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夏天南的崛起,吳三桂的晉升速度在整個大明都稱得上佼佼者。他參與山東平叛時才20歲,已經憑借戰功升任遊擊,短短幾年功夫,又接連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前鋒右營副總兵,並於崇禎八年經遼東巡撫方一藻、禦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準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隻是在夏天南的襯托下,吳三桂的光芒顯得有些黯淡無光——前者在五六年的時間裏,從一介白丁一躍成為平南侯、左都督、瓊海鎮總兵,並加太子少保、賜大將軍,這在整個大明幾百年的曆史上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此時的吳三桂還不是崇禎十七年值得依賴的朝廷柱石——在另一個時空,1644年的吳三桂官至遼東總兵、被封平西伯,坐擁最強的邊軍關寧軍,是當時大明唯一能依靠的武力——崇禎對這個24歲的年輕人能否承擔抵禦幾十萬大順軍甚至鉗製瓊海軍很是懷疑,他疑惑地問:“朕知道此人,祖大壽的外甥、吳襄之子,就算有些軍功,可是又怎麽能擔此大任?如果要征召關寧軍,豈不是直接召祖大壽勤王更妥當?”
楊嗣昌歎了口氣,答道:“陛下,大淩河之戰後,祖大壽先降韃子,後又逃回,據稱是詐降,可是陛下陸續三次下詔,命其進京覲見,此人都借故推辭,據守錦州不出。不管是其提防陛下算舊賬,還是擁兵自重,如果征召其率軍勤王,多半會百般拖延,在途中消耗時間,還不如征召吳三桂。此人與其舅舅祖大壽不同,年輕氣盛,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候,而且更容易掌控,隻要許以功名利祿,不怕他不動心。”
崇禎聞言有些心動,問道:“祖大壽會不會從中作梗?該作何封賞?”
“祖大壽雖然有擁兵自重之嫌,但是遠不到與朝廷為敵的地步,他自己不敢來,卻未必會阻撓吳三桂前來勤王。至於作何封賞……”楊嗣昌長吸一口氣,退後兩步,撩起官袍跪下,鄭重其事地說,“值此危難存亡之際,臣請陛下不吝封賞:為吳三桂加右都督,封平西伯,以此為條件,征召其來京勤王。”
又是一名封爵武將!崇禎眼皮子跳了幾下。
他沉默半響,對身後的王承恩問道:“王伴伴,都說旁觀者清,你倒是給朕說說,尚未立功,就給如此厚重封賞,是否妥當?”
王承恩遲疑道:“大明出了一個夏天南已經勢大難製了,而關寧軍近年來已經為邊軍之首,餉銀、軍糧都比其他邊鎮要多,依照常理來說,是否該給吳三桂如此封賞,值得細細斟酌。不過……”
崇禎追問道:“不過什麽?”
“萬歲爺恕奴婢直言:是否忠於朝廷、忠於萬歲爺,與封賞是否太重關係不大,而是看一個人的品性。夏天南草根出身,無法無天慣了,就像那美猴王做了弼馬溫,肯定不甘被管束;而吳三桂世代將門,品性比夏天南應該要好得多。或許給予重賞會讓其一時有些忘其所以,但問題不大,最關鍵是夠忠心就行了。故而,奴婢認為,楊部堂提議甚好。”
楊嗣昌顧不得君前失儀,擊掌叫好:“公公分析地入木三分,文弱佩服。”
崇禎很信任王承恩,自然不會懷疑他和外臣勾結,再說這麽旗幟鮮明地讚同,也說明其心中之磊落。
他沉吟了一番,點頭道:“既然如此,就依文弱所言,呆會你代朕擬旨。不過朕還有一個問題:就算吳三桂趕在夏天南之前到達京城,你憑什麽相信吳三桂能擊退闖逆幾十萬大軍?”
楊嗣昌露出了平時難得一見的笑容,回答:“陛下,想那瓊海軍張揚跋扈,無非就是倚仗火器犀利而已。臣從遼東巡撫方一藻處得知,吳三桂父子曾從廣東瓊海鎮處購置了數千鳥銃、小炮若幹,與瓊海軍所用並無二致,日夜操練,已經單獨練就一支火器強軍,佐以關寧鐵騎,定能力壓瓊海軍一頭,若其來京,加上京畿附近的軍隊配合,擊退闖逆並非難事,甚至可對遠道而來的瓊海軍形成鉗製之勢。”
崇禎驚喜不已:“吳三桂購置了瓊海鎮的火器?那真是太好了。”他和楊嗣昌的觀念差不多,認為隻要有了相同的武器,加上關寧軍強悍的騎兵,達到並超越瓊海軍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兩人都不知道瓊海軍真正強大之處在於近代化的軍隊體係,這個是舊式軍隊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的。
他興奮地一邊踱步,一邊埋怨:“好你個楊文弱,這樣的消息,居然不早早告訴朕!”
楊嗣昌連忙低下頭:“陛下恕罪。臣也是碰巧今天才從方一藻的奏折中得知,還沒來得及稟報。”
崇禎揮了揮手,有了好消息,些許枝節也就不在意了。
“趕緊替朕擬旨:賜吳三桂平西伯,加右都督,仍為寧遠團練總兵,兼遼東鎮副將,即刻啟程,入京勤王!”
副將相當於副總兵,以寧遠團練總兵兼遼東鎮副將,這個看似怪異的任命其實暗藏心機:寧遠團練總兵是一個雜牌總兵,品級上去了,但是論影響力和實際地位,肯定遠不如九大邊鎮之首的遼東鎮。讓吳三桂兼任聊遼東鎮副將,用舊時空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部門二級機構負責人兼任該部門副職,增加其影響力和話語權,而且理論上可以扶正,換掉部門一把手。這樣一來,既鼓勵了吳三桂,又不動聲色敲打了祖大壽。
楊嗣昌細細品味一番,領悟了其中奧妙,對崇禎日益成熟的手腕甚為佩服,讚道:“陛下這一著閑子甚妙。”這個任命如果是祖大壽等人為吳三桂爭取的,那意義就大不一樣。而由朝廷任命,祖大壽即便是吳三桂親舅舅,也免不了腹中猜忌。
一道聖旨就此新鮮出爐,八百裏加急送往寧遠。原本八年之後才出現的平西伯,因為夏天南的存在,提前麵世了,吳三桂的命運,也被生生往前推進了八年。等待他的,究竟是半輩子的榮華富貴,還是無底深淵,誰也不知道。
此時的吳三桂還不是崇禎十七年值得依賴的朝廷柱石——在另一個時空,1644年的吳三桂官至遼東總兵、被封平西伯,坐擁最強的邊軍關寧軍,是當時大明唯一能依靠的武力——崇禎對這個24歲的年輕人能否承擔抵禦幾十萬大順軍甚至鉗製瓊海軍很是懷疑,他疑惑地問:“朕知道此人,祖大壽的外甥、吳襄之子,就算有些軍功,可是又怎麽能擔此大任?如果要征召關寧軍,豈不是直接召祖大壽勤王更妥當?”
楊嗣昌歎了口氣,答道:“陛下,大淩河之戰後,祖大壽先降韃子,後又逃回,據稱是詐降,可是陛下陸續三次下詔,命其進京覲見,此人都借故推辭,據守錦州不出。不管是其提防陛下算舊賬,還是擁兵自重,如果征召其率軍勤王,多半會百般拖延,在途中消耗時間,還不如征召吳三桂。此人與其舅舅祖大壽不同,年輕氣盛,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候,而且更容易掌控,隻要許以功名利祿,不怕他不動心。”
崇禎聞言有些心動,問道:“祖大壽會不會從中作梗?該作何封賞?”
“祖大壽雖然有擁兵自重之嫌,但是遠不到與朝廷為敵的地步,他自己不敢來,卻未必會阻撓吳三桂前來勤王。至於作何封賞……”楊嗣昌長吸一口氣,退後兩步,撩起官袍跪下,鄭重其事地說,“值此危難存亡之際,臣請陛下不吝封賞:為吳三桂加右都督,封平西伯,以此為條件,征召其來京勤王。”
又是一名封爵武將!崇禎眼皮子跳了幾下。
他沉默半響,對身後的王承恩問道:“王伴伴,都說旁觀者清,你倒是給朕說說,尚未立功,就給如此厚重封賞,是否妥當?”
王承恩遲疑道:“大明出了一個夏天南已經勢大難製了,而關寧軍近年來已經為邊軍之首,餉銀、軍糧都比其他邊鎮要多,依照常理來說,是否該給吳三桂如此封賞,值得細細斟酌。不過……”
崇禎追問道:“不過什麽?”
“萬歲爺恕奴婢直言:是否忠於朝廷、忠於萬歲爺,與封賞是否太重關係不大,而是看一個人的品性。夏天南草根出身,無法無天慣了,就像那美猴王做了弼馬溫,肯定不甘被管束;而吳三桂世代將門,品性比夏天南應該要好得多。或許給予重賞會讓其一時有些忘其所以,但問題不大,最關鍵是夠忠心就行了。故而,奴婢認為,楊部堂提議甚好。”
楊嗣昌顧不得君前失儀,擊掌叫好:“公公分析地入木三分,文弱佩服。”
崇禎很信任王承恩,自然不會懷疑他和外臣勾結,再說這麽旗幟鮮明地讚同,也說明其心中之磊落。
他沉吟了一番,點頭道:“既然如此,就依文弱所言,呆會你代朕擬旨。不過朕還有一個問題:就算吳三桂趕在夏天南之前到達京城,你憑什麽相信吳三桂能擊退闖逆幾十萬大軍?”
楊嗣昌露出了平時難得一見的笑容,回答:“陛下,想那瓊海軍張揚跋扈,無非就是倚仗火器犀利而已。臣從遼東巡撫方一藻處得知,吳三桂父子曾從廣東瓊海鎮處購置了數千鳥銃、小炮若幹,與瓊海軍所用並無二致,日夜操練,已經單獨練就一支火器強軍,佐以關寧鐵騎,定能力壓瓊海軍一頭,若其來京,加上京畿附近的軍隊配合,擊退闖逆並非難事,甚至可對遠道而來的瓊海軍形成鉗製之勢。”
崇禎驚喜不已:“吳三桂購置了瓊海鎮的火器?那真是太好了。”他和楊嗣昌的觀念差不多,認為隻要有了相同的武器,加上關寧軍強悍的騎兵,達到並超越瓊海軍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兩人都不知道瓊海軍真正強大之處在於近代化的軍隊體係,這個是舊式軍隊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的。
他興奮地一邊踱步,一邊埋怨:“好你個楊文弱,這樣的消息,居然不早早告訴朕!”
楊嗣昌連忙低下頭:“陛下恕罪。臣也是碰巧今天才從方一藻的奏折中得知,還沒來得及稟報。”
崇禎揮了揮手,有了好消息,些許枝節也就不在意了。
“趕緊替朕擬旨:賜吳三桂平西伯,加右都督,仍為寧遠團練總兵,兼遼東鎮副將,即刻啟程,入京勤王!”
副將相當於副總兵,以寧遠團練總兵兼遼東鎮副將,這個看似怪異的任命其實暗藏心機:寧遠團練總兵是一個雜牌總兵,品級上去了,但是論影響力和實際地位,肯定遠不如九大邊鎮之首的遼東鎮。讓吳三桂兼任聊遼東鎮副將,用舊時空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部門二級機構負責人兼任該部門副職,增加其影響力和話語權,而且理論上可以扶正,換掉部門一把手。這樣一來,既鼓勵了吳三桂,又不動聲色敲打了祖大壽。
楊嗣昌細細品味一番,領悟了其中奧妙,對崇禎日益成熟的手腕甚為佩服,讚道:“陛下這一著閑子甚妙。”這個任命如果是祖大壽等人為吳三桂爭取的,那意義就大不一樣。而由朝廷任命,祖大壽即便是吳三桂親舅舅,也免不了腹中猜忌。
一道聖旨就此新鮮出爐,八百裏加急送往寧遠。原本八年之後才出現的平西伯,因為夏天南的存在,提前麵世了,吳三桂的命運,也被生生往前推進了八年。等待他的,究竟是半輩子的榮華富貴,還是無底深淵,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