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 you dream of traveling to other countries?
——i first went to japan for two weeks.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i left china at all. i was stunned: i was shocked. i never knew that another way of living was possible, …… it just shocked me and i felt i wanted to see more.
——雜誌“detour”對陳衝的采訪
一九九一年一—二月
去美國留學那年,我正由一個年輕的少女,跨入一個成熟女子的門檻。我帶著對生活和知識的渴望,懷著對另一個社會、另一種生活的好奇心,提著一箱子我喜歡的衣服和心愛的書本,來到了美國最瘋狂的城市紐約。
去學校的前一個晚上,我和一起來留學的學生們去了紐約的摩天大樓——皇家大廈。黑夜裏在一百零二層的摩天樓上,紐約隱沒了。在一片無窮無盡的黑暗中,一團團光球在晃動,在旋轉。我失去了距離和空間的觀念,好像我眼前是一個什麽陌生的星球。我突然想家了,我渴望回到上海家中我那安全、溫暖的小床上。緊接著,我的心又是一陣寒顫:我來美國才一個星期,擺在我麵前的不是一星期、兩星期,而是一年、兩年,也許更長。我害怕了——麵對著殘忍的距離,和比距離更殘忍的時間。
……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結識的朋友比原來多了,生活也比較習慣了,但思鄉之苦絲毫不見好轉。我所思念的不僅僅是家庭的愛撫,朋友們的友情,而是整個文化——與我有關的一切。文化上的隔絕遠遠超出語言上的障礙,我想去了解、接受和適應,然而又本能地拒絕和抵製。這種感受,沒有親身體驗的人也許是很難理解的。
我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課程的學習上,……發呆、胡思亂想和“研究感情”的時間越來越少。思念和渴望轉成了一種潛意識。我常常夢見親人、朋友,早上醒來便覺得心裏空蕩蕩的。也許這就使我養成了一起床便衝進淋浴房的習慣,似乎要把所有的空虛、困惑用水洗掉,然後拿起書包就去教室上課。
——陳衝《我在美國三年》
《中國電影時報》一九八六年一月
作者走進陳衝在舊金山的住宅。它是陳衝與許彼得結婚時買的。對不慣常接觸豪華事物的作者,這座房簡直就是宮殿。它坐落在舊金山的太平洋高地,房產排價為最高。作者在進門之前,回身看了一眼海。“看海”是陳衝置房最重要的一點。
陳衝係著圍裙,手上沾著麵粉,告訴作者她做飯做到一半。
“要不要脫鞋?”作者問,留意著鏡麵般的打蠟地板。
“不要,不要!我們家從來不脫鞋!”陳衝大聲說,又回到了廚房。
作者便也幫她包起餃子來。這些餃子都是為彼得準備的,十隻裝盒。陳衝離開家,冰箱冰格裏總是儲滿這樣的塑料盒。
“這樣他下班回來就有晚飯吃了。我特恨在外麵叫菜回來吃,不健康也不新鮮;也不知道它裏麵亂放了些什麽!”陳衝說著,一麵動作流利地捏著餃子。
作者見茶具櫃上放了隻烘麵包機,便吃驚地問:“你自己還做麵包?”
陳衝眉飛色舞起來:“特好吃,你要不要嚐嚐?”她端出烤好的什錦幹果麵包:“喏,你自己切!”
真的很好吃。作者與陳衝的對話就從做飯開始了。
陳衝:做飯對我來說是一種療法。居一種(英文)心理療養。(見作者瞪眼等下文,她想了一會兒)就是——在作飯過程中,我可以體驗到自己的責任,負責的快樂;和很寧靜平穩的內心節奏。好多演員因為不正常的生活節奏,弄得完全沒有心理平衡。到最後生活會失控,然後就會求助吸毒、酗酒什麽的,對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摧毀性。那哪是人的生活呢?出再大的名,賺再多的錢,也沒有幸福。我的生活也是顛三倒四的時候多,老是在旅途上,常常和一幫子走火入魔的人在一塊。所以一回到家,我就非要過一種比正常人更正常的生活不可。不然那種瘋瘋魔魔的日子就把我給扭曲了。
作者:彼得反對你常常外出拍電影嗎?
陳衝:他很支持我。不過我自己心裏有壓力:做個妻子,一天到晚不著家,一個丈夫再通情達理,到最後也會受不了。(並非玩笑地一嘻)我可得當心點,好好做老婆。前麵一次已經失敗了。
(作者原意是來約她談即將開拍的《誘僧》,見話風已變,便馬上“轉舵”。)
作者:你和柳青的婚姻究竟為什麽失敗?(頗察言觀色地等待,生怕等來她諱莫如深的一個反應,如她在一切采訪者麵前那樣。)我注意你很少提到柳青。
陳衝:(略顯為難)不是一兩句話講得清的。講了,你也不會就信我一麵之詞吧?如果柳青不介意,你倒是可以去采訪他本人。看他對你怎麽說。
作者:不準確的消息是他已移居回香港了。
陳衝:我想我那時根本不成熟,隻覺得一個人好,可愛,就去愛了。對倆人性格上有多少因素是對抗的,多少是協調的,根本不去考察。覺得隻要有愛情就能把一個人徹底變成另一個人。其實一個人生來是什麽人,吃了多少虧,碰了多少壁之後,還是什麽人。碰到柳青的時候,我的自我估量是最低的時候。那時是我一生的低潮,在好萊塢想打開局麵,淨碰壁。一進好萊塢你就明白那地方的凶險了,特別是對一個二十剛出頭的女孩子。找你幹什麽的都有,拿拍電影做誘餌。連起碼的含蓄都沒有,上來就跟我說:“怎麽樣,這個周末和我一塊過吧?”我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作者:你怎麽拒絕的?
陳衝:他那麽直截了當,還指望我給他留麵子?就直截了當請這種人吃釘子。你以為你會傷他自尊心?才不會!聽見我的回絕他也像沒聽見一樣,照樣笑嘻嘻的,反而倒弄得我不好意思,覺得自己橫眉豎目的沒必要,顯得太沒見過世麵。給他碰一鼻子灰,他還會嬉皮笑臉塞張小紙條給我,上麵是他的地址和電話,對我說:“想通了給我打個電話。”在好萊塢碰到這種人,次數多了,你覺得非投奔一個能保護自己的人的懷抱不可。那時正好有人給我介紹了柳青。
作者:看了些報道,你和柳青第一次見麵是他送你去機場。
陳衝:其實在那之前他就見過我。那時他和朋友們搞一部電影,我去參加了他們的演員招考。他當時對我的印象是我的打扮,心想:這個女孩子怎麽連個小皮包都沒有,手指頭上繞著一串鑰匙就進來了。
作者:的不是這樣?
陳衝:我沒印象了。不過我是不背女式小包,要背就是個大書包,裏麵跟雜貨鋪似的,主要是書。大概考慮到大包不登大雅,就沒背進去。柳青說我顯得很突出,一是英語相當不錯,二是連個小皮包也背不起!(笑)
作者:那時候你窮嗎?
陳衝:挺窮的:每學期買教科書心裏都發慌。還恨過老師——那個教劇本創作的老師讓我們買的課本是他自己寫的。我想:這家夥拿我們窮學生做他自己書的推銷對象!除了我們這些上當修了他的課的學生,他肯定一本書也甭想賣出去。(美國這種教師很多,不用現成的教科書,自己編寫教材讓學生買)後來發現他那本書非常暢銷,寫得很科學,很值得讀。讀完還真明白寫電影劇本是怎麽回事。他從成功的電影劇本中提煉出一道大致的公式。班上有同學反對,說藝術創作應靠各人的獨特性,靠天才,那老師說:“天才我沒法教你,不過我教你的東西能讓你最得當,最有效地運用你的天才——萬一你有天才的話。”學期結束後我們都意識到他是個很好的老師——扯遠了嗎,我?
作者:剛才咱們講到柳青,還有你的窮……
陳衝:我打了一段時間的餐館,當過圖書管理員,做過電影場記,演過小角色。反正能湊和不挨餓不受凍。
(作者感到她仍在下意識回避談柳青。亦或許作者和她還欠親近吧。)
作者:這麽多工作裏你最不喜歡的是做什麽?
陳衝:(不假思索)打餐館。又累又煩,還給人欺詐。一對猶太夫婦欺詐過我五十塊錢。
(作者想,這一段可用陳衝自己散文中的一段來描繪:“有一次在餐館收錢,一對衣冠楚楚的猶太夫婦給我的是一張五十元美金的鈔票,卻硬說是一張一百的,我知道他們在撒謊,於是堅持己見。他們大吵大鬧。餐館老板隻好讓我按一百元找給他們錢,並教育我說,以後千萬不能先將錢放進抽屜;必須先拿出找錢,後把收來的錢放進抽屜裏。夜裏結完賬,少了五十元,我賠。五十元錢在打工女看來不算是小錢,但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畢竟是身外之物。我咽不下的是謊言戰勝真理。)
作者:讀你散文時看到這個故事了……
陳衝:我忘不了這事。因為那是對我品行的誣陷和誤判。
作者:覺得委屈嗎?你在中國已經有地位名譽。
陳衝:委屈是剛到美國的時候。那時我已經皮實了。好萊塢也有好的風氣和傳統。不少演員在出名前都靠打餐館、幹雜活維持生活的。這些人往往是堅強的,有抱負的。就這麽一邊幹很粗的活,一邊尋找演出的機會。不少人到老都不放棄追求。像我,像哈裏遜·福特是非常幸運的了。哈裏遜上銀幕之前一直幹木匠。實現抱負的過程是長得令人絕望的。我佩服那些到老都不放棄的人。我當時要沒有得到演《大班》和《末代皇帝》的機會,說不定我已經放棄了。
作者:就在那個時候你認識柳青的?
陳衝:就在那個狀況下。柳青也在試著立足好萊塢。當時我一個人去和各種演出經紀人麵談,覺得自己單薄極了。有了柳青,倆人一塊在好萊塢闖江湖,起碼膽壯些。
作者:看了好多記者對你的專訪文章談到你這個階段。
陳衝:好萊塢對中國電影完全無知。也沒有興趣。認為絕大部分中國電影都是政治宣傳。中國電影在這些經紀人心目中完全沒有地位。我那時對他們也很無知,認為他們一聽我的履曆和成就肯定會拿我另眼看待。他們聽完我的自我介紹後對我說:“每個來這兒的人都給自己編一套相仿的履曆。”我氣壞了,我可沒編履曆啊!他們還說:“我們隻代理稍有名氣的演員。”意思是我名不見經傳。隻有一個好心些的經紀人對我說:“你起碼該把自己的劇照裝幀成一本冊子,履曆也該印得漂漂亮亮。”這我才懂美國人常提到的presentation。就是你的裝潢,呈現形式要表示你的正規化和誠篤。
作者:西方人還有很強的程序性。許多事你做得再棒,不尊重他們的程序,就要碰壁。
陳衝:終於有一位經紀人答應代理我了。推薦給我的角色都很小,有時隻有一兩句台詞。我知道自己的表演風格還不入好萊塢的流,還是中國大陸風格。台詞也弱。我打聽到一個很好的台詞老師,給好萊塢許多明星上過台詞課。他的教課費是一小時一百塊美金。我請到了他,五花八門掙的工資大半多去了他那裏。我的台詞、口語真的進步很快——當然我自己也練得很苦,常常嘴唇舌頭都累得發酸麻木。
作者:那時你的英語已經相當棒了。我看了你來美國不久用英文寫的論文——大概是學校的作業。用詞造句十分精到。
陳衝:台詞水平和一個人的英文水平不相幹。台詞講起來,講什麽得像什麽;講什麽都得動聽,好聽。英文中是沒有漢文的四聲的,全靠自己把它講出一種音韻來。不同音韻表達不同意思、情緒。又不是朗誦,要完全自然鬆弛的。對於我,英語本來就不是母語,沒那份自然,隻能靠練習,由人工變為自然。我的進步相當快,到我演《大班》中“美美”這角色時,導演已經說我口語太好了,因為美美是女奴,英文又不是她的母語,她講的英語自然有語病,有口音,如果出來一口標準英語,會挺荒謬。所以我還得去找那老師,把我從他那兒學的,我苦練的,都毀掉,教我一口有毛病的英語,把好不容易去掉的口音再找回來,弄得我比原來還洋涇濱。
作者:柳青呢?他這個時候出現了嗎?
陳衝:他出現在此之前。《大班》是我的轉機。我和柳青遇上時,是我倆都不得誌的時候。共同點是彷徨,共同誌向是進攻好萊塢。當時我住在個美國老夫婦家,他們對我非常親,因為我搬進去之前,他們的兒了出車禍死了。我對他倆來說,是種彌補和安慰。不過我常常還是覺得孤單。記得一天晚上,很晚了,我從外麵回來,又累,心情又灰。這個老太太還沒睡,好像等了我那麽久似的。見到她我突然就流起眼淚來。她就哄我,讓我把心裏的苦楚講給她聽。我想:這怎麽講呢?因為這裏這樣溫暖,讓我想到了家;又因為,這兒再溫暖,也不是我的家。
作者:有沒有想過,你到美國來是不明智的?
陳衝:那樣想我認為很沒出息。越想得多越沒出息,我就是想家,常想到我出國前那段時間。
——i first went to japan for two weeks.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i left china at all. i was stunned: i was shocked. i never knew that another way of living was possible, …… it just shocked me and i felt i wanted to see more.
——雜誌“detour”對陳衝的采訪
一九九一年一—二月
去美國留學那年,我正由一個年輕的少女,跨入一個成熟女子的門檻。我帶著對生活和知識的渴望,懷著對另一個社會、另一種生活的好奇心,提著一箱子我喜歡的衣服和心愛的書本,來到了美國最瘋狂的城市紐約。
去學校的前一個晚上,我和一起來留學的學生們去了紐約的摩天大樓——皇家大廈。黑夜裏在一百零二層的摩天樓上,紐約隱沒了。在一片無窮無盡的黑暗中,一團團光球在晃動,在旋轉。我失去了距離和空間的觀念,好像我眼前是一個什麽陌生的星球。我突然想家了,我渴望回到上海家中我那安全、溫暖的小床上。緊接著,我的心又是一陣寒顫:我來美國才一個星期,擺在我麵前的不是一星期、兩星期,而是一年、兩年,也許更長。我害怕了——麵對著殘忍的距離,和比距離更殘忍的時間。
……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結識的朋友比原來多了,生活也比較習慣了,但思鄉之苦絲毫不見好轉。我所思念的不僅僅是家庭的愛撫,朋友們的友情,而是整個文化——與我有關的一切。文化上的隔絕遠遠超出語言上的障礙,我想去了解、接受和適應,然而又本能地拒絕和抵製。這種感受,沒有親身體驗的人也許是很難理解的。
我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課程的學習上,……發呆、胡思亂想和“研究感情”的時間越來越少。思念和渴望轉成了一種潛意識。我常常夢見親人、朋友,早上醒來便覺得心裏空蕩蕩的。也許這就使我養成了一起床便衝進淋浴房的習慣,似乎要把所有的空虛、困惑用水洗掉,然後拿起書包就去教室上課。
——陳衝《我在美國三年》
《中國電影時報》一九八六年一月
作者走進陳衝在舊金山的住宅。它是陳衝與許彼得結婚時買的。對不慣常接觸豪華事物的作者,這座房簡直就是宮殿。它坐落在舊金山的太平洋高地,房產排價為最高。作者在進門之前,回身看了一眼海。“看海”是陳衝置房最重要的一點。
陳衝係著圍裙,手上沾著麵粉,告訴作者她做飯做到一半。
“要不要脫鞋?”作者問,留意著鏡麵般的打蠟地板。
“不要,不要!我們家從來不脫鞋!”陳衝大聲說,又回到了廚房。
作者便也幫她包起餃子來。這些餃子都是為彼得準備的,十隻裝盒。陳衝離開家,冰箱冰格裏總是儲滿這樣的塑料盒。
“這樣他下班回來就有晚飯吃了。我特恨在外麵叫菜回來吃,不健康也不新鮮;也不知道它裏麵亂放了些什麽!”陳衝說著,一麵動作流利地捏著餃子。
作者見茶具櫃上放了隻烘麵包機,便吃驚地問:“你自己還做麵包?”
陳衝眉飛色舞起來:“特好吃,你要不要嚐嚐?”她端出烤好的什錦幹果麵包:“喏,你自己切!”
真的很好吃。作者與陳衝的對話就從做飯開始了。
陳衝:做飯對我來說是一種療法。居一種(英文)心理療養。(見作者瞪眼等下文,她想了一會兒)就是——在作飯過程中,我可以體驗到自己的責任,負責的快樂;和很寧靜平穩的內心節奏。好多演員因為不正常的生活節奏,弄得完全沒有心理平衡。到最後生活會失控,然後就會求助吸毒、酗酒什麽的,對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摧毀性。那哪是人的生活呢?出再大的名,賺再多的錢,也沒有幸福。我的生活也是顛三倒四的時候多,老是在旅途上,常常和一幫子走火入魔的人在一塊。所以一回到家,我就非要過一種比正常人更正常的生活不可。不然那種瘋瘋魔魔的日子就把我給扭曲了。
作者:彼得反對你常常外出拍電影嗎?
陳衝:他很支持我。不過我自己心裏有壓力:做個妻子,一天到晚不著家,一個丈夫再通情達理,到最後也會受不了。(並非玩笑地一嘻)我可得當心點,好好做老婆。前麵一次已經失敗了。
(作者原意是來約她談即將開拍的《誘僧》,見話風已變,便馬上“轉舵”。)
作者:你和柳青的婚姻究竟為什麽失敗?(頗察言觀色地等待,生怕等來她諱莫如深的一個反應,如她在一切采訪者麵前那樣。)我注意你很少提到柳青。
陳衝:(略顯為難)不是一兩句話講得清的。講了,你也不會就信我一麵之詞吧?如果柳青不介意,你倒是可以去采訪他本人。看他對你怎麽說。
作者:不準確的消息是他已移居回香港了。
陳衝:我想我那時根本不成熟,隻覺得一個人好,可愛,就去愛了。對倆人性格上有多少因素是對抗的,多少是協調的,根本不去考察。覺得隻要有愛情就能把一個人徹底變成另一個人。其實一個人生來是什麽人,吃了多少虧,碰了多少壁之後,還是什麽人。碰到柳青的時候,我的自我估量是最低的時候。那時是我一生的低潮,在好萊塢想打開局麵,淨碰壁。一進好萊塢你就明白那地方的凶險了,特別是對一個二十剛出頭的女孩子。找你幹什麽的都有,拿拍電影做誘餌。連起碼的含蓄都沒有,上來就跟我說:“怎麽樣,這個周末和我一塊過吧?”我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作者:你怎麽拒絕的?
陳衝:他那麽直截了當,還指望我給他留麵子?就直截了當請這種人吃釘子。你以為你會傷他自尊心?才不會!聽見我的回絕他也像沒聽見一樣,照樣笑嘻嘻的,反而倒弄得我不好意思,覺得自己橫眉豎目的沒必要,顯得太沒見過世麵。給他碰一鼻子灰,他還會嬉皮笑臉塞張小紙條給我,上麵是他的地址和電話,對我說:“想通了給我打個電話。”在好萊塢碰到這種人,次數多了,你覺得非投奔一個能保護自己的人的懷抱不可。那時正好有人給我介紹了柳青。
作者:看了些報道,你和柳青第一次見麵是他送你去機場。
陳衝:其實在那之前他就見過我。那時他和朋友們搞一部電影,我去參加了他們的演員招考。他當時對我的印象是我的打扮,心想:這個女孩子怎麽連個小皮包都沒有,手指頭上繞著一串鑰匙就進來了。
作者:的不是這樣?
陳衝:我沒印象了。不過我是不背女式小包,要背就是個大書包,裏麵跟雜貨鋪似的,主要是書。大概考慮到大包不登大雅,就沒背進去。柳青說我顯得很突出,一是英語相當不錯,二是連個小皮包也背不起!(笑)
作者:那時候你窮嗎?
陳衝:挺窮的:每學期買教科書心裏都發慌。還恨過老師——那個教劇本創作的老師讓我們買的課本是他自己寫的。我想:這家夥拿我們窮學生做他自己書的推銷對象!除了我們這些上當修了他的課的學生,他肯定一本書也甭想賣出去。(美國這種教師很多,不用現成的教科書,自己編寫教材讓學生買)後來發現他那本書非常暢銷,寫得很科學,很值得讀。讀完還真明白寫電影劇本是怎麽回事。他從成功的電影劇本中提煉出一道大致的公式。班上有同學反對,說藝術創作應靠各人的獨特性,靠天才,那老師說:“天才我沒法教你,不過我教你的東西能讓你最得當,最有效地運用你的天才——萬一你有天才的話。”學期結束後我們都意識到他是個很好的老師——扯遠了嗎,我?
作者:剛才咱們講到柳青,還有你的窮……
陳衝:我打了一段時間的餐館,當過圖書管理員,做過電影場記,演過小角色。反正能湊和不挨餓不受凍。
(作者感到她仍在下意識回避談柳青。亦或許作者和她還欠親近吧。)
作者:這麽多工作裏你最不喜歡的是做什麽?
陳衝:(不假思索)打餐館。又累又煩,還給人欺詐。一對猶太夫婦欺詐過我五十塊錢。
(作者想,這一段可用陳衝自己散文中的一段來描繪:“有一次在餐館收錢,一對衣冠楚楚的猶太夫婦給我的是一張五十元美金的鈔票,卻硬說是一張一百的,我知道他們在撒謊,於是堅持己見。他們大吵大鬧。餐館老板隻好讓我按一百元找給他們錢,並教育我說,以後千萬不能先將錢放進抽屜;必須先拿出找錢,後把收來的錢放進抽屜裏。夜裏結完賬,少了五十元,我賠。五十元錢在打工女看來不算是小錢,但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畢竟是身外之物。我咽不下的是謊言戰勝真理。)
作者:讀你散文時看到這個故事了……
陳衝:我忘不了這事。因為那是對我品行的誣陷和誤判。
作者:覺得委屈嗎?你在中國已經有地位名譽。
陳衝:委屈是剛到美國的時候。那時我已經皮實了。好萊塢也有好的風氣和傳統。不少演員在出名前都靠打餐館、幹雜活維持生活的。這些人往往是堅強的,有抱負的。就這麽一邊幹很粗的活,一邊尋找演出的機會。不少人到老都不放棄追求。像我,像哈裏遜·福特是非常幸運的了。哈裏遜上銀幕之前一直幹木匠。實現抱負的過程是長得令人絕望的。我佩服那些到老都不放棄的人。我當時要沒有得到演《大班》和《末代皇帝》的機會,說不定我已經放棄了。
作者:就在那個時候你認識柳青的?
陳衝:就在那個狀況下。柳青也在試著立足好萊塢。當時我一個人去和各種演出經紀人麵談,覺得自己單薄極了。有了柳青,倆人一塊在好萊塢闖江湖,起碼膽壯些。
作者:看了好多記者對你的專訪文章談到你這個階段。
陳衝:好萊塢對中國電影完全無知。也沒有興趣。認為絕大部分中國電影都是政治宣傳。中國電影在這些經紀人心目中完全沒有地位。我那時對他們也很無知,認為他們一聽我的履曆和成就肯定會拿我另眼看待。他們聽完我的自我介紹後對我說:“每個來這兒的人都給自己編一套相仿的履曆。”我氣壞了,我可沒編履曆啊!他們還說:“我們隻代理稍有名氣的演員。”意思是我名不見經傳。隻有一個好心些的經紀人對我說:“你起碼該把自己的劇照裝幀成一本冊子,履曆也該印得漂漂亮亮。”這我才懂美國人常提到的presentation。就是你的裝潢,呈現形式要表示你的正規化和誠篤。
作者:西方人還有很強的程序性。許多事你做得再棒,不尊重他們的程序,就要碰壁。
陳衝:終於有一位經紀人答應代理我了。推薦給我的角色都很小,有時隻有一兩句台詞。我知道自己的表演風格還不入好萊塢的流,還是中國大陸風格。台詞也弱。我打聽到一個很好的台詞老師,給好萊塢許多明星上過台詞課。他的教課費是一小時一百塊美金。我請到了他,五花八門掙的工資大半多去了他那裏。我的台詞、口語真的進步很快——當然我自己也練得很苦,常常嘴唇舌頭都累得發酸麻木。
作者:那時你的英語已經相當棒了。我看了你來美國不久用英文寫的論文——大概是學校的作業。用詞造句十分精到。
陳衝:台詞水平和一個人的英文水平不相幹。台詞講起來,講什麽得像什麽;講什麽都得動聽,好聽。英文中是沒有漢文的四聲的,全靠自己把它講出一種音韻來。不同音韻表達不同意思、情緒。又不是朗誦,要完全自然鬆弛的。對於我,英語本來就不是母語,沒那份自然,隻能靠練習,由人工變為自然。我的進步相當快,到我演《大班》中“美美”這角色時,導演已經說我口語太好了,因為美美是女奴,英文又不是她的母語,她講的英語自然有語病,有口音,如果出來一口標準英語,會挺荒謬。所以我還得去找那老師,把我從他那兒學的,我苦練的,都毀掉,教我一口有毛病的英語,把好不容易去掉的口音再找回來,弄得我比原來還洋涇濱。
作者:柳青呢?他這個時候出現了嗎?
陳衝:他出現在此之前。《大班》是我的轉機。我和柳青遇上時,是我倆都不得誌的時候。共同點是彷徨,共同誌向是進攻好萊塢。當時我住在個美國老夫婦家,他們對我非常親,因為我搬進去之前,他們的兒了出車禍死了。我對他倆來說,是種彌補和安慰。不過我常常還是覺得孤單。記得一天晚上,很晚了,我從外麵回來,又累,心情又灰。這個老太太還沒睡,好像等了我那麽久似的。見到她我突然就流起眼淚來。她就哄我,讓我把心裏的苦楚講給她聽。我想:這怎麽講呢?因為這裏這樣溫暖,讓我想到了家;又因為,這兒再溫暖,也不是我的家。
作者:有沒有想過,你到美國來是不明智的?
陳衝:那樣想我認為很沒出息。越想得多越沒出息,我就是想家,常想到我出國前那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