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說到,我是幼無大誌的人。其實我老也無大誌,那種“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言壯語,我覺得,隻有不世出的英雄才能說出。但是,曆史的記載是否可靠,我也懷疑。劉邦和朱元璋等地痞流氓,一無所有,從而一無所懼,運氣好,成了皇上。一批幫閑的書生極盡拍馬之能事,連這一批流氓並不漂亮的長相也成了神奇的東西,在這些書生筆下猛吹不已。他們年輕時未必有這樣的豪言壯語,書生也臆造出來,以達到吹拍的目的。


    話扯遠了,還是談我自己吧。我的“無大誌”表現在各個方麵,在年齡方麵也有表現。我的父母都隻活40歲多一點。我自己想,我若超過父母,能活到50歲,我就應該滿足了。記得大概是在20世紀50年代,我40多歲的時候,忽發奇想,想到我能否看到一個新世紀。我計算了一下,我必須活到89歲,才能做到。89歲,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古今中外的文人,有幾個能活到這個歲數的?這簡直像是蓬萊三山,煙波渺茫,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曾幾何時,知命之年,倏爾而逝;耳順之年,也沒有留下什麽痕跡;在古稀之年也沒能讓我有古稀的感覺。物換星移,歲月流逝,我卻懵懵然,木木然,沒有一點兒感覺,“高堂明鏡悲白發”,我很少攬鏡自照,頭發變白,自己是感覺不到的。隻有在校園中偶爾遇到一位熟人,幾年不見,發已半白,我心裏驀地震顫了一下。被人稱呼,從“老季”變成了“季老”,最初覺得有點兒刺耳。此外則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彈指一瞬間,自己竟然活到了89歲,迎接了新世紀和新千年,當年認為無法想象的,絕對辦不到的,當年的蓬萊三山,“今朝都到眼前來”了。豈不大可喜哉!然而又豈不大可驚哉!


    記得有兩句詩:“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願便平常”,我現在深深地認識到這樸素語言中蘊含的真理。我現在確實如願了,但是心情平常到連平常的感覺都沒有了。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到了晚上,仍然會在西方落下。環顧我的房間,依然是插架盈室,書籍盈架。窗台上的那幾盆花草依然綠葉葳蕤,春意盎然。窗外是嚴冬。荷塘裏隻剩下了殘荷的枯枝,在寒風中抖動。冰下水中魚兒們是在遊泳,還是在睡眠?我不得而知。埋在淤泥中蓮藕是在蔓延,還是在冬眠?我也不得而知。荷花如果能做夢的話,我想,它們會夢到春天,堅冰融化,春水溶溶,它們又能長出尖尖的角,笑傲春風了。


    荷花是不會知道什麽20世紀、21世紀的。大千世界的一切動植物都不知道,它們僅僅知道日和夜以及季節的變換這些自然界的現象。隻有天之驕子人類才有本領耍出一些新花樣,自己耍出來以後,自己又頂禮膜拜,深信不疑。神仙皇帝就屬於這一類,世紀和千年也屬於這一類。就拿20世紀的世紀末來說,明明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卻似乎有了無限的神力。多少年來,世界各國不知有多少聰明睿智之士,大談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世紀末問題,又是總結20世紀的經驗教訓,又是侈談21世紀的這個那個,喧呶紛爭,煞是熱鬧,人各自是其是而非他人之是。一時文壇、學壇,還有什麽壇,議論蜂起,殺聲震天。倘若在高天上某一個地方真有一位造物主的話,他下視人寰,看到一群小動物角鬥,恐怕會莞爾而笑吧。


    我自己不比任何人聰明,我也參加到這一係列的紛爭裏來了。我談的主要是文化問題,20世紀和21世紀東西文化的關係問題。我認為,20世紀是全部人類曆史上發展最快的一個世紀。在這個世紀以前西方發生的產業革命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200多年內,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福利,全世界人民皆受其惠,但這隻是事情的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則是並不美好的,由於西方人以“征服自然”為鵠的,對大自然誅求無饜,結果遭到了大自然的報複和懲罰,產生了許多弊端和禍害。這些弊端和災害彰彰在人耳目,用不著我再來細數。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政府和人民團體都在高呼“環保”,又是宣傳,又是開會,一時甚囂塵上。奇怪的是,竟無一人提到環保問題產生的根源。為什麽歐洲中世紀和中國的漢唐時代,從來沒有什麽環保問題呢?這情況難道還不值得人們深思嗎?


    我自己把環保問題同20世紀和21世紀掛上了鉤,同東西文化掛上了鉤。同時我又常常舉一個民間流傳的近視眼猜匾的笑話,說21世紀這一塊匾還沒有掛了出來,我們現在亂猜匾上的大字,無疑都是近視眼。能吹噓看到了匾上字的人,是狡猾者,是事前向主事人打聽好了的。但是這種狡猾行動,對匾是可以的,對21世紀則是行不通的。難道誰有能耐到上帝那裏去打聽嗎?我主張在21世紀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東方文化的精華——能幫助人們解決環保問題。我似乎已經看到了還沒有掛出來的匾上的字。不是我從上帝那裏打聽來的,是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得出來的,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20世紀最後一天的夜裏,我猛然醒來,開燈一看,時針正指12點,不差一分鍾。我心裏一愣:我現在已是21世紀的人了。未多介意,關燈又睡。早晨7點,乘車到中華世紀壇去,同另外9個科學界聞人,代表學術界10個分支,另外配上10個兒童,共同撞新鑄成的世紀鍾王21響,象征科學繁榮。鍾聲深沉洪亮,在北京上空回蕩。這時,我的心驀地一陣顫動,21世紀五個大字沉重地壓在我的心頭,真正感覺“往事越千年”,我自己昨天還是20世紀的“世紀老人”,而今一轉瞬間,我已成為21世紀的“新人”了。


    在這關鍵的時刻,我過去很多年熱心議論的一些問題,什麽東西方文化,什麽環保,什麽天人合一,什麽分析的思維模式和綜合的思維模式等等,都從我心中隱去。過去侈談21世紀,等到21世紀真正來到了眼前,心中卻是一個大空虛。中國古書上那個葉公好龍的故事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然而,我心中也並不是完全的真正的空虛,我想到了我自己。進入新世紀,我確確實實是89歲了。這是古今中外都豔羨的一個年齡。我竟於無意中得之,不亦快哉!連我這個少無大誌老也無大誌的人都不得不感到躊躇滿誌了。但是,我腦海裏立即出現了一個問題:活大年紀究竟是好事呢,還是壞事?這問題還真不易答複。愛活著,是人之常情,連中國老百姓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我焉能例外?但是,活得太久了,人事紛紜,應對勞神。人世間一些魑魅魍魎的現象,看多了也讓人心煩。德國大詩人歌德晚年渴望休息(ruhen)的名詩,正表現了這種心情。我有時候也真想休息了。


    中國古代詩文中有不少鼓勵老年人的話,比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如“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又如“餘霞尚滿天”等等,讀起來也頗讓老人振奮。但是,仔細於字裏行間推敲一下,便不難發現,這些詩句實際上是為老人打氣的,給老人以安慰的,信以為真,便會上當。


    那麽,老年人就全該死了嗎?也不是。人老了,識多見廣,正反兩麵的經驗教訓都非常豐富,這些東西對我們國家還是有用處的,隻要不倚老賣老,不倚老吃老,人類社會還是需要老人的。佛經裏麵有一個《棄老國緣》的故事,說的就是這一番道理。在現在的中國,在21世紀的中國,活著無疑還是一種樂事。我常常說:人們吃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這是我的最根本的信條之一。我也身體力行。進入21世紀的我仍然是黎明即起,兀兀窮年,不求有驚人之舉,但求無愧於心,無愧於吃下去的飯。


    在北京大學校內,老教授有一大批。比我更老的人,還有十幾位。如果在往八寶山去的路上按年齡順序排一個隊的話,我絕不在前幾名。我曾說過,我絕不會在這個隊伍中搶先加塞,我決心魚貫而前,輪到我的時候,我說不定還會溜號躲開,從後麵擠進比我年輕的隊伍中。


    多少年來,我成了陶淵明的信徒。他寫的一首詩: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我感到,對生死之事,我確實沒有多慮。關鍵在一個“應”字。這個“應”字由誰來掌管,由誰來決定呢?我不能知道,反正不由我自己來決定。既然不由我自己來決定,那麽一一由它去吧。


    2000年1月1-3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朗潤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朗潤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