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恪見到秦晉全須全尾的回來總算鬆了一口氣,在得知秦晉曾被巡城校尉張淦誤抓以後,當即表示必須嚴懲以儆效尤。<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誰知秦晉卻製止了皇甫恪,並告訴他此事最好低調處理,不宜過度聲張。
對此,皇甫恪大為不解,但既然秦晉一意堅持不追究,他也隻能重重的歎了口氣。
次日一早,秦晉於甘露殿覲見天子,表示自己和巡城的左衛軍產生了一些誤會,所以耽誤半日時間,並以此請求天子責罰。李亨被秦晉這莫名其妙的遭遇也是弄的一頭霧水,他這裏在昨日晚間都做好了應對兵變的最壞打算,哪成想居然是一場誤會鬧出來的虛驚。
他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宰相崔煥一直冷眼旁觀著秦晉的表情,並未多置一詞。李亨安慰了秦晉幾句,又追問著昨日的具體細節,秦晉也不隱瞞,便避重就輕的把與張淦之間的誤會做了簡單的陳述。
“無聖明捕拿朝廷重臣,視法度於無物麽?”
一直沉默不語的崔渙此時才沉聲隻問了一句。
秦晉則自責道:
“也怪臣的疏漏,輕裝簡行又沒有及時亮明身份,張校尉盡職負責,先行羈押也無可厚非。”
崔渙眯起了眼睛,直覺使然,他並不覺得秦晉所說的是事實全部,但他也能感覺的出來,對方打算息事寧人。這與他所了解的秦晉似乎大不一樣,按照此人的脾性,相安無事則罷了,但若主動冒犯必會數倍以報複,怎麽此番還主動遮掩上了?
這其中有什麽不為人所知的事情嗎?崔渙暗暗揣測著,暗道這件事裏一定還有隱秘,不過在秦晉這裏肯定難有突破,也隻能從那個巡城校尉張淦處入手,徹查此事!
崔渙雖然與秦晉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卻不意味著會包庇徇私,如果秦晉一心公事,全無過錯,他自然樂意與之攜手合作,可假如對方打算弄出些幺蛾子以禍亂朝綱,這就是絕不能容忍的了。
換言之,崔渙與秦晉的和好,隻不過是拋去了以往的偏見,用一種比較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其所作所為。
秦晉離開甘露殿以後,崔渙主動留了下來,向李亨建議,雖然秦晉的失蹤是虛驚一場,但勤政樓外廣場上的聚眾騷亂卻不可息事寧人,必須徹查到底,需要被負責的人必須出來受到懲罰,否則後人紛紛效仿,長安將再無寧日。(.)
李亨猶豫了一下,才道:
“此乃政事堂分內之事,相公放手為之便是!”
他當然知道這背後有李輔國的影子在內,有心為其遮掩,但崔渙一心為公,如果自己因為私誼而挫傷了他,那豈非如同太上皇一般昏聵不明了麽?
至於李輔國,李亨隻希望他不要涉及太深,小有懲戒令其收斂行為,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老臣請準陛下,由廣平王與老臣一同查辦此事!”
李亨點頭全部詔準。
……
張淦在送走了秦晉以後一直心下忐忑,不知秦晉究竟會否放過自己,萬一報複起來,僅憑巡城校尉的身份是萬萬難以預知對抗的,更何況他又與李輔國有著瓜田李下的幹係,在廣平王那裏一向也討不到好,本可以之為靠山的人根本就無從指望。
還有那個李輔國,張淦此時在心裏已經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一遍,這廝就是個毫無擔當的沒膽鬼,出了事躲的比兔子還靈巧,如果這口大黑鍋全都砸在了他張淦的頭山個,那才是冤枉死了。
由此,張淦也不願坐以待斃,便打算帶著禮物登門求見堂叔父張垍。
張垍早太上皇西狩時為大理寺卿兼署刑部尚書,雖然當今天子得位以後不受待見,但畢竟人脈深厚,也許還能幫得上忙。
出門時,正撞見了親信屬下薛正。薛正對張淦此時出訪送禮頗為關切,便問其要拜訪何人,當他得知張淦打算拜訪的人是張垍時竟極力勸阻。
“校尉切不可拜訪張垍,否則將受其殃及而再難自保!”
張淦大惑不解的問道:
“張淦乃是我的堂叔父,又是宰相張說之子,太上皇駙馬,就算不受當今天子待見,怎麽可能會倒黴呢?”
薛正壓低了聲音說道:
“校尉糊塗啊,難道你沒聽說張家兄弟在太上皇西狩以後組織官吏打算投效安賊叛將孫孝哲麽?”
張淦一愣,又忙道:
‘這都是捕風捉影的事,沒有可以搬上台麵的證據,在民間瘋傳一陣也就罷了,做不得準!’
“此言差矣,這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朝廷早晚有一日會懲處這些有投敵行徑的貳臣,否則又該讓功臣何以自處呢?隻是現在時機不到才隱忍不發而已,如果校尉打算長久太平,從此之後就必須與之斷絕關係,再不往來!”
這句勸告令張淦渾身冷汗直流,他的確知道,張垍、張均兄弟曾組織了不少親信官員布置投敵一事,隻不過後來因為秦晉的入城而被迫終止。而且,在圍城時,張垍兄弟一直和孫孝哲有著聯係,此事若被舉發出來,恐怕……
張淦幹咳了一聲,以掩飾自己的失態,道:
“我與張垍畢竟是堂叔父的關係,又豈能徹底脫去幹係呢?”
薛正則道:
“此時劃清界限,將來萬一朝廷清算,才好有轉圜的餘地啊!”
由此,張淦也暗暗下定了決心。不過,他並未料到,禍事還是不可避免的找了上來。
三日後,李亨探視太上皇時,太上皇對長安城中治安提出了嚴重的不滿,並要求必須嚴懲當日負責警戒巡防興慶宮外的主要責任官員。
李亨一向以孝子麵目示人,自然不會在這種芝麻小事上違拗太上皇的意思。於是乎,一紙詔命到了政事堂,崔渙與廣平王本就有意從張淦處入手,隻是一直忌憚此人背後的張氏家族而有所顧忌,現在得了詔命哪還耽擱,當即就把張淦與一幹親信統統鎖拿下獄,嚴刑拷問。
事情到了現在,似乎已經超出了崔渙所預料的範圍,他一直試圖將整件事控製在違犯治安要則的處置範圍內,但平地風起之後,便必然有暴雨隨之傾盆而下。
有禦史彈劾宰相崔渙與廣平王包庇宦官,執法不公。那些在勤政樓外聚眾鬧事的宦官哪一個不是違犯了治安細則?聚眾鬧事引起千人以上規模的騷亂,則可立處斬刑。現在距離事發日已經過去了七日有餘,還不見有哪個人為此付出了代價呢!
崔渙看著這些彈章眉頭緊皺,他知道息事寧人是不可能了,也許一場權力鬥爭的風暴就要借此來臨了。他在宦海輔臣了半生,此種嗅覺分外敏銳,知道主動權已經不知不覺的轉到了旁人手中。
而那些人正是希望此事不斷的發酵膨脹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想到這裏,崔渙不由得有些暗怨,秦晉啊秦晉,看看你惹出來的好事。
果不其然,更多的官員參與到了對宦官聲討的群體中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宦官群體的超然地位已經隱隱然蓋過朝臣,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在高力士士氣而肇始,李輔國時期而達到了極盛,不但控製著皇城內外的兵馬大權,還深刻的影響著天子的諸多決定。這也使得朝臣徹底淪為了被宦官任意擺布的境地,這種不滿在盛世自然可以輕而易舉的被威權所掩蓋,可現在朝廷經曆了幾次大劫之後早已威信盡失,於是乎所有的不滿便借由此次毫不起眼的意外事件而徹底爆發了。
千夫所指之下,李亨驚訝的發現,矛頭竟都隱隱的瞄向了李輔國。但又他清楚,李輔國這是在為自己出一口惡氣,如果因為群情義憤就犧牲了李輔國,今後又如何自處呢?
不得已之下,他隻得再次頒下詔命,對於鬧事的宦官全部施以腰斬之刑,當日所涉及的軍中將領以及臣工則一律追究責任。
廣平王鐵青著臉找到了崔渙。
“天子詔書已下,一次腰斬五十多人,恐怕並不足以消除沸騰之怨憤,還有可能把朝局引向不可預測的歧路上去啊。崔相公,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崔渙向來堅韌,這一次竟也感到了茫然和無力,他忽然有些想念房琯,這個老家夥雖然行事不愛循規蹈矩,可剛猛狠辣的手段又常常使政敵難以招架,如果他在長安坐鎮,必不會使局勢敗壞如此。
“廣平王啊,請恕老夫直言,事情發展至今,天子也好,太上皇也罷,都沒有可能使之停下來了!”
廣平王麵色微變,道:
“不就是殺幾十個宦官麽?怎麽會如此的複雜?”
這一刻李豫甚至於懷疑崔渙年老而力竭,但他很快就知道了,局勢當真已經不是幾個人就可以左右的了。
在斬殺聚眾鬧事宦官的詔命頒下以後,紅了眼的朝臣們又瘋狂的盯上了另一個樹大招風的群體。那就是在長安失控及被圍其間,眾多明裏暗裏投敵的官員,首當其衝的事件則是徹底揭開了陳希烈之死以及勾結叛賊的齷齪勾當。
對此,皇甫恪大為不解,但既然秦晉一意堅持不追究,他也隻能重重的歎了口氣。
次日一早,秦晉於甘露殿覲見天子,表示自己和巡城的左衛軍產生了一些誤會,所以耽誤半日時間,並以此請求天子責罰。李亨被秦晉這莫名其妙的遭遇也是弄的一頭霧水,他這裏在昨日晚間都做好了應對兵變的最壞打算,哪成想居然是一場誤會鬧出來的虛驚。
他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宰相崔煥一直冷眼旁觀著秦晉的表情,並未多置一詞。李亨安慰了秦晉幾句,又追問著昨日的具體細節,秦晉也不隱瞞,便避重就輕的把與張淦之間的誤會做了簡單的陳述。
“無聖明捕拿朝廷重臣,視法度於無物麽?”
一直沉默不語的崔渙此時才沉聲隻問了一句。
秦晉則自責道:
“也怪臣的疏漏,輕裝簡行又沒有及時亮明身份,張校尉盡職負責,先行羈押也無可厚非。”
崔渙眯起了眼睛,直覺使然,他並不覺得秦晉所說的是事實全部,但他也能感覺的出來,對方打算息事寧人。這與他所了解的秦晉似乎大不一樣,按照此人的脾性,相安無事則罷了,但若主動冒犯必會數倍以報複,怎麽此番還主動遮掩上了?
這其中有什麽不為人所知的事情嗎?崔渙暗暗揣測著,暗道這件事裏一定還有隱秘,不過在秦晉這裏肯定難有突破,也隻能從那個巡城校尉張淦處入手,徹查此事!
崔渙雖然與秦晉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卻不意味著會包庇徇私,如果秦晉一心公事,全無過錯,他自然樂意與之攜手合作,可假如對方打算弄出些幺蛾子以禍亂朝綱,這就是絕不能容忍的了。
換言之,崔渙與秦晉的和好,隻不過是拋去了以往的偏見,用一種比較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其所作所為。
秦晉離開甘露殿以後,崔渙主動留了下來,向李亨建議,雖然秦晉的失蹤是虛驚一場,但勤政樓外廣場上的聚眾騷亂卻不可息事寧人,必須徹查到底,需要被負責的人必須出來受到懲罰,否則後人紛紛效仿,長安將再無寧日。(.)
李亨猶豫了一下,才道:
“此乃政事堂分內之事,相公放手為之便是!”
他當然知道這背後有李輔國的影子在內,有心為其遮掩,但崔渙一心為公,如果自己因為私誼而挫傷了他,那豈非如同太上皇一般昏聵不明了麽?
至於李輔國,李亨隻希望他不要涉及太深,小有懲戒令其收斂行為,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老臣請準陛下,由廣平王與老臣一同查辦此事!”
李亨點頭全部詔準。
……
張淦在送走了秦晉以後一直心下忐忑,不知秦晉究竟會否放過自己,萬一報複起來,僅憑巡城校尉的身份是萬萬難以預知對抗的,更何況他又與李輔國有著瓜田李下的幹係,在廣平王那裏一向也討不到好,本可以之為靠山的人根本就無從指望。
還有那個李輔國,張淦此時在心裏已經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一遍,這廝就是個毫無擔當的沒膽鬼,出了事躲的比兔子還靈巧,如果這口大黑鍋全都砸在了他張淦的頭山個,那才是冤枉死了。
由此,張淦也不願坐以待斃,便打算帶著禮物登門求見堂叔父張垍。
張垍早太上皇西狩時為大理寺卿兼署刑部尚書,雖然當今天子得位以後不受待見,但畢竟人脈深厚,也許還能幫得上忙。
出門時,正撞見了親信屬下薛正。薛正對張淦此時出訪送禮頗為關切,便問其要拜訪何人,當他得知張淦打算拜訪的人是張垍時竟極力勸阻。
“校尉切不可拜訪張垍,否則將受其殃及而再難自保!”
張淦大惑不解的問道:
“張淦乃是我的堂叔父,又是宰相張說之子,太上皇駙馬,就算不受當今天子待見,怎麽可能會倒黴呢?”
薛正壓低了聲音說道:
“校尉糊塗啊,難道你沒聽說張家兄弟在太上皇西狩以後組織官吏打算投效安賊叛將孫孝哲麽?”
張淦一愣,又忙道:
‘這都是捕風捉影的事,沒有可以搬上台麵的證據,在民間瘋傳一陣也就罷了,做不得準!’
“此言差矣,這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朝廷早晚有一日會懲處這些有投敵行徑的貳臣,否則又該讓功臣何以自處呢?隻是現在時機不到才隱忍不發而已,如果校尉打算長久太平,從此之後就必須與之斷絕關係,再不往來!”
這句勸告令張淦渾身冷汗直流,他的確知道,張垍、張均兄弟曾組織了不少親信官員布置投敵一事,隻不過後來因為秦晉的入城而被迫終止。而且,在圍城時,張垍兄弟一直和孫孝哲有著聯係,此事若被舉發出來,恐怕……
張淦幹咳了一聲,以掩飾自己的失態,道:
“我與張垍畢竟是堂叔父的關係,又豈能徹底脫去幹係呢?”
薛正則道:
“此時劃清界限,將來萬一朝廷清算,才好有轉圜的餘地啊!”
由此,張淦也暗暗下定了決心。不過,他並未料到,禍事還是不可避免的找了上來。
三日後,李亨探視太上皇時,太上皇對長安城中治安提出了嚴重的不滿,並要求必須嚴懲當日負責警戒巡防興慶宮外的主要責任官員。
李亨一向以孝子麵目示人,自然不會在這種芝麻小事上違拗太上皇的意思。於是乎,一紙詔命到了政事堂,崔渙與廣平王本就有意從張淦處入手,隻是一直忌憚此人背後的張氏家族而有所顧忌,現在得了詔命哪還耽擱,當即就把張淦與一幹親信統統鎖拿下獄,嚴刑拷問。
事情到了現在,似乎已經超出了崔渙所預料的範圍,他一直試圖將整件事控製在違犯治安要則的處置範圍內,但平地風起之後,便必然有暴雨隨之傾盆而下。
有禦史彈劾宰相崔渙與廣平王包庇宦官,執法不公。那些在勤政樓外聚眾鬧事的宦官哪一個不是違犯了治安細則?聚眾鬧事引起千人以上規模的騷亂,則可立處斬刑。現在距離事發日已經過去了七日有餘,還不見有哪個人為此付出了代價呢!
崔渙看著這些彈章眉頭緊皺,他知道息事寧人是不可能了,也許一場權力鬥爭的風暴就要借此來臨了。他在宦海輔臣了半生,此種嗅覺分外敏銳,知道主動權已經不知不覺的轉到了旁人手中。
而那些人正是希望此事不斷的發酵膨脹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想到這裏,崔渙不由得有些暗怨,秦晉啊秦晉,看看你惹出來的好事。
果不其然,更多的官員參與到了對宦官聲討的群體中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宦官群體的超然地位已經隱隱然蓋過朝臣,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在高力士士氣而肇始,李輔國時期而達到了極盛,不但控製著皇城內外的兵馬大權,還深刻的影響著天子的諸多決定。這也使得朝臣徹底淪為了被宦官任意擺布的境地,這種不滿在盛世自然可以輕而易舉的被威權所掩蓋,可現在朝廷經曆了幾次大劫之後早已威信盡失,於是乎所有的不滿便借由此次毫不起眼的意外事件而徹底爆發了。
千夫所指之下,李亨驚訝的發現,矛頭竟都隱隱的瞄向了李輔國。但又他清楚,李輔國這是在為自己出一口惡氣,如果因為群情義憤就犧牲了李輔國,今後又如何自處呢?
不得已之下,他隻得再次頒下詔命,對於鬧事的宦官全部施以腰斬之刑,當日所涉及的軍中將領以及臣工則一律追究責任。
廣平王鐵青著臉找到了崔渙。
“天子詔書已下,一次腰斬五十多人,恐怕並不足以消除沸騰之怨憤,還有可能把朝局引向不可預測的歧路上去啊。崔相公,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崔渙向來堅韌,這一次竟也感到了茫然和無力,他忽然有些想念房琯,這個老家夥雖然行事不愛循規蹈矩,可剛猛狠辣的手段又常常使政敵難以招架,如果他在長安坐鎮,必不會使局勢敗壞如此。
“廣平王啊,請恕老夫直言,事情發展至今,天子也好,太上皇也罷,都沒有可能使之停下來了!”
廣平王麵色微變,道:
“不就是殺幾十個宦官麽?怎麽會如此的複雜?”
這一刻李豫甚至於懷疑崔渙年老而力竭,但他很快就知道了,局勢當真已經不是幾個人就可以左右的了。
在斬殺聚眾鬧事宦官的詔命頒下以後,紅了眼的朝臣們又瘋狂的盯上了另一個樹大招風的群體。那就是在長安失控及被圍其間,眾多明裏暗裏投敵的官員,首當其衝的事件則是徹底揭開了陳希烈之死以及勾結叛賊的齷齪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