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研製轉窯神秘對手
下午,武山還是最後一個來到張知木辦公室的。
滿頭大汗的武山一進屋就一直說:“張總,各位,實在是不好意思,我來晚了。我們的一個立窯出了點事故,一個工人不按規程操作,被燒傷了,我需要處理一下。讓你們等我實在是不好意思。”
“伍礦長,這事兒不能怪你。”張知木說,“如果你的立窯出了事故,工人受了傷,你不去處理,那就不是個好礦長。工人的傷勢怎麽樣?”
“燒傷,傷得不輕。”武山擦著汗,“我方才把他送到了我們窯崗醫院,張院長說,命能保住。可是估計再幹活就不可能了。唉!剛過幾天好日子,你說說……”
“我們是應該把生產安全的事兒,好好的注意一下了。”李雲鶴說,“窯崗的每個廠子幾乎都有工人受傷的事兒。不注意不行了。”
“我看這樣,等我們眼前的事兒都安排完了。李雲鶴、盧先生我們一起把所有的廠子都走一遍,和每個廠子的廠長、工人們一起研究一下,那些是安全隱患。都要有真對性做好安全措施,一定要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張知木說。
“我看這件事兒,也要讓閻伯參加。”李雲鶴說,“以後我們製定好安全生產規定,也需要派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不按生產安全規定生產的,要嚴厲處罰他們的責任領導。我看這件事兒,由閻伯牽頭才能執行下去。他可是不會講啥情麵。”
“好,這件事兒就這樣。”張知木說。
關於石灰窯轉窯的事兒,張知木了解的也不多,也就是有幾次因為給水泥廠搞項目去過幾次水泥廠。由於那裏的空氣很不好,不願意多呆,隻是參觀過他們的回轉窯。也聽廠子裏麵的人介紹過一下。所以張知木也隻能給李雲鶴他們指出來一個思路,具體的還需要他們自己研製試驗。
“行啦,我們還是進入今天的正題。”張知木說,“大家已經知道不論武礦長他們怎麽努力,他們的水泥也不夠我們用的。那是因為他們的手工立窯生產效率就隻這樣。因此我們必須采用一種新的水泥生產方式,這就是回轉窯水泥生產。這樣水泥生產是日夜連續的,最小的每天也可以生產幾十噸,大的可以每天生產千噸甚至上萬噸。說簡單了,就是我們需要造一個大鋼管子,裏麵砌上一層耐火磚,然後傾斜著放著,要是使它慢慢的旋轉,然後將烘幹粉碎水泥生料從上端倒進管子,把煤烘幹磨成粉以後,從下麵吹進去。讓加熱燃燒的煤粉和生水泥物料對流,將生水泥物料燒成熟水泥。冷卻後出來就是水泥了。”
盧炳義說:“要是真的能像你說的這樣,就象高爐一樣可以連續生產水泥,那可是一大突破。我們的水泥就可以滿足我們需要了。”
“這事兒簡單說它的原理是這樣,可是關鍵還是需要知道我們這種設備究竟是什麽樣的。”李雲鶴說。
張知木拿起一個示意圖,進一步說:“我方才說的是這種生產方式的核心。這個核心設備是非常重的,他需要用幾個托輪,將這個旋轉的回轉筒子托起來。還要有固定的一頭一尾兩個部分,和這個旋轉的圓筒子通過鋼板和石墨密封滑動連接。旋轉筒子的尾端用切向彈簧鋼板固定一個大齒圈兒,下麵用一個小齒輪和他齧合,電動機通過一個減速器驅動這個小齒輪。這個裝置的窯尾處,有一段耐高溫、耐磨的窯口護板,窯口護板與冷風套組成套筒空間,從外麵向套筒內吹冷風冷卻窯頭護板的非工作麵。這樣他才能長時間工作。”
幾個人圍著張知木一邊看著張知木畫的草圖,一邊聽張知木的講解。李雲鶴問:“這回轉筒要多長?”
“一般的我們需要把它設計成長度和直徑比為一比四十。我們的回轉筒的直徑是一米的話,就需要四十米長。為了施工方便,我就選用一米五的吧。那麽長度就應該是六十米。我們選用三個回轉托輪,每段的中間的間隔是二十米長。”張知木說。
“這個回轉筒裏麵承受的重量是很大的,鋼板是不要很厚啊?”李迪問。
“這當然了,不過太厚了的話重量也大,我們可以在回轉拖輪處加大厚度,拖輪兩邊向外逐漸的可以減少厚度。托輪處可以用鑄鋼鑄成再加工。一般的厚度有二十五毫米就行,拖輪下麵用六十五毫米,向外過渡的位置用三十八毫米。其實我們剛開始搞再厚一點也行。”張知木說,“還有從入料口的尾端導出去的熱空氣,可以用來給生料預熱,這樣可以減少能源。”
武山還是看出來了一點兒門道,“我看啊!這樣的生產方式,不僅僅是窯爐不能停需要連續生產,我們其他的備料和煤粉加工都是需要連續不能停的。尤其是不能停電,否則的話就會出事兒,把設備燒壞。我們需要製作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人少了設計不過來,也加工不過來。”
張知木說:“武山說得對,我們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很多因數。特別是我們需要有後備電源,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因為如果停電了,我們的冷卻吹風停止了。可是設備溫度沒有下來,就會燒壞設備。旋轉回轉筒不轉了也容易燒壞。”
“還有,進料我們需要絕對保證,出料的水泥冷卻後也需要運走,或者存放。這在設計的時候都需要考慮到。”武山說。
“我最擔心的事兒是,盡管回轉筒內部砌有耐火磚可是,那三個托輪處的溫度依然會太高,我們需要仔細的研究。”李雲鶴說。
“李雲鶴說的是個難點。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頭尾兩端和回轉窯之間的密封,需要我們仔細的研究。”張知木說。
盧炳義說:“這是設計一個工廠,我們的第一個會很難,不過我覺得從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說,應該能克服。我們這次要是突破了。對我們今後建設的影響簡直就太大了。”
“盧先生的話很對,今後水泥要是能成為大宗商品的話,我們好多地方都可以使用水泥。有些路麵我們都可以用水泥來建設。”張知木說,“等我們對回轉窯水泥技術完全掌握了之後,我們就可以建設日產幾千噸的大型水泥廠。那時候的水泥,我們想用在那裏就可以用在哪裏。所以,不管我們花費多少代價,都要突破這個回轉窯水泥生產技術。”
李雲鶴說:“我看了,我們需要一點時間來進行設計研製。我們也需要抽出人來,組建一個小組來專門兒設計這個生產線。武山是責無旁貸了。不過那些烘幹設備和粉碎機我們在冶場那邊搞燒結的時候已經搞過,照著弄就行。”
武山說:“我可以全力以赴的參加。我的那個窯廠,隻要不出事兒,那幾個窯長自己都能管理的很好。”
“你們那邊的鐵路和公路,我們大概的設計一下就可先開始施工了。”盧炳義說,“這件事兒我們盡量的往前搶。”
張知木說:“還有啊,他們將來上大型回轉窯的時候,會有大量的高溫尾氣,你們還可以配套的建設發電廠。”
“這樣吧!我們看看他們到底能有多少熱能再說吧!”李迪說,“我們的電線很快的就可以給他們拉過去。最次可以和公路和鐵路同步,保證不耽誤使用。”
大家基本上把這個轉窯水泥生產線的事兒,又從頭理順了一下。暫時也隻能商量到這裏。張知木讓楊玉琳給大家換上了好茶。大家也都鬆弛了一點兒,開始慢慢的品茶了。
張知木說:“各位,你們可能還不知道,我們要是能突破這個回轉窯技術,它的用處還不隻是用來生產水泥呢!我們冶場那邊的燒結也可以用這個技術。還有我們就要開始煉鋁了。我麽們完全可以用回轉窯把氫氧化鋁燒製成氧化鋁,在進行電解。不然用別的辦法很不方便,沒法大規模生產。等等還會有很多用處。”
李迪說:“張總,我知道冶場那邊電解鋁和電解鎂的設備已經準備好了,就等我們的發電廠發電才開始試生產。我們最近很快就會發電了。為啥耽誤了這麽長時間,是因為我們想讓冶場的兩台發電機和窯崗的這台發電機組網運行。這次我們想組成一個十千伏的電網。我想這樣也能提高我們的用電安全和電網的質量。”
盧炳義覺得很新奇,問:“你們的電網中各台發電機是怎麽實現各個發電機的相位同步的?”
“是這樣的,我們的發電機都是選用同步發電機。我們的電網都連好以後,我們先把我們窯崗這台發電機負載連到電網上。我們待發電的其它的發電機,可以調節蒸汽機的轉速將發電機轉子的轉速調節到五十赫茲左右,在沒有加勵磁電流的情況下合閘並網,然後再加勵磁電流,完全靠發電機和電網之間出現的環流以及產生的電磁轉矩把發電機迅速牽入同步。這樣並網一台以後,我們就可以在並網另一台發電機,以後我們水電機發電時也可以這樣並網。”李迪說這些已經很自信了。
張知木說:“這種並網的辦法簡單是簡單。此法在並列合閘瞬間的電流衝擊比較大,會使電網電壓短時下降,電機繞組端部承受較大的電磁力。以後有條件還是盡量的將發電機頻率和電壓相位差調整到基本一致的時候合閘並網,然後讓電網自動調整同步。”
李迪說:“我們現在隻是敢用這個最簡單的辦法做個並網的事兒,以後我們再慢慢的研究其他並網的方式。”
“以後並網的發電機越多,電網的穩定性越好。我們的用電質量也會更好。”張知木說,“不過以後的電網管理也是大問題,你們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是啊!我們清楚。”李迪說。
由於這一段時間,武山一直沒怎麽過來,張知木就留武山吃了晚飯。盧炳義有事兒沒跟他們湊熱鬧。李雲鶴和李迪都是願意熱鬧的人,也跟著一起吃飯。
“今天我也沒時間陪你去吃飯。張家口那幾個人鬧了點別扭,我要過去陪他們吃個飯,勸勸他們。”楊玉琳說,“餐廳的飯我都給你們定好了,你們去就行了。”
來到餐廳,張知木一看,揚昌他們幾個人也來到餐廳準備吃飯。看見張知木他們過來,揚昌過來說:“張總,你們也過來吃飯?我們今天晚上加班兒,陪著清風子師傅派來的幾個弟兄一起吃飯。一共有兩撥人。我正好一起陪陪他們。一撥的是過來幫我們搞熒光材料的,一撥是幫我們搞磁帶的。”
張知木說:“好啊!我看我們就兵和一處得啦。我們找一個大一點兒房間一起吃,人多還熱鬧。”
“好啊!張總。”揚昌也願意和張知木一起熱鬧一下。
揚昌要請的幾個人,都是清風子的弟子。現在清風子的弟子,已經是很廣泛的概念了,基本上跟著清風子搞化學都稱作清風子的弟子。他們一聽今晚上要和張知木一起吃飯,更是高興,以前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和張知木這樣近距離接觸。聽到都是張知木的神奇故事。
不過剛坐在一起,這幾個人可是有點緊張。張知木說:“不用緊張,我們這些搞科學搞技術的,不用去敬畏任何權威,我們隻要敬畏真理就行。”
菜開始慢慢的上,這時候大家都沒動筷子。這也是張知木帶來的習慣,上三個菜是嘮嗑,上四個菜才是開喝。張知木問:“你們的熒光粉搞的怎麽樣了?”
一個清風子的弟子說:“我們才開始論證用哪種熒光粉好。那個硫化鋅和氧化鋅都可以用電子激發出來光來。”
“你們就用氧化鋅吧,因為氧化鋅的導電性很好。他受到電子轟擊以後,會將電子通過回路釋放了。硫化鋅沒有導電功能,要想將電子釋放了須要沉積一層金屬膜,那就麻煩了。”涉及到自己專業領域的東西,張知木講起來是更清楚,“你們又一點要注意,需要在氧化鋅裏麵加一點兒硫化鋅和氯化鋅,這叫摻雜。有了少量的硫和氯離子熒光粉的發光效率會更高。”
張知木話讓那幾個人直點頭。張知木說:“這種材料發出來的熒光是綠色的。以後要想發出來白光還要加上一點硫化鎘才行。”
這時候,菜上來了四個。等不及了的李雲鶴背著張知木,示意大家先別講話了,大家夥也都明白李雲鶴的意思,不說話了。
張知木一看菜上來了,說:“我看今天就不講啥話客套話了,我們開吃開喝!”
“好!”眾人一致響應。端起酒盞就都說敬張總,張知木隻好喝了一口。大家看張知木開喝了,他們可就不客氣了,李雲鶴帶頭就喝了起來。不過張知木看到揚昌和他們幾個晚上要加班兒人還是很節製,心裏暗暗的高興。知道這些人都是很有責任心的,自己知識還需要他們發揚光大才行,因為好多東西自己知道應該是怎麽樣,但是具體怎樣實現自己並不清楚,隻能指出來一個思路讓他們具體去實現。
喝幾杯酒之後,一位搞磁帶的忍不住問張知木,“張總,我們試了一下,把硝化棉和酒精溶解的樟腦製作成容易加工的材料,擠壓成窄膠條,然後塗上磁漿製作磁帶。製作一點兒太費勁兒,還不知道塗的磁漿是否均勻,將來使用也會很困難,不知道你有沒有啥好辦法?”
“這件事兒,你們隻要是試驗成功了就行,至於你說的商品化的問題。我們會再組織搞生產的人和你們一起研究批量生產的工藝和生產設備。任何科研成果到商品化都有一個過程,不過那應該是另一些人要做的事情。”張知木說。
陳玉峰和歐陽鶴到殺胡口送完劉雲,他們一行人還要到殺胡口分公司看一看,回來路上,還要到大同和寧武關看看。他們可不是有閑心遊山玩水,是要再次看看那裏的地形地貌,關口的環境。這次秦鵬也跟著他們一起去的。秦鵬對於這些本來就很在行,特別是對這一帶情況更了解。由於秦鵬臉上的刺的字已經去掉,也不用怕誰說啥。其實現在窯崗人也不用怕誰,不過還是不要聲張的好。用前世的話說,就是要低調。
陳玉峰和歐陽鶴不在,閻伯駒和張知木沒事的時候就在指揮中心的時候多一些。不過還好,劉雲他們離開殺胡口以後,電報一直很清楚的和窯崗保持著聯係。閻伯駒說:“有了這東西,我們應該好好的把這東西用好。我們要盡快的給廣州那邊送一台這東西。還有不知道到南洋陸琪和範鬆他們那裏能不能通到。要是他們那裏也能通到就好了。”
張知木說:“我覺得應該能通到,以後我們會在窯崗建一個大功率的電台,那時候就更沒問題了。因為這東西是通過天上反射下來通信的。”
張知木和歐陽鶴正說著,通信參謀參謀送過來一份電報,說:“有情況,出關部隊來電!”
以前沒有事情,劉雲他們發回來的電報都很簡單,也就是為了保存就聯係,都是“一切平安!”“一切正常!”
沒想到這次會有情況,張知木接過電報,閻伯駒小眼睛也瞪了起來。
電報上寫著:“指揮中心:我部已經多次發現有不明身份的人在我們的隊伍的前後,前來打探。據托裏王子說這一帶不應該有人,因為他的部落都已經遠離這裏。那些圍攻他們部落,輕易也不會到這裏來。而且來人很神秘,我們派人去跟蹤他們,根本追不上。托裏王子說他們騎的馬好像是千裏馬,否則不會有如此速度。問題是前來幾夥人都是騎的這樣的馬,就不太尋常了。我們會注意他們動向謹慎行事兒。”
張知木看了電報也覺得很奇怪。
閻伯駒說:“隻有河曲馬冬天封凍的時候,到青海湖湖心島上和島上的龍馬交配才能產下千裏馬。那也不能所有的人都能騎上千裏馬!真他奶奶的,老子還能讓馬的事兒給弄糊塗了!”
張知木命令說:“劉雲,來電收悉!
你們不要派人追出去太遠,注意警戒,做好戰鬥準備。能有這麽多好馬的人而且對你們感興趣,一定不是一般人。小心為妙,夜裏紮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布置好防範措施。請保持聯係!
張知木
”
劉雲他們本來一切順利,可是當他們發現有不斷地有神秘人物在悄悄地打探他們的時候,劉雲心開始有些犯嘀咕了。他倒是不怕和誰打上一仗,可是他煩的是弄不清對手誰,要幹什麽?
這些打探他們的人,都是用肉眼來偵查。劉雲他們用望遠鏡早就看到他們了。
李魁突然說:“我們不要上他們的當,他們是故意弄得我們心裏慌張,好讓我們軍心慌亂。他們能拿出來這麽好的戰馬,出來偵查不是有點怪嗎?”
托裏王子也說:“這樣的馬在草原上很少見到,他們應該是藏得好好的不讓一般人看見的。不會給探馬用來偵查敵情。”
“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些人本來就不是普通探馬,他們是有一定身份兒的人。”李菁分析說,“而且這些人對自己的武功很是有信心,不然不會一人單騎就前來打探。”
劉雲說:“李菁說的是很有可能。不過我們現在不用管他們,我估計他們就是真的對我們有惡意,也會等我們晚上宿營的時候動手。否則的話,他們要是有絕對對付我們的實力,早就對我們展開包圍了。”
-------------
五線曲譜、振蕩電路、剖腹產手術。郭守敬製造合金炮,關漢卿創作《西遊記》。--《南宋記憶》進展
下午,武山還是最後一個來到張知木辦公室的。
滿頭大汗的武山一進屋就一直說:“張總,各位,實在是不好意思,我來晚了。我們的一個立窯出了點事故,一個工人不按規程操作,被燒傷了,我需要處理一下。讓你們等我實在是不好意思。”
“伍礦長,這事兒不能怪你。”張知木說,“如果你的立窯出了事故,工人受了傷,你不去處理,那就不是個好礦長。工人的傷勢怎麽樣?”
“燒傷,傷得不輕。”武山擦著汗,“我方才把他送到了我們窯崗醫院,張院長說,命能保住。可是估計再幹活就不可能了。唉!剛過幾天好日子,你說說……”
“我們是應該把生產安全的事兒,好好的注意一下了。”李雲鶴說,“窯崗的每個廠子幾乎都有工人受傷的事兒。不注意不行了。”
“我看這樣,等我們眼前的事兒都安排完了。李雲鶴、盧先生我們一起把所有的廠子都走一遍,和每個廠子的廠長、工人們一起研究一下,那些是安全隱患。都要有真對性做好安全措施,一定要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張知木說。
“我看這件事兒,也要讓閻伯參加。”李雲鶴說,“以後我們製定好安全生產規定,也需要派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不按生產安全規定生產的,要嚴厲處罰他們的責任領導。我看這件事兒,由閻伯牽頭才能執行下去。他可是不會講啥情麵。”
“好,這件事兒就這樣。”張知木說。
關於石灰窯轉窯的事兒,張知木了解的也不多,也就是有幾次因為給水泥廠搞項目去過幾次水泥廠。由於那裏的空氣很不好,不願意多呆,隻是參觀過他們的回轉窯。也聽廠子裏麵的人介紹過一下。所以張知木也隻能給李雲鶴他們指出來一個思路,具體的還需要他們自己研製試驗。
“行啦,我們還是進入今天的正題。”張知木說,“大家已經知道不論武礦長他們怎麽努力,他們的水泥也不夠我們用的。那是因為他們的手工立窯生產效率就隻這樣。因此我們必須采用一種新的水泥生產方式,這就是回轉窯水泥生產。這樣水泥生產是日夜連續的,最小的每天也可以生產幾十噸,大的可以每天生產千噸甚至上萬噸。說簡單了,就是我們需要造一個大鋼管子,裏麵砌上一層耐火磚,然後傾斜著放著,要是使它慢慢的旋轉,然後將烘幹粉碎水泥生料從上端倒進管子,把煤烘幹磨成粉以後,從下麵吹進去。讓加熱燃燒的煤粉和生水泥物料對流,將生水泥物料燒成熟水泥。冷卻後出來就是水泥了。”
盧炳義說:“要是真的能像你說的這樣,就象高爐一樣可以連續生產水泥,那可是一大突破。我們的水泥就可以滿足我們需要了。”
“這事兒簡單說它的原理是這樣,可是關鍵還是需要知道我們這種設備究竟是什麽樣的。”李雲鶴說。
張知木拿起一個示意圖,進一步說:“我方才說的是這種生產方式的核心。這個核心設備是非常重的,他需要用幾個托輪,將這個旋轉的回轉筒子托起來。還要有固定的一頭一尾兩個部分,和這個旋轉的圓筒子通過鋼板和石墨密封滑動連接。旋轉筒子的尾端用切向彈簧鋼板固定一個大齒圈兒,下麵用一個小齒輪和他齧合,電動機通過一個減速器驅動這個小齒輪。這個裝置的窯尾處,有一段耐高溫、耐磨的窯口護板,窯口護板與冷風套組成套筒空間,從外麵向套筒內吹冷風冷卻窯頭護板的非工作麵。這樣他才能長時間工作。”
幾個人圍著張知木一邊看著張知木畫的草圖,一邊聽張知木的講解。李雲鶴問:“這回轉筒要多長?”
“一般的我們需要把它設計成長度和直徑比為一比四十。我們的回轉筒的直徑是一米的話,就需要四十米長。為了施工方便,我就選用一米五的吧。那麽長度就應該是六十米。我們選用三個回轉托輪,每段的中間的間隔是二十米長。”張知木說。
“這個回轉筒裏麵承受的重量是很大的,鋼板是不要很厚啊?”李迪問。
“這當然了,不過太厚了的話重量也大,我們可以在回轉拖輪處加大厚度,拖輪兩邊向外逐漸的可以減少厚度。托輪處可以用鑄鋼鑄成再加工。一般的厚度有二十五毫米就行,拖輪下麵用六十五毫米,向外過渡的位置用三十八毫米。其實我們剛開始搞再厚一點也行。”張知木說,“還有從入料口的尾端導出去的熱空氣,可以用來給生料預熱,這樣可以減少能源。”
武山還是看出來了一點兒門道,“我看啊!這樣的生產方式,不僅僅是窯爐不能停需要連續生產,我們其他的備料和煤粉加工都是需要連續不能停的。尤其是不能停電,否則的話就會出事兒,把設備燒壞。我們需要製作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人少了設計不過來,也加工不過來。”
張知木說:“武山說得對,我們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很多因數。特別是我們需要有後備電源,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因為如果停電了,我們的冷卻吹風停止了。可是設備溫度沒有下來,就會燒壞設備。旋轉回轉筒不轉了也容易燒壞。”
“還有,進料我們需要絕對保證,出料的水泥冷卻後也需要運走,或者存放。這在設計的時候都需要考慮到。”武山說。
“我最擔心的事兒是,盡管回轉筒內部砌有耐火磚可是,那三個托輪處的溫度依然會太高,我們需要仔細的研究。”李雲鶴說。
“李雲鶴說的是個難點。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頭尾兩端和回轉窯之間的密封,需要我們仔細的研究。”張知木說。
盧炳義說:“這是設計一個工廠,我們的第一個會很難,不過我覺得從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說,應該能克服。我們這次要是突破了。對我們今後建設的影響簡直就太大了。”
“盧先生的話很對,今後水泥要是能成為大宗商品的話,我們好多地方都可以使用水泥。有些路麵我們都可以用水泥來建設。”張知木說,“等我們對回轉窯水泥技術完全掌握了之後,我們就可以建設日產幾千噸的大型水泥廠。那時候的水泥,我們想用在那裏就可以用在哪裏。所以,不管我們花費多少代價,都要突破這個回轉窯水泥生產技術。”
李雲鶴說:“我看了,我們需要一點時間來進行設計研製。我們也需要抽出人來,組建一個小組來專門兒設計這個生產線。武山是責無旁貸了。不過那些烘幹設備和粉碎機我們在冶場那邊搞燒結的時候已經搞過,照著弄就行。”
武山說:“我可以全力以赴的參加。我的那個窯廠,隻要不出事兒,那幾個窯長自己都能管理的很好。”
“你們那邊的鐵路和公路,我們大概的設計一下就可先開始施工了。”盧炳義說,“這件事兒我們盡量的往前搶。”
張知木說:“還有啊,他們將來上大型回轉窯的時候,會有大量的高溫尾氣,你們還可以配套的建設發電廠。”
“這樣吧!我們看看他們到底能有多少熱能再說吧!”李迪說,“我們的電線很快的就可以給他們拉過去。最次可以和公路和鐵路同步,保證不耽誤使用。”
大家基本上把這個轉窯水泥生產線的事兒,又從頭理順了一下。暫時也隻能商量到這裏。張知木讓楊玉琳給大家換上了好茶。大家也都鬆弛了一點兒,開始慢慢的品茶了。
張知木說:“各位,你們可能還不知道,我們要是能突破這個回轉窯技術,它的用處還不隻是用來生產水泥呢!我們冶場那邊的燒結也可以用這個技術。還有我們就要開始煉鋁了。我麽們完全可以用回轉窯把氫氧化鋁燒製成氧化鋁,在進行電解。不然用別的辦法很不方便,沒法大規模生產。等等還會有很多用處。”
李迪說:“張總,我知道冶場那邊電解鋁和電解鎂的設備已經準備好了,就等我們的發電廠發電才開始試生產。我們最近很快就會發電了。為啥耽誤了這麽長時間,是因為我們想讓冶場的兩台發電機和窯崗的這台發電機組網運行。這次我們想組成一個十千伏的電網。我想這樣也能提高我們的用電安全和電網的質量。”
盧炳義覺得很新奇,問:“你們的電網中各台發電機是怎麽實現各個發電機的相位同步的?”
“是這樣的,我們的發電機都是選用同步發電機。我們的電網都連好以後,我們先把我們窯崗這台發電機負載連到電網上。我們待發電的其它的發電機,可以調節蒸汽機的轉速將發電機轉子的轉速調節到五十赫茲左右,在沒有加勵磁電流的情況下合閘並網,然後再加勵磁電流,完全靠發電機和電網之間出現的環流以及產生的電磁轉矩把發電機迅速牽入同步。這樣並網一台以後,我們就可以在並網另一台發電機,以後我們水電機發電時也可以這樣並網。”李迪說這些已經很自信了。
張知木說:“這種並網的辦法簡單是簡單。此法在並列合閘瞬間的電流衝擊比較大,會使電網電壓短時下降,電機繞組端部承受較大的電磁力。以後有條件還是盡量的將發電機頻率和電壓相位差調整到基本一致的時候合閘並網,然後讓電網自動調整同步。”
李迪說:“我們現在隻是敢用這個最簡單的辦法做個並網的事兒,以後我們再慢慢的研究其他並網的方式。”
“以後並網的發電機越多,電網的穩定性越好。我們的用電質量也會更好。”張知木說,“不過以後的電網管理也是大問題,你們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是啊!我們清楚。”李迪說。
由於這一段時間,武山一直沒怎麽過來,張知木就留武山吃了晚飯。盧炳義有事兒沒跟他們湊熱鬧。李雲鶴和李迪都是願意熱鬧的人,也跟著一起吃飯。
“今天我也沒時間陪你去吃飯。張家口那幾個人鬧了點別扭,我要過去陪他們吃個飯,勸勸他們。”楊玉琳說,“餐廳的飯我都給你們定好了,你們去就行了。”
來到餐廳,張知木一看,揚昌他們幾個人也來到餐廳準備吃飯。看見張知木他們過來,揚昌過來說:“張總,你們也過來吃飯?我們今天晚上加班兒,陪著清風子師傅派來的幾個弟兄一起吃飯。一共有兩撥人。我正好一起陪陪他們。一撥的是過來幫我們搞熒光材料的,一撥是幫我們搞磁帶的。”
張知木說:“好啊!我看我們就兵和一處得啦。我們找一個大一點兒房間一起吃,人多還熱鬧。”
“好啊!張總。”揚昌也願意和張知木一起熱鬧一下。
揚昌要請的幾個人,都是清風子的弟子。現在清風子的弟子,已經是很廣泛的概念了,基本上跟著清風子搞化學都稱作清風子的弟子。他們一聽今晚上要和張知木一起吃飯,更是高興,以前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和張知木這樣近距離接觸。聽到都是張知木的神奇故事。
不過剛坐在一起,這幾個人可是有點緊張。張知木說:“不用緊張,我們這些搞科學搞技術的,不用去敬畏任何權威,我們隻要敬畏真理就行。”
菜開始慢慢的上,這時候大家都沒動筷子。這也是張知木帶來的習慣,上三個菜是嘮嗑,上四個菜才是開喝。張知木問:“你們的熒光粉搞的怎麽樣了?”
一個清風子的弟子說:“我們才開始論證用哪種熒光粉好。那個硫化鋅和氧化鋅都可以用電子激發出來光來。”
“你們就用氧化鋅吧,因為氧化鋅的導電性很好。他受到電子轟擊以後,會將電子通過回路釋放了。硫化鋅沒有導電功能,要想將電子釋放了須要沉積一層金屬膜,那就麻煩了。”涉及到自己專業領域的東西,張知木講起來是更清楚,“你們又一點要注意,需要在氧化鋅裏麵加一點兒硫化鋅和氯化鋅,這叫摻雜。有了少量的硫和氯離子熒光粉的發光效率會更高。”
張知木話讓那幾個人直點頭。張知木說:“這種材料發出來的熒光是綠色的。以後要想發出來白光還要加上一點硫化鎘才行。”
這時候,菜上來了四個。等不及了的李雲鶴背著張知木,示意大家先別講話了,大家夥也都明白李雲鶴的意思,不說話了。
張知木一看菜上來了,說:“我看今天就不講啥話客套話了,我們開吃開喝!”
“好!”眾人一致響應。端起酒盞就都說敬張總,張知木隻好喝了一口。大家看張知木開喝了,他們可就不客氣了,李雲鶴帶頭就喝了起來。不過張知木看到揚昌和他們幾個晚上要加班兒人還是很節製,心裏暗暗的高興。知道這些人都是很有責任心的,自己知識還需要他們發揚光大才行,因為好多東西自己知道應該是怎麽樣,但是具體怎樣實現自己並不清楚,隻能指出來一個思路讓他們具體去實現。
喝幾杯酒之後,一位搞磁帶的忍不住問張知木,“張總,我們試了一下,把硝化棉和酒精溶解的樟腦製作成容易加工的材料,擠壓成窄膠條,然後塗上磁漿製作磁帶。製作一點兒太費勁兒,還不知道塗的磁漿是否均勻,將來使用也會很困難,不知道你有沒有啥好辦法?”
“這件事兒,你們隻要是試驗成功了就行,至於你說的商品化的問題。我們會再組織搞生產的人和你們一起研究批量生產的工藝和生產設備。任何科研成果到商品化都有一個過程,不過那應該是另一些人要做的事情。”張知木說。
陳玉峰和歐陽鶴到殺胡口送完劉雲,他們一行人還要到殺胡口分公司看一看,回來路上,還要到大同和寧武關看看。他們可不是有閑心遊山玩水,是要再次看看那裏的地形地貌,關口的環境。這次秦鵬也跟著他們一起去的。秦鵬對於這些本來就很在行,特別是對這一帶情況更了解。由於秦鵬臉上的刺的字已經去掉,也不用怕誰說啥。其實現在窯崗人也不用怕誰,不過還是不要聲張的好。用前世的話說,就是要低調。
陳玉峰和歐陽鶴不在,閻伯駒和張知木沒事的時候就在指揮中心的時候多一些。不過還好,劉雲他們離開殺胡口以後,電報一直很清楚的和窯崗保持著聯係。閻伯駒說:“有了這東西,我們應該好好的把這東西用好。我們要盡快的給廣州那邊送一台這東西。還有不知道到南洋陸琪和範鬆他們那裏能不能通到。要是他們那裏也能通到就好了。”
張知木說:“我覺得應該能通到,以後我們會在窯崗建一個大功率的電台,那時候就更沒問題了。因為這東西是通過天上反射下來通信的。”
張知木和歐陽鶴正說著,通信參謀參謀送過來一份電報,說:“有情況,出關部隊來電!”
以前沒有事情,劉雲他們發回來的電報都很簡單,也就是為了保存就聯係,都是“一切平安!”“一切正常!”
沒想到這次會有情況,張知木接過電報,閻伯駒小眼睛也瞪了起來。
電報上寫著:“指揮中心:我部已經多次發現有不明身份的人在我們的隊伍的前後,前來打探。據托裏王子說這一帶不應該有人,因為他的部落都已經遠離這裏。那些圍攻他們部落,輕易也不會到這裏來。而且來人很神秘,我們派人去跟蹤他們,根本追不上。托裏王子說他們騎的馬好像是千裏馬,否則不會有如此速度。問題是前來幾夥人都是騎的這樣的馬,就不太尋常了。我們會注意他們動向謹慎行事兒。”
張知木看了電報也覺得很奇怪。
閻伯駒說:“隻有河曲馬冬天封凍的時候,到青海湖湖心島上和島上的龍馬交配才能產下千裏馬。那也不能所有的人都能騎上千裏馬!真他奶奶的,老子還能讓馬的事兒給弄糊塗了!”
張知木命令說:“劉雲,來電收悉!
你們不要派人追出去太遠,注意警戒,做好戰鬥準備。能有這麽多好馬的人而且對你們感興趣,一定不是一般人。小心為妙,夜裏紮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布置好防範措施。請保持聯係!
張知木
”
劉雲他們本來一切順利,可是當他們發現有不斷地有神秘人物在悄悄地打探他們的時候,劉雲心開始有些犯嘀咕了。他倒是不怕和誰打上一仗,可是他煩的是弄不清對手誰,要幹什麽?
這些打探他們的人,都是用肉眼來偵查。劉雲他們用望遠鏡早就看到他們了。
李魁突然說:“我們不要上他們的當,他們是故意弄得我們心裏慌張,好讓我們軍心慌亂。他們能拿出來這麽好的戰馬,出來偵查不是有點怪嗎?”
托裏王子也說:“這樣的馬在草原上很少見到,他們應該是藏得好好的不讓一般人看見的。不會給探馬用來偵查敵情。”
“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些人本來就不是普通探馬,他們是有一定身份兒的人。”李菁分析說,“而且這些人對自己的武功很是有信心,不然不會一人單騎就前來打探。”
劉雲說:“李菁說的是很有可能。不過我們現在不用管他們,我估計他們就是真的對我們有惡意,也會等我們晚上宿營的時候動手。否則的話,他們要是有絕對對付我們的實力,早就對我們展開包圍了。”
-------------
五線曲譜、振蕩電路、剖腹產手術。郭守敬製造合金炮,關漢卿創作《西遊記》。--《南宋記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