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27—約99),字仲任,浙江上虞人。他是後漢的太學生,家裏很窮,買不起書,很多書都是站在書店裏看來的。


    王充的時代,思想都是儒家的一統局麵。他能在這一統的局麵裏寫出《論衡》來表示異議,實在是很優秀的。


    王充是中國漢朝思想界的明星,正如宋恕在《六齋卑議》中所稱道的“曠世超奇出上虞,《論衡》精處古今無”。王充的偉大,在於他風格獨具,思想不遵傳統的繩墨,勇於疑古論今。


    王充的思想,在《論衡》裏完全流傳下來。例如在《奇怪》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懷疑稷母履大人跡而生,而說:“貴人之氣,更稟賤物之精,安能精微?”又在《論死》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論死生,則以死者現神,必著殮時之衣。人即有鬼,豈衣服之仍形?他於《書虛》篇中疑孔顏同登泰山,以望閭門之事;《感虛》篇中疑杞梁之妻哭城城崩之偽;《語增》篇中疑武王伐紂,兵不血刃之有問題;《譴告》篇中疑災異之無關人事;《商蟲》篇中謂蟲災之由於人謀不臧,並更明言當時學風的妖妄……凡此種種,都是《論衡》中的不凡的思想,值得我們特別重視。


    但在王充的思想中,他對宿命思想,卻有著不太相稱的議論,使我們感到宿命思想深入人心,即使在很卓越的思想家身上,都未能免。以王充而論,王充反對儒家的天道說,反對災害應於人事說,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因果報應說,反對神仙說,反對鬼神禍福說……他在思想上有這麽寬的打擊麵,可是麵對起宿命思想來,他卻不能打擊。雖然他相信的宿命,不外是人的死生、壽夭、貧富、貴賤、幸與不幸、遇與不遇等方麵,認為這些全不是人力所能主宰;雖然他不相信命運可以宿到能夠預知的程度,雖然他不相信可以有趨吉避凶的造命的程度——但他究竟是一個推崇“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近似的信仰者,仍跳不出宿命思想的網羅。可見這種思想的深入人心,到了何種程度!雖高杆如王充,也要被絆一跤!


    兩條路線的鬥爭


    但是,王充的宿命思想,並不是很單純的宿命思想,而是為反抗另一種思想而強化了的武器。在王充的時代,迷信極為盛行,儒家思想被“天人感應”掛帥,一股有意誌的天道觀把思想界全盤扣住。王充認為這是要不得的,所以他提倡一種自然的沒有意誌的天道觀。他說:


    夫天道自然,自然無為……使應政事,是有為,非自然也。(《論衡·寒溫》篇)


    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論衡·譴告》篇)


    “應政事”“譴告”就是天能對人做什麽禍福之事。當時人相信天可以對人做什麽什麽,人也可以對天做什麽什麽(感天)。王充批評這種思想,他說: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論衡·物勢》篇)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萬物之生,含血之類,知饑知寒,見五穀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謂天自然無為者何?氣也。恬淡無欲,無為無事者也……至德純渥之人稟天氣多,故能則天自然無為……賢之純者黃老是也。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黃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無為,正身共己,而陰陽自和。無心於為,而物自化;無意於生,而物自成。《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黃帝堯舜大人也,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而冬不為藏。陽氣自出,物自生長;陰氣自起,物自成藏。汲井決陂,灌溉田園,物亦生長。沛然而雨,物之莖葉根荄,莫不洽濡。程量澍澤,孰與汲井決陂哉?故無為之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論衡·自然》篇)


    王充這些話,根本目的在推翻“天地故生人”的“故”字,“故”就是有意的、有意誌的、有目的的。王充推翻了這些。王充認為真相乃是天“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人事天是不管的。


    偶


    在推翻“故”字的同時,王充推出一個“偶”字。“故”是有意的,“偶”是無意的。王充說:


    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則人生於天地也,猶魚之於淵,蟣虱之於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產。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天地合氣,物偶自生矣……何以驗之?如天故生萬物,當令其相親愛,不當令之相賊害也。或曰:“五行之氣,天生萬物,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曰:“天自當以一行之氣生萬物,令之相親愛,不當令五行之氣反使相賊害也。”或曰:“欲為之用,故令相賊害。賊害,相成也……金不賊木,木不成用;火不爍金,金不成器。故諸物相賊相利。含血之蟲相勝服、相齧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氣使之然也。”曰:“天生萬物欲令相為用,不得不相賊害也,則生虎狼蝮蛇及蜂蠆之蟲皆賊害人,天又欲使人為之用耶?”……凡萬物相刻賊,含血之蟲則相服。至於相啖食者,自以齒牙頓利,筋力優劣,動作巧便,氣勢勇桀。若人之在世,勢不與適,力不均等,自相勝服。以力相服,則以刃相賊矣。夫人以刃相賊,猶物以齒角爪牙相觸刺也。力強、角利、勢烈、牙長,則能勝;氣微、爪短,則誅;膽小、距頓,則服畏也。人有勇怯,故戰有勝負。勝者未必受金氣,負者未必得木精也。(《論衡·物勢》篇)


    王充這個“人偶自生”“物偶自生”的思想,目的就在表示天是無意誌的。因為天若有意誌,要造就該造個完美的世界,又何必造個“相賊害”的世界呢?


    “有幸有不幸”而已


    正因為一切是沒有意誌的,所以人間的禍福是沒有什麽道理的,隻是“有幸有不幸”而已。王充說:


    凡人操行,有賢有愚;及遭禍福,有幸有不幸。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並時遭兵,隱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傷。中傷未必惡,隱蔽未必善。隱蔽幸,中傷不幸。俱欲納忠,或賞或罰;並欲有益,或信或疑。賞而信者未必真,罰而疑者未必偽。賞信者偶,罰疑不偶也。(《論衡·幸偶》篇)


    他又舉例說:


    孔子門徒七十有餘,顏回早夭,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稱不幸,則知長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服聖賢之道,講仁義之業,宜蒙福佑。伯牛有疾,亦複顏回之類,俱不幸也。螻蟻行於地,人舉足而涉之。足所履,螻蟻苲死;足所不蹈,全活不傷。火燔野草,車轢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舉火行有適然也。由是以論癰疽之發,亦一實也。氣結板積,聚為癰,潰為疽,創流血出膿,豈癰疽所發,身之善穴哉?營衛之行,遇不通也。蜘蛛結網,蜚蟲過之,或脫或獲;獵者張羅,百獸群擾,或得或失;漁者罾江湖之魚,或存或亡。或奸盜大辟而不知,或罰贖小罪而發覺。災氣加人,亦此類也。不幸遭觸而死,幸者免脫而生。(同上)


    這些“有幸有不幸”的現象,既不是有意誌的天安排的,那又是怎麽回事呢?又該怎麽解釋呢?


    “皆由命也!”


    王充提出的解釋是“命”字。王充說: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壽夭之命,亦有貴賤貧富之命。自王公逮庶人,聖賢及下愚凡有首目之類、含血之屬,莫不有命。命當貧賤,雖富貴之,猶涉禍患矣;命當富貴,雖貧賤之,猶逢福善矣。故命貴從賤地自達,命賤從富位自危。故夫富貴若有神助,貧賤若有鬼禍。命貴之人,俱學獨達,並仕獨遷;命富之人,俱求獨得,並為獨成。貧賤反此,難達、難遷、難成,獲過受罪,疾病亡遺,失其富貴,貧賤矣。是故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貴;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貧賤。或時才高行厚,命惡,廢而不進;智寡德薄,命善,興而超逾。故夫臨事知愚,操行清濁,性與才也;仕宦貴賤,治產貧富,命與時也。命則不可勉,時則不可力……


    世俗見人節行高,則曰:“賢哲如此,何不貴?”見人謀慮深,則曰:“辯慧如此,何不富?”貴富有命,福祿不在賢哲與辯慧,故曰富不可以籌得,貴不可以才能成……故貴賤在命,不在智愚;貧富在祿,不在頑慧。世之論事者,以才高當為將相,能下者宜為農商。見智能之士,官位不至,怪而訾之曰:“是必毀於行操。”行操之士,亦怪毀之曰:“是必乏於才知。”殊不知才智行操雖高,官位富祿有命。才智之人以吉盛時舉事而福至,人謂才智明審;凶衰禍來,謂愚暗不知。吉凶之命,盛衰之祿也。(《論衡·命祿》篇)


    既然一切都是命,所以王充的結論是:“信命者,則可幽居俟時,不須勞精苦形求索之也。猶珠玉之在山澤。”(《論衡·命祿》篇)這是告訴人們,山裏的玉、河裏的珠,生來就是貴重的。它們不必自貴,人自貴之!人的命,怎麽樣就怎麽樣,一切等著就好了,“不須勞精苦形求索之也”!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


    王充是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為有這樣的結果,便不是宿命了,而是可“求”的命了。王充說:


    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惡而命吉。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禍,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惡而得福,是性惡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凶。使吉命之人,雖不行善,未必無福;凶命之人,雖勉操行,未必無禍。(《論衡·命義》篇)


    世俗的說法是:


    世謂受福佑者,既以為行善所致;又謂被禍害者,為惡所得。以為有沉惡伏過,天地罰之,鬼神報之。天地所罰,小大猶發;鬼神所報,遠近猶至。(《論衡·禍虛》篇)


    世論行善者福至,為惡者禍來。福禍之應,皆天也。人為之,天應之。陽恩人君賞其行,陰惠天地報其德。無貴賤賢愚,莫謂不然。(《論衡·福虛》篇)


    王充卻反駁這種說法,他是不相信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的。因為這種說法的成立,必有賴於天人感應,有賴於天道的意誌性。他既然根本否定了天道是有意誌的,當然就不相信會有福善禍淫的情況了。


    用小迷信打大迷信


    看了王充的宿命思想,我們可以感覺到,他似乎在用一種小的迷信(宿命)理論來推翻一種大的迷信(天人相感)理論,有點像尼采似的,在用一種新的玄學來推翻一種舊的玄學。相對地說,小的迷信和新的玄學,的確比它們所要推翻的來得高明一點。在王充的時代裏,以他的處境和學力,所能做到的極限就是如此。設想在當時由官方帶頭的迷信大運動裏,由禦用學者逢迎的思想大反動裏,王充能夠敢於對“世書俗說,多所不安”,而要“幽居獨處,考論實虛”,而要“心湧,筆手擾”地發之於著作,我們就不能不對他佩服了。我們雖對他的“大智”有所苛責,但對他的“大勇”,可就真的沒話說了。


    1984年5月2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命研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敖並收藏中國命研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