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帶著玄弓、黃戈二人從西嶽華山下來,來到了風陵渡。


    風陵渡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黃河兩岸人民往來黃河都從這裏渡河。渭河從西邊一路流淌千裏,流到風陵渡匯入了黃河。黃河從北麵奔騰而來,到這裏接納了渭河,然後甩了個大彎,折向東方流去。因為這時天下洪水泛濫,黃河自風陵渡向東的河麵已有十幾裏寬闊,兩岸之間不辨馬牛。


    傳說這風陵,乃是黃帝的大臣風後的陵墓,風後在黃帝與蚩尤大戰時戰死疆場,皇帝將他埋葬在黃河渡口這裏。起了一座很高大的陵墓。人們管它叫做風陵。因此這個渡口便被叫了風陵渡。


    現在的帝都在河東,崇伯鯀治水也在河東。所以大禹決定,自己也要到河東去。


    過黃河的交通工具是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黃河兩岸人民發明的一種天下獨一無二的渡河工具。就是把整個羊皮,剝成一個皮筒,用繩子紮住四肢和頭尾,往皮筒裏麵吹滿了氣,使羊皮筒鼓脹起來,再把幾個羊皮筒並排捆綁在木杆框架上。就做成了這種羊皮筏子。


    一隻羊皮筒就是一隻筏子,人爬在上麵用手劃水就可以渡黃河。也可以是將幾隻羊皮筒並排聯在一起,綁成一個小筏子,乘坐幾個人過黃河。也可以是十幾隻、幾十隻羊皮筒聯在一起,做成一隻大筏子,乘坐十幾個、幾十個人過黃河。坐這種羊皮筏子過黃河,既平穩,又安全,風吹浪打也不會翻船,也不會沉底。千百年來,往來於黃河兩岸的人民就靠這羊皮筏子過河。


    大禹站在羊皮筏子上,仔細觀察黃河。但見黃河真是名符其實的黃色的河,像一條黃色的巨龍伏臥在中原大地上,滾滾河水,卷著泥沙奔騰咆哮著向東方流去。


    過了黃河,本想奔帝都去尋找父親,可是沿途打聽,都說崇伯在東邊治水,很少到帝都來。所以大禹一行三人也不去帝都了,而是沿著黃河一路向東,一邊考查黃河水情,一邊去尋找父親。


    沿途看見了很多父親用“息壤”築成的河堤,九仞高的河堤將滔滔的洪水擋在了堤外,人們都說洪水快要被治服了,人們就可以安居樂業了。大禹聽到這些,也很為父親高興。


    可是越往下遊走,所見到的情景就越不樂觀了,水勢越來越大,越來越洶湧,在堤外奔騰、咆哮,衝涮著大堤。大堤跟洪水比起來,顯得是那樣單薄,岌岌可危。


    堤壩有的幾裏長,有的幾十裏長,還有綿延幾百裏長的。一但有抵抗不住洪水衝涮的危堤險段決堤,後果將不堪設想。


    大禹沿著黃河一直走到了大河村,聽人們說,崇伯就在這裏治水,三個人非常高興。一路打聽來到了在築堤的工地上,大禹遠遠地就看見了父親。


    隻見父親又黑又瘦,頭發蓬亂,胡須枯焦,衣衫破爛,簡直就像一個叫花子。風風火火地在工地上往來指揮,用“息壤”築堤。隻見他抓一把“息壤”向水中一撒,轟隆一聲就從水裏升起一麵堤壩,隨著一把、一把的“息壤”撒進水裏,堤壩也在不斷向前延伸。的確非常神奇,三個人都看呆了。大禹這才明白,原來父親說的治水的秘密方法,就是用“息壤”築堤,擋住洪水。


    鯀也看見從遠處走來了一個少年公子,十二、三歲的光景,風度翩翩,再一看他身上還戴著孝,後麵跟著兩個大漢。再定睛一看,那少年公子,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兒子文命。這才放下手上的工作迎了上來。


    鯀自從離開家門出來治水,已經有八個年頭了。這八年來,從未回過家,自己走的時候兒子文命才五、六歲,還是一個孩童。如今站在自己麵前的是一個十二、三歲的翩翩少年。英俊、魁偉,很像自己年輕的時候模樣。


    鯀端祥著兒子,百感交集,再看兒子還帶著孝,這才記起,幾個月前接到過一封家書,說是女嬉病故。自己因治水公事在身,忙得顧不過來,所以連信也未回。如今兒子找了上來,這才猛然覺得自己做為丈夫,做為父親,有點虧欠了家人。


    大禹給父親行過了禮,把母親臨死前說過的話對父親學說了一遍。鯀歎息了一回,說道:“唉,我是虧欠你母親的太多。現在,我隻能努力工作,早日治服洪水,來告慰她的在天之靈了。今天你來了很好,就跟我一道治水吧。”


    大禹又把玄弓、黃戈引見給父親,說道:“這兩個是我小時候的夥伴,這個是猴蹬,現在叫玄弓。那個是泥鰍,現在叫黃戈。”玄弓、黃戈二人都向崇伯行禮,口中尊稱“崇伯大人。”鯀拍了拍二人的肩膀,說道:“好啊,治水又有新生力量了!”


    從此,大禹帶著玄弓和黃戈,便跟隨在父親身邊協助父親治水。


    可是經過幾個月的觀察,大禹發現,父親治水隻用築堤壩一種方法,就是“水來土堰”。父親說,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的午時到未時之間,都要派人去到岷江下遊,翠屏山之南和蘅山之陽,湘水之濱這兩外地方盜取天帝的“息壤”,用來築堤壩。


    大禹認為,父親的治水理念與自己二位老師所教導的治水方法大相徑庭。於是便向父親進言道:“我的二老師都教我要“順水之性,不可與洪水爭勢。”“隻可疏、導,不可堵、截。”可是父親的治水方法就是堵、截,怕不是長久的辦法。況且前日我從上遊走來時,看到父親所築的堤壩與洶湧的洪水比起來,顯得是那樣單薄。如果水勢再增大,堤壩恐怕不堪衝涮,要決堤的。要是真的那樣,後果將不可設想。”


    鯀說道:“我難道不知道要疏導嗎?可是要那樣做工程量巨大,疏就要鑿山,導就要挖渠,現在百姓正在受災,吃飯尚且成問題,哪能再承受開山挖渠的勞役之苦?況且那樣大的工程量,需要用時間來完成,如果用三十年,五十年的時間,那就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了。老百姓等不起啊!現在百姓盼望早日治服洪水,能夠安居樂業,過上幾天好日子。實在是等不得那麽長的時間啊。再說,我的年歲也大了,等不了許多時間哪。我用天帝的‘息壤’築堤壩,堵截洪水,是目前最有效果,最省時,最省力的方法。這“息壤”本是一種神物,洪水漲高,它也升高,總能克製住洪水,你就放心吧。”


    大禹看看說服不了父親,很著急,也很無奈,他知道父親的脾氣向來自負,也隻好作罷。


    一日,大禹奉父親的吩咐,去到黃河的下遊去考察水勢,他帶領著玄弓,黃戈二人乘坐木船順流而下,一路上看到百姓們都被洪水逼到了高處居住。有的人當初躲水的時候躲到了較小的山頂上,後來水勢越來越大,把小山上的人們都圍逼到了山尖上,沒有吃的,把山上所有能吃的樹葉,草根都吃光了,隻有坐著等死了。


    大禹見到這等情形,心都要碎了。帶著玄弓、黃戈二人趕緊將船劃上前去,把船上帶的幹糧分給大家救命。然後,掄開開山大斧,砍下山頂上被吃光了樹葉的樹木,用藤條紮成木排,讓人們乘上木排,去到別處求生。人們感激救命恩人,問他們是誰,玄弓告訴大家,這個少年就是治水大臣崇伯的兒子,名字叫做大禹。


    在考察的路上,還有一個地方,地勢較高,也很廣闊。在這裏躲避洪水的人更多,雖然洪水並沒有淹到人們居住的地方,但是人們卻也生活在水中。原來是山上的雨水積聚多了,排不出去,形成了內澇。大禹乘船繞著陸地轉了一圈,發現是一座石山擋住了排水的通道。隻有把石山劈開,才能排除內澇。可是人們使用的工具都是木製的耒和耜,劈不動岩石,隻得泡在水裏過苦日子。


    大禹找到地勢最低的地方,運起黃帝混元功,掄起開山神斧,使出降龍三十六斧的一著“龍躍在淵”,一斧劈下,山崩地裂,亂石穿空,劈出來一道豁口,內澇喧泄而出,解救了泡在水裏的人們。人們感激他,問他名字,黃戈說道:“這個少年就是治水崇伯的兒子,名字叫做大禹。”


    人們說道:“這個少年,看著文雅,誰知竟有如此神力,隻用了一斧,便將我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一定是天上的神人下凡。看來,能治服洪水的人,就是這個神奇少年了。”


    一天,一場暴雨過後,山洪暴發,大禹的船正行到這裏,隻看見山洪夾著泥石、朽木,滾滾而來。玄弓正要掉轉船頭躲開山洪,這時卻發現山洪中卷著十數個百姓,人們在洪水中沉浮著。


    大禹叫玄弓,黃戈二人將船穩住,自己運起黃帝混元功,施展開淩波踏浪步法,躍上波濤,踏著洪峰搶救落水百姓。


    隻見大禹踏著波浪,從水中提起一個人來,拋向船頭,嘴裏喊道:“接住”。玄弓、黃戈二人站在船頭上伸手接住,放到船中,大禹雙手不停的把人連續救起、拋出,玄弓、黃戈二人也不住手的接住。最後,連落水的小狗,小貓也救了上船。


    三個人臨險救人,就像小孩子玩拋接皮球的遊戲一樣輕鬆有趣。百姓們在垂死中獲救,真像做夢一樣,自己掐了一把身上的肉,覺得很疼,這才相信這是真事。大家都認定,這個救人的少年一定是上天派來搭救自己的神人。


    三個人撐船將被救百姓載到一處高地放下來。這裏有山洞,有泉水,有樹林野果,足可生存。眾百姓問道:“請救我們的神人留名。”玄弓說道:“這個少年叫大禹,是治水崇伯的兒子。”


    自此,大禹經常到各地考查水情,凡是有洪水的地方,都留下過他的身影,大禹總是在人們最需要他的時候出現,救出了許多百姓。


    人們都傳說著大禹救人的故事。都說治水大臣崇伯的兒子大禹是天神轉世,是天帝派來拯救百姓,治服洪水的神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禹治水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外散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外散仙並收藏大禹治水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