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嚴歌苓的中篇小說《白蛇》
王初薇
摘要:嚴歌苓的中篇小說《白蛇》,是一篇小說標題、獨特意象與人物命運巧妙重合的作品。自然界中讓人又懼又憐的“白蛇”意象象征了著名舞蹈家孫麗坤後半生的坎坷經曆。整篇小說演繹了一出悲劇性質的兩重劇中劇,動蕩的時代悲劇決定了女舞蹈家的個人悲劇,而女舞蹈家與其同性舞迷彼時彼地的情境和關係又注定了兩人之間上演的一場無愛之愛的情欲悲劇,印證了哲學家叔本華提出的最不幸的命運悲劇觀。在表現形式上,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不僅是情節發展的經典承繼與悲情底色,也成為了其中對傳統性愛顛覆的範本。而由三種版本構成的多聲部文本則進一步回應了個體與他人相互對立、不可調和的宿命式悲劇和人類普遍的、無力抵抗的生存困境。
關鍵詞:“白蛇”意象;《白蛇傳》;悲劇;劇中劇;版本;多聲部
選擇讀嚴歌苓是一個偶然,被她的中篇小說《白蛇》震撼更是一個意外。支離破碎的封麵顯示了它在圖書館的搶手程度。《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這本2000年出版的小說集裏共12篇作品的分類大致體現了嚴歌苓的兩大創作類型:如果說前5篇是其並不愉快的成長記憶,那麽後7篇則是其漂泊海外的辛酸體驗。而選集中曾獲得第七屆《十月》文學獎的《白蛇》,就是一部從個體人的生存狀態映射出因時代巨輪偶爾出軌造成荒謬與失衡的出色作品。小說表述了知名女舞蹈家孫麗坤落難後與一個從小就迷戀她的“假小子”舞迷徐群珊發生了一段愛恨糾葛的離奇經曆。迄今還鮮有就此小說發表的評論,而我以為雖然它是一部中篇小說,在篇幅和含量方麵不能與作者別的長篇成名作相媲美,但在表層的引人入勝和深層的思想內蘊上卻能在嚴歌苓遙想故國、披露人性的同類型作品中獨樹一幟。
一、“白蛇”意象與《白蛇傳》鋪墊
正如不少文學評論者所發現的一樣,嚴歌苓大部分成功的小說都塑造了獨特的意象。“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妓女、嫖客,還是流浪漢,都有著自己意象化的特質,成為某種文化符碼。”同樣,小說的標題“白蛇”正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獨特意象。輝煌時,它是舞蹈家孫麗坤在自編自演的代表作舞劇裏擔任的風靡一時的角色,“在全國十七個大城市的巡回演出引起極大轟動”,是崇拜她的舞迷們對她的敬稱;落魄時,它是“美女蛇”孫麗坤被嫉妒的女人們惡意恥笑與謠傳的話柄,“她那水蛇腰三兩下就把男人纏上了床”;是粗俗的男人們對曾經望塵莫及的她進行意淫的幻象,“這樣充沛著力量的腿如白蟒那樣盤纏在他們的肉體上”。在這篇小說中仔細搜尋與“白蛇”有關的意蘊,還可以發現,於孫麗坤自己而言,也已把“白蛇”融入了自我的肢體感覺和生命感受中,“白蛇”就是她的代名詞,就是她自己。在情節的發展中,曾出現過這樣兩次比喻:一是年輕的中央特派員徐群山初次進入孫麗坤被關押的布景倉庫時,孫倏忽察覺到自己精神容貌的醜陋不堪,躲到角落裏進行了一次由內到外的轉變:“她那個已寬厚起來的下巴頦再次遊動起來,畫出優美的弧度……她肌膚之下,形骸深部,都蛇似的柔軟和纏綿,蛇一般的冷豔和孤傲已複蘇。”其次是孫在青年每天一、二小時的欣賞與鼓勵下,恢複了舞蹈練習時看到自己身體的投影:“她緩緩起舞,行了幾步蛇步。粉牆上一條漫長冬眠後的春蛇在蘇醒,舒展出新鮮和生命。”如果說前麵的調侃笑罵隻是從文本中日常人物的角度來定義孫麗坤,他們小老百姓的智慧隻能抓住自己腦海裏留有的最深刻最典型的印象。那麽後兩個明白無誤的似蛇比喻則是作家這位置身於文本背後,冷靜客觀、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刻意所為,自然而然地將“白蛇”這一中性意象從庸俗的視覺幻象升華為高雅的體態語言。
可以說,像《白蛇》一樣,在《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這部中短篇小說集裏不乏此類小說標題、獨特意象和主人公的多舛命運三合一的小說:《白蝶標本》中過去曾舞姿翩翩,現今卻不能動彈、被迫展覽自己的白蝴蝶標本與昏迷後任人觀看其赤裸身體的名角朱依錦;《橙血》中多汁如血的新品種血橙與最終倒在血泊裏的舊中國少男阿賢;《風箏歌》中父親為女兒放飛的風箏和私奔離家如斷線風箏般流浪在外的女兒。“這些意象都與小說中邊緣人物的命運密切相聯”,並且這些意象都是中性的,不含褒貶的。曾有評論家批評嚴歌苓創作的是非觀較為模糊,而她自己卻堅持認為:“複雜的思想在作品中的折射並非具有負麵性,反之,正是一些似乎被認為‘是非模糊’的描述,才使作家和讀者產生了反思,從而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再來看文學理論家對“意象”的定義:“意象是由情與景兩個原素構成的,情與景相契合而生意象。”“因此,‘意象’一詞更多地暗示了內心的圖景、內視的東西。”在自然萬物中,因為蛇有著狹長尖細的身體和能致人於死地的毒汁,通常象征著邪惡與魅惑。在西方文學早期的神話和寓言裏,既有《聖經》中誘惑夏娃偷食禁果的騙子蛇,也有《伊索寓言》裏反咬救命恩人一口的混賬蛇。蛇的意象使人產生恐懼,但白蛇意象卻讓人又懼又憐,象征著聖潔高貴、單純無知的白顏色能給予人一定的安全感,並由此生發出憐憫和同情。正如中國民間傳說裏的白蛇娘娘就主要是善的化身,但就當下的文學觀點而論,人物形象不免性格單一,稍嫌扁平。而嚴歌苓“是非模糊”的創作觀倒成就了《白蛇》中的女主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充實:她不僅是憑著塑造白蛇形象名震一時的舞蹈家,也是人們傳言中紅顏禍水的美女蛇;不僅擁有過苗條超拔的完美身材,也在人我所加的傷害下渙散成一塌糊塗的中年婦女。
與“白蛇”意象一脈相承,古老的民間傳說《白蛇傳》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悲情故事成了整個小說的鋪墊與底色,若隱若現、巧妙地穿插其中,為情節的發展作了淺淺的呼應,染上了淡淡的哀愁,和預示著無法擺脫的宿命。一直以來,民間傳說《白蛇傳》裏的男女主人公許仙和白娘子就如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般是人們公認的佳偶,而《白蛇》這篇當代小說卻一反常態地以少女日記的形式表達了“假小子”舞迷徐群珊的心裏話———自小便對“笨蛋”許仙的反感和對“忠誠勇敢、體貼入微”的侍女青蛇的認同,並形成了貌似荒謬卻童言無忌的個人看法:“沒這個可惡的許仙,白蛇和青蛇肯定過得特好”。
縱觀《白蛇》,也可以說它是嚴歌苓眾多小說中唯一一篇非常獨特的、雖然有男性角色卻是男權缺席的文本。男人們在這篇小說裏全是配角,成了愚笨、多餘的許仙,他們要不是粗俗無禮如建築工,就是漂亮空洞如舞蹈搭檔;或者自私好色如生產隊幹部,或者本分乏味如兩位女主角各自的未婚夫。而重點塑造的最神秘、最有魅力的中央宣傳部特派員———集儒雅、猖狂、清俊、溫婉於一身的青年男子———傾倒了前著名舞蹈家和魅惑了專政隊女娃們的“徐群山”,這位唱了許久重台戲的男主角在謎底揭曉後又竟是“徐群珊”———一個確切無誤的女人。整篇小說演繹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王子搭救公主的浪漫童話,而是偏執的侍女青蛇拯救小姐白蛇的古老傳說。然而塵世裏始終容不下同性的愛慕,名正言順的依然是白娘子與許仙的結合,許仙以往的笨拙與背叛在世人眼裏倒成了其次。當瘋狂的年代結束了它的荒謬,離奇的故事也到了盡頭,女主角們恢複了正常人的生活,和異性伴侶組合成的普通家庭裏再容不下彼此。嚴歌苓卻偏要延續她別出心裁的玩笑:孫姐送給珊珊的結婚禮物是一座玉雕,可無意選中的造型竟是白蛇與青蛇在怒斥許仙!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微妙裏又帶了幾分歉意的無奈與自嘲。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女作家,嚴歌苓在構築《白蛇》文本和設置人物時,盡管直麵的是以男權為中心的政治時代背景,卻始終堅守著女性的個體話語立場,不僅深入地刻畫出她們豐富細膩的內心感受,而且借此重現了這一性別弱勢群體在時代狹縫中頑強求自立的生存世界,表現出作者深廣厚重的人文關懷。
二、無心之失的悲劇
嚴歌苓是喜歡悲劇美的,閱讀俄羅斯經典作品(包括高爾基、屠格涅夫)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帶一些浪漫傷感情調,也帶一點苦澀幽默的寫作風格同樣滲透到了她自己的作品中,“美麗的東西都是有一點傷感的”。《白蛇》的基調也如是。如果將小說的背景視為一場時代和社會的大悲劇,那麽孫麗坤將近四年的被囚禁、被打壓和在萬般無奈下的自甘墮落則是降落到個人身上命運悲劇的一次集中體現。作者在情節的設置上有著令人驚歎的巧妙:整個文本可以說是劇中劇裏套著另一出的劇中劇———荒謬年代的動亂是一場時代悲劇;孫麗坤從名人到罪人的突變是一出個人悲劇;直至心上人徐群山的女性身份被發現,孫麗坤為無望的愛發了瘋,是一幕雙方都無力控製、無心之失的情欲悲劇。時代的悲劇我們無法抗拒,個人命運的悲劇時有發生,對於前兩者的無力經營我們可以怨天尤人或棄置不理。然而唾手可得的幸福倏忽而來又無疾而終卻能讓人悵然良久、理智盡失。直至文末,兩人分別的一幕沒有大喜大悲,詩一樣惆悵、感傷的語境中,雖不是悲劇結局卻有著淡淡的悲涼。
叔本華在論悲劇時曾談到,“寫出一種巨大不幸是悲劇裏唯一基本的東西”,並將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劃分為三種類型。在他看來,其中的第三種是最為可取的。“不幸也可以僅僅是由於劇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於他們的關係造成的;這就無需乎布置可怕的錯誤或聞所未聞的意外事故,也不用惡毒已到可能的極限的人物”。這是因為“我們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質上我們自己的命運也難免的複雜關係和我們自己也可能幹出來的行為帶來的,所以我們也無須為不公平而抱怨。”借此分析孫麗坤和徐群山(徐群珊)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相互關係,就能理解這場情欲悲劇發生之偶然性中的必然。孫麗坤是一個功成名就的舞蹈家,先天的敏銳感知和後天的勤奮刻苦造就了她的成功和輝煌。然而她首先是一個普通女人,甚至是一個因為太過於全身心投入舞蹈而忽略了文化素質的培養,以致智力還未成熟,依然停留在孩童階段的中年女子。造成她個人悲劇的原因除了外界過度的崇敬轉化成的仇恨外,還有她稀裏糊塗的尚處蒙昧狀態的理性。她和捷克老毛子舞蹈家“腐化墮落的”豔遇被人抓住了把柄,卻連自己也說不清。正是這樣一個女人,在嚴歌苓設置的如此困境裏———幽閉昏暗、寸步不離的監房(舞台的布景倉庫)的束縛中,惡意而庸俗的人群(看守隊的女娃、建築工等)的包圍下,陷入泥淖的孫麗坤習慣了自己的身份,從一個如仙如夢的女子變成了對自尊和廉恥慷慨無畏的潑婦。就在這個肉體和精神都亟待拯救的時刻,儒雅清俊的青年男子徐群山適時地出現了。於孫而言,這位救星不僅讓她產生了性的愛慕與渴望,而且萌發了超越肉體去契合精神的向往,有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動。“她第一次感到和一個男子在一起,最舒適的不是肉體,是內心。”然而兩性間形而上的精神之愛始終要落實到形而下的肉體廝磨。這位被關押多時的舞蹈家是需要和渴望性的,作者曾通過某位上了年紀的建築工對孫下眼皮上一顆紅痣的評論隱諱地道破了這位失愛已久的中年女子身體的饑渴:“那痣是壞東西,它讓這女子一生離不得男人;她兩條腿之間不得清閑。”因此孫麗坤之愛徐群山,情欲來得合乎本性又自然而然。
盡管有著太多的理所當然,釀成悲劇的罪責卻無從推卸。在不為人知的版本之二、之四中,作者又用徐群珊少女時代日記的方式為其瘋狂的行為作了鋪墊和辯護,青春萌動的少女這樣記錄到:“她(孫麗坤)的胸脯真美,像個受難的女英雄,高高地挺起。我真的想上去碰一碰她的……,看看是不是塑像。我對自己有這種想法很害怕。”“我一直喜歡舞蹈,可是見了她的舞蹈,我覺得我不是喜歡舞蹈,而是喜歡產生舞蹈的這個人體。”少女天性中對人體美、藝術美的深沉愛好和執著追求隨著年齡的漸增並未消逝,於瘋狂無序的年代裏演繹成了無心之失的悲劇。在女扮男裝的徐群山和被關押的孫麗坤接觸過程中,他(她)曾四次提起很小就看過她跳舞,並且特別迷她,隱約地透露了這謎一樣審訊的答案,隻可惜說者有意,聽者無心。“一個女性的玩弄竟比十個男性更致命。因為她不在玩弄,本意中毫無玩弄。真切到病的程度。”正是這種無玩弄的玩弄、無心而精意的拯救最終造成了對方徹底的失意與絕望。然而終究是愛,無論是否起源於或回歸於性,畢竟是照進孫麗坤晦暗生活中的惟一一束陽光,雖然因為不同尋常而充滿灰塵,總歸有著真切的關懷和真實的暖意。
曾經有“同誌”網站引嚴歌苓的《白蛇》為經典,還有雜誌稱其為“最幹淨的同性戀小說”。的確,在這裏隻有柏拉圖式幹淨含蓄的精神之戀而剔除了魯莽直接的肉體性愛,或者連“戀”都說不上吧,隻是緣於天性中對於美的深沉愛好和執著追求,隻是因了十年前深深的癡迷和癲狂,隻是為了兒時一個難以開啟的情結plex)。嚴歌苓是喜歡這些人性之謎的,著名的長篇小說《扶桑》、《人寰》中那些逾越輩分、跨越疆界、超越種族的不倫之戀,她筆下男女主人公們內心深處美麗的疼痛不可示人。雖然赴美後的嚴歌苓對同性戀已能持同情的態度,並且認識到這種感情並不全是病態的。但畢竟是受過華夏文化影響的中國女作家,她偶爾會在適當的時候添上這樣的一句:“她們之間從來就沒能擺脫一種輕微的惡心,即使在她們最親密的時候。”又或者在最激情的時分,也隻是帶著崇敬和激賞之情、小心翼翼又無限輕柔的撫摸。
三、多聲部的文本合奏
在構築《白蛇》的文本形式上,嚴歌苓發揮了她撰寫影視劇本的特長,有意拋棄了以往小說敘事手法上一意孤行的順敘惰性和習以為常的單一視角,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代表“官方-民間-個人”三種不同記憶、不同聲音的述說版本。以舞蹈家孫麗坤被關押以致精神分裂的前後遭遇為主線,將時代的宏大敘事、民間的街談巷議、個人的瑣細經曆推向前台,讓三者穿越時空的跨度在文字的敘說中如不斷切換的攝影鏡頭一樣錯綜進行。三種氛圍的場景配合著三種腔調的旁白,從各自的視角將那段塵封往事一一演繹、娓娓道來:無論正襟危坐的官腔,抑或喋喋不休的耳語,又或者真情流露的傾訴,在讀者的接受過程中都互不幹擾地進行著接續不斷的相互詮釋與彼此背離。在多重視角的背後,執筆的作者如同掌控的導演,將個人情感與正誤判斷不動聲色地濾去,還受眾一個自由讀解的空間。
《白蛇》開篇便是典型的“官方版本”———給周恩來總理的一封信,充斥著當時千篇一律的頌詞和格式化、套路化的語言:“希望總理為全國人民和偉大的********事業多多保重!為中國和世界革命多多保重!”“此致崇高的革命敬禮!”;甚至是和現實完全相反的謊話“並沒有對孫有任何粗暴行為……其生活待遇並不十分苛刻”等等;對犯下的錯誤則拈輕怕重,盡量推脫。在政權的陰影下個人是失語的,主人公們的個人體驗和真實情感被無足輕重地忽略與掩蓋。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說,作者嚴歌苓的匠心獨運又使得這類令人厭惡的唱高調版本成為整個故事另一種角度、另一類聲音的絕好闡釋:官方版本之一中輕描淡寫孫麗坤生活待遇的匯報文件反襯出當事人所遭遇的非人迫害;官方版本之二中暴力強製孫麗坤進行婦科檢查的調查方式說明了領導小組幹部們的虛弱與無能;官方版本之三中搜查詐騙犯“徐群山”戶籍資料的文件指示反而向讀者透露了更多真實的信息。“正話反說式”的敘述格調是整篇小說創新的一大亮點。
較之於官方版本的“正統”與“權威”而言,民間版本突顯了他者敘述的“傳奇”色彩,要更為接近真實的孫麗坤,並為其離奇遭遇提供了還原性的解讀。在大眾眼光及庸常思維的籠罩下,口耳相傳的街談巷議貌似對孫麗坤的品行了如指掌、明察秋毫,將這位落魄舞蹈家的私人生活描述得可謂繪聲繪色、如數家珍,但人與人之間早已存在的“性本惡”———排斥異己的誤解和隔閡———在不正常的政治壓力下如同潘多拉的魔盒全都迸發了出來,在膨脹出對偶像極端的敬奉、尊崇等強烈情感後逐漸走向反麵。冥冥中,如此心懷不軌的窺探和不懷好意的侮辱反過來又促成了被關押者在無意識中與庸眾的合謀,加速了孫“自毀以毀人”的自我墮落過程。第一部分的民間版本裏此類例子俯拾皆是:被監禁的孫麗坤去蹲茅坑,專政隊看守的女娃堅決不讓關門並瞪眼看其高雅傲慢背後的原形畢露,讓孫“學會了若無其事地跟女娃們臉對臉蹲茅坑,”
並“已經蹲得舒舒服服了,一邊蹲茅坑一邊往地上吐口水”;而幾個建築工小夥子夜裏試圖爬牆偷窺被囚禁的美女蛇,被孫麗坤“老娘架式叉著腰”用“更潑更毒辣”的嘲諷“是沒啥子看頭———你媽有的我都有”罵得屁滾尿流。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薩特在論述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時說過:“每個人僅僅在他反對別人的時候,才是絕對地自由的。”推演到《白蛇》的官方與民間兩種版本的敘述特色,不僅體現出特殊年代裏人與人之間的誤解與隔膜,還可以說是所有時代和社會裏個體人與群體人互不和解、互相對立的通用模式。隻有自己能傾聽自己的聲音並代表真實的自己,任何集體傳聲筒善意或惡意的代勞都是徒勞。
整部小說的重頭戲是女主角們自己的心聲———“不為人知的版本”部分,共有6篇穿插於官方版本和民間版本之間,形成整個故事最完備的注解,主要包括孫麗坤的心理獨白、徐群珊的少女日記和二人的私密交談。隻有在這個隱蔽的視角下,孫麗坤和徐群珊才是真實的,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人而存在的。她不再是曾經令人望塵莫及的著名舞蹈家,也不再是傳聞中作風混亂的美女蛇,隻是一個需要愛和理解的普通女子;她(他)不再是儒雅猖狂的中央特派員,也不再是私刻公章、盜用軍用車輛的詐騙犯,隻是一個天性中對美有著偏執愛好的假小子。也隻有在這個版本裏,同性的她們相互間敏感細微的感情曆程才能得以唯美地體現。雖然是以披露主人公內心世界為主的一個版本,作者依然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孫麗坤和徐群珊內心活動所占的比例,因為故事的主體是由設謎和揭謎組成的,所以作為謎底關鍵人物的徐群珊其心理活動應該是隱匿的,讀者們就這樣一步步地隨著主人公孫麗坤墜入滿懷希望的情欲之網裏,再在夢醒時分對毫無邪惡感的真相心存感激。
《白蛇》的美是獨特的。它既沒有千人一麵、纏綿悱惻的兩性愛悅,又不屬於爭搶眼球、新穎獵奇的同性戀題材;既非聲淚俱下控訴往事之不堪回首的“傷痕文學”,也不躋身於標新立異光怪陸離的先鋒實驗小說。表現形式傳統而創新,情節的安排出乎意料之外又回歸情理之中。嚴歌苓在她的作品裏一直冷靜而執著地專注於不同文化背景中個體經驗的探詢和尋常人生命狀態的展現,在全球化語境下追尋著更為廣泛的人性。“在什麽樣的環境中人性會走向極至,而在非極至的環境中人性可能會隱藏哪些部分”,《白蛇》在給我們審美愉悅的同時對這個文學中永恒的命題作了完滿的詮釋。
參考文獻:
王泉:《文化夾縫裏的夢幻人生———嚴歌苓小說中的意象解讀》,《華文文學》,2004年第4期,第67-69頁。
嚴歌苓:《白蛇》,《也是亞當,也是夏娃》,華文出版社,2000年,第46-94頁。
張瓊:《此身·彼岸———嚴歌苓複旦講座側記》,《華文文學》,2004年第6期,第66頁。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第161頁。
舒晉瑜:《嚴歌苓:從舞蹈演員到作家》,《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10月,第18頁。
(德)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頁。
朱沿華:《最幹淨的同性戀小說》,《新聞周刊》,2002年7月,第62頁。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三聯書店,1987年,第292頁。
王初薇
摘要:嚴歌苓的中篇小說《白蛇》,是一篇小說標題、獨特意象與人物命運巧妙重合的作品。自然界中讓人又懼又憐的“白蛇”意象象征了著名舞蹈家孫麗坤後半生的坎坷經曆。整篇小說演繹了一出悲劇性質的兩重劇中劇,動蕩的時代悲劇決定了女舞蹈家的個人悲劇,而女舞蹈家與其同性舞迷彼時彼地的情境和關係又注定了兩人之間上演的一場無愛之愛的情欲悲劇,印證了哲學家叔本華提出的最不幸的命運悲劇觀。在表現形式上,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不僅是情節發展的經典承繼與悲情底色,也成為了其中對傳統性愛顛覆的範本。而由三種版本構成的多聲部文本則進一步回應了個體與他人相互對立、不可調和的宿命式悲劇和人類普遍的、無力抵抗的生存困境。
關鍵詞:“白蛇”意象;《白蛇傳》;悲劇;劇中劇;版本;多聲部
選擇讀嚴歌苓是一個偶然,被她的中篇小說《白蛇》震撼更是一個意外。支離破碎的封麵顯示了它在圖書館的搶手程度。《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這本2000年出版的小說集裏共12篇作品的分類大致體現了嚴歌苓的兩大創作類型:如果說前5篇是其並不愉快的成長記憶,那麽後7篇則是其漂泊海外的辛酸體驗。而選集中曾獲得第七屆《十月》文學獎的《白蛇》,就是一部從個體人的生存狀態映射出因時代巨輪偶爾出軌造成荒謬與失衡的出色作品。小說表述了知名女舞蹈家孫麗坤落難後與一個從小就迷戀她的“假小子”舞迷徐群珊發生了一段愛恨糾葛的離奇經曆。迄今還鮮有就此小說發表的評論,而我以為雖然它是一部中篇小說,在篇幅和含量方麵不能與作者別的長篇成名作相媲美,但在表層的引人入勝和深層的思想內蘊上卻能在嚴歌苓遙想故國、披露人性的同類型作品中獨樹一幟。
一、“白蛇”意象與《白蛇傳》鋪墊
正如不少文學評論者所發現的一樣,嚴歌苓大部分成功的小說都塑造了獨特的意象。“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妓女、嫖客,還是流浪漢,都有著自己意象化的特質,成為某種文化符碼。”同樣,小說的標題“白蛇”正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獨特意象。輝煌時,它是舞蹈家孫麗坤在自編自演的代表作舞劇裏擔任的風靡一時的角色,“在全國十七個大城市的巡回演出引起極大轟動”,是崇拜她的舞迷們對她的敬稱;落魄時,它是“美女蛇”孫麗坤被嫉妒的女人們惡意恥笑與謠傳的話柄,“她那水蛇腰三兩下就把男人纏上了床”;是粗俗的男人們對曾經望塵莫及的她進行意淫的幻象,“這樣充沛著力量的腿如白蟒那樣盤纏在他們的肉體上”。在這篇小說中仔細搜尋與“白蛇”有關的意蘊,還可以發現,於孫麗坤自己而言,也已把“白蛇”融入了自我的肢體感覺和生命感受中,“白蛇”就是她的代名詞,就是她自己。在情節的發展中,曾出現過這樣兩次比喻:一是年輕的中央特派員徐群山初次進入孫麗坤被關押的布景倉庫時,孫倏忽察覺到自己精神容貌的醜陋不堪,躲到角落裏進行了一次由內到外的轉變:“她那個已寬厚起來的下巴頦再次遊動起來,畫出優美的弧度……她肌膚之下,形骸深部,都蛇似的柔軟和纏綿,蛇一般的冷豔和孤傲已複蘇。”其次是孫在青年每天一、二小時的欣賞與鼓勵下,恢複了舞蹈練習時看到自己身體的投影:“她緩緩起舞,行了幾步蛇步。粉牆上一條漫長冬眠後的春蛇在蘇醒,舒展出新鮮和生命。”如果說前麵的調侃笑罵隻是從文本中日常人物的角度來定義孫麗坤,他們小老百姓的智慧隻能抓住自己腦海裏留有的最深刻最典型的印象。那麽後兩個明白無誤的似蛇比喻則是作家這位置身於文本背後,冷靜客觀、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刻意所為,自然而然地將“白蛇”這一中性意象從庸俗的視覺幻象升華為高雅的體態語言。
可以說,像《白蛇》一樣,在《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這部中短篇小說集裏不乏此類小說標題、獨特意象和主人公的多舛命運三合一的小說:《白蝶標本》中過去曾舞姿翩翩,現今卻不能動彈、被迫展覽自己的白蝴蝶標本與昏迷後任人觀看其赤裸身體的名角朱依錦;《橙血》中多汁如血的新品種血橙與最終倒在血泊裏的舊中國少男阿賢;《風箏歌》中父親為女兒放飛的風箏和私奔離家如斷線風箏般流浪在外的女兒。“這些意象都與小說中邊緣人物的命運密切相聯”,並且這些意象都是中性的,不含褒貶的。曾有評論家批評嚴歌苓創作的是非觀較為模糊,而她自己卻堅持認為:“複雜的思想在作品中的折射並非具有負麵性,反之,正是一些似乎被認為‘是非模糊’的描述,才使作家和讀者產生了反思,從而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再來看文學理論家對“意象”的定義:“意象是由情與景兩個原素構成的,情與景相契合而生意象。”“因此,‘意象’一詞更多地暗示了內心的圖景、內視的東西。”在自然萬物中,因為蛇有著狹長尖細的身體和能致人於死地的毒汁,通常象征著邪惡與魅惑。在西方文學早期的神話和寓言裏,既有《聖經》中誘惑夏娃偷食禁果的騙子蛇,也有《伊索寓言》裏反咬救命恩人一口的混賬蛇。蛇的意象使人產生恐懼,但白蛇意象卻讓人又懼又憐,象征著聖潔高貴、單純無知的白顏色能給予人一定的安全感,並由此生發出憐憫和同情。正如中國民間傳說裏的白蛇娘娘就主要是善的化身,但就當下的文學觀點而論,人物形象不免性格單一,稍嫌扁平。而嚴歌苓“是非模糊”的創作觀倒成就了《白蛇》中的女主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充實:她不僅是憑著塑造白蛇形象名震一時的舞蹈家,也是人們傳言中紅顏禍水的美女蛇;不僅擁有過苗條超拔的完美身材,也在人我所加的傷害下渙散成一塌糊塗的中年婦女。
與“白蛇”意象一脈相承,古老的民間傳說《白蛇傳》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悲情故事成了整個小說的鋪墊與底色,若隱若現、巧妙地穿插其中,為情節的發展作了淺淺的呼應,染上了淡淡的哀愁,和預示著無法擺脫的宿命。一直以來,民間傳說《白蛇傳》裏的男女主人公許仙和白娘子就如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般是人們公認的佳偶,而《白蛇》這篇當代小說卻一反常態地以少女日記的形式表達了“假小子”舞迷徐群珊的心裏話———自小便對“笨蛋”許仙的反感和對“忠誠勇敢、體貼入微”的侍女青蛇的認同,並形成了貌似荒謬卻童言無忌的個人看法:“沒這個可惡的許仙,白蛇和青蛇肯定過得特好”。
縱觀《白蛇》,也可以說它是嚴歌苓眾多小說中唯一一篇非常獨特的、雖然有男性角色卻是男權缺席的文本。男人們在這篇小說裏全是配角,成了愚笨、多餘的許仙,他們要不是粗俗無禮如建築工,就是漂亮空洞如舞蹈搭檔;或者自私好色如生產隊幹部,或者本分乏味如兩位女主角各自的未婚夫。而重點塑造的最神秘、最有魅力的中央宣傳部特派員———集儒雅、猖狂、清俊、溫婉於一身的青年男子———傾倒了前著名舞蹈家和魅惑了專政隊女娃們的“徐群山”,這位唱了許久重台戲的男主角在謎底揭曉後又竟是“徐群珊”———一個確切無誤的女人。整篇小說演繹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王子搭救公主的浪漫童話,而是偏執的侍女青蛇拯救小姐白蛇的古老傳說。然而塵世裏始終容不下同性的愛慕,名正言順的依然是白娘子與許仙的結合,許仙以往的笨拙與背叛在世人眼裏倒成了其次。當瘋狂的年代結束了它的荒謬,離奇的故事也到了盡頭,女主角們恢複了正常人的生活,和異性伴侶組合成的普通家庭裏再容不下彼此。嚴歌苓卻偏要延續她別出心裁的玩笑:孫姐送給珊珊的結婚禮物是一座玉雕,可無意選中的造型竟是白蛇與青蛇在怒斥許仙!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微妙裏又帶了幾分歉意的無奈與自嘲。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女作家,嚴歌苓在構築《白蛇》文本和設置人物時,盡管直麵的是以男權為中心的政治時代背景,卻始終堅守著女性的個體話語立場,不僅深入地刻畫出她們豐富細膩的內心感受,而且借此重現了這一性別弱勢群體在時代狹縫中頑強求自立的生存世界,表現出作者深廣厚重的人文關懷。
二、無心之失的悲劇
嚴歌苓是喜歡悲劇美的,閱讀俄羅斯經典作品(包括高爾基、屠格涅夫)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帶一些浪漫傷感情調,也帶一點苦澀幽默的寫作風格同樣滲透到了她自己的作品中,“美麗的東西都是有一點傷感的”。《白蛇》的基調也如是。如果將小說的背景視為一場時代和社會的大悲劇,那麽孫麗坤將近四年的被囚禁、被打壓和在萬般無奈下的自甘墮落則是降落到個人身上命運悲劇的一次集中體現。作者在情節的設置上有著令人驚歎的巧妙:整個文本可以說是劇中劇裏套著另一出的劇中劇———荒謬年代的動亂是一場時代悲劇;孫麗坤從名人到罪人的突變是一出個人悲劇;直至心上人徐群山的女性身份被發現,孫麗坤為無望的愛發了瘋,是一幕雙方都無力控製、無心之失的情欲悲劇。時代的悲劇我們無法抗拒,個人命運的悲劇時有發生,對於前兩者的無力經營我們可以怨天尤人或棄置不理。然而唾手可得的幸福倏忽而來又無疾而終卻能讓人悵然良久、理智盡失。直至文末,兩人分別的一幕沒有大喜大悲,詩一樣惆悵、感傷的語境中,雖不是悲劇結局卻有著淡淡的悲涼。
叔本華在論悲劇時曾談到,“寫出一種巨大不幸是悲劇裏唯一基本的東西”,並將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劃分為三種類型。在他看來,其中的第三種是最為可取的。“不幸也可以僅僅是由於劇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於他們的關係造成的;這就無需乎布置可怕的錯誤或聞所未聞的意外事故,也不用惡毒已到可能的極限的人物”。這是因為“我們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質上我們自己的命運也難免的複雜關係和我們自己也可能幹出來的行為帶來的,所以我們也無須為不公平而抱怨。”借此分析孫麗坤和徐群山(徐群珊)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相互關係,就能理解這場情欲悲劇發生之偶然性中的必然。孫麗坤是一個功成名就的舞蹈家,先天的敏銳感知和後天的勤奮刻苦造就了她的成功和輝煌。然而她首先是一個普通女人,甚至是一個因為太過於全身心投入舞蹈而忽略了文化素質的培養,以致智力還未成熟,依然停留在孩童階段的中年女子。造成她個人悲劇的原因除了外界過度的崇敬轉化成的仇恨外,還有她稀裏糊塗的尚處蒙昧狀態的理性。她和捷克老毛子舞蹈家“腐化墮落的”豔遇被人抓住了把柄,卻連自己也說不清。正是這樣一個女人,在嚴歌苓設置的如此困境裏———幽閉昏暗、寸步不離的監房(舞台的布景倉庫)的束縛中,惡意而庸俗的人群(看守隊的女娃、建築工等)的包圍下,陷入泥淖的孫麗坤習慣了自己的身份,從一個如仙如夢的女子變成了對自尊和廉恥慷慨無畏的潑婦。就在這個肉體和精神都亟待拯救的時刻,儒雅清俊的青年男子徐群山適時地出現了。於孫而言,這位救星不僅讓她產生了性的愛慕與渴望,而且萌發了超越肉體去契合精神的向往,有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動。“她第一次感到和一個男子在一起,最舒適的不是肉體,是內心。”然而兩性間形而上的精神之愛始終要落實到形而下的肉體廝磨。這位被關押多時的舞蹈家是需要和渴望性的,作者曾通過某位上了年紀的建築工對孫下眼皮上一顆紅痣的評論隱諱地道破了這位失愛已久的中年女子身體的饑渴:“那痣是壞東西,它讓這女子一生離不得男人;她兩條腿之間不得清閑。”因此孫麗坤之愛徐群山,情欲來得合乎本性又自然而然。
盡管有著太多的理所當然,釀成悲劇的罪責卻無從推卸。在不為人知的版本之二、之四中,作者又用徐群珊少女時代日記的方式為其瘋狂的行為作了鋪墊和辯護,青春萌動的少女這樣記錄到:“她(孫麗坤)的胸脯真美,像個受難的女英雄,高高地挺起。我真的想上去碰一碰她的……,看看是不是塑像。我對自己有這種想法很害怕。”“我一直喜歡舞蹈,可是見了她的舞蹈,我覺得我不是喜歡舞蹈,而是喜歡產生舞蹈的這個人體。”少女天性中對人體美、藝術美的深沉愛好和執著追求隨著年齡的漸增並未消逝,於瘋狂無序的年代裏演繹成了無心之失的悲劇。在女扮男裝的徐群山和被關押的孫麗坤接觸過程中,他(她)曾四次提起很小就看過她跳舞,並且特別迷她,隱約地透露了這謎一樣審訊的答案,隻可惜說者有意,聽者無心。“一個女性的玩弄竟比十個男性更致命。因為她不在玩弄,本意中毫無玩弄。真切到病的程度。”正是這種無玩弄的玩弄、無心而精意的拯救最終造成了對方徹底的失意與絕望。然而終究是愛,無論是否起源於或回歸於性,畢竟是照進孫麗坤晦暗生活中的惟一一束陽光,雖然因為不同尋常而充滿灰塵,總歸有著真切的關懷和真實的暖意。
曾經有“同誌”網站引嚴歌苓的《白蛇》為經典,還有雜誌稱其為“最幹淨的同性戀小說”。的確,在這裏隻有柏拉圖式幹淨含蓄的精神之戀而剔除了魯莽直接的肉體性愛,或者連“戀”都說不上吧,隻是緣於天性中對於美的深沉愛好和執著追求,隻是因了十年前深深的癡迷和癲狂,隻是為了兒時一個難以開啟的情結plex)。嚴歌苓是喜歡這些人性之謎的,著名的長篇小說《扶桑》、《人寰》中那些逾越輩分、跨越疆界、超越種族的不倫之戀,她筆下男女主人公們內心深處美麗的疼痛不可示人。雖然赴美後的嚴歌苓對同性戀已能持同情的態度,並且認識到這種感情並不全是病態的。但畢竟是受過華夏文化影響的中國女作家,她偶爾會在適當的時候添上這樣的一句:“她們之間從來就沒能擺脫一種輕微的惡心,即使在她們最親密的時候。”又或者在最激情的時分,也隻是帶著崇敬和激賞之情、小心翼翼又無限輕柔的撫摸。
三、多聲部的文本合奏
在構築《白蛇》的文本形式上,嚴歌苓發揮了她撰寫影視劇本的特長,有意拋棄了以往小說敘事手法上一意孤行的順敘惰性和習以為常的單一視角,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代表“官方-民間-個人”三種不同記憶、不同聲音的述說版本。以舞蹈家孫麗坤被關押以致精神分裂的前後遭遇為主線,將時代的宏大敘事、民間的街談巷議、個人的瑣細經曆推向前台,讓三者穿越時空的跨度在文字的敘說中如不斷切換的攝影鏡頭一樣錯綜進行。三種氛圍的場景配合著三種腔調的旁白,從各自的視角將那段塵封往事一一演繹、娓娓道來:無論正襟危坐的官腔,抑或喋喋不休的耳語,又或者真情流露的傾訴,在讀者的接受過程中都互不幹擾地進行著接續不斷的相互詮釋與彼此背離。在多重視角的背後,執筆的作者如同掌控的導演,將個人情感與正誤判斷不動聲色地濾去,還受眾一個自由讀解的空間。
《白蛇》開篇便是典型的“官方版本”———給周恩來總理的一封信,充斥著當時千篇一律的頌詞和格式化、套路化的語言:“希望總理為全國人民和偉大的********事業多多保重!為中國和世界革命多多保重!”“此致崇高的革命敬禮!”;甚至是和現實完全相反的謊話“並沒有對孫有任何粗暴行為……其生活待遇並不十分苛刻”等等;對犯下的錯誤則拈輕怕重,盡量推脫。在政權的陰影下個人是失語的,主人公們的個人體驗和真實情感被無足輕重地忽略與掩蓋。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說,作者嚴歌苓的匠心獨運又使得這類令人厭惡的唱高調版本成為整個故事另一種角度、另一類聲音的絕好闡釋:官方版本之一中輕描淡寫孫麗坤生活待遇的匯報文件反襯出當事人所遭遇的非人迫害;官方版本之二中暴力強製孫麗坤進行婦科檢查的調查方式說明了領導小組幹部們的虛弱與無能;官方版本之三中搜查詐騙犯“徐群山”戶籍資料的文件指示反而向讀者透露了更多真實的信息。“正話反說式”的敘述格調是整篇小說創新的一大亮點。
較之於官方版本的“正統”與“權威”而言,民間版本突顯了他者敘述的“傳奇”色彩,要更為接近真實的孫麗坤,並為其離奇遭遇提供了還原性的解讀。在大眾眼光及庸常思維的籠罩下,口耳相傳的街談巷議貌似對孫麗坤的品行了如指掌、明察秋毫,將這位落魄舞蹈家的私人生活描述得可謂繪聲繪色、如數家珍,但人與人之間早已存在的“性本惡”———排斥異己的誤解和隔閡———在不正常的政治壓力下如同潘多拉的魔盒全都迸發了出來,在膨脹出對偶像極端的敬奉、尊崇等強烈情感後逐漸走向反麵。冥冥中,如此心懷不軌的窺探和不懷好意的侮辱反過來又促成了被關押者在無意識中與庸眾的合謀,加速了孫“自毀以毀人”的自我墮落過程。第一部分的民間版本裏此類例子俯拾皆是:被監禁的孫麗坤去蹲茅坑,專政隊看守的女娃堅決不讓關門並瞪眼看其高雅傲慢背後的原形畢露,讓孫“學會了若無其事地跟女娃們臉對臉蹲茅坑,”
並“已經蹲得舒舒服服了,一邊蹲茅坑一邊往地上吐口水”;而幾個建築工小夥子夜裏試圖爬牆偷窺被囚禁的美女蛇,被孫麗坤“老娘架式叉著腰”用“更潑更毒辣”的嘲諷“是沒啥子看頭———你媽有的我都有”罵得屁滾尿流。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薩特在論述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時說過:“每個人僅僅在他反對別人的時候,才是絕對地自由的。”推演到《白蛇》的官方與民間兩種版本的敘述特色,不僅體現出特殊年代裏人與人之間的誤解與隔膜,還可以說是所有時代和社會裏個體人與群體人互不和解、互相對立的通用模式。隻有自己能傾聽自己的聲音並代表真實的自己,任何集體傳聲筒善意或惡意的代勞都是徒勞。
整部小說的重頭戲是女主角們自己的心聲———“不為人知的版本”部分,共有6篇穿插於官方版本和民間版本之間,形成整個故事最完備的注解,主要包括孫麗坤的心理獨白、徐群珊的少女日記和二人的私密交談。隻有在這個隱蔽的視角下,孫麗坤和徐群珊才是真實的,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人而存在的。她不再是曾經令人望塵莫及的著名舞蹈家,也不再是傳聞中作風混亂的美女蛇,隻是一個需要愛和理解的普通女子;她(他)不再是儒雅猖狂的中央特派員,也不再是私刻公章、盜用軍用車輛的詐騙犯,隻是一個天性中對美有著偏執愛好的假小子。也隻有在這個版本裏,同性的她們相互間敏感細微的感情曆程才能得以唯美地體現。雖然是以披露主人公內心世界為主的一個版本,作者依然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孫麗坤和徐群珊內心活動所占的比例,因為故事的主體是由設謎和揭謎組成的,所以作為謎底關鍵人物的徐群珊其心理活動應該是隱匿的,讀者們就這樣一步步地隨著主人公孫麗坤墜入滿懷希望的情欲之網裏,再在夢醒時分對毫無邪惡感的真相心存感激。
《白蛇》的美是獨特的。它既沒有千人一麵、纏綿悱惻的兩性愛悅,又不屬於爭搶眼球、新穎獵奇的同性戀題材;既非聲淚俱下控訴往事之不堪回首的“傷痕文學”,也不躋身於標新立異光怪陸離的先鋒實驗小說。表現形式傳統而創新,情節的安排出乎意料之外又回歸情理之中。嚴歌苓在她的作品裏一直冷靜而執著地專注於不同文化背景中個體經驗的探詢和尋常人生命狀態的展現,在全球化語境下追尋著更為廣泛的人性。“在什麽樣的環境中人性會走向極至,而在非極至的環境中人性可能會隱藏哪些部分”,《白蛇》在給我們審美愉悅的同時對這個文學中永恒的命題作了完滿的詮釋。
參考文獻:
王泉:《文化夾縫裏的夢幻人生———嚴歌苓小說中的意象解讀》,《華文文學》,2004年第4期,第67-69頁。
嚴歌苓:《白蛇》,《也是亞當,也是夏娃》,華文出版社,2000年,第46-94頁。
張瓊:《此身·彼岸———嚴歌苓複旦講座側記》,《華文文學》,2004年第6期,第66頁。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第161頁。
舒晉瑜:《嚴歌苓:從舞蹈演員到作家》,《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10月,第18頁。
(德)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頁。
朱沿華:《最幹淨的同性戀小說》,《新聞周刊》,2002年7月,第62頁。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三聯書店,1987年,第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