之始,無的意思,“老子”中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無,而無常常表現為有,有又常常歸於無的形態。
8一其紀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為其綱紀。
9化端:變化的開始。
10得一:一是無,也就是萬物之源。
(11)有其術:心如果能變成無為,其術自然產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事等而言。
(13)攝:統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傳授到人間的。
(15)聖人者,以類知之:聖人固然偉大,但必須有學問之後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個層次。
(16)人與生一,出於化物:入共同所產生的,就是無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誕生之後就從物而化。
(17)知類在竅:人之所以能知事類,完全是根據九竅。類是認識事物,概念之後加以類別。
(18)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假如根據九竅還不知道而陷於迷惑,術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氣得養:假如心術能很通,五氣自然能被養。
(20)務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來。
(21)此之謂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來,自然會從勝而化。
(22)四者:指誌、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經常使其住在這裏。
(24)執一:堅守無為。
【譯文】
強化人的精、氣、神,要效法五行之龍變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體的五髒之氣很強。其中在五髒之氣——神、魂、魄、情、誌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處所,品德樹神外在表現形式,而養神之寶,歸之於道。
所謂“道”是產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後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萬物。萬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萬物化之為氣。“氣”先天地而生,看不見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們就稱它為“神靈”。
所說的“道”,是神明的本源,萬物變化之始,由此修德、養五氣,人就能專心致誌,獲得一定的道術。所謂“道術”就是在“神氣”出入身體時,人能自由運用它。
人的身體有九竅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與外界接觸的門戶,由心靈總管它們。
人本受命於天,故稱為真人。真人原天合為一體。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練內功,就稱為“聖人”。所謂“聖人”,是能掌握以此類推的方法,解決疑難。
人生活在天地間,就在於隨環境變化。接受外界知識在於利用各種感覺器官;解釋疑難在於通過心靈進行綜合分析。苦無心靈的思維,“道術”則有不通之處。
要使“道術”通達,務必內養“五氣”———神、魂、魄、精、誌,而且要使“神道”歸於自身。此一過程稱之為“化”。亦萬物自然運化的規律,內養“五氣”。在“誌”、“思”、“神”、“法”中,“種”氣樹最主要的。要用“靜和”之法養氣,養氣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現威勢,就能無所不為,使氣常存於身,使“神”氣變化,歸之於身,被稱之為“真人”。所謂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萬物產於一的自然規律養護萬物,懷大誌,施道德,養育萬民、以無能不包的思想威行於世界的人。所謂士,一般能通達此理,也能精神旺盛,養氣養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