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懋學本以為趙肅病倒隻是借口, 沒想到對方還真的是臉色蒼白, 倦意濃重, 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樣, 他嚇了一大跳,到嘴的話隻能變成:“老師身體可還好?”


    趙肅擺擺手:“無妨。”他隻覺得渾身無處不酸痛難受, 挪了挪身體, 又換了個姿勢, 底下是軟榻軟枕, 但還是不如躺在床上舒服。


    唉, 真是今生的孽障,偏生不起半點火氣怨懟。


    見他不欲多說,沈懋學也不知道再說什麽,而且他忽然發現自己上門求人,卻兩手空空,什麽也沒帶,如今主人帶病出來見客,反倒顯得自己失禮了,一時就有點尷尬起來。


    然而自己的處境自然才是頭等要事, 他扯了會兒閑話,便迫不及待進入正題。


    “還請老師救我!”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


    趙肅輕咳一聲:“此話從何而來,起來慢慢說罷。”


    這件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趙肅也是因此才賦閑在家, 又怎麽可能不知?但他裝傻, 沈懋學知道這是怪自己沒有事先與他通氣, 隻得捺下性子,又從頭到尾敘述了一遍。


    “都怪學生年輕氣盛,先前沒有和老師商量一聲,就擅自行動,還請老師原諒!”


    隻怕不是年輕氣盛,而是急著揚名立萬。趙肅道:“你一片熱血,為國為民,出發點本是好的,隻是事到如今,騎虎難下,隻怕不是那麽好解決的。”


    這是不願意出頭的意思了,沈懋學著急道:“學生都是受人蠱惑,才會聯名上那份折子,這不是學生的本意,還望老師明察!”


    做了事情,卻不肯擔當,口口聲聲都是別人的責任。


    趙肅對他早已失望,淡淡問:“那蠱惑你的人是誰?”


    “是吳中行、趙用賢二人。當時他們漏夜到我家中,說張居正不肯返鄉為父守喪,此等行止,不忠不孝,愧為首輔,竭力慫恿我一道上疏彈劾。”


    “這是他們自己的主意?”


    “是,當時學生就隻見過他們兩個。”這是實話,在這件事情鬧大之前,沈懋學沒往深處想,現在回頭一看,這兩個人,明顯也隻是被借來殺人的刀罷了,真正想要對付張居正的人,必然不是他們。隻可惜沈懋學在朝廷根基尚淺,也不大明白這裏頭盤根錯節的關係,他想來想去,也推敲不出幕後那個人是誰。


    “罷了,你回去吧,這件事情已經上達天聽,得由皇上親自決斷,我幫不了你了。”趙肅臉上倦意更濃,連唇色也略略發白,明顯不耐久坐,想送客了。


    這是沈懋學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怎麽甘心就此錯失?


    “以張大人的性格,必然不會放過我的,老師,您便眼睜睜地看著學生去赴死麽?明明我才是狀元魁首,卻在您心裏,總也比不上曾朝節他們,何以學生無論做什麽,都不得老師歡心!”沈懋學越說越是激動,忍不住泄露了些許怨憤的情緒。“而曾朝節什麽也沒做,卻能得老師委以重任,倚為左右臂膀?!”


    趙肅也不惱,反覺得他可憐可笑。


    隻是他還沒開口說話,早已有人在屏風後麵聽得不耐,大步走了出來。


    沈懋學抬頭一見來人,嚇得魂飛魄散。


    “陛,陛下?!”


    朱翊鈞冷笑連連:“沈大人,牢騷可真不少啊,照這說法,你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了?”


    “臣惶恐,臣不敢!”


    “朕看你膽子大得很,還在趙先生麵前,說張先生睚眥必報?你這是想挑撥兩位師傅的關係,還是想陷趙卿於不義?”


    “臣不敢!”


    “此事如何,自有朕處決,你不在家靜思己過,反倒跑來這裏,求你老師救你,既然你覺得自己問心無愧,又何必他人施救,莫非是覺得朕的處置不會公平?”


    “臣不敢……”沈懋學徹底傻眼,仿佛就隻剩下這句話了。


    “出去吧,朕不想再看見你了。”朱翊鈞揮揮手,正眼也不看他。


    偏偏先前自己說的話,都一字不漏讓皇帝聽見了,沈懋學百口莫辯,麵如死灰,也不知最後自己後來是怎麽告退的。


    朱翊鈞瞧著他失魂落魄的背影,皺眉道:“當初是朕失察了,竟就讓這種人當了狀元!”


    趙肅揉揉眉心:“文章做得花團錦簇,不一定就會做人,細論起來,沈君典也無大錯,隻是不會審時度勢,平白被人當了那把殺人的刀。”


    朱翊鈞關切道:“你倦了?再回去躺會兒吧?”


    趙肅苦笑:“昨日和陛下說火器的事情,好像還沒說完呢……”


    話雖這麽說,他眼皮卻是重了些。


    “那個遲些說也行,走,我扶你去歇會兒。”


    “陛下該回宮了吧,要不太後娘娘該擔心了。”


    朱翊鈞湊近他:“這借口找得可不好,你是怕我多折騰你幾回吧?”


    趙肅被他熱氣一嗬,耳根有些發癢,身體下意識一退,結果腰眼撞上旁邊的扶手凸起,又扭了一下,生生倒抽了口涼氣。


    這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傷上加傷了。


    朱翊鈞也嚇了一大跳,忙伸手去摸:“沒事吧?!”


    “沒事……”趙肅剛剛一動,表情就有點扭曲。


    朱翊鈞忙按住他:“你別動了,千萬別動,來人,來人!”


    他緊張的聲音活像這裏發生了命案似的,守在門口的張宏和侍衛想也不想就往裏衝,結果張宏一不留神,被門檻絆了一下,後麵的侍衛刹不住,也不輕不重碰到他,正好把張宏撞得往前栽倒,摔了個鼻青臉腫,比閃了腰的趙大人還嚴重。


    趙肅、朱翊鈞:“……”


    不多幾日,皇帝那兒便下旨,對這件事情作出處理。


    張居正喪父奪情,是出自上意,非本人所願,此處不作懲處;


    吳中行、趙用賢等人,罔顧上旨,詆毀首輔,不尊座師,罷黜官職,永不錄用;


    沈懋學其餘一幹人等,降職留用,但大家都清楚,他們的仕途,除非張居正下台,否則很難再有升遷之日了。


    原本的曆史上,吳中行與趙用賢將會受到廷杖,其中吳中行因傷勢過重被截肢,趙用賢被流放,而沈懋學因為立場不堅定,臨陣退縮,與張居正之子攀上關係,而免遭刑罰。


    如今,明朝源遠流長的光榮傳統——廷杖,早在萬曆三年就明文取消了,所以這幾個人的處罰結果,實際上是要輕很多的。


    對於廷杖,明朝官員不僅不痛恨,相反還趨之若鶩,因為誰受了廷杖,那就意味著你仗義執言,敢於得罪皇帝,立馬名揚天下,哪怕被廷杖死了,也能在史書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何其幸哉!


    這些人並不知道曆史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軌道,所以廷杖雖然取消,但這個處理結果,顯然無法讓所有人滿意。——張居正覺得太便宜他們了,而更多的人認為張居正這是太過霸道,以致於連他的學生都背叛了他。


    一方麵是首輔的不滿,另一方麵是都察院那幫言官群情激湧,喊著要為同僚伸冤,換了隆慶帝在位,定會驚慌失措,猶豫不決,能拖就拖,但落在朱翊鈞手上,他卻采取了截然不同,讓眾人都大出意料的方式,不退反進。


    萬曆五年十二月,皇帝親自起草言事十法,改革都察院。


    在那之前,都察院的主要職責是“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說白了,就是百官裏麵,看誰不順眼,就可以彈劾誰。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而人心都是肉長的,所以縱然禦史選拔再嚴格,也逃脫不了禦史變成黨爭的工具,今天關心皇帝私生活,明天懷疑哪個武將有造反的野心,建設性談不上,但破壞力往往是強大的。


    有鑒於此,朱翊鈞明確提出一個概念,非證據確鑿不可糾劾,並且將都察院的工作內容分成兩大塊,其中最重要的一塊,就是反貪。


    明朝官場貪汙成風,要反貪,得先立法,過分嚴厲不行,太放縱也不可,而且,官員俸祿本身就很低,這就連帶著要改革官員俸祿製度,現在國庫收入增加了,要增加俸祿倒也不難,這是反貪的一個基本前提,否則你不讓他們貪,他們連基本生活都沒法維持。


    為此,朱翊鈞製定了一個詳細的規則,除了提高官員薪俸福利之外,又接受趙肅的建議,規詳細劃定受賄行賄,挪用公款,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具體標準,反貪的對象,不僅是官員,還包括官員九族之內的親眷。


    其次則是糾正官員作風,這也劃定了明確的範圍,而非像以往那樣捕風捉影,信口開河,包括違反大明律者,苛待百姓者,冒用政績者等等,都作了具體的分類規定。


    左都禦史負責反貪的內容,而右都禦使負責官員作風。


    從今以後,禦史言官需要劾之有物,不可風聞言事,如果知法犯法,自然罪加一等。


    皇帝這一手玩得實在漂亮,因為此時眾人的注意力都被張居正奪情一事吸引了,都察院改革,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對聲浪,更重要的是,這一次改革,實際上被認為是皇帝對首輔的妥協,導致眾人更加將矛頭對準張居正,皇帝本人倒沒有受到太多的苛責。


    其次,這項改革法令,對於法令頒布前的一切行為,既往不咎,也就是說,你以前貪汙了多少錢,現在都不追究了,隻要你以後遵紀守法,別犯到都察院手裏,就不會管你。這自然得到百官一致的稱頌和讚譽,認為皇帝陛下寬厚仁慈,雖然他們現在根本料想不到,以後會有多少人因為受賄而落馬。


    再者,都察院原本分為兩京十三道,糾察範圍遍及科舉、茶馬、尋漕、巡關等等,為了謹慎起見,最大限度降低阻力,朱翊鈞將此項改革分為三年逐步實行,頭一年現在兩京地區試行,後麵兩年逐漸推廣全國。


    如此一來,幾乎悄無聲息,就完成了一個要害部門的重大改革。


    另一方麵,聞道台也漸入佳境,萬事開頭難,在經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風波之後,如今士子們對於在聞道台上時不時出現的驚世駭俗的話,已經是見慣不驚了,對於一些“離經叛道”的言論,寬容度也大了許多,趙肅眼看時機成熟,便讓範禮安開始公開露麵宣講。


    宣講的內容自然也由趙肅和王錫爵等人精心挑選好了,隻講天文地理,西方醫學,不提上帝耶穌,更不能宣揚宗教,隻有等到範禮安完成先前與皇帝的約定之後,才可以正式傳教。


    範禮安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自然使出渾身解數,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都在這些中國人麵前倒出來,饒是如此,這些聞所未聞的學說,依舊掀起了不小的熱潮。


    有讚成的,自然也有反對的,有激進極端,說範禮安意圖蠱惑人心,顛覆華夏的人,自然也有竭力擁護,甚至引經據典來證明範禮安學說正確性的士子。


    這個說:“自古天圓地方,這廝居然說我們住在一個大圓球上,簡直是歪理學說,荒謬之極!”


    那個道:“說你孤陋寡聞,還真沒冤枉你,漢朝張衡就曾說過,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咱們老祖宗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發現了,我瞧那泰西人說的,不像是憑空捏造!”


    這樣的爭論和觀點,是在範禮安的西學傳播過程中最常見的,以至於後世的學者如此寫道: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雖然八股文盛行,但腦子卻並不僵化,辯論的氛圍造就了他們有理沒理都要先辯駁一番的壞習慣,同時也賦予了他們足夠的思維發散空間。萬事皆有可能,兼容並包,有容乃大,是當時士林最盛行的話。不能不提的是,聞道台的出現,成為後來百家學說爭相綻放的一個標誌,也許它的最初創立者——趙肅,並沒有料到他的一個提議,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溪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溪石並收藏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