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誌坐在對麵,認真道:“如假包換。”


    特母哥放低聲音問:“龍血是什麽滋味?”


    楊誌客氣又肯定地說:“那是以訛傳訛,就是一條怪異點的蛇,沒那麽誇張。”


    楊誌說得如此肯定,特母哥不由得微微皺眉,想了想還是把進宮見天祚帝的禮節講了一遍,畢竟楊誌是天心大師看重的人,那也是個不好惹的和尚,能幫就幫點吧。大約過了半個時辰,馬車就穿過城門進入皇城,在一座豪華的宮殿前停了下來。特母哥帶著楊誌,下了馬車,一路快步,走到禦書房。


    楊誌兩世為人,還是第一次進宮,一路看見的是雕梁畫棟、透花欞窗,圖案精美,可謂鬼斧神工;再看到阿魯斡魯朵牌匾下巨大的三重平台,九間九檁的三層重簷樓閣,還有浮雕著騰雲起霧的盤龍柱,楊誌大有不枉今生的感慨,也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應該能實現一個小目標。


    特母哥眼神一直盯著楊誌,這個年輕人的淡然讓人不安,想到那樣傳說,特母哥又有些理解,經過生死的人往往氣度非凡。禦書房前,有護衛通稟進去,不多時,出來一個漢人道士,麵色紅潤,白發飄髯,道袍上仙鶴飄逸,儼然有仙翁之態。老道望著楊誌,問道:“你可知道我是誰?”


    楊誌禁不住心慌,難道我應該認識這個老道?楊誌在心底否定了這個想法,故作鎮定地搖搖頭。其實看見楊誌隻是一個江湖草莽的樣子,老道就有些失望,見楊誌不認識自己,就更失望,隻好說道:“貧道寺公。”


    寺公,楊誌聽說過這個人,是遼國道教的第一人,地位不在天心大師之下;楊誌忽然明白了,今天為什麽特母哥來請自己,天心大師不得跟來,就是為了讓寺公在這裏掂掂自己的分量,楊誌在寺公的注視下,躬身施禮說:“小人失敬,沒想到道長在這裏。”


    寺公冷聲道:“不必多禮。”


    說話間,寺公暗中運力,罡氣頓時充滿四周,特母哥的官袍微微飄動,站在禦書房門口的兩名護衛雖然身懷武功,冷不防被罡氣卷到,跌出去幾步。反倒是站在寺公正麵的楊誌,似乎根本沒發現寺公的企圖,也沒感受到寺公的罡氣,從從容容地行完禮,沒有一點耽擱或滯頓。


    房間裏的三個人,都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天祚帝沒有催促外麵,靜等著寺公的發揮;就見寺公臉色發青,訓斥道:“不知道尊長的東西。”


    楊誌把臉一板,冷冷道:“老不以筋骨為能,道家更是講究的祥和,前輩應該多修行養性。”


    楊誌決定不再退讓,這是皇宮禦書房,沒有天祚帝的允許,就算再給寺公三個膽,他也不敢隨意動武和出口傷人;就算寺公失去理智,一旁的特母哥總不能也失去了理智,可是特母哥並沒有出言阻止。很顯然,契丹人崇尚武力,就是想看看自己的能耐;寺公臉色一變,正待施展出無上絕技,給眼前這個年輕人一點教訓,耶律餘睹及時發聲道:“皇上口諭,傳楊誌覲見。”


    寺公後退一步,哼了一聲,回到自己原來的座位,楊誌跟在特母哥後麵進了禦書房。左邊坐著一個將軍,身材魁梧,虎目濃眉,不怒自威;右邊坐在寺公上首的一個漢人老者,龍眉鳳目,五柳長髯,表情逸然。正當中案幾後麵,坐著一個中年人,應該就是天祚帝,雖然是契丹人,但是麵似滿月,目如曙星,和宋徽宗一樣,一點也不像亡國之君。


    楊誌按特母哥說的禮節行完禮,天祚帝平淡地說:“站起來回話吧,這是書房,大家放鬆點。”


    楊誌剛剛站定,寺公就問道:“楊誌,聽說你吃了龍,到底怎麽回事?”


    楊誌苦笑著把謊言又說了一遍後,分辨道:“那不是龍,吃了死人是一種意外。”


    特母哥不動聲色地向楊誌介紹,武將是親軍副都統耶律餘睹,文官是北院戶部尚書傅遵;耶律餘睹聽出楊誌的推卻之意,不悅地說:“好大的口氣,楊誌,我問你,你說要廣積糧,若是讓你經營現在遼國的糧食,你會如何做?”


    耶律餘睹與寺公關係莫逆,不願看好友吃癟,此刻顧不上臉麵,一心要讓楊誌出醜,就是天祚帝,都感覺到這個題目太大了。遼國實際上一直缺糧,隻是現在大宋對糧食沒有限製,冒險走私的商人無數,保證了遼國國內糧食的供給;楊誌躊躇半天說:“遼國對商人最不看重,但是很奇怪,遼國都是有實力的人做糧食生意,所謂協議應該是一點效果都沒有。糧食是國家根本,朝廷一旦開始征收糧食,會造成民間一波搜刮的風波,到時候龍爭虎鬥,那種級別的搏殺,我一個老百姓根本插不上手。”


    耶律餘睹頓時呆住了,楊誌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包括寺公在內,屋內的人都聽懂了,有實力的人,那就是貴族。糧食總是在貴族手中轉,契丹人弱肉強食,預先說好的東西十有八九不會被執行,地方上最後隻可能橫征暴斂,必定會引起種種矛盾;龍爭虎鬥,有點意思,天祚帝目光更加銳利,一指身邊的耶律餘睹問道:“如果你有足夠的背景呢?比如耶律餘睹將軍和你一起來做這件事?他是朕的重臣,有足夠的權力,又會如何?。”


    楊誌低聲道:“要是耶律餘睹將軍肯出麵,就能保證合同的正常進行,遼國南院便可利用大宋的歲幣采購宋朝官方的糧食,不足的部分從民間補充。”


    歲幣是大宋花錢買平安的手段,澶淵之盟後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宋仁宗時增加到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每年定期繳納。按照現在的價格,一年歲幣采購個三五十萬石糧食不成問題;雖然這些年大宋的糧食在不斷漲價,但是相對於遼國,還是便宜了很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鈒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雲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雲客並收藏鈒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