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析廣富林文化的性質,我們還是要從良渚文化崩潰的原因上來開始推測。


    我對於良渚文化崩潰的原因,大致有三種估計。


    第一種估計,是生態原因。


    鄰近大海的長江下遊,幾千年前的洪澇災害很容易摧毀人類還很脆弱的基本生態。從河姆渡文化開始,這一帶以稻作生產為主。洪澇災害極有可能引發海水倒灌(後來錢塘江的海堤就是為了阻止海水頻頻倒灌而建造的)。在良渚文化時代,人們還無法對付海水倒灌所造成的顆粒無收,隻得四處逃命。在九死一生之中,也可能有一部分憑借著簡單的木舟,去了遠方。生存的機會雖然不大,但也不能排斥有一絲可能。遺址墓葬中可提取的dna,說不定能在今後的研究中追尋出驚人的線索。


    如果將來哪一年,在太平洋的某個小島上找到了良渚文化的基因留存,大家也不必奇怪。


    說到生態災難,我們不能不注意海灘邊一種人類與自然糾纏的悲劇式建築。


    廣富林文化遺址最顯眼的,是幹欄式建築群的遺跡。幹欄式建築,我們從河姆渡文化遺跡中就能看到。這種建築把住房築於一排排木樁和竹樁之上,一般目的是為了防潮,防禽獸蛇蟲,而重要目的是為了防另一種“潮”,那就是潮水。


    這種幹欄式建築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掙紮。古人在江潮和海潮麵前,采用了力所能及的自衛方法,但是,如果潮水再大一點呢?因此,幹欄式建築也是一種族群麵臨淹沒的前兆。


    我們看到那一排排幹欄的遺跡,終於沒有能撐住它們上麵的房舍。一般總以為這是因為時間的力量,其實,更大的可能是因為自然的力量。


    從廣富林遺址,似乎可以判斷這是一個處於遷徙過程中的族群所在。甚至可以說,處處暴露出某種“生態逃難者”的痕跡。


    正宗的良渚文化中,墓葬分類清晰有序:上層貴族有專屬墓地;中、下層貴族雖無專屬墓地卻也在村落墓地間顯而易見,而且擁有一些精美的陪葬品;而平民墓葬則以生活用品陪葬。但廣富林的幾處墓葬,不僅不存在統一規則,連墓主頭顱的朝向都很雜亂,可見社會層級不高。或者,曾經社會層級很高的人群處於一種無可奈何的低級生態之中。


    而且,從現在發掘的成果看,廣富林文化延續的時間也不長。才一百多年時間吧,可見它處於一種脆弱的生態邊緣,或處於一種生態威脅之中。


    第二種估計,是戰爭原因。


    由那麽多精美玉器裝潢著的良渚文化,給自身劃分了森嚴的等級和階層,既強大又自傲,那就極有可能發動戰爭。當然,更有可能被別的群落覬覦而討伐。


    我在四川成都的金沙遺址中曾發現過良渚文化的玉琮,可見在遙遠的古代,良渚的器物即便在良渚文化崩潰之後,也被各地君主所豔羨。不難想象,在當時的戰爭中,生態層次高的文化群落反而會顯得軟弱無力。人類曆史上很多發達的文明就是如此湮滅的。


    在考古現場,隻要發現極度的奢侈,跟著就可能會發現滅絕的浩劫。《易經》和《老子》,就是對這種遼闊的地下世界的概括。於是,地下世界就成了地上世界的模式和預言。


    鬆江廣富林遺址中出現了明顯的黃河流域的器物,這就很可能是征戰的遺留。是良渚進攻了北方,還是北方進攻了良渚?都有可能。或一先一後,或回旋往返。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要期待廣富林遺址的進一步挖掘了。


    廣富林墓葬中有不少蜷曲的遺骸,我們還沒有獲得完全可信的解釋。在考古挖掘中,類似的情況很多,有的還反背著手。是一種巫術習俗,還是原始宗教的儀式?都有可能。我的意見,比較偏向於這是一種刑罰,而相對集中的存在,則可能與戰爭有關。


    第三種估計,是信仰原因。


    這種估計,與第一、第二種估計相關。那就是,良渚文化在遇到生態災難和戰爭災難的時候,在集體精神上無法有效應付,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那麽,為什麽會這樣?一種比較可信的回答是,過於刻板而精細的社會結構,造成了控製能力的僵化。


    那些精美玉器,多數是祭祀用的禮器。玉器和陶器上十分一致地刻著神人獸麵神徽,證明良渚文化已擺脫了原始多神教的自然崇拜,躬行著一種以祖宗崇拜為基礎的極端化神權信仰。


    這種極端化神權信仰,既是文化的演進,又是文化的歧路。因為正是這種不正常的信仰,使整個社會失去了發現危機、應對危機、戰勝危機的能力。一旦有事,習慣性地依賴神權,當然隻能走向滅亡。人類曆史上有不少更大的文明,也正是由於這種極端化的神權信仰,而迅速破敗。


    可見,極端化信仰,或信仰的極端化,會放棄自身智慧,導致精神失控。


    因華貴而刻板,因刻板而極端,因極端而盲目,因盲目而依賴,因依賴而低能,因低能而無措,這似乎是一種必然。


    相比之下,鬆江廣富林文化遺址中出現的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痕跡,卻沒有像良渚文化那麽極端化的信仰標記。


    龍山文化顯得比良渚文化粗疏和落後,但又顯得世俗和務實。曆來,與極端化信仰相比,反倒是世俗和務實更有生命力。長江邊的精致奇跡,為什麽比不過黃河邊的粗獷存在?這裏埋藏著的興衰玄機,至今仍有意義。


    多年以來,我一直尋找著中華文明兩條母親河交融和撞擊的前沿焦點。事實證明,這種尋找有些難度。約略找到一些,卻又不是很早,缺少追根溯源的價值。鬆江廣富林,是到目前為止兩河文化相疊的最早遺址之一。我期待著今後的挖掘,能找到這方麵更多的證據。


    我說了,前麵這幾點都隻是估計和推測。但粗粗一想,即便是推測也已經具有很大的學術氣象。你看,生態原因、戰爭原因、信仰原因,最後的結果是兩條母親河之間的文化疊加,這是一些多麽有意義的理論課題!中華文化的研究,理應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之上,而真正的高度又總是與始源性的探尋有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河之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山河之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