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開歎了口氣,欲言又止,張浚隻是一頭熱,皇統這件事是最說不準的事,一路荊棘無數變數太多;鄆王後麵還有景王,每個人的利益訴求都不一樣,哪是這麽容易的。就象這次征調西軍,連王庶都沒想到,就在馬上就要離開關中的時候出了幺蛾子。


    先是曲端等人不願意離開涇原路,正在扯皮的時候,出現了環州叛亂,在西夏將領慕洧的遊說下,以慕家為首的環州黨項部落再次叛亂,西夏大軍壓境,一時間關中告急,誰也不知道西夏軍會不會趁機攻打關中。


    王庶進退兩難,隻能暗暗埋怨西夏軍出動的不是時候,王庶給汴梁寫信,要求定北軍接手關中防禦,誰知道楊誌給王稟的命令是接手鳳翔府,然後就地待命;對於定北軍接手整個陝西四路,楊誌的答複是自己親自迎戰,要求張浚通知王庶,軍隊的運行需要時間,定北軍未到之前,不得擅自撤離。


    所謂守土有責,王庶身在關中毫無辦法,定北軍不接手,王庶就不能撤軍;王庶隻能和張浚商議,命曲端負責戰事,主持環州前線,命趙谘、席貢等軍隊先行東進。王庶後麵打算將整個戰事全部交給曲端和涇原路轉運使張彬,等楊誌接手以後,五路中不願意歸附定北軍的軍隊再全部編入永興軍路。


    目前王庶、席貢、趙哲各率兩萬大軍已經開始行動,鄜延軍龐世才、永興軍劉仕忠、秦鳳軍寇魚軍、涇原路王宗尹等六萬人也整裝待發,打算隨後前往京畿路。潤州任命的陝西正副安撫使王似、盧法原已經到了長安,決定關師古、李彥琦、劉光烈分別擔任三路都統製,八萬西軍正在陸續退往永興軍路。


    這樣的舉動包含著極大的風險,一旦曲端抵擋不住,或者秦鳳路等地出現變故,定北軍就能玩出新的花樣,但是張浚、王庶這樣的大人物都不在乎,反正康王這邊打仗沒贏過,吵架沒輸過,就等著在朝廷上爭議。


    黃河兩岸大軍川流不息,十五萬定北軍在北岸和黃河中向西前進,十二萬西軍則在黃河南岸向汴梁急速前進;楊誌在水軍的坐船上能看到逆向而行的西軍,望著船隻在河麵上拐過一道彎,楊誌忍不住一聲長歎,在利益麵前,真的是沒有什麽圓滿的結果,就算自己穿越又如何,在曆史的慣性中,個人的力量還是渺小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並不因為文明高低而確定勝負,有時候文明的程度越高,產生的不確定性就越強。


    “風陵渡到了。”水手們歡快地叫著,風陵渡是陝西、河東、河南三個區域的交匯處,過了風陵渡便到了關中;風陵渡在黃河的北岸,對麵南岸就是潼關,自從函穀關被棄用後,潼關便是扼守關中與中原的咽喉要道。隻是因為北岸都是定北軍的地盤,水軍才靠著北岸逆流而上。


    楊誌站在船頭望向南邊,隔著大半個黃河,潼關差不多看不見,隻能在水手的指點下,看見潼關所在的那個黃河獨有的塬;塬是黃土高原上四邊陡峭頂上平坦的黃土平台,因河水持久衝擊而形成,在陽光下顯得孤傲無比,即使從北邊望去,依舊是不可侵犯。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東流的方向相反,一峰更比一峰高。


    蕭瑟秋風中,楊誌能聽到北岸自己大軍的馬蹄聲,卻也曉得潼關的北邊是黃河,南邊是崇山,東西南三側均是陡峭的溝壑湍流,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哪怕風陵渡隻是隔著一條黃河,從風陵渡口過河,攻克潼關也不是一件可能的事情了。


    可就是這樣一道雄關,兩年前錢蓋二十萬大軍都沒有守住,被金軍長驅直入,長安、秦州等地差不多全部淪陷;楊誌百感交集,低聲吟誦:“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路,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群山若動,大河動容,船頭一片沉寂,不要說楊誌身邊的種彬等人,就是幾個目不識丁的水手,也能從這幾句中聽到一個百姓苦的意思,能領會楊誌那種悲憫的心情;想著當初金軍入關的戰況,和今日為了和談定北軍返回關中的處境,感慨萬分。一枝花蔡慶從右側船舷走過來,走到楊誌身邊,遞上快船送來的信件說道:“大人,涇原路已經有消息傳來了,曲端沒有走。”


    來的是劉琦的信件,劉琦擔心信件在路上出問題,送信的軍官全部記下了信件的內容,先對迎接的蔡慶做了口述;楊誌點點頭,接過信,王庶就任龍圖閣待製,負責指揮陝西六路兵馬後,任命曲端為吉州團練使兼節製司都統製,據說曲端很不高興;這次曲端又被王庶留在涇原路抵抗西夏,帶著本部一萬多人始終沒有明確表態。


    楊誌接到消息,就明白曲端是在待價而沽,想看看自己這邊的底牌;楊誌於是讓先一步到達蒲州的劉琦先去通知曲端,將任命曲端為涇原路經略使,並且上書太原請趙楷批準;這次應該是劉琦和曲端聯係以後的結果,對於定北軍在陝西能否立穩腳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楊誌看了劉琦的回信,曲端已經同意加入了定北軍,劉琦說了一個情況,就是吳玠派人來聯係,希望加入定北軍;自從楊誌向潤州推薦吳玠,吳玠在陝西的日子就不好過,從原來的陝西置撫使謝亮到秦鳳路經略使席貢,沒有一個人給過吳玠好臉色,很多同僚都認為吳玠與定北軍私下有聯係,否則楊誌連自己的結拜兄弟都沒有推薦,怎麽會無緣無故推薦吳玠。


    這次王庶同樣不理睬吳玠,吳玠是聰明人,自然清楚這種情況下,恐怕還是楊誌對自己最會起用,索性寫信來投奔;楊誌點點頭,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風輕雲淡地說:“讓劉琦通知吳玠,在秦州等我,我對他有重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鈒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雲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雲客並收藏鈒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