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衛知道這樣的大炮子用做虎蹲炮之類的舊式火炮的封門子問題不大,但是用在佛郎機炮或者紅夷大炮這樣的火炮上就會出現發射澀滯的問題,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引起炸膛的事故。(.$>>>棉、花‘糖’小‘說’)
盡管他不知道“遊隙”、“氣密性”這樣的術語,但多年點放火器的經驗告訴他,炮子如果不夠光滑渾圓,鑄造再好的火炮也會出現漏氣、炮子打不遠甚至更可怕的炸膛。
虎門大營內大軍枕戈待旦,而此時在肇慶總督府內,吳明晉正站在暖閣內,接受王尊德的質詢。
“吳縣令身為父母官,為何坐視博輔賊人胡作非為?”
吳明晉渾身一抖,作為上官問出這樣的話,可謂相當嚴厲了。他戰戰兢兢地回答:“回稟製台,卑職……卑職無能,眼見賊人肆虐無能為力……”
王尊德本意也不是討論吳明晉任內的功過是非,他堂堂一個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的封疆大吏,哪有閑工夫管一個縣令是否稱職,叫他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探博輔賊人的虛實。此刻見他如此模樣,皺了皺眉,說道:“你不必慌張失措,雖然賊人在你治下肆虐,但總算守住縣城不失,算是功過相抵。”
吳明晉聽了這話,總算不抖了,趕緊接話:“卑職無力驅趕賊人,隻好固守縣城,萬幸縣城得以保存。”說完偷偷伸手抹了把汗,這就純屬睜眼說瞎話了,縣城已成夏天南的後花園,城牆都拆了個幹幹淨淨,僅僅靠著他的一念之仁沒有拆掉縣衙,所謂守住縣城不失隻是個笑話。(.棉、花‘糖’小‘說’)不過為了烏紗帽,說些謊話也顧不得那麽多了。
“據說賊人蓄練私兵,火器犀利,長於舟楫,不善陸戰,可否屬實?”
聽總督大人發問,吳明晉心中閃過臨行前錢有餘交代的一番話——“縣尊此去肇慶,諸事可以實話實說,但製台大人若問起盤踞博輔的賊人是否擅長水戰不擅陸戰,須回答屬實。縣尊前程能否保住甚至晉升提拔,全在於此。”再想到夏天南迎戰官軍是否得勝對自己仕途的影響,心中便下定了決心。
“稟製台,賊人確實蓄練私兵,但人數不過千,其中僅有數百心腹;火器確實犀利,不過其所鑄大炮多用於戰船之上;其在博輔建造數艘八九百料大船,高如牆、長如龍、行如風,火炮齊鳴聲如奔雷,附近海賊無人能擋其鋒芒,紛紛投入其帳下,現搜羅了不少海上亡命之徒……”這一番話,九成為真,多數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夾雜了吳明晉的推測和臆想,組織了一下措辭,描述得活靈活現。
王尊德不住點頭,這一番話應該都是實情,吳明晉畢竟是朝廷欽命的地方官,誇大之辭或許有,斷不可能說謊。
如此看來,賊人確實戰船厲害,火器犀利,但陸上戰力較弱,總數還不到一千,何如賓的推論得到了驗證,自己部署的方略也是正確的,一萬多大軍進剿,有如獅子博兔,必勝無疑。
他撫須微笑:“吳縣令在此等強悍賊人環繞之下,還能固守縣城,糧餉也及時上繳,對賊人兵力也了如指掌,實乃能員。”
有幕僚附和道:“臨高地處邊陲之地,城防簡陋,臨近衛所皆為疲老之兵,吳縣令能夠守住縣城,可謂有功。”
吳明晉連稱不敢當,心下卻感慨,真是功過是非全憑上官一張嘴,若要治你,沒有驅逐賊人就是失職,若想褒獎你,能夠守住縣城就是有功,就看選擇從哪個角度去看待。
崇禎五年五月,經過近兩個月的準備,匯聚於虎門大營的一萬五千多名官軍終於準備大閱祭旗了,祭旗之後就會出發,渡海到瓊山集結,然後從陸路進攻博輔。
對於這個速度,從王尊德到何如賓都非常滿意,雖然動員的兵力不算太多——一萬多兵力的征剿在大明的曆次重大軍事行動中排不上號——但能夠在短短兩月之內就籌集到糧餉,發足開拔銀子,整頓好軍備器械實屬不易。
祭旗這天,廣州府、海北分守道的主要文武官員和士紳名流都趕來了。
校場上,已經雲集了許多兵馬,被邀請來的當地縉紳們一麵拈著胡子一麵發出驚訝的慨歎聲。他們小聲的議論著指點著校場上飄動的種種旗幟,誰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兵馬。其中年歲大的,還能依稀記得萬曆年間征馬矢之役時候官軍渡海清剿的盛況,現在這一次比起當年似乎亦不遜色——官軍渡海號稱五萬人馬。
雲集在這裏的人馬除去何如賓的鎮標和家丁,製標和撫標一部之外,廣東明軍共有三個參將一個遊擊所部:分別是潮州參將,瓊崖參將,雷廉參將和廣東練兵遊擊將軍。這四個將軍和明末日漸泛濫的空頭副將、參將、遊擊不同,是實打實的各有防區有頭銜的經製武官。基本上全廣東的主力人馬除了防瑤的東西山參將之外,幾乎是傾巢出動了。這樣的陣勢,廣州的官紳百姓們已經幾十年沒有見識過了。
忽然一陣“饒命”的呼喊聲響起,官員士紳們轉頭一看,原來是幾個脫光了上身五花大綁,渾身都是被拷打傷痕的囚犯,正被幾個士兵押解著,驅趕著向校場走去。他們一邊踉踉蹌蹌的走,一邊喊叫著。有觀看過祭旗的人解釋道:“這些都是死囚,要拉去砍頭祭旗的。”
幾個囚犯,被推推搡搡到校場的旗杆下,被喝令跪下。幾個牌刀手過來,隨著號炮聲,幾顆血淋淋的人頭一一落地,擺在旗杆下。
緊接著,二十四麵大軍鼓敲打起來,隨著鼓聲和突然響起的號角聲,一麵紅旗在帥台上舉了起來。
烏雲般聚擁在遠處的軍隊緩緩的行動起來了,猶如暴雨前隱隱約約的雷聲一般,腳步聲變得宏大起來,手執大刀的牌刀手、背著弓箭的弓箭手、長矛斜指天空的長槍手、扛著三眼銃和鳥銃的火器手……一隊又一隊的各按一定的隊形,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來,無數的旗幟在士兵們踏起的煙塵中飄揚。
(未完待續。)
盡管他不知道“遊隙”、“氣密性”這樣的術語,但多年點放火器的經驗告訴他,炮子如果不夠光滑渾圓,鑄造再好的火炮也會出現漏氣、炮子打不遠甚至更可怕的炸膛。
虎門大營內大軍枕戈待旦,而此時在肇慶總督府內,吳明晉正站在暖閣內,接受王尊德的質詢。
“吳縣令身為父母官,為何坐視博輔賊人胡作非為?”
吳明晉渾身一抖,作為上官問出這樣的話,可謂相當嚴厲了。他戰戰兢兢地回答:“回稟製台,卑職……卑職無能,眼見賊人肆虐無能為力……”
王尊德本意也不是討論吳明晉任內的功過是非,他堂堂一個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的封疆大吏,哪有閑工夫管一個縣令是否稱職,叫他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探博輔賊人的虛實。此刻見他如此模樣,皺了皺眉,說道:“你不必慌張失措,雖然賊人在你治下肆虐,但總算守住縣城不失,算是功過相抵。”
吳明晉聽了這話,總算不抖了,趕緊接話:“卑職無力驅趕賊人,隻好固守縣城,萬幸縣城得以保存。”說完偷偷伸手抹了把汗,這就純屬睜眼說瞎話了,縣城已成夏天南的後花園,城牆都拆了個幹幹淨淨,僅僅靠著他的一念之仁沒有拆掉縣衙,所謂守住縣城不失隻是個笑話。(.棉、花‘糖’小‘說’)不過為了烏紗帽,說些謊話也顧不得那麽多了。
“據說賊人蓄練私兵,火器犀利,長於舟楫,不善陸戰,可否屬實?”
聽總督大人發問,吳明晉心中閃過臨行前錢有餘交代的一番話——“縣尊此去肇慶,諸事可以實話實說,但製台大人若問起盤踞博輔的賊人是否擅長水戰不擅陸戰,須回答屬實。縣尊前程能否保住甚至晉升提拔,全在於此。”再想到夏天南迎戰官軍是否得勝對自己仕途的影響,心中便下定了決心。
“稟製台,賊人確實蓄練私兵,但人數不過千,其中僅有數百心腹;火器確實犀利,不過其所鑄大炮多用於戰船之上;其在博輔建造數艘八九百料大船,高如牆、長如龍、行如風,火炮齊鳴聲如奔雷,附近海賊無人能擋其鋒芒,紛紛投入其帳下,現搜羅了不少海上亡命之徒……”這一番話,九成為真,多數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夾雜了吳明晉的推測和臆想,組織了一下措辭,描述得活靈活現。
王尊德不住點頭,這一番話應該都是實情,吳明晉畢竟是朝廷欽命的地方官,誇大之辭或許有,斷不可能說謊。
如此看來,賊人確實戰船厲害,火器犀利,但陸上戰力較弱,總數還不到一千,何如賓的推論得到了驗證,自己部署的方略也是正確的,一萬多大軍進剿,有如獅子博兔,必勝無疑。
他撫須微笑:“吳縣令在此等強悍賊人環繞之下,還能固守縣城,糧餉也及時上繳,對賊人兵力也了如指掌,實乃能員。”
有幕僚附和道:“臨高地處邊陲之地,城防簡陋,臨近衛所皆為疲老之兵,吳縣令能夠守住縣城,可謂有功。”
吳明晉連稱不敢當,心下卻感慨,真是功過是非全憑上官一張嘴,若要治你,沒有驅逐賊人就是失職,若想褒獎你,能夠守住縣城就是有功,就看選擇從哪個角度去看待。
崇禎五年五月,經過近兩個月的準備,匯聚於虎門大營的一萬五千多名官軍終於準備大閱祭旗了,祭旗之後就會出發,渡海到瓊山集結,然後從陸路進攻博輔。
對於這個速度,從王尊德到何如賓都非常滿意,雖然動員的兵力不算太多——一萬多兵力的征剿在大明的曆次重大軍事行動中排不上號——但能夠在短短兩月之內就籌集到糧餉,發足開拔銀子,整頓好軍備器械實屬不易。
祭旗這天,廣州府、海北分守道的主要文武官員和士紳名流都趕來了。
校場上,已經雲集了許多兵馬,被邀請來的當地縉紳們一麵拈著胡子一麵發出驚訝的慨歎聲。他們小聲的議論著指點著校場上飄動的種種旗幟,誰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兵馬。其中年歲大的,還能依稀記得萬曆年間征馬矢之役時候官軍渡海清剿的盛況,現在這一次比起當年似乎亦不遜色——官軍渡海號稱五萬人馬。
雲集在這裏的人馬除去何如賓的鎮標和家丁,製標和撫標一部之外,廣東明軍共有三個參將一個遊擊所部:分別是潮州參將,瓊崖參將,雷廉參將和廣東練兵遊擊將軍。這四個將軍和明末日漸泛濫的空頭副將、參將、遊擊不同,是實打實的各有防區有頭銜的經製武官。基本上全廣東的主力人馬除了防瑤的東西山參將之外,幾乎是傾巢出動了。這樣的陣勢,廣州的官紳百姓們已經幾十年沒有見識過了。
忽然一陣“饒命”的呼喊聲響起,官員士紳們轉頭一看,原來是幾個脫光了上身五花大綁,渾身都是被拷打傷痕的囚犯,正被幾個士兵押解著,驅趕著向校場走去。他們一邊踉踉蹌蹌的走,一邊喊叫著。有觀看過祭旗的人解釋道:“這些都是死囚,要拉去砍頭祭旗的。”
幾個囚犯,被推推搡搡到校場的旗杆下,被喝令跪下。幾個牌刀手過來,隨著號炮聲,幾顆血淋淋的人頭一一落地,擺在旗杆下。
緊接著,二十四麵大軍鼓敲打起來,隨著鼓聲和突然響起的號角聲,一麵紅旗在帥台上舉了起來。
烏雲般聚擁在遠處的軍隊緩緩的行動起來了,猶如暴雨前隱隱約約的雷聲一般,腳步聲變得宏大起來,手執大刀的牌刀手、背著弓箭的弓箭手、長矛斜指天空的長槍手、扛著三眼銃和鳥銃的火器手……一隊又一隊的各按一定的隊形,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來,無數的旗幟在士兵們踏起的煙塵中飄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