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以前的夏天,我回國去看望久別的父母,雖然隻在家裏居住了短短的兩個月,可是該見的親友卻也差不多見到了。
在跟隨父母拜訪長一輩的的父執時,總有人會忍不住說出這樣的話來:“想不到那個當年最不愛念書的問題孩子,今天也一個人在外安穩下來了,怎不令人欣慰呢!”
這種話多聽了幾遍之後,我方才驚覺,過去的我,在親戚朋友之間,竟然留下了那麽一個錯誤的印象,聽著聽著,便不由得在心裏獨自暗笑起來。
要再離家之前,父親與我擠在悶熱的貯藏室裏,將一大盒一大箱的書籍翻了出來,這都是我初出國時,特意請父親替我小心保存的舊書,這一次選擇了一些仍是心愛的,預備寄到遙遠的加納利群島去。
整理了一下午,父親累得不堪,當時幽默的說:“都說你最不愛讀書,卻不知煩死父母的就是一天一地的舊書,倒不如統統丟掉,應了人家的話才好。”
說完父女兩人相視而笑,好似在分享一個美好的秘密,樂得不堪。
算起我看書的曆史來,還得回到抗戰勝利複員後的日子。
那時候我們全家由重慶搬到南京,居住在鼓樓,地址叫“頭條巷四號”的一幢大房子裏。
我們是浙江人,伯父及父親雖然不替政府機關做事,戰後雖然回鄉去看望過祖父,可是,家仍然定居在南京。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裏,有的堂兄姐念中大,有的念金陵中學,連大我三歲的親姐姐也進了學校,隻有我,因為上幼稚園的年紀還不夠,便跟著一個名叫蘭瑛的女工人在家裏玩耍。那時候,大弟弟還是一個小嬰兒,在我的記憶裏,他好似到了台灣才存在似的。
帶我的蘭瑛本是個逃荒來的女人,我們家原先並不需要再多的人幫忙,可是因為她跟家裏的老仆人,管大門的那位老太太是親戚,因此收留了她,也收留了她的一個小男孩,名叫馬蹄子。
白天,隻要姐姐一上學,蘭瑛就把我領到後院去,叫馬蹄子跟我玩。我本來是個愛玩的孩子,可是對這個一碰就哭的馬蹄子實在不投緣,他又長了個癩痢頭,我的母親不知用什麽白粉給他擦著治,看上去更是好討厭,所以,隻要蘭瑛一不看好我,我就從馬蹄子旁邊逃開去,把什麽玩具都讓給他,他還哭。
在我們那時候的大宅子裏,除了伯父及父親的書房之外,在二樓還有一間被哥哥姐姐稱做圖書館的房間,那個地方什麽都沒有,就是有個大窗,對著窗外的梧桐樹,房間內,全是書。
大人的書,放在上層,小孩的書,都在伸手就夠得到的地板邊上。
我因為知道馬蹄子從來不愛跟我進這間房間,所以一個人就總往那兒跑,我可以靜靜的躲到蘭瑛或媽媽找來罵了去吃飯才出來。
當時,我三歲吧!
記得我生平第一本看的書,是沒有字的,可是我知道它叫《三毛流浪記》,後來,又多了一本,叫《三毛從軍記》,作者是張樂平。
我非常喜歡這兩本書,雖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以從淺的地方去看它,有時笑,有時歎息,小小的年紀,竟也有那份好奇和關心。
“三毛”看過了。其他凡是書裏有插圖畫的兒童書,我也拿來看看。記得當時家裏有一套孩子書,是商務印書館出的,編的人,是姐姐的校長,鼓樓小學的陳鶴琴先生,後來我進了鼓樓幼稚園,也做了他的學生。
我在那樣的年紀,就“玩”過《木偶奇遇記》、《格林兄弟童話》、《安徒生童話集》,還有《愛的教育》、《苦兒尋母記》、《愛麗絲漫遊仙境》……許多本童話書,這些事,後來長大了都問過父親,向他求證,他不相信這是我的記憶,硬說是堂兄們後來在台灣告訴我的,其實我真沒有說謊,那時候,看了圖畫、封麵和字的形狀,我就拿了去問哥哥姐姐們,這本書叫什麽名字,這小孩為什麽畫他哭,書裏說些什麽事情,問來問去,便都記住了。
所以說,我是先看書,後認字的。
有一日,我還在南京家裏假山堆上看桑樹上的野蠶,父親回來了,突然拿了一大疊叫做金元券的東西給我玩,我當時知道它們是一種可以換馬頭牌冰棒的東西,不禁嚇了一跳,一看姐姐,手上也是一大疊,兩人高興得不得了,卻發現家中老仆人在流淚,說我們要逃難到台灣去了。
逃難的記憶,就是母親在中興輪上吐得很厲害,好似要死了一般的躺著。我心裏非常害怕,想幫她好起來,可是她無止無境的吐著。
在台灣,我雖然年齡也不夠大,可是母親還是說動了老師,將我和姐姐送進國民學校去念書,那時候,我已經會寫很多字了。
我沒有不識字的記憶,在小學裏,拚拚注音、念念國語日報,就一下開始看故事書了。
當時,我們最大的快樂就是每個月《學友》和《東方少年》這兩本雜誌出書的時候,姐姐也愛看書,我不懂的字,她會教,王爾德的童話,就是那時候念來的。
初小的國語課本實在很簡單,新書一發,我拿回家請母親包好書皮,第一天大聲朗讀一遍,第二天就不再新鮮了。我甚至跑去跟老師說,編書的人怎麽不編深一點,把我們小孩子當傻瓜,因為這麽說,還給老師罵了一頓。
《學友》和《東方少年》好似一個月才出一次,實在不夠看,我開始去翻堂哥們的書籍。
在二堂哥的書堆裏,我找出一些名字沒有聽過的作家,叫做魯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鬱達夫、冰心這些字,那時候,才幾歲嘛,聽過的作家反而是些外國人,《學友》上介紹來的。
記得我當時看了一篇大概是魯迅的文章,叫做《風箏》,看了很感動,一直到現在還記得內容,後來又去看《駱駝祥子》,便不大看得懂,又看了冰心寫給小讀者的東西,總而言之,那時候國語日報不夠看,一看便看完了。所以什麽書拿到手來就給吞下去。
有一日大堂哥說:“這些書禁了,不能看了,要燒掉。”什麽叫禁了,也不知道,去問母親,她說:“有毒”,我嚇了一大跳,看見哥哥們蹲在柚子樹下燒書,我還大大的籲了口氣,這才放下心來。
又過了不知多久,我們住的地方,叫做朱厝侖的,開始有了公共汽車,通車的第一天,全家人還由大伯父領著去坐了一次車,拍了一張照片留念。
有了公車,這條建國北路也慢慢熱鬧起來了,行行業業都開了市,這其中,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商店也掛上了牌子——建國書店。
那時候,大伯父及父親千辛萬苦帶了一大家人遷來台灣,所有的一些金飾都去換了金元券給流掉了,大人並沒有馬上開業做律師,兩房八個孩子都要穿衣、吃飯、念書,有的還要生病。我現在想起來,那時候家裏的經濟情形一定是相當困難的,隻是我們做孩子的並不知覺而已。
當我發現“建國書店”是一家租書店的時候,一向很聽話的我,成了個最不講理的孩子,我無止無休的纏住母親要零錢。她偶爾給我錢,我就跑去書店借書。有時候母親不在房內,我便去翻她的針線盒、舊皮包、外套口袋,隻要給我翻出一毛錢來,我就往外跑,拿它去換書。
“建國書店”實在是個好書店,老板不但不租低級小說,他還會介紹我和姐姐在他看來不錯的書,當時,由趙唐理先生譯的,勞拉·英格兒所寫的全套美國移民西部生活時的故事書——《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草原上的屋》、《農夫的孩子》、《銀湖之濱》、《黃金時代》這些本無聊的故事簡直看瘋了我。
那時候,我看完了“建國書店”所有的兒童書,又開始向其他的書籍進攻,先是《紅花俠》,後是《三劍客》,再來看《基度山恩仇記》,又看《唐吉訶德》。後來看上了《飄》,再來看了《簡愛》、《虎魄》、《傲慢與偏見》、《咆哮山莊》、《雷綺表姐》……我跌入這一道洪流裏去,癡迷忘返。春去秋來,我的日子跟著小說裏的人打轉,終於有一天,我突然驚覺,自己已是高小五年級的學生了。
父母親從來沒有阻止過我看書,隻有父親,他一再擔心我那種看法,要看成大近視眼了。
奇怪的是,我是先看外國譯本後看中國文學的,我的中文長篇,第一本看的是《鳳蕭蕭》,後來得了《紅樓夢》已是五年下學期的事情了。
我的看書,在當時完全是生吞活剝,無論真懂假懂,隻要故事在,就看得下去,有時看到一段好文章,心中也會產生一絲說不出的滋味來,可是我不知道那個字原來叫做“感動”。
高小的課程原先是難不倒我的,可是算術加重了,雞兔同籠也來了,這使得老師十分緊張,一再的要求我們演算再演算,放學的時間自然是晚了,回家後的功課卻是一日重於一日。
我很不喜歡在課堂上偷看小說,可是當我發覺,除了這種方法可以搶時間之外,我幾乎被課業迫得沒有其他的辦法看我喜歡的書。
記得第一次看《紅樓夢》,便是書蓋在裙子下麵,老師一寫黑板,我就掀起裙子來看。
當我初念到寶玉失蹤,賈政泊舟在客地,當時,天下著茫茫的大雪,賈政寫家書,正想到寶玉,突然見到岸邊雪地上一個披猩猩大紅氅、光著頭、赤著腳的人向他倒身大拜下去,賈政連忙站起身來要回禮,再一看,那人雙手合十,麵上似悲似喜,不正是寶玉嗎,這時候突然上來了一僧一道,挾著寶玉高歌而去——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當我看完這一段時,我抬起頭來,愣愣的望著前方同學的背,我呆在那兒,忘了身在何處,心裏的滋味,已不是流淚和感動所能形容,我癡癡的坐著、癡癡的聽著,好似老師在很遠的地方叫著我的名字,可是我竟沒有回答她。老師居然也沒有罵我,上來摸摸我的前額,問我:“是不是不舒服?”
我默默的搖搖頭,看著她,恍惚的對她笑了一笑。那一刹那間,我頓然領悟,什麽叫做“境界”,我終於懂了。文學的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了。
《紅樓夢》,我一生一世都在看下去。
又過了一年,我們學唱《青青校樹》,六年的小學教育終成為過去,許多同學唱歌痛哭,我卻沒有,我想,這倒也好,我終於自由了。
要升學參加聯考的同學,在當時是集體報名的,老師將誌願單發給我們,要我們拿回家去細心的填。
發到我,我跟她說:“我不用,因為我決定不再進中學了。”老師幾乎是驚怒起來,她說:“你有希望考上,為什麽氣餒呢?”
我哪裏是沒有信心,我隻是不要這一套了。
“叫你媽媽明天到學校來。”她仍然將誌願單留在我桌上,轉身走了。
我沒有請媽媽去學校,當天晚上,父親母親在燈下細細的讀表,由父親一筆一劃親手慎重的填下了我的將來。
那天老師意外的沒有留什麽太重的家庭作業,我早早的睡下了,仰躺在被裏,眼淚流出來,塞滿了兩個耳朵。
做小孩子,有時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麽過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問都不問你一聲。
那一個漫長的暑假裏,我一點也不去想發榜的事情,為了得著一本厚厚的《大戲考》欣喜若狂,那一陣眼睛沒有看瞎,也真是奇跡。
回想起來,當時的我,凡事不關心,除了這些被人稱為“閑書”的東西之外,我是一個跟生活脫了節的十一歲的小孩,我甚而沒有什麽童年的朋友,也實在忙得沒有時間出去玩。最最愉快的時光,就是搬個小椅子,遠遠的離開家人,在院中牆角的大樹下,讓書帶我去另一個世界。
它們真有這種魔力。
我是考取了省中的,怎麽會進去的,隻有天曉得。小學六年級那年,生活那麽緊張,還偷看完了整整一大部《射雕英雄傳》。
這看完並不算浪費時間,可怕的是,這種書看了,人要發呆個好多天醒不過來。
進了中學,看書的嗜好竟然停了下來,那時候我初次坐公車進城上學,四周的同學又是完全陌生的臉孔,一切都不再像小學一般親切熟悉。新環境的驚愕,使我除了努力做乖孩子,不給旁人比下來之外,竟顧不了自己的心懷意念和興趣。
我其實是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學校安排的課程聽上去是那麽有趣,美術、音樂、英文、曆史、國文、博物……在這些科目的後麵,應該蘊藏了多少美麗的故事。數學,也不該是死板的東西,因為它要求一步一步的去推想、去演算,這和偵探小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我是這麽的渴求新的知識,我多麽想知道一朵花為什麽會開,一個藝術家,為什麽會為了愛畫、愛音樂甘願終生潦倒,也多麽想明白,那些橫寫的英文字,到底在向我說些什麽秘密……。
可惜我的老師們,從來沒有說過這些我渴羨的故事。
美術就是拿些蠟做的水果來,把它畫得一模一樣;音樂是單純的唱歌;地理、曆史,應該是最好玩的科目,可是我們除了背書之外,連地圖都很少畫。
我最愛的英文老師,在教了我們一學期之後,又去了美國。
數學老師與我之間的仇恨越來越深,她雙眼盯住我的凶光,好似武狹小說中射來的飛鏢一樣。
初一那年我的成績差強人意,名次中等,不留級。
暑假又來了,我丟下書包,迫不及待的往租書店跑,那時候,我們已搬到長春路底去居住,那兒也有租書店,隻是那家店,就不及“建國書店”高貴,它是好書壞書夾雜著,我租書有年,金杏枝的東西,就沒去錯拿過它。
也是在那個夏天,父親曬大樟木箱,在一大堆舊衣服的下麵,被我發覺了封塵多少年的寶藏,父母自己都早已忘了的書籍。
那是一套又一套的中國通俗小說。
泛黃的、優美細膩的薄竹紙,用白棉線裝訂著,每本書前幾頁有毛筆畫出的書中人物,封麵正左方窄窄長長的一條白紙紅框,寫著這樣端正秀美的毛筆字——水滸傳、儒林外史、今古奇觀……。
我第一次覺著了一本書外在形式的美。它們真是一件件藝術品。
發覺了父親箱底那一大堆舊小說之後,我內心掙紮得很厲害,當時為了怕書店裏的舊俄作家的小說被別人借走,我在暑假開始時,便傾盡了我的零用錢,將它們大部份租了下來,那時手邊有《複活》、《罪與罰》、《死靈魂》、《戰爭與和平》、《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還有《狂人日記》與《安娜卡列尼拉》……這些都是限時要歸還的。
現在我同時又有了中國小說。一個十二歲的中國人,竟然還沒有看過《水滸傳》,使我羞愧交加,更是著急的想去念它。
父親一再的申誡我:“再看下去要成瞎子了,書拿得遠一點,不要把頭埋進去呀!”
我那一個夏天,是做了一隻將頭埋在書裏的駝鳥,如果問我當時快不快樂,我也說不出來,我根本已失去了自己,與書本溶成一體了,那裏還知道個人的冷暖。
初二那年,連上學放學時擠在公共汽車上,我都抱住了司機先生身後那根杠子,看我那被國文老師罵為“閑書”的東西。
那時候我在大伯父的書架上找到了《孽海花》、《六祖壇經》、《閱微草堂筆記》、還有《人間詞話》,也看租來的芥川龍之介的短篇,總而言之,有書便是好看,生吞活剝,雜得一塌糊塗。
第一次月考下來,我四門不及格。
父母嚴重的警告我,再不收收心,要留級了。又說,看閑書不能當飯吃,將來自己到底要做什麽,也該立下誌向,這樣下去,做父母的怎麽不擔心呢。
我那裏有什麽立誌的胸懷,我隻知看書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至於將來如何謀生,還遠得很哪。
雖然這麽說,我還是有羞恥心,有罪惡感,覺得成績不好,是對不住父母的行為。
我勉強自己收了心,跟每一位老師合作,凡書都背,凡課都聽,連數學習題,我都一道一道死背下來。三次數學小考,我得滿分。
數學老師當然不相信我會突然不再是白癡了,她認為我是個笨孩子,便該一直笨下去。
所以,她開始懷疑我考試作弊。當她拿著我一百分的考卷逼問我時,我對她說:“作弊,在我的品格上來說,是不可能,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
她氣得很不堪,冷笑了一下,下堂課,她叫全班同學做習題,單獨發給我一張考卷,給了我幾個聽也沒有聽過的方程式。
我當場吃了鴨蛋。
在全班同學的麵前,這位數學老師,拿著蘸得飽飽墨汁的毛筆,叫我立正,站在她劃在地下的粉筆圈裏,笑吟吟惡毒無比的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在我的臉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了,它們流下來,順著我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嘴巴裏去。
“現在,轉過去給全班同學看看。”她仍是笑吟吟的說。全班突然爆出了驚天動地的哄笑,隻有一個同學沒有笑,低下頭好似要流淚一般。
我弄錯了一點,就算這個數學老師不配做老師,在她的名分保護之下,她仍然可以侮辱我,為所欲為。
畫完了大花臉,老師意猶未盡,她叫我去大樓的走廊上走一圈。我僵屍般的走了出去,廊上的同學先是驚叫,而後指著我大笑特笑,我,在一刹那間,成了名人。
我回到教室,一位好心的同學拖了我去洗臉,我衝臉時一句話都沒有說,一滴淚都沒有掉。
有好一陣,我一直想殺這個老師。
我照常上了幾天課,照常坐著公共汽車晃去學校。
有一天,我站在總統府廣場的對麵,望著學校米黃色的平頂,我一再的想,一再的問自己,我到底是在幹什麽?我為什麽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在這兒到底是在忍耐什麽?這麽想著想著,人已走到校門口,我看一下校門,心裏歎著:“這個地方,不是我的,走吧!”
我背著書包,一坐車,去了六張犁公墓。
在六張犁那一大堆土饅頭裏,我也埋下了我不愉快的學校生涯。
那時候,我認識的墓地有北投陳濟棠先生的墓園,有陽明山公墓,有六張犁公墓,在現在市立殯儀館一帶也有一片沒有名字的墳場。這些地方,我是常客。世上再沒有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們都是很溫柔的人。
逃學去墳場其實很不好玩,下起雨來更是苦,可是那兒安靜,可以用心看書。
母親不知我已經不上學了,每天一樣給我飯錢,我不吃飯,存了三五元,去牯嶺街當時的舊書店(當時不放地攤的),買下了生平第一本自己出錢買下的書,上下兩冊,叫做《人間的條件》。
我是不太笨的,曠課兩三天,便去學校坐一天,老師看見我了,我再失蹤三五天。
那時家中還沒有裝電話,校方跟家長聯絡起來並不很方便。
我看書的速度很快,領悟力也慢慢的強了,興趣也更廣泛些了,我買的第二本書,也是舊的,是一本《九國革命史》,後來,我又買進了國語日報出的一本好書,叫做《一千零一個為什麽》,這本書裏,它給小孩子講解自然科學上的常識,淺淺的解釋,一目了然,再不久,我又買下了《伊凡·傅羅姆》這本太感人的舊書,後來差不多從不吃飯,飯錢都換了書。在逃學完完全全釋放的時光裏,念我真正愛念的東西,那真是生命最大的享受。
逃課的事,因為學校寄了信給家裏,終於到了下幕的時候。
當時,我曾經想,這事雖然是我的錯,可是它有前因,有後果,如果連父母都不了解我,如果父親也要動手打我,那麽我不如不要活了。
我休學了一年,沒有人說過一句責備我的話。父親看了我便歎氣.他不跟我多說話。
第二年開學了,父母鼓勵我再穿上那件製服,勉強我做一個麵對現實的人。而我的解釋,跟他們剛好不太一樣,麵對自己內心不喜歡的事,應該叫不現實才對。
母親很可憐,她每天送我到學校,看我走進教室,眼巴巴的默默的哀求著我,這才依依不舍的離去,我低頭坐在一大群陌生的同學裏,心裏在狂喊:“母親,你再用愛來逼我,我要瘋了!”
我坐一節課,再拿起書包逃出校去,那時候我膽子大了,不再上墳墓,我根本跑到省立圖書館去,在那裏,一天啃一本好書,看得常常放學時間已過,都忘了回家。
在我初二下那年,父母終於不再心存幻想,將這個不成器的孩子收留在家,自己教育起來。
我的逃學讀書記也告一段落了。
休學在家,並不表示受教育的終止。
當時姐姐高中聯考上榜了二女中,可是她實在受不了數學的苦難,又生性喜歡音樂,在經過與父母的懇談和了解之下,她放棄了進入省中的榮譽,改念台北師範學校音樂科,主修鋼琴,副修小提琴。也因為這一個選擇,姐姐離家住校,雖然同在台北市裏住著,我卻失去了一個念閑書的好伴侶。
姐姐住校去了,我獨占了一間臥室,那時我已辦妥休學手續,知道不會再有被迫進教室的壓力,我的心情,一下子輕鬆了起來。
那一年的壓歲錢,我去買了一個竹做的美麗書架,放在自己的房間裏,架上零零落落的幾十本書,大半是父親買回來叫我念的。
每天黃昏,父親與我坐在藤椅上,麵前攤著《古文觀止》,他先給我講解,再命我背誦,奇怪的是,沒有同學競爭的壓力,我也領悟得快得多,父親隻管教古文,小說隨我自己看。
英文方麵,我記得父親給我念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是奧·亨利寫的《浮華世界》,後來又給我買了《小婦人》、《小男兒》這些故事書,後來不知為了什麽,母親每一次上街,都會帶英文的漫畫故事給我看,有對話、有圖片,非常有趣而淺近,如《李伯大夢》、《渴睡鄉的故事》(中文叫《無頭騎士》嗎?)、《愛麗絲漫遊仙境》、《灰姑娘》這些在中文早已看過的書,又同英文一麵學一麵看,英文就慢慢的會了。
真的休學在家,我出門去的興趣也減少了,那時很多同年齡的孩子們不上學,去混太保太妹,我卻是不混的,一直到今天,我仍是個內心深愛孤靜而不太合群的人。
每一次上街,隻要母親同意,我總是拿了錢去買書,因為向書店借書這件事情,已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欲了。一本好書,以前是當故事看,後來覺著不對,因為年齡不同了,同樣一本書每再看看,領悟的又是一番境界,所以買書回來放在架上,想起來時再反複的去回看它們,竟成了我少年時代大半消磨時間的方法。
因為天天跟書接近,它們不但在內容方麵教育我,在外型方麵,也吸引了我,一個房間,書多了就會好看起來,這是很主觀的看法,我認定書是非常優雅美麗的東西,用它來裝飾房間,再合適不過。
竹書架在一年後早已滿了,父親不聲不響又替我去當時的長沙街做了一個書櫥,它真是非常的美麗,狹長輕巧,不占地方,共有五層,上下兩個玻璃門可以關上。
這一個書架,至今在我父母的家裏放著,也算是我的一件紀念品吧!
在我十五、六歲時,我成了十足的書奴,我的房間,別人踏不進腳,因為裏麵不但堆滿了我用來裝飾房間的破銅爛鐵,其他有很多的空間,無論是桌上、桌下、床邊、地板上、衣櫥裏,全都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書籍,在性質上,它們也很雜,分不出一個類別來,總是文學的偏多了些。台灣的書買得不夠,又去香港方麵買,香港買不滿足,又去日本方麵買,從日本那邊買的大半是美術方麵的畫冊。
現在回想起來,我每年一度的壓歲錢和每周的零用,都是這麽送給了書店。
我的藏書,慢慢的在親戚朋友間有了名聲,差不多年齡的人,開始跑來向我借。
愛書的人,跟守財奴是一色一樣的,別人開口向我借書,我便心痛欲死,千叮萬嚀,請人早早歸還,可惜借書不還的人是太多了。
有一次,堂哥的學音樂的同學,叫做王國梁的,也跑來向我借書,我因跟二堂哥懋良感情至深,所以對他的同學也很大方,居然自己動手選了一大堆最愛的書給國梁,記得拿了那麽多書,我們還用麻繩紮了起來,有到腰那麽高一小堆。“國梁,看完可得快快還我哦!”我看他拎著我的幾十本書,又不放心的追了出去。
國梁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守信用的人,當時他的家在板橋,書當然也放在板橋。就有那麽不巧,書借了他,板橋淹了一次大水,我的書,沒有救出來。國梁羞得不敢來見我,叫別人來道歉,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心痛得哭了起來,恨了他一場,一直到他去了法國,都沒有理他。而今想不到因為那一批書債,半生都過去了,國梁這個名字卻沒有淡忘,聽說前年國梁帶了法國太太回台,不知還記不記得這一段往事。我倒是很想念他呢。
其實水淹了我的幾十本書,倒給我做了一個狠心的了斷,以後誰來借書都不肯了,再也不肯。
在這些借書人裏,也有例外的時候,我的朋友王恒,不但有借必還,他還會多還我一兩本他看過的好書。王恒也是學音樂的,因為當年借書,我跟他結成摯友,一直到現在。
那時候,國內出版界並不如現在的風氣興旺,得一套好書並不很容易,直到“文星”出了小本叢書,所謂國內青年作家的東西才被比較有係統的做了介紹。我當時是一口氣全買。那時梁實秋先生譯的《莎士比亞全集》也出了,在這之前,雖然我已有了“世界”出版的朱生豪先生譯的那一套,也有英文原文的,可是愛書成奴,三套比較著,亦是怡然。
又過了不久,台灣英文翻版書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這件事情在國際間雖然將台灣的名聲弄得很壞,可是當時我的確是受益很多的。一些英文哲學書籍,過去很貴的,不可能大量的買,因為有了不道德的翻版,我才用很少量的金錢買下了它們。
愛書成癡,並不是好事,做一個書呆子,對自己也許沒有壞處,可是這畢竟隻是個人的欣賞和愛好,對社會對家庭,都不可能有什麽幫助。從另一方麵來說,學不能致用,亦是一種浪費,很可惜,我就是這麽一個人。
父親常常問我:“你這麽啃書啃書,將來到底要做什麽?不如去學一技之長的好。”
我沒有一技之長,很慚愧的,至今沒有。
離家之後,我突然成了一個沒有書籍的人,在國外,我有的不過是一個小房間,幾本教科書,架上零零落落。我離開了書籍,進入了真真實實的生活。
在一次一次的頓悟裏,那沉重的大書架,不知不覺化作了我的靈魂和思想,突然發覺,書籍已經深深植根在我身體裏,帶不帶著它們,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在象牙塔裏看書,實是急不得的,一旦機緣和功力到了某個程度,這座圍住人的塔,自然而然的會消失的,而“真理”,就那麽明明白白,簡簡單單的向人顯現了。
我從來沒有妄想在書本裏求功名,以致於看起書來,更是如魚得水,“遊於藝”是最高的境界,在那兒,我的確得到了想象不出的愉快時光,至於頓悟和啟示,那都是混在念書的歡樂裏一起來的,沒有絲毫強求。
而今在荷西與我的家裏,兩人加起來不過一千六百多本書,比起在父母家的盛況,現在的情形是蕭條多了,望著架上又在逐漸加多的書籍,一絲甜蜜和些微的悵然交錯的流過我的全身,而今我仍是愛書,可是也懂得愛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書本,才化為今日這份頓悟和寧靜。我的心裏,悄悄的有聲音在對我說:“這就是了!這就是一切了。”
在跟隨父母拜訪長一輩的的父執時,總有人會忍不住說出這樣的話來:“想不到那個當年最不愛念書的問題孩子,今天也一個人在外安穩下來了,怎不令人欣慰呢!”
這種話多聽了幾遍之後,我方才驚覺,過去的我,在親戚朋友之間,竟然留下了那麽一個錯誤的印象,聽著聽著,便不由得在心裏獨自暗笑起來。
要再離家之前,父親與我擠在悶熱的貯藏室裏,將一大盒一大箱的書籍翻了出來,這都是我初出國時,特意請父親替我小心保存的舊書,這一次選擇了一些仍是心愛的,預備寄到遙遠的加納利群島去。
整理了一下午,父親累得不堪,當時幽默的說:“都說你最不愛讀書,卻不知煩死父母的就是一天一地的舊書,倒不如統統丟掉,應了人家的話才好。”
說完父女兩人相視而笑,好似在分享一個美好的秘密,樂得不堪。
算起我看書的曆史來,還得回到抗戰勝利複員後的日子。
那時候我們全家由重慶搬到南京,居住在鼓樓,地址叫“頭條巷四號”的一幢大房子裏。
我們是浙江人,伯父及父親雖然不替政府機關做事,戰後雖然回鄉去看望過祖父,可是,家仍然定居在南京。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裏,有的堂兄姐念中大,有的念金陵中學,連大我三歲的親姐姐也進了學校,隻有我,因為上幼稚園的年紀還不夠,便跟著一個名叫蘭瑛的女工人在家裏玩耍。那時候,大弟弟還是一個小嬰兒,在我的記憶裏,他好似到了台灣才存在似的。
帶我的蘭瑛本是個逃荒來的女人,我們家原先並不需要再多的人幫忙,可是因為她跟家裏的老仆人,管大門的那位老太太是親戚,因此收留了她,也收留了她的一個小男孩,名叫馬蹄子。
白天,隻要姐姐一上學,蘭瑛就把我領到後院去,叫馬蹄子跟我玩。我本來是個愛玩的孩子,可是對這個一碰就哭的馬蹄子實在不投緣,他又長了個癩痢頭,我的母親不知用什麽白粉給他擦著治,看上去更是好討厭,所以,隻要蘭瑛一不看好我,我就從馬蹄子旁邊逃開去,把什麽玩具都讓給他,他還哭。
在我們那時候的大宅子裏,除了伯父及父親的書房之外,在二樓還有一間被哥哥姐姐稱做圖書館的房間,那個地方什麽都沒有,就是有個大窗,對著窗外的梧桐樹,房間內,全是書。
大人的書,放在上層,小孩的書,都在伸手就夠得到的地板邊上。
我因為知道馬蹄子從來不愛跟我進這間房間,所以一個人就總往那兒跑,我可以靜靜的躲到蘭瑛或媽媽找來罵了去吃飯才出來。
當時,我三歲吧!
記得我生平第一本看的書,是沒有字的,可是我知道它叫《三毛流浪記》,後來,又多了一本,叫《三毛從軍記》,作者是張樂平。
我非常喜歡這兩本書,雖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以從淺的地方去看它,有時笑,有時歎息,小小的年紀,竟也有那份好奇和關心。
“三毛”看過了。其他凡是書裏有插圖畫的兒童書,我也拿來看看。記得當時家裏有一套孩子書,是商務印書館出的,編的人,是姐姐的校長,鼓樓小學的陳鶴琴先生,後來我進了鼓樓幼稚園,也做了他的學生。
我在那樣的年紀,就“玩”過《木偶奇遇記》、《格林兄弟童話》、《安徒生童話集》,還有《愛的教育》、《苦兒尋母記》、《愛麗絲漫遊仙境》……許多本童話書,這些事,後來長大了都問過父親,向他求證,他不相信這是我的記憶,硬說是堂兄們後來在台灣告訴我的,其實我真沒有說謊,那時候,看了圖畫、封麵和字的形狀,我就拿了去問哥哥姐姐們,這本書叫什麽名字,這小孩為什麽畫他哭,書裏說些什麽事情,問來問去,便都記住了。
所以說,我是先看書,後認字的。
有一日,我還在南京家裏假山堆上看桑樹上的野蠶,父親回來了,突然拿了一大疊叫做金元券的東西給我玩,我當時知道它們是一種可以換馬頭牌冰棒的東西,不禁嚇了一跳,一看姐姐,手上也是一大疊,兩人高興得不得了,卻發現家中老仆人在流淚,說我們要逃難到台灣去了。
逃難的記憶,就是母親在中興輪上吐得很厲害,好似要死了一般的躺著。我心裏非常害怕,想幫她好起來,可是她無止無境的吐著。
在台灣,我雖然年齡也不夠大,可是母親還是說動了老師,將我和姐姐送進國民學校去念書,那時候,我已經會寫很多字了。
我沒有不識字的記憶,在小學裏,拚拚注音、念念國語日報,就一下開始看故事書了。
當時,我們最大的快樂就是每個月《學友》和《東方少年》這兩本雜誌出書的時候,姐姐也愛看書,我不懂的字,她會教,王爾德的童話,就是那時候念來的。
初小的國語課本實在很簡單,新書一發,我拿回家請母親包好書皮,第一天大聲朗讀一遍,第二天就不再新鮮了。我甚至跑去跟老師說,編書的人怎麽不編深一點,把我們小孩子當傻瓜,因為這麽說,還給老師罵了一頓。
《學友》和《東方少年》好似一個月才出一次,實在不夠看,我開始去翻堂哥們的書籍。
在二堂哥的書堆裏,我找出一些名字沒有聽過的作家,叫做魯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鬱達夫、冰心這些字,那時候,才幾歲嘛,聽過的作家反而是些外國人,《學友》上介紹來的。
記得我當時看了一篇大概是魯迅的文章,叫做《風箏》,看了很感動,一直到現在還記得內容,後來又去看《駱駝祥子》,便不大看得懂,又看了冰心寫給小讀者的東西,總而言之,那時候國語日報不夠看,一看便看完了。所以什麽書拿到手來就給吞下去。
有一日大堂哥說:“這些書禁了,不能看了,要燒掉。”什麽叫禁了,也不知道,去問母親,她說:“有毒”,我嚇了一大跳,看見哥哥們蹲在柚子樹下燒書,我還大大的籲了口氣,這才放下心來。
又過了不知多久,我們住的地方,叫做朱厝侖的,開始有了公共汽車,通車的第一天,全家人還由大伯父領著去坐了一次車,拍了一張照片留念。
有了公車,這條建國北路也慢慢熱鬧起來了,行行業業都開了市,這其中,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商店也掛上了牌子——建國書店。
那時候,大伯父及父親千辛萬苦帶了一大家人遷來台灣,所有的一些金飾都去換了金元券給流掉了,大人並沒有馬上開業做律師,兩房八個孩子都要穿衣、吃飯、念書,有的還要生病。我現在想起來,那時候家裏的經濟情形一定是相當困難的,隻是我們做孩子的並不知覺而已。
當我發現“建國書店”是一家租書店的時候,一向很聽話的我,成了個最不講理的孩子,我無止無休的纏住母親要零錢。她偶爾給我錢,我就跑去書店借書。有時候母親不在房內,我便去翻她的針線盒、舊皮包、外套口袋,隻要給我翻出一毛錢來,我就往外跑,拿它去換書。
“建國書店”實在是個好書店,老板不但不租低級小說,他還會介紹我和姐姐在他看來不錯的書,當時,由趙唐理先生譯的,勞拉·英格兒所寫的全套美國移民西部生活時的故事書——《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草原上的屋》、《農夫的孩子》、《銀湖之濱》、《黃金時代》這些本無聊的故事簡直看瘋了我。
那時候,我看完了“建國書店”所有的兒童書,又開始向其他的書籍進攻,先是《紅花俠》,後是《三劍客》,再來看《基度山恩仇記》,又看《唐吉訶德》。後來看上了《飄》,再來看了《簡愛》、《虎魄》、《傲慢與偏見》、《咆哮山莊》、《雷綺表姐》……我跌入這一道洪流裏去,癡迷忘返。春去秋來,我的日子跟著小說裏的人打轉,終於有一天,我突然驚覺,自己已是高小五年級的學生了。
父母親從來沒有阻止過我看書,隻有父親,他一再擔心我那種看法,要看成大近視眼了。
奇怪的是,我是先看外國譯本後看中國文學的,我的中文長篇,第一本看的是《鳳蕭蕭》,後來得了《紅樓夢》已是五年下學期的事情了。
我的看書,在當時完全是生吞活剝,無論真懂假懂,隻要故事在,就看得下去,有時看到一段好文章,心中也會產生一絲說不出的滋味來,可是我不知道那個字原來叫做“感動”。
高小的課程原先是難不倒我的,可是算術加重了,雞兔同籠也來了,這使得老師十分緊張,一再的要求我們演算再演算,放學的時間自然是晚了,回家後的功課卻是一日重於一日。
我很不喜歡在課堂上偷看小說,可是當我發覺,除了這種方法可以搶時間之外,我幾乎被課業迫得沒有其他的辦法看我喜歡的書。
記得第一次看《紅樓夢》,便是書蓋在裙子下麵,老師一寫黑板,我就掀起裙子來看。
當我初念到寶玉失蹤,賈政泊舟在客地,當時,天下著茫茫的大雪,賈政寫家書,正想到寶玉,突然見到岸邊雪地上一個披猩猩大紅氅、光著頭、赤著腳的人向他倒身大拜下去,賈政連忙站起身來要回禮,再一看,那人雙手合十,麵上似悲似喜,不正是寶玉嗎,這時候突然上來了一僧一道,挾著寶玉高歌而去——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當我看完這一段時,我抬起頭來,愣愣的望著前方同學的背,我呆在那兒,忘了身在何處,心裏的滋味,已不是流淚和感動所能形容,我癡癡的坐著、癡癡的聽著,好似老師在很遠的地方叫著我的名字,可是我竟沒有回答她。老師居然也沒有罵我,上來摸摸我的前額,問我:“是不是不舒服?”
我默默的搖搖頭,看著她,恍惚的對她笑了一笑。那一刹那間,我頓然領悟,什麽叫做“境界”,我終於懂了。文學的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了。
《紅樓夢》,我一生一世都在看下去。
又過了一年,我們學唱《青青校樹》,六年的小學教育終成為過去,許多同學唱歌痛哭,我卻沒有,我想,這倒也好,我終於自由了。
要升學參加聯考的同學,在當時是集體報名的,老師將誌願單發給我們,要我們拿回家去細心的填。
發到我,我跟她說:“我不用,因為我決定不再進中學了。”老師幾乎是驚怒起來,她說:“你有希望考上,為什麽氣餒呢?”
我哪裏是沒有信心,我隻是不要這一套了。
“叫你媽媽明天到學校來。”她仍然將誌願單留在我桌上,轉身走了。
我沒有請媽媽去學校,當天晚上,父親母親在燈下細細的讀表,由父親一筆一劃親手慎重的填下了我的將來。
那天老師意外的沒有留什麽太重的家庭作業,我早早的睡下了,仰躺在被裏,眼淚流出來,塞滿了兩個耳朵。
做小孩子,有時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麽過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問都不問你一聲。
那一個漫長的暑假裏,我一點也不去想發榜的事情,為了得著一本厚厚的《大戲考》欣喜若狂,那一陣眼睛沒有看瞎,也真是奇跡。
回想起來,當時的我,凡事不關心,除了這些被人稱為“閑書”的東西之外,我是一個跟生活脫了節的十一歲的小孩,我甚而沒有什麽童年的朋友,也實在忙得沒有時間出去玩。最最愉快的時光,就是搬個小椅子,遠遠的離開家人,在院中牆角的大樹下,讓書帶我去另一個世界。
它們真有這種魔力。
我是考取了省中的,怎麽會進去的,隻有天曉得。小學六年級那年,生活那麽緊張,還偷看完了整整一大部《射雕英雄傳》。
這看完並不算浪費時間,可怕的是,這種書看了,人要發呆個好多天醒不過來。
進了中學,看書的嗜好竟然停了下來,那時候我初次坐公車進城上學,四周的同學又是完全陌生的臉孔,一切都不再像小學一般親切熟悉。新環境的驚愕,使我除了努力做乖孩子,不給旁人比下來之外,竟顧不了自己的心懷意念和興趣。
我其實是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學校安排的課程聽上去是那麽有趣,美術、音樂、英文、曆史、國文、博物……在這些科目的後麵,應該蘊藏了多少美麗的故事。數學,也不該是死板的東西,因為它要求一步一步的去推想、去演算,這和偵探小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我是這麽的渴求新的知識,我多麽想知道一朵花為什麽會開,一個藝術家,為什麽會為了愛畫、愛音樂甘願終生潦倒,也多麽想明白,那些橫寫的英文字,到底在向我說些什麽秘密……。
可惜我的老師們,從來沒有說過這些我渴羨的故事。
美術就是拿些蠟做的水果來,把它畫得一模一樣;音樂是單純的唱歌;地理、曆史,應該是最好玩的科目,可是我們除了背書之外,連地圖都很少畫。
我最愛的英文老師,在教了我們一學期之後,又去了美國。
數學老師與我之間的仇恨越來越深,她雙眼盯住我的凶光,好似武狹小說中射來的飛鏢一樣。
初一那年我的成績差強人意,名次中等,不留級。
暑假又來了,我丟下書包,迫不及待的往租書店跑,那時候,我們已搬到長春路底去居住,那兒也有租書店,隻是那家店,就不及“建國書店”高貴,它是好書壞書夾雜著,我租書有年,金杏枝的東西,就沒去錯拿過它。
也是在那個夏天,父親曬大樟木箱,在一大堆舊衣服的下麵,被我發覺了封塵多少年的寶藏,父母自己都早已忘了的書籍。
那是一套又一套的中國通俗小說。
泛黃的、優美細膩的薄竹紙,用白棉線裝訂著,每本書前幾頁有毛筆畫出的書中人物,封麵正左方窄窄長長的一條白紙紅框,寫著這樣端正秀美的毛筆字——水滸傳、儒林外史、今古奇觀……。
我第一次覺著了一本書外在形式的美。它們真是一件件藝術品。
發覺了父親箱底那一大堆舊小說之後,我內心掙紮得很厲害,當時為了怕書店裏的舊俄作家的小說被別人借走,我在暑假開始時,便傾盡了我的零用錢,將它們大部份租了下來,那時手邊有《複活》、《罪與罰》、《死靈魂》、《戰爭與和平》、《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還有《狂人日記》與《安娜卡列尼拉》……這些都是限時要歸還的。
現在我同時又有了中國小說。一個十二歲的中國人,竟然還沒有看過《水滸傳》,使我羞愧交加,更是著急的想去念它。
父親一再的申誡我:“再看下去要成瞎子了,書拿得遠一點,不要把頭埋進去呀!”
我那一個夏天,是做了一隻將頭埋在書裏的駝鳥,如果問我當時快不快樂,我也說不出來,我根本已失去了自己,與書本溶成一體了,那裏還知道個人的冷暖。
初二那年,連上學放學時擠在公共汽車上,我都抱住了司機先生身後那根杠子,看我那被國文老師罵為“閑書”的東西。
那時候我在大伯父的書架上找到了《孽海花》、《六祖壇經》、《閱微草堂筆記》、還有《人間詞話》,也看租來的芥川龍之介的短篇,總而言之,有書便是好看,生吞活剝,雜得一塌糊塗。
第一次月考下來,我四門不及格。
父母嚴重的警告我,再不收收心,要留級了。又說,看閑書不能當飯吃,將來自己到底要做什麽,也該立下誌向,這樣下去,做父母的怎麽不擔心呢。
我那裏有什麽立誌的胸懷,我隻知看書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至於將來如何謀生,還遠得很哪。
雖然這麽說,我還是有羞恥心,有罪惡感,覺得成績不好,是對不住父母的行為。
我勉強自己收了心,跟每一位老師合作,凡書都背,凡課都聽,連數學習題,我都一道一道死背下來。三次數學小考,我得滿分。
數學老師當然不相信我會突然不再是白癡了,她認為我是個笨孩子,便該一直笨下去。
所以,她開始懷疑我考試作弊。當她拿著我一百分的考卷逼問我時,我對她說:“作弊,在我的品格上來說,是不可能,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
她氣得很不堪,冷笑了一下,下堂課,她叫全班同學做習題,單獨發給我一張考卷,給了我幾個聽也沒有聽過的方程式。
我當場吃了鴨蛋。
在全班同學的麵前,這位數學老師,拿著蘸得飽飽墨汁的毛筆,叫我立正,站在她劃在地下的粉筆圈裏,笑吟吟惡毒無比的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在我的臉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了,它們流下來,順著我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嘴巴裏去。
“現在,轉過去給全班同學看看。”她仍是笑吟吟的說。全班突然爆出了驚天動地的哄笑,隻有一個同學沒有笑,低下頭好似要流淚一般。
我弄錯了一點,就算這個數學老師不配做老師,在她的名分保護之下,她仍然可以侮辱我,為所欲為。
畫完了大花臉,老師意猶未盡,她叫我去大樓的走廊上走一圈。我僵屍般的走了出去,廊上的同學先是驚叫,而後指著我大笑特笑,我,在一刹那間,成了名人。
我回到教室,一位好心的同學拖了我去洗臉,我衝臉時一句話都沒有說,一滴淚都沒有掉。
有好一陣,我一直想殺這個老師。
我照常上了幾天課,照常坐著公共汽車晃去學校。
有一天,我站在總統府廣場的對麵,望著學校米黃色的平頂,我一再的想,一再的問自己,我到底是在幹什麽?我為什麽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在這兒到底是在忍耐什麽?這麽想著想著,人已走到校門口,我看一下校門,心裏歎著:“這個地方,不是我的,走吧!”
我背著書包,一坐車,去了六張犁公墓。
在六張犁那一大堆土饅頭裏,我也埋下了我不愉快的學校生涯。
那時候,我認識的墓地有北投陳濟棠先生的墓園,有陽明山公墓,有六張犁公墓,在現在市立殯儀館一帶也有一片沒有名字的墳場。這些地方,我是常客。世上再沒有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們都是很溫柔的人。
逃學去墳場其實很不好玩,下起雨來更是苦,可是那兒安靜,可以用心看書。
母親不知我已經不上學了,每天一樣給我飯錢,我不吃飯,存了三五元,去牯嶺街當時的舊書店(當時不放地攤的),買下了生平第一本自己出錢買下的書,上下兩冊,叫做《人間的條件》。
我是不太笨的,曠課兩三天,便去學校坐一天,老師看見我了,我再失蹤三五天。
那時家中還沒有裝電話,校方跟家長聯絡起來並不很方便。
我看書的速度很快,領悟力也慢慢的強了,興趣也更廣泛些了,我買的第二本書,也是舊的,是一本《九國革命史》,後來,我又買進了國語日報出的一本好書,叫做《一千零一個為什麽》,這本書裏,它給小孩子講解自然科學上的常識,淺淺的解釋,一目了然,再不久,我又買下了《伊凡·傅羅姆》這本太感人的舊書,後來差不多從不吃飯,飯錢都換了書。在逃學完完全全釋放的時光裏,念我真正愛念的東西,那真是生命最大的享受。
逃課的事,因為學校寄了信給家裏,終於到了下幕的時候。
當時,我曾經想,這事雖然是我的錯,可是它有前因,有後果,如果連父母都不了解我,如果父親也要動手打我,那麽我不如不要活了。
我休學了一年,沒有人說過一句責備我的話。父親看了我便歎氣.他不跟我多說話。
第二年開學了,父母鼓勵我再穿上那件製服,勉強我做一個麵對現實的人。而我的解釋,跟他們剛好不太一樣,麵對自己內心不喜歡的事,應該叫不現實才對。
母親很可憐,她每天送我到學校,看我走進教室,眼巴巴的默默的哀求著我,這才依依不舍的離去,我低頭坐在一大群陌生的同學裏,心裏在狂喊:“母親,你再用愛來逼我,我要瘋了!”
我坐一節課,再拿起書包逃出校去,那時候我膽子大了,不再上墳墓,我根本跑到省立圖書館去,在那裏,一天啃一本好書,看得常常放學時間已過,都忘了回家。
在我初二下那年,父母終於不再心存幻想,將這個不成器的孩子收留在家,自己教育起來。
我的逃學讀書記也告一段落了。
休學在家,並不表示受教育的終止。
當時姐姐高中聯考上榜了二女中,可是她實在受不了數學的苦難,又生性喜歡音樂,在經過與父母的懇談和了解之下,她放棄了進入省中的榮譽,改念台北師範學校音樂科,主修鋼琴,副修小提琴。也因為這一個選擇,姐姐離家住校,雖然同在台北市裏住著,我卻失去了一個念閑書的好伴侶。
姐姐住校去了,我獨占了一間臥室,那時我已辦妥休學手續,知道不會再有被迫進教室的壓力,我的心情,一下子輕鬆了起來。
那一年的壓歲錢,我去買了一個竹做的美麗書架,放在自己的房間裏,架上零零落落的幾十本書,大半是父親買回來叫我念的。
每天黃昏,父親與我坐在藤椅上,麵前攤著《古文觀止》,他先給我講解,再命我背誦,奇怪的是,沒有同學競爭的壓力,我也領悟得快得多,父親隻管教古文,小說隨我自己看。
英文方麵,我記得父親給我念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是奧·亨利寫的《浮華世界》,後來又給我買了《小婦人》、《小男兒》這些故事書,後來不知為了什麽,母親每一次上街,都會帶英文的漫畫故事給我看,有對話、有圖片,非常有趣而淺近,如《李伯大夢》、《渴睡鄉的故事》(中文叫《無頭騎士》嗎?)、《愛麗絲漫遊仙境》、《灰姑娘》這些在中文早已看過的書,又同英文一麵學一麵看,英文就慢慢的會了。
真的休學在家,我出門去的興趣也減少了,那時很多同年齡的孩子們不上學,去混太保太妹,我卻是不混的,一直到今天,我仍是個內心深愛孤靜而不太合群的人。
每一次上街,隻要母親同意,我總是拿了錢去買書,因為向書店借書這件事情,已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欲了。一本好書,以前是當故事看,後來覺著不對,因為年齡不同了,同樣一本書每再看看,領悟的又是一番境界,所以買書回來放在架上,想起來時再反複的去回看它們,竟成了我少年時代大半消磨時間的方法。
因為天天跟書接近,它們不但在內容方麵教育我,在外型方麵,也吸引了我,一個房間,書多了就會好看起來,這是很主觀的看法,我認定書是非常優雅美麗的東西,用它來裝飾房間,再合適不過。
竹書架在一年後早已滿了,父親不聲不響又替我去當時的長沙街做了一個書櫥,它真是非常的美麗,狹長輕巧,不占地方,共有五層,上下兩個玻璃門可以關上。
這一個書架,至今在我父母的家裏放著,也算是我的一件紀念品吧!
在我十五、六歲時,我成了十足的書奴,我的房間,別人踏不進腳,因為裏麵不但堆滿了我用來裝飾房間的破銅爛鐵,其他有很多的空間,無論是桌上、桌下、床邊、地板上、衣櫥裏,全都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書籍,在性質上,它們也很雜,分不出一個類別來,總是文學的偏多了些。台灣的書買得不夠,又去香港方麵買,香港買不滿足,又去日本方麵買,從日本那邊買的大半是美術方麵的畫冊。
現在回想起來,我每年一度的壓歲錢和每周的零用,都是這麽送給了書店。
我的藏書,慢慢的在親戚朋友間有了名聲,差不多年齡的人,開始跑來向我借。
愛書的人,跟守財奴是一色一樣的,別人開口向我借書,我便心痛欲死,千叮萬嚀,請人早早歸還,可惜借書不還的人是太多了。
有一次,堂哥的學音樂的同學,叫做王國梁的,也跑來向我借書,我因跟二堂哥懋良感情至深,所以對他的同學也很大方,居然自己動手選了一大堆最愛的書給國梁,記得拿了那麽多書,我們還用麻繩紮了起來,有到腰那麽高一小堆。“國梁,看完可得快快還我哦!”我看他拎著我的幾十本書,又不放心的追了出去。
國梁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守信用的人,當時他的家在板橋,書當然也放在板橋。就有那麽不巧,書借了他,板橋淹了一次大水,我的書,沒有救出來。國梁羞得不敢來見我,叫別人來道歉,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心痛得哭了起來,恨了他一場,一直到他去了法國,都沒有理他。而今想不到因為那一批書債,半生都過去了,國梁這個名字卻沒有淡忘,聽說前年國梁帶了法國太太回台,不知還記不記得這一段往事。我倒是很想念他呢。
其實水淹了我的幾十本書,倒給我做了一個狠心的了斷,以後誰來借書都不肯了,再也不肯。
在這些借書人裏,也有例外的時候,我的朋友王恒,不但有借必還,他還會多還我一兩本他看過的好書。王恒也是學音樂的,因為當年借書,我跟他結成摯友,一直到現在。
那時候,國內出版界並不如現在的風氣興旺,得一套好書並不很容易,直到“文星”出了小本叢書,所謂國內青年作家的東西才被比較有係統的做了介紹。我當時是一口氣全買。那時梁實秋先生譯的《莎士比亞全集》也出了,在這之前,雖然我已有了“世界”出版的朱生豪先生譯的那一套,也有英文原文的,可是愛書成奴,三套比較著,亦是怡然。
又過了不久,台灣英文翻版書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這件事情在國際間雖然將台灣的名聲弄得很壞,可是當時我的確是受益很多的。一些英文哲學書籍,過去很貴的,不可能大量的買,因為有了不道德的翻版,我才用很少量的金錢買下了它們。
愛書成癡,並不是好事,做一個書呆子,對自己也許沒有壞處,可是這畢竟隻是個人的欣賞和愛好,對社會對家庭,都不可能有什麽幫助。從另一方麵來說,學不能致用,亦是一種浪費,很可惜,我就是這麽一個人。
父親常常問我:“你這麽啃書啃書,將來到底要做什麽?不如去學一技之長的好。”
我沒有一技之長,很慚愧的,至今沒有。
離家之後,我突然成了一個沒有書籍的人,在國外,我有的不過是一個小房間,幾本教科書,架上零零落落。我離開了書籍,進入了真真實實的生活。
在一次一次的頓悟裏,那沉重的大書架,不知不覺化作了我的靈魂和思想,突然發覺,書籍已經深深植根在我身體裏,帶不帶著它們,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在象牙塔裏看書,實是急不得的,一旦機緣和功力到了某個程度,這座圍住人的塔,自然而然的會消失的,而“真理”,就那麽明明白白,簡簡單單的向人顯現了。
我從來沒有妄想在書本裏求功名,以致於看起書來,更是如魚得水,“遊於藝”是最高的境界,在那兒,我的確得到了想象不出的愉快時光,至於頓悟和啟示,那都是混在念書的歡樂裏一起來的,沒有絲毫強求。
而今在荷西與我的家裏,兩人加起來不過一千六百多本書,比起在父母家的盛況,現在的情形是蕭條多了,望著架上又在逐漸加多的書籍,一絲甜蜜和些微的悵然交錯的流過我的全身,而今我仍是愛書,可是也懂得愛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書本,才化為今日這份頓悟和寧靜。我的心裏,悄悄的有聲音在對我說:“這就是了!這就是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