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火燒太監府和錦衣衛衙門之後,瓊海軍的名頭在南京城無人不知,夏天南一度還成了可止小兒啼哭的人物。
原本在夏天南麵前頗有優越感的複社諸人也改變了對武人一貫的看法,原來一個武將可以強大到一手改變整個南京的權力格局,三巨頭之一的鎮守太監一夜之間就灰飛煙滅了,不僅倒台,連肉體都消亡了。雖然他們不是太清楚夏天南能夠如此張揚的底氣所在是因為自身強大的武力和糧餉不受製於人等因素,但不影響複社對夏天南和瓊海軍作出一個全新的判斷。
在刺殺事件的第三天,張溥主動上門,“屈尊”到軍營拜訪夏天南。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以張溥的名望,這種情況是從未有過的。
張溥出身貧寒,但年幼好學,有神童之稱。於天啟四年開始結社評論時政,博得名望,起初取名為應社,後來改為複社,成員最多時高達三千餘人;天啟六年參與蘇州抗稅暴動,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名動天下;崇禎元年,“組織群眾”驅逐九千歲魏忠賢的心腹、閹黨骨幹顧秉謙,從此成為天下士子當中的天皇巨星!複社的聲勢也從此震動朝野,號稱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複社者”。其影響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裏都是萬人空巷,擁躉粉絲無數。
成名之後,他不肯按部就班地出仕熬資曆升官,而是企圖一步登天,借廣收門徒以控製士林、把持科場,最終達到左右政權之目的,並且一度接近成功,連當時首輔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從,按照張溥給出的名單,何人重用,何人罷官,悉數照辦。直到周延儒被溫體仁弄下台之後,這種奇葩現象才停止。即便如此,張溥區區一介沒有任何實際職務的“民間意見領袖”,在鄉野之中遙控朝廷,以閑人之身執掌天下,在家遙控操縱朝堂決策,決定官員任免,把大明天下視為掌中玩物,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周延儒倒台後,繼任的首輔溫體仁自然不會像前任一樣對複社和張溥唯唯諾諾,處處與東林黨針鋒相對,是張溥的眼中釘,張溥此次來訪,主要目的就是借助瓊海軍的勢力和財力幫助周延儒起複、打垮溫體仁。
夏天南倒是沒有怠慢這位名人,親自出麵接待:“天如先生大駕光臨,蓬蓽生輝。”
二人互相客套一番坐定後,張溥先是恭維了一番夏天南,“殺伐決斷”,“鏟除閹黨餘孽,為金陵除去一害”,大快人心。
夏天南笑而不語,對於張溥的恭維,他覺得其邏輯很可笑,也有些反感。
他和常昆純屬個人恩怨,起源於蘇州生絲買賣,經過洪武門一戰後矛盾加劇,然後我整垮你、你再刺殺我,衝突達到頂峰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僅此而已。他從未想過背負什麽“鏟除閹黨”的偉光正使命,常昆不過就是個貪婪的太監,與前朝“九千歲”魏忠賢毫無瓜葛,更談不上什麽“閹黨餘孽”。對於這種動不動扣帽子的行徑,夏天南很不屑。
不過他也知道張溥是靠著與“閹黨”鬥爭博得名聲的,和太監有種天然的敵對,這麽想的話,也能捏著鼻子理解。
作了一番鋪墊之後,張溥慢慢把話頭引向對當朝首輔溫體仁的攻訐,“……溫長卿身為百官之首,卻黨同伐異,大肆迫害東林一脈,政事上碌碌無為、屍位素餐,不配坐在首輔之位……”
夏天南皺起了眉頭,問道:“那麽天如先生覺得該怎麽做?”
張溥打起精神,透露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如果平南伯願意助一臂之力,助我恩公周延儒起複,他日重登首輔之位,定當厚報。”
夏天南明白了這位士林領袖的意思,想通過他的幫助,實現前任首輔周延儒起複的目的。看來對方仍然念念不忘“在鄉野之中遙控朝廷,以閑人之身執掌天下”的追求,想要憑借自己的奔走,操控內閣的更迭,影響朝政。
問題是,他才通過方正化方太監私下和溫體仁結成同盟關係,不可能去拆台。至於溫體仁是否碌碌無為,是否“迫害”東林黨,與他何關?他所需要的,不過是首輔這個位置能夠提供的政治上的便利,誰做首輔,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再說了,東林黨大權在握,對他和瓊海軍而言,未必是好事。溫體仁貪圖權位,更容易掌控,而這些東林黨人除了黨爭,曆史上並沒有出色的政績,明朝之所以滅亡,朝堂之上永無止境的內訌和消耗也是原因之一。
夏天南很清楚自己要得是什麽,也清楚東林黨和複社是什麽貨色,所以直接拒絕了張溥的提議。
“我隻是個武將,不懂朝堂之上的這些彎彎繞繞,更不敢插手首輔更迭這樣的事,還請天如先生另尋高明。”
張溥沒想到敢隻手把南京鎮守太監拉下馬的平南伯居然自稱膽小怕事,一時愣住了。隨即反應過來,這就是委婉的拒絕了。他是個心高氣傲的人,不願再說下去,直接起身告辭。
走到門外,張溥回頭望了一眼,冷哼一聲,心想:給你機會不把握,不識抬舉,日後定要你好看。
隨著時間流逝,鎮守太監倒台一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瓊海軍繼續按部就班組織流民的遷運,也到了尾聲階段,離開南京進入了倒計時。
崇禎八年八月,憑借“揚明”號飛剪船驚人的速度,負責“捐餉”一事談判的戶部、兵部官員返回京城得到了確定的指示後,半個月後又回到了南京。
為首的官員仍然是兵部右侍郎程立,他帶來了談判的籌碼:朝廷同意了夏天南提出的兩個條件,一年內不調瓊海軍剿流寇,並且任命林偉業為登州總兵。瓊海軍擁有了第二個總兵的官職。
原本在夏天南麵前頗有優越感的複社諸人也改變了對武人一貫的看法,原來一個武將可以強大到一手改變整個南京的權力格局,三巨頭之一的鎮守太監一夜之間就灰飛煙滅了,不僅倒台,連肉體都消亡了。雖然他們不是太清楚夏天南能夠如此張揚的底氣所在是因為自身強大的武力和糧餉不受製於人等因素,但不影響複社對夏天南和瓊海軍作出一個全新的判斷。
在刺殺事件的第三天,張溥主動上門,“屈尊”到軍營拜訪夏天南。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以張溥的名望,這種情況是從未有過的。
張溥出身貧寒,但年幼好學,有神童之稱。於天啟四年開始結社評論時政,博得名望,起初取名為應社,後來改為複社,成員最多時高達三千餘人;天啟六年參與蘇州抗稅暴動,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名動天下;崇禎元年,“組織群眾”驅逐九千歲魏忠賢的心腹、閹黨骨幹顧秉謙,從此成為天下士子當中的天皇巨星!複社的聲勢也從此震動朝野,號稱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複社者”。其影響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裏都是萬人空巷,擁躉粉絲無數。
成名之後,他不肯按部就班地出仕熬資曆升官,而是企圖一步登天,借廣收門徒以控製士林、把持科場,最終達到左右政權之目的,並且一度接近成功,連當時首輔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從,按照張溥給出的名單,何人重用,何人罷官,悉數照辦。直到周延儒被溫體仁弄下台之後,這種奇葩現象才停止。即便如此,張溥區區一介沒有任何實際職務的“民間意見領袖”,在鄉野之中遙控朝廷,以閑人之身執掌天下,在家遙控操縱朝堂決策,決定官員任免,把大明天下視為掌中玩物,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周延儒倒台後,繼任的首輔溫體仁自然不會像前任一樣對複社和張溥唯唯諾諾,處處與東林黨針鋒相對,是張溥的眼中釘,張溥此次來訪,主要目的就是借助瓊海軍的勢力和財力幫助周延儒起複、打垮溫體仁。
夏天南倒是沒有怠慢這位名人,親自出麵接待:“天如先生大駕光臨,蓬蓽生輝。”
二人互相客套一番坐定後,張溥先是恭維了一番夏天南,“殺伐決斷”,“鏟除閹黨餘孽,為金陵除去一害”,大快人心。
夏天南笑而不語,對於張溥的恭維,他覺得其邏輯很可笑,也有些反感。
他和常昆純屬個人恩怨,起源於蘇州生絲買賣,經過洪武門一戰後矛盾加劇,然後我整垮你、你再刺殺我,衝突達到頂峰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僅此而已。他從未想過背負什麽“鏟除閹黨”的偉光正使命,常昆不過就是個貪婪的太監,與前朝“九千歲”魏忠賢毫無瓜葛,更談不上什麽“閹黨餘孽”。對於這種動不動扣帽子的行徑,夏天南很不屑。
不過他也知道張溥是靠著與“閹黨”鬥爭博得名聲的,和太監有種天然的敵對,這麽想的話,也能捏著鼻子理解。
作了一番鋪墊之後,張溥慢慢把話頭引向對當朝首輔溫體仁的攻訐,“……溫長卿身為百官之首,卻黨同伐異,大肆迫害東林一脈,政事上碌碌無為、屍位素餐,不配坐在首輔之位……”
夏天南皺起了眉頭,問道:“那麽天如先生覺得該怎麽做?”
張溥打起精神,透露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如果平南伯願意助一臂之力,助我恩公周延儒起複,他日重登首輔之位,定當厚報。”
夏天南明白了這位士林領袖的意思,想通過他的幫助,實現前任首輔周延儒起複的目的。看來對方仍然念念不忘“在鄉野之中遙控朝廷,以閑人之身執掌天下”的追求,想要憑借自己的奔走,操控內閣的更迭,影響朝政。
問題是,他才通過方正化方太監私下和溫體仁結成同盟關係,不可能去拆台。至於溫體仁是否碌碌無為,是否“迫害”東林黨,與他何關?他所需要的,不過是首輔這個位置能夠提供的政治上的便利,誰做首輔,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再說了,東林黨大權在握,對他和瓊海軍而言,未必是好事。溫體仁貪圖權位,更容易掌控,而這些東林黨人除了黨爭,曆史上並沒有出色的政績,明朝之所以滅亡,朝堂之上永無止境的內訌和消耗也是原因之一。
夏天南很清楚自己要得是什麽,也清楚東林黨和複社是什麽貨色,所以直接拒絕了張溥的提議。
“我隻是個武將,不懂朝堂之上的這些彎彎繞繞,更不敢插手首輔更迭這樣的事,還請天如先生另尋高明。”
張溥沒想到敢隻手把南京鎮守太監拉下馬的平南伯居然自稱膽小怕事,一時愣住了。隨即反應過來,這就是委婉的拒絕了。他是個心高氣傲的人,不願再說下去,直接起身告辭。
走到門外,張溥回頭望了一眼,冷哼一聲,心想:給你機會不把握,不識抬舉,日後定要你好看。
隨著時間流逝,鎮守太監倒台一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瓊海軍繼續按部就班組織流民的遷運,也到了尾聲階段,離開南京進入了倒計時。
崇禎八年八月,憑借“揚明”號飛剪船驚人的速度,負責“捐餉”一事談判的戶部、兵部官員返回京城得到了確定的指示後,半個月後又回到了南京。
為首的官員仍然是兵部右侍郎程立,他帶來了談判的籌碼:朝廷同意了夏天南提出的兩個條件,一年內不調瓊海軍剿流寇,並且任命林偉業為登州總兵。瓊海軍擁有了第二個總兵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