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駒寨就是丹鳳縣城。整個商州在外麵世界,知道的人是不多的,但能知道商州的,也便就知道龍駒寨了。丹江從秦嶺東坡發源,冒出時是在一叢毛柳樹下滴著點兒,流過商縣三百裏路,也不見成什麽氣候,隻是到了龍駒寨,北邊接納了留仙坪過來的老君河,南邊接納了寺坪過來的大峪河,三水相匯,河麵衝開,南山到北山距離七裏八裏,甚至十裏,丹江便有了吼聲。經過四方嶺,南北二山又相對一收,水位驟然升高,形成有名的陽穀峽,亂石穿空,驚濤裂岸,衝起千堆雪,其風急水吼,使兩邊石壁四季不生草木。剛一轉彎,陡然一個葫蘆形的大壩子,東西二十三裏之遙,南北十五裏長短,龍駒寨就坐落在河的北岸,地勢從低向高,緩緩上進,一直到了北邊的鳳冠山上。鳳冠山更是奇特,沒脈勢蔓延,無山基相續,平坦地崛而矗起,長十裏,寬半裏,一道山峰,不分主次,鋸齒般地裂開,遠遠望之宛若鳳冠。山的東側,便流出一水,從幾十丈高的黑石崖上跌下,形成一道瀑布,潭深不可測,瀑布注下,作嘭嘭巨響,如鳴大鼓,這便是產烏騅馬的地方。龍駒寨背靠奇山,足蹬異水,曆代被稱為寶地。據說早年一州官到了此地,驚呼長歎:此帝王風水也!但是,從遠古到如今,這裏卻沒有產生過帝王國君,也沒有帝王國君在這裏留下什麽足跡。一幫陰陽師解釋說:千年精光,萬年神氣,本是應出天之驕子,隻是當項羽得了龍潭黑龍,化作烏騅馬後,這鳳冠山的赤鳳剛剛冒出雄冠,便再沒有出來,龍飛鳳舞的年代從此也就消失了。
正如破落的家族再貧再窮但家風未倒一樣,龍駒寨終未發跡,但畢竟仙氣奇氣猶在。清末以前的幾千年裏,這裏的大碼頭威名於世。全商州的人大都是旱鴨子,在山上可以飛走如獸,但在水裏,猶如一塊石頭,立即沉底。隻有龍駒寨人,上山可以打獵,下河可以捕魚。遺憾的是現在,山川活動,日走星移,春夏秋冬,寒暑交替,丹江水漸漸小起來,又加上商縣沿河兩岸,大溝小溪,修築電站,水庫,河水隻有了往昔的三分之一,兩岸人口增多,向河灘要田,河麵也愈來愈窄,從此,龍駒寨再沒有往來大船,隻是南北岸頭拴拉一道鐵索,一隻渡舟,一個船公,攀扯鐵索,舟便直線而去,直線而歸,載兩岸人走動,但是,龍駒寨人的口氣從未減弱,凡是外地來客,第一是要介紹那南城邊的平浪宮的。這宮是當年碼頭水工所建築,高十五丈,木石結構,雕梁畫棟,這是光榮曆史的記載和見證,若是客人譏笑"過去的都過去了!"龍駒寨人就丟剝上衣,用指甲在胳膊上,胸膛上抓出幾道印來,不是暗紅,卻顯白色,以此顯示是在水裏泡成的水色,說:有種的,下河去交手?!外地客就畏而卻步,拱手求饒了。
正是這塊地方,是方圓幾百裏地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貿易的中心點。龍駒寨人的山性、水性比別的地方高強。解放前的戰爭年代,這裏成了紅、白拉鋸區。遊擊隊司令鞏德芳就是龍駒寨西二十裏路的鞏家灣人,鞏司令的得力幹將,遊擊隊團長蔡興運就是龍駒寨西十三裏路的磨丈溝人。那時節,龍駒寨裏沒有安生日月,常常夜半三更,槍聲就響,全城人膽大的蹲在屋頂看熱鬧,下邊的人問:"哪兒出事了?"上邊的人說:"北山的。"北山的,就是指鞏蔡的人馬,因為他們的根據地就是北五六十裏外的留仙坪。"打得凶嗎?""保安部房著了!"話語未落,"嘎咕兒"一聲,一顆流彈飛來,將房上脊獸打得粉碎,看熱鬧的就從屋簷掉下,再也不敢出門。也常常在第二天,那平浪宮大門上要麽懸掛保安隊什麽長的頭顱,要麽是保安隊捉緝鞏蔡的布告,也常常從商縣方向下來大批部隊,圍住全城,搜查"共匪",雞飛而狗咬。
這些"北山的",幾年裏攻進龍駒寨好多次,但不久就又退出,直到一九四九年,一舉拿下,全殲了保安隊,龍駒寨徹底解放。接著行政區域化寨為縣,也就從那時起,龍駒寨便開始慢慢被外界遺忘,隻知道丹鳳縣城了。
在差不多三十年裏,龍駒寨基本上沒有變樣。從丹江一上岸,便是縣城;說是縣城,其實一條街道而已。鳳冠山東西兩側分別流下兩條小河,東是東河,西是西河,縣城的東關就是以東河為界,一座石拱橋,橋頭一家酒店,進了酒店便算入了東關。西關也是以西河為界,一座石拱橋,橋後一座老爺廟,廟台下也便是西關口。整個街道,南北兩排平房,相對平行,蔓延而去,北邊的門對著南邊的窗,南邊人一口唾沫可以直接射進北邊屋的中堂。街道並不端,呈出波浪形,從正空下看,兩邊高,接著低,中間卻高,如平浮著一隻舒展翅膀的飛鳥。若站在南山嶺上,或是站在東四方嶺上,街道的彎曲度一律由南趨向北,又像一隻舒翅而北的飛鳥。街麵沒有鋪一塊磚,盡是鬥大的、磨盤大的平麵石頭,有青碧色的,黃橙色的,瓦藍色的,豆沙色的,白玉色的,長年月久,石板被腳踩出兩邊高中間低的窪勢。每天早晨,人們去井台挑水,井台全在街南坡根下,不用轆轤,不用吊杆,水在鑿出的一眼石窟裏,用瓢舀著就是了。挑了水,顫顫悠悠從那一個一個小巷道上來,井水便星星點點灑在石板上,終日不幹。到了街的中間,也就是平浪宮後門那裏,丹江渡口北上的路,鳳冠山南下的路,在這裏十字相交,便是整個縣城最繁華的地麵。從早到晚,小商小販的貨攤不撤,各家各戶的酒家,煙鋪,麵館,旅社,商店門麵不關。房屋在這裏也最擠,一間房在此可賣七百元,東西兩頭的隻能售四百,所以,這裏窗多,門多,每一處牆頭也沒了空隙,全被掛滿廣告招牌:"王記麻花","特效老鼠藥","麻家竹器","五味燒雞"。以至有一年地震,一家房子向東傾斜,不久,一溜北排四十五家房子全然東斜,但十多年不曾倒下。
縣城各地,都是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逢集,龍駒寨不分日月,不論早晚,總是人多。在這幾百裏方圓,這裏就是北京城,就是大上海,山民們以進城為終生榮耀。每到城裏來,這十字交叉口,就又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雖然不為買賣,隻圖開眼,在那裏擠得一身臭汗,或者踏丟了鞋,或者被小偷摸了錢包,也是心情痛快。最是那些深山人,尤其喜歡進城,雞叫頭遍就起身,穿得新新的,背著木材、土豆、柿餅、木耳、核桃、藥草、獸皮,在縣城專門市場出售了,或者背著背籠,或者挎著空籃,或者把皮繩纏在腰裏,扁擔掮在肩上,在大大小小的商店進進出出,百貨看過。"喂,喂,"叫著售貨員;售貨員說:"你在叫狗嗎?"他們方學著城裏人說句"同誌!"卻覺得拗口。再要"洋堿"、"洋盆"、"洋傘"。售貨員再訓:"這兒沒有外國貨。"他們就臉紅紅的,出門卻覺得高興。然後沿街任步而走,玩猴的也看,吹糖人的也看,書店裏也去,畫店裏也去,電影院前也看廣告,法院門口也看布告,雖隻字不識,但耳朵極靈,什麽新聞都記在心裏。然後就去那私人理發店裏理個分頭,油抹得重重的,粘成一片,左右分開。他們得意洋洋地下飯館了,要一個沙鍋豆腐,切一盤豬耳朵醬肉,三個蒸饃,一碗蛋湯,吃得滿口流油,滿頭生汗,城裏小生意人最歡迎這些顧客,一是可以賺得他們的,二是可以逗逗他們的癡憨;山裏人滿足了,城裏人也滿足了。
也是奇怪的事情,全商州最能跟上時代的,不是離西安省城最近的商縣、洛南,往往卻是龍駒寨。西安街頭出現什麽風氣,龍駒寨很快也就出現什麽風氣;這就苦壞了四周八方的深山人。縣城人穿起皮鞋,他們也要穿穿皮質的,便買了膠鞋,雨天穿,旱天也穿,常是裏邊出了汗泥,也不肯脫去,以致灌進冷水,抬腳動步,咕咕價響。後來,縣城人又穿起空前絕後的涼鞋,他們就以布條仿製而成,常在山路上半天就穿爛了。他們慢慢恨起縣城人變化無常,那賣山貨的錢不能使他們跟上時代。但是,他們不知道龍駒寨人也有他們的苦惱:他們也在恨西安人一時一個樣!比如才興起窄褲管,一條褲子還未穿爛,又興起寬褲管,像個布袋;才興起波浪式的燙發,他們燙得滿頭卷毛,又買了電梳子,西安人卻又熱起日本型的了。
衣著時髦,熱衷的當然是年輕人了。但是,最令全體龍駒寨人一天一天不滿的是縣城的城市建設。因為龍駒寨還沒有一座二層樓,街道也沒有用水泥鋪,劇院沒有,總租借丹鳳中學禮堂公演。就是看電影,也是露天場地,一到陰雨天氣,夜夜就簡直無法活了。他們聯合向上請求,縣委、縣政府也重視起來,先是水泥鋪街麵,栽路燈,再是沿鳳冠山下的公路兩邊建新街,蓋飯店大樓。龍駒寨街道的人總謀算有一天將他們的平房全部搬倒,都像大城市的人一樣住三間一套的單元房,吃水有龍頭,養花有涼台。但這一要求終未實現,他們歸結於縣上主事人不是龍駒寨人。這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大凡解放以來,在這縣城為領導的都是龍駒寨四周鄉下人。於是,他們又得以結論:鄉下人領導城裏人;一旦做了領導的人,卻後代皆不強不壯,不聰不明。比如,這個書記,那個縣長,主任,局長,不是有傻兒癡女,便是吃喝玩樂,浪蕩無賴而不成正果。龍駒寨人便都去謀官,謀不上了,就達觀而樂:"一人當官,三代風水盡矣!"
如今縣城擴大了,商店增多了,人都時髦了,但也便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開支吃不消:往日一個雞蛋五分錢,如今一角一隻;往日木炭一元五十斤,如今一元二十斤還是青頗舊盞摹T偈牽菜貴、油貴、肉貴,除了存自行車一直是二分錢外,錢幾乎花得如流水一般。深山人也一日一日刁猾起來,山貨漫天要價,賬算得極精。四舍五入,入的多,舍的少。更是修了丹江大橋,河南河北通途,渡舟取消,"關口、渡口、氣死霸王"的時期過去了;要是往日夏秋發水,龍駒寨人赤條條背人過河,老太太有之,壯年婆娘有之,黃花少女也有之,背至中流,什麽話也可說,什麽地方也可摸,而且要多少錢,就能得到多少錢,如今閑在家裏了。而且街道加寬,車輛增多,每天無數的手扶拖拉機湧來,噪音煩人,事故增多。再是每一家市民,每天家家有客,大舅二舅,三姨,五姨,七姑八婆,還有拐彎抹角的外甥,老表,舊親老故,凡是進城,就來家用飯,飯還管得了,煙酒茶糖一月一堆開支。先還大禮招待,慢慢有啥吃啥,到了後來,就隻有一張熱情的嘴和一條冰冷的板凳了。城鄉人便從此而生分了。畢竟鄉下人報複城裏人容易,若要挑著山貨過親戚門,草帽一按,匆匆便過,又故意抬價,要動起手腳,又三五結夥。原先是城裏人算計賺鄉下人錢,現在是鄉下人謀劃賺城裏人錢;辣麵裏摻穀皮,豆腐裏攪包穀麵,蘿卜不洗,白菜裏凍冰……風氣不好起來,先都自鳴得意,後來發覺自己在欺哄自己,待人不公平誠實的,就是縣城人,鄉下人抓住也打也罵,縣城人抓住鄉下人自然也打也罵,一些老年人也就自動當起義務宣傳員,白日在市場糾察,夜裏在四鄰走訪,一時這些老年人大受社會歡迎。老年人也樂得負責,隻是都喜歡貪杯,常是一早一晚,幾個人一起到酒館去,站在櫃台外,買得一兩燒酒,一口倒在嘴裏,順門便走,久而久之,那口如同打酒列子,覺得少了,不行,覺得多了,滴點不沾。而這批老年人中,年事最高的,辦事最認真的,口酒最標準的,是平浪宮後的劉來魁老漢。老漢是早年河上艄公,高個頭、白胡子,八十三歲那年,全縣城為他修了一匾,縣長親自送到家裏,至今高懸中堂之上。
正如破落的家族再貧再窮但家風未倒一樣,龍駒寨終未發跡,但畢竟仙氣奇氣猶在。清末以前的幾千年裏,這裏的大碼頭威名於世。全商州的人大都是旱鴨子,在山上可以飛走如獸,但在水裏,猶如一塊石頭,立即沉底。隻有龍駒寨人,上山可以打獵,下河可以捕魚。遺憾的是現在,山川活動,日走星移,春夏秋冬,寒暑交替,丹江水漸漸小起來,又加上商縣沿河兩岸,大溝小溪,修築電站,水庫,河水隻有了往昔的三分之一,兩岸人口增多,向河灘要田,河麵也愈來愈窄,從此,龍駒寨再沒有往來大船,隻是南北岸頭拴拉一道鐵索,一隻渡舟,一個船公,攀扯鐵索,舟便直線而去,直線而歸,載兩岸人走動,但是,龍駒寨人的口氣從未減弱,凡是外地來客,第一是要介紹那南城邊的平浪宮的。這宮是當年碼頭水工所建築,高十五丈,木石結構,雕梁畫棟,這是光榮曆史的記載和見證,若是客人譏笑"過去的都過去了!"龍駒寨人就丟剝上衣,用指甲在胳膊上,胸膛上抓出幾道印來,不是暗紅,卻顯白色,以此顯示是在水裏泡成的水色,說:有種的,下河去交手?!外地客就畏而卻步,拱手求饒了。
正是這塊地方,是方圓幾百裏地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貿易的中心點。龍駒寨人的山性、水性比別的地方高強。解放前的戰爭年代,這裏成了紅、白拉鋸區。遊擊隊司令鞏德芳就是龍駒寨西二十裏路的鞏家灣人,鞏司令的得力幹將,遊擊隊團長蔡興運就是龍駒寨西十三裏路的磨丈溝人。那時節,龍駒寨裏沒有安生日月,常常夜半三更,槍聲就響,全城人膽大的蹲在屋頂看熱鬧,下邊的人問:"哪兒出事了?"上邊的人說:"北山的。"北山的,就是指鞏蔡的人馬,因為他們的根據地就是北五六十裏外的留仙坪。"打得凶嗎?""保安部房著了!"話語未落,"嘎咕兒"一聲,一顆流彈飛來,將房上脊獸打得粉碎,看熱鬧的就從屋簷掉下,再也不敢出門。也常常在第二天,那平浪宮大門上要麽懸掛保安隊什麽長的頭顱,要麽是保安隊捉緝鞏蔡的布告,也常常從商縣方向下來大批部隊,圍住全城,搜查"共匪",雞飛而狗咬。
這些"北山的",幾年裏攻進龍駒寨好多次,但不久就又退出,直到一九四九年,一舉拿下,全殲了保安隊,龍駒寨徹底解放。接著行政區域化寨為縣,也就從那時起,龍駒寨便開始慢慢被外界遺忘,隻知道丹鳳縣城了。
在差不多三十年裏,龍駒寨基本上沒有變樣。從丹江一上岸,便是縣城;說是縣城,其實一條街道而已。鳳冠山東西兩側分別流下兩條小河,東是東河,西是西河,縣城的東關就是以東河為界,一座石拱橋,橋頭一家酒店,進了酒店便算入了東關。西關也是以西河為界,一座石拱橋,橋後一座老爺廟,廟台下也便是西關口。整個街道,南北兩排平房,相對平行,蔓延而去,北邊的門對著南邊的窗,南邊人一口唾沫可以直接射進北邊屋的中堂。街道並不端,呈出波浪形,從正空下看,兩邊高,接著低,中間卻高,如平浮著一隻舒展翅膀的飛鳥。若站在南山嶺上,或是站在東四方嶺上,街道的彎曲度一律由南趨向北,又像一隻舒翅而北的飛鳥。街麵沒有鋪一塊磚,盡是鬥大的、磨盤大的平麵石頭,有青碧色的,黃橙色的,瓦藍色的,豆沙色的,白玉色的,長年月久,石板被腳踩出兩邊高中間低的窪勢。每天早晨,人們去井台挑水,井台全在街南坡根下,不用轆轤,不用吊杆,水在鑿出的一眼石窟裏,用瓢舀著就是了。挑了水,顫顫悠悠從那一個一個小巷道上來,井水便星星點點灑在石板上,終日不幹。到了街的中間,也就是平浪宮後門那裏,丹江渡口北上的路,鳳冠山南下的路,在這裏十字相交,便是整個縣城最繁華的地麵。從早到晚,小商小販的貨攤不撤,各家各戶的酒家,煙鋪,麵館,旅社,商店門麵不關。房屋在這裏也最擠,一間房在此可賣七百元,東西兩頭的隻能售四百,所以,這裏窗多,門多,每一處牆頭也沒了空隙,全被掛滿廣告招牌:"王記麻花","特效老鼠藥","麻家竹器","五味燒雞"。以至有一年地震,一家房子向東傾斜,不久,一溜北排四十五家房子全然東斜,但十多年不曾倒下。
縣城各地,都是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逢集,龍駒寨不分日月,不論早晚,總是人多。在這幾百裏方圓,這裏就是北京城,就是大上海,山民們以進城為終生榮耀。每到城裏來,這十字交叉口,就又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雖然不為買賣,隻圖開眼,在那裏擠得一身臭汗,或者踏丟了鞋,或者被小偷摸了錢包,也是心情痛快。最是那些深山人,尤其喜歡進城,雞叫頭遍就起身,穿得新新的,背著木材、土豆、柿餅、木耳、核桃、藥草、獸皮,在縣城專門市場出售了,或者背著背籠,或者挎著空籃,或者把皮繩纏在腰裏,扁擔掮在肩上,在大大小小的商店進進出出,百貨看過。"喂,喂,"叫著售貨員;售貨員說:"你在叫狗嗎?"他們方學著城裏人說句"同誌!"卻覺得拗口。再要"洋堿"、"洋盆"、"洋傘"。售貨員再訓:"這兒沒有外國貨。"他們就臉紅紅的,出門卻覺得高興。然後沿街任步而走,玩猴的也看,吹糖人的也看,書店裏也去,畫店裏也去,電影院前也看廣告,法院門口也看布告,雖隻字不識,但耳朵極靈,什麽新聞都記在心裏。然後就去那私人理發店裏理個分頭,油抹得重重的,粘成一片,左右分開。他們得意洋洋地下飯館了,要一個沙鍋豆腐,切一盤豬耳朵醬肉,三個蒸饃,一碗蛋湯,吃得滿口流油,滿頭生汗,城裏小生意人最歡迎這些顧客,一是可以賺得他們的,二是可以逗逗他們的癡憨;山裏人滿足了,城裏人也滿足了。
也是奇怪的事情,全商州最能跟上時代的,不是離西安省城最近的商縣、洛南,往往卻是龍駒寨。西安街頭出現什麽風氣,龍駒寨很快也就出現什麽風氣;這就苦壞了四周八方的深山人。縣城人穿起皮鞋,他們也要穿穿皮質的,便買了膠鞋,雨天穿,旱天也穿,常是裏邊出了汗泥,也不肯脫去,以致灌進冷水,抬腳動步,咕咕價響。後來,縣城人又穿起空前絕後的涼鞋,他們就以布條仿製而成,常在山路上半天就穿爛了。他們慢慢恨起縣城人變化無常,那賣山貨的錢不能使他們跟上時代。但是,他們不知道龍駒寨人也有他們的苦惱:他們也在恨西安人一時一個樣!比如才興起窄褲管,一條褲子還未穿爛,又興起寬褲管,像個布袋;才興起波浪式的燙發,他們燙得滿頭卷毛,又買了電梳子,西安人卻又熱起日本型的了。
衣著時髦,熱衷的當然是年輕人了。但是,最令全體龍駒寨人一天一天不滿的是縣城的城市建設。因為龍駒寨還沒有一座二層樓,街道也沒有用水泥鋪,劇院沒有,總租借丹鳳中學禮堂公演。就是看電影,也是露天場地,一到陰雨天氣,夜夜就簡直無法活了。他們聯合向上請求,縣委、縣政府也重視起來,先是水泥鋪街麵,栽路燈,再是沿鳳冠山下的公路兩邊建新街,蓋飯店大樓。龍駒寨街道的人總謀算有一天將他們的平房全部搬倒,都像大城市的人一樣住三間一套的單元房,吃水有龍頭,養花有涼台。但這一要求終未實現,他們歸結於縣上主事人不是龍駒寨人。這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大凡解放以來,在這縣城為領導的都是龍駒寨四周鄉下人。於是,他們又得以結論:鄉下人領導城裏人;一旦做了領導的人,卻後代皆不強不壯,不聰不明。比如,這個書記,那個縣長,主任,局長,不是有傻兒癡女,便是吃喝玩樂,浪蕩無賴而不成正果。龍駒寨人便都去謀官,謀不上了,就達觀而樂:"一人當官,三代風水盡矣!"
如今縣城擴大了,商店增多了,人都時髦了,但也便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開支吃不消:往日一個雞蛋五分錢,如今一角一隻;往日木炭一元五十斤,如今一元二十斤還是青頗舊盞摹T偈牽菜貴、油貴、肉貴,除了存自行車一直是二分錢外,錢幾乎花得如流水一般。深山人也一日一日刁猾起來,山貨漫天要價,賬算得極精。四舍五入,入的多,舍的少。更是修了丹江大橋,河南河北通途,渡舟取消,"關口、渡口、氣死霸王"的時期過去了;要是往日夏秋發水,龍駒寨人赤條條背人過河,老太太有之,壯年婆娘有之,黃花少女也有之,背至中流,什麽話也可說,什麽地方也可摸,而且要多少錢,就能得到多少錢,如今閑在家裏了。而且街道加寬,車輛增多,每天無數的手扶拖拉機湧來,噪音煩人,事故增多。再是每一家市民,每天家家有客,大舅二舅,三姨,五姨,七姑八婆,還有拐彎抹角的外甥,老表,舊親老故,凡是進城,就來家用飯,飯還管得了,煙酒茶糖一月一堆開支。先還大禮招待,慢慢有啥吃啥,到了後來,就隻有一張熱情的嘴和一條冰冷的板凳了。城鄉人便從此而生分了。畢竟鄉下人報複城裏人容易,若要挑著山貨過親戚門,草帽一按,匆匆便過,又故意抬價,要動起手腳,又三五結夥。原先是城裏人算計賺鄉下人錢,現在是鄉下人謀劃賺城裏人錢;辣麵裏摻穀皮,豆腐裏攪包穀麵,蘿卜不洗,白菜裏凍冰……風氣不好起來,先都自鳴得意,後來發覺自己在欺哄自己,待人不公平誠實的,就是縣城人,鄉下人抓住也打也罵,縣城人抓住鄉下人自然也打也罵,一些老年人也就自動當起義務宣傳員,白日在市場糾察,夜裏在四鄰走訪,一時這些老年人大受社會歡迎。老年人也樂得負責,隻是都喜歡貪杯,常是一早一晚,幾個人一起到酒館去,站在櫃台外,買得一兩燒酒,一口倒在嘴裏,順門便走,久而久之,那口如同打酒列子,覺得少了,不行,覺得多了,滴點不沾。而這批老年人中,年事最高的,辦事最認真的,口酒最標準的,是平浪宮後的劉來魁老漢。老漢是早年河上艄公,高個頭、白胡子,八十三歲那年,全縣城為他修了一匾,縣長親自送到家裏,至今高懸中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