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六年九月,朔望視朝,禮部上天子北巡儀狩。
“夫巡幸者,帝王之大事,四夷八方之人皆來朝見。於此,扈駕官軍不可不慎。容儀衛,盛京衛,旗手衛,錦衣衛之外,更宜於各衛所預選精壯有膂力之士,增益扈從之數,以瞻備不虞。”
“聖駕行經,親王離城一程迎候。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縣主,郡君,儀賓皆循此例。”
“鎮守,三司,官吏軍民於境內朝見,非經過傳召,毋得出境。”
“道途供應節備,毋得擾民進獻。”
“行經省府州縣,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進表,俱飛馳達禦駕行在所。小事送文淵閣,再送禦前。”
禮部尚書鄭賜手持笏板,有條不紊,逐一上奏相關條陳。
永樂帝時而頷首,時而蹙眉,卻始終沒有打斷鄭賜。
“陛下幸北乃國之大事,諸項既定,當可布告天下。”
話音落下,鄭尚書拱手下拜。
永樂帝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當即下旨,令隨扈官員依禮部條陳施行。
“陛下聖明。”
鄭尚書起身,退回左班。站定時,臉色微白,借寬袖遮掩,吞咽數下,總算沒有當殿咳嗽出聲。
禮部尚書夏元吉站在鄭賜左側,見狀,低聲問道:“鄭宗伯體有不適?”
“無礙。”鄭賜搖頭,聲音沙啞,“舊疾而已。”
夏元吉沒有再問,地點時間都不合適。
吏部尚書蹇義和兵部尚書金忠交換了一個眼色,麵現了然。
自年中,鄭賜多次告假。數月前,鄭府延請太醫,劉院判親自前往診治。經數月湯藥調養,病情仍不見好轉,反倒愈發嚴重。說不得,天子北巡歸來,禮部尚書便要換人。
禮部左侍郎為人耿直,有才具,卻少變通。右侍郎善鑽營,人品有瑕,為上所不喜。觀五部,天官以下,惟前吏部左侍郎許思恩德才兼備,早年由國子監生署刑部主事,累遷北平按察使司副使,上靖難有功,升刑部左侍郎,同鄭賜共事歲餘。若非卷入山東青州案,下詔獄身死,定會為鄭賜舉薦。
再多無奈,人也已經死了。
傳言從許侍郎家中搜出了-私-結藩王的證據,打死鄭賜也不會再同他扯上關係。平日裏的故交好友,同窗同僚也是有多遠跑多遠,恨不能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割-袍-斷-義,撇清關係。
解縉為何會被一貶再貶?原因之一,即是同平王走得太近。
朝臣-私-結-藩王,嚴重點說,罪同謀反。即使是皇帝的親兒子,證據確鑿,照樣從嚴從重處罰。
許侍郎自己找死,怪不得旁人。
同樣的,遠在貴州的平王也讓永樂帝更加不喜。
早朝之後,宮中特遣太醫院趙院使過府,為鄭尚書診脈。
趙院使診出的結果同劉院判一樣,舊疾,年邁,辭官休養或有數載壽數,繼續在朝,恐無多少春秋。
聽完回報,朱棣沉默良久,最終歎息一聲,下令開內庫,取上等藥材並寶鈔五百錠送至在鄭府。
“賜本善人,和厚易直,為國之大才。”永樂帝提筆,旋又放下,隻令白彥回傳口諭,“傳朕言,囑其好生養病。”
“奴婢遵旨。”
退出暖閣,白彥回遣人知會司禮監和內官監,開天子內庫,即便有聖意,也必須叫上兩監掌印。
白公公離開後,錦衣衛指揮使楊鐸請見。
“宣。”
永樂帝隨手翻一封奏疏,看了兩眼就丟到一邊。
錦衣衛上報,蘇鬆諸郡大水,有司卻蔽而不聞。遞上奏疏,卻說什麽檜花為瑞,不知所雲!比照青州-貪-墨案,兩府三司都要問罪!
“臣參見陛下!”楊鐸跪地行禮。
“起。”朱棣問道,“何事?”
“稟陛下,貴州回報,平王於普安州私設儒學,數名大儒慕名馳奔。”
朱棣猛然抬頭,目光如電。
“可有實據?”
楊鐸取出備好的條子,呈送到禦案前。
不到百字,詳細列出儒學所在,教授的各項課程。以及授課儒師名姓籍貫,是否曾被朝廷征辟,在朝為官。
捏著條子,朱棣氣得眼底泛紅,怒極而笑。
這張紙上,至少有三人曾被朝廷征辟,卻端著架子,不肯給他麵子。如今卻主動投向平王,在儒學中授課?在這些士人眼中,他竟然不如自己的兒子?!
好,很好!
朱棣怒火中燒,似猛虎要擇人而噬。
楊鐸恭立不言,不喜不怒。
“楊鐸。”
“臣在。”
“再派人去普安州。”將薄薄的宣紙一點一點攥緊,握在掌心,朱棣一字一句道,“這上麵的人,都給朕‘請’到京城來。”
“臣遵旨。”
楊鐸領命,退出暖閣。
陽光依舊刺眼。
楊鐸微微眯起雙眼,狹長的眼尾,似帶著鋒銳。站在門旁的宦官不由得退後一步,打了個哆嗦。這位楊指揮使,愈發的沒有人氣了。
回到錦衣衛北鎮撫司,楊鐸即刻遣同知紀綱帶校尉力士十數人趕往貴州。
“爾等歸來,天子定不在京城。人先關進詔獄,不必動刑,等天子北巡歸來再做計較。”
“是!”
紀綱領命,走出被鎮撫司前堂,親自點人,備好馬匹路引,趕在城門關閉前飛馳而出。
彈劾錦衣衛?
想把錦衣衛當墊腳的石頭踩?
紀綱冷笑,親王如何,得士人擁護又如何?鈍刀子割肉,可比一刀了解痛上百倍千倍。
對楊鐸,紀綱佩服,更多的卻是恐懼。
探子上報的消息,分開看都算不得大事。換做平時,興辦儒學,平王或許還能得到嘉獎。可偏偏趕在許思恩事發,天子氣不順,經指揮使上報,立刻引來雷霆之怒。
如果之前對楊鐸還有一絲不服,自此之後,紀綱再生不出半絲爭勝之心。
得罪了錦衣衛,還有萬分之一的活命可能。同楊指揮使對上,當真是削尖了腦袋找死。
彈劾楊指揮使?
究竟是哪位才子想出來的主意?
紀綱出發不久,永樂帝連下兩道旨意,斥責平王“不察是非,從小人之言,不遵禮法,違高皇帝之訓”,賜書令平王自省。
“爾居深宮,行-腐-儒之道,不聞外事,皆由左右小人作威福。更與奸佞之輩狎-昵,素日不察是非,任其所行,毀譽於-軍-民。今賜書令爾自省,去讒佞之輩,有罪者,立械送至京城。毋聽小人,悔改猶未晚也。”
朱棣的口氣並不嚴厲,平王府-秘-結-朝臣,平王-私-設-儒學,都提也未提。可就是這樣“和藹”的語氣,卻讓朱高熾冷到骨子裏。
隨後,朱棣又下旨削減平王祿米。由八千石減到六千石,同漢王和趙王相差整整四千石。
旨意下達,擁護平王的朝臣都暗道不好。
明麵上,天子沒有降平王的爵位,實際上,他已差了兩個弟弟一截。
在被訓斥之後,朱高熾立刻上表自陳,言受人蒙蔽,犯下錯事,使得父皇震怒。然上有仁愛之德,人非本惡,有官屬犯錯,請拘押王府,行感化教誨。
徐皇後沒有為長子求情,隻道不要涉及長孫。
永樂帝按下平王上表,下令再減平王祿米。
兒子有仁愛之德,老子就是凶-惡-殘-暴?使出的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當真是不知悔改!
皇帝嫡長子,堂堂親王,祿米隻有四千五百石,還不及世子郡王。
朱高熾終究沒能跳出六界,眼見老爹絲毫不留情麵,再不敢玩任何心眼,也不再聽官屬幕僚和平王妃的諫言,再次上表,自陳過錯,誓言一定痛改前非。隻是希望父皇能寬限些時日,再送坐罪之人入京。
有朝臣想為平王說話,卻無處著手。
天子處置平王,理由正當。親情大義均站都住腳。
以宗室之法,平王沒有降爵,隻減祿米,已是從輕處罰。殊不見犯錯的其他藩王,要麽關押宗人府,要麽貶為庶人,發邊陲勞動改造。處罰最輕的也沒了爵位,隻能老老實實做個富家翁。
為平王喊冤?不可行。萬一弄巧成拙,誰也無法承擔責任。
得知父王目前情況,朱瞻基在朱棣麵前幾次求情,都沒能讓朱棣鬆口。
朱棣卻也未曾氣惱,隻和道衍說:“朕的長孫遠比他父王聰慧百倍,可惜了。”
聽到朱棣的話,道衍念了一聲佛號,沒有接言。
縱有惋惜,心意已定,終不會更改。
“今日興寧伯入宮授課。”朱棣話鋒一轉,“你師徒二人也有數日未見,可要與朕同去文華殿?”
“陛下有命,安敢不從。”道衍站起身,雖須眉皆白,更顯蒼老,卻不需人攙扶,走得極穩。
文華殿中,孟清和點著掛起的“世界地圖”,口沫橫飛。
兩位親王和兩位世子聽得如癡如醉,雙眼放光。
隻苦了舉圖的宦官,胳膊酸了,也必須等到輪班才能休息。
朱棣和道衍來時,孟清和正講到開辟新航路的美好前景,列出船隊遠航能為大明帶回的利益。主題思想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海外廣闊,遍地是黃金,不挖白不挖啊!
海外之地講完,話題又轉到了臨近的日本琉球等地。
“倭寇侵我沿海,衛所官軍屢次出擊仍無法剿滅,長此以往必成大患。”
孟清和不是危言聳聽。曆史上,明中後期,倭寇的確是盤踞在大明沿海的一顆毒瘤。到了後期,假倭數倍於真倭,商人海盜之外,甚至有官員勾結其中,更難以剿滅。
“倭寇非癬疥之患,我大明威武之師,不能剿滅此等凶徒,怎安百姓?”
點到即止,不能說得太過。
朱高熾和朱高燧都陷入沉思,朱瞻基沒有出聲,朱瞻壑有些懵懂。
暖閣外,朱棣抬手,不令宦官通報,和道衍駐足片刻,卻沒有進入暖閣,而是轉身離開。
北虜,南倭,遼東女真,西南番邦。
想起錦衣衛遞上的條子,對照孟清和的授課內容,朱棣停下腳步,看向道衍,感慨道:“少師收了個好徒弟。”
道衍謙虛,笑道:“陛下也有了個好臣子。”
朱棣笑了,何必羨慕大和尚,自家人,有能耐才好。
既然有才,那就該賞。
當日課程講完,孟清和正準備出宮,白彥回卻在文華殿外候著,見到孟清和,笑著行禮,道:“恭喜伯爺。”
孟清和腳步一頓,“白公公所指為何?”
“陛下有旨,賞興寧伯銀一百兩,寶鈔五百錠。”
孟清和眼睛圓了,平白無故,怎麽賞錢?
白彥回沒有道出緣由,隻笑眯眯指著身前的箱子,“箱子有些分量,咱家遣人送到宮門前。”
“多謝白公公。”
孟清和道謝,仍是沒弄明白賞銀何來。
不過,天子給錢總是好事。頂多再被老朱家壓榨幾次。反正早就被壓榨習慣了,多來幾次也沒什麽。
實在不成,找國公爺拿主意。以國公爺的政-治-嗅-覺,錢該不該拿,第一時間就能給出答案。
白彥回吩咐四個宦官送孟清和到奉天門,自己快步趕回西暖閣伺候。
抬著箱子,一路走到宮門前,四個宦官頭上都冒出了熱汗。
“辛苦了。”
孟伯爺出手一向大方,搬一回箱子,四個宦官都有入賬。謝過孟清和,同門前當值的錦衣衛交代一番,頗有些依依不的轉身離開。
“勞煩遣人知會本官親衛。”
孟清和入宮,親衛必須在宮外等著,想找人,得請錦衣衛跑腿。
“伯爺稍等。”
當值的錦衣衛百戶是個生麵孔,但也曉得興寧伯是“自己人”,當即叫來一名小旗,吩咐幾句,小旗應諾,領命而去。
片刻後,親衛沒等到,卻見一身大紅錦衣的楊鐸迎麵走來。
臨近傍晚,氣溫未見降低多少。站在宮門前,孟清和出了一層薄汗,楊鐸卻是通身清爽,一滴汗水不見。
孟伯爺承認,他羨慕嫉妒恨了。
一樣都是武官,怎麽就差了這麽多?
“楊指揮好。”
楊鐸頷首,“興寧伯這是要出宮?”
“正是。”見楊鐸的視線落在腳邊的箱子上,孟清和解釋了一句,“天子賞賜。”
“恭喜伯爺。”
“不敢。”
孟清和笑笑,不知該繼續說些什麽,一時有冷場。
突然,楊鐸上前半步,俯身,如絲絨般的嗓音滑過孟清和耳邊,“西南之事已了,伯爺自可寬心。”
愣了一下,孟清和才意識到,兩人的距離似乎有些過近了。抬起頭,楊鐸已經退開,高福等人已快步前來,行禮後,抬起了箱子。
從親衛手中接過韁,孟清和回頭,楊鐸已不在原地。思及他剛才所言,心頭卻是一動。
西南?
回到國公府,孟清和尋到中堂,將天子賞賜和楊鐸之言原原本本,一絲不漏的告知沈瑄
放下看到一半的兵冊,沈瑄緩緩勾起嘴角,眼波流轉,攝人心魄,“過來。”
孟清和不解,還是老實過去了。
當下,國公爺扣住孟伯爺的後頸,呼吸擦過他的臉頰,“十二郎以為,楊指揮是指什麽?”
“西南……是普安州?”
道出答案,孟清和仍有幾分遲疑。
沈瑄卻點了頭,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此事暫了,十二郎不必過於費神。”
“可……”
“如再有事起,交由瑄即可。”
孟清和眨眼,再眨眼,國公爺的語氣,貌似有幾分……不滿?
不等他完全想明白,唇已被咬住。
事實證明,想完全明白侯二代的心思,對孟伯爺而言,仍屬高難度任務。
永樂六年九月壬戌,永樂帝出南京,巡幸北疆。
六部尚書,禮部尚書病重,其餘五部尚書,四人留京,隻有戶部尚書夏元吉隨扈。
漢王趙王騎馬,朱瞻基和朱瞻壑乘車。孟清和有幸被請到車中,名為講學,實際兼有“保姆”職責。
一個小少年,一個三頭身,從出了南京,一路都在為什麽。除孟伯爺,連三頭身的親爹都hold不住。
禦駕駐蹕山東,有快馬從北來報,瓦剌首領馬哈木召集四部,集-結-四千騎兵,在阿魯渾河再敗韃靼。
“據報,韃靼餘部今逃至臚朐河,有侵兀良哈諸衛之意。”
報信的千戶說完,自永樂帝以下,隨扈的文武官員都感到不可思議。被瓦剌打敗了,逃命不及,還策劃攻打兀良哈,侵-擾-大明邊境?
永樂帝不解,隨扈文武一樣滿頭霧水。
隻要腦子正常的,就不會下這樣的決定。排除本雅失裏,此人已非常理能夠揣測,以狡猾著稱的阿魯台也失心瘋了嗎?
這架勢,是認為大明發兵的速度還不夠快?
“夫巡幸者,帝王之大事,四夷八方之人皆來朝見。於此,扈駕官軍不可不慎。容儀衛,盛京衛,旗手衛,錦衣衛之外,更宜於各衛所預選精壯有膂力之士,增益扈從之數,以瞻備不虞。”
“聖駕行經,親王離城一程迎候。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縣主,郡君,儀賓皆循此例。”
“鎮守,三司,官吏軍民於境內朝見,非經過傳召,毋得出境。”
“道途供應節備,毋得擾民進獻。”
“行經省府州縣,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進表,俱飛馳達禦駕行在所。小事送文淵閣,再送禦前。”
禮部尚書鄭賜手持笏板,有條不紊,逐一上奏相關條陳。
永樂帝時而頷首,時而蹙眉,卻始終沒有打斷鄭賜。
“陛下幸北乃國之大事,諸項既定,當可布告天下。”
話音落下,鄭尚書拱手下拜。
永樂帝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當即下旨,令隨扈官員依禮部條陳施行。
“陛下聖明。”
鄭尚書起身,退回左班。站定時,臉色微白,借寬袖遮掩,吞咽數下,總算沒有當殿咳嗽出聲。
禮部尚書夏元吉站在鄭賜左側,見狀,低聲問道:“鄭宗伯體有不適?”
“無礙。”鄭賜搖頭,聲音沙啞,“舊疾而已。”
夏元吉沒有再問,地點時間都不合適。
吏部尚書蹇義和兵部尚書金忠交換了一個眼色,麵現了然。
自年中,鄭賜多次告假。數月前,鄭府延請太醫,劉院判親自前往診治。經數月湯藥調養,病情仍不見好轉,反倒愈發嚴重。說不得,天子北巡歸來,禮部尚書便要換人。
禮部左侍郎為人耿直,有才具,卻少變通。右侍郎善鑽營,人品有瑕,為上所不喜。觀五部,天官以下,惟前吏部左侍郎許思恩德才兼備,早年由國子監生署刑部主事,累遷北平按察使司副使,上靖難有功,升刑部左侍郎,同鄭賜共事歲餘。若非卷入山東青州案,下詔獄身死,定會為鄭賜舉薦。
再多無奈,人也已經死了。
傳言從許侍郎家中搜出了-私-結藩王的證據,打死鄭賜也不會再同他扯上關係。平日裏的故交好友,同窗同僚也是有多遠跑多遠,恨不能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割-袍-斷-義,撇清關係。
解縉為何會被一貶再貶?原因之一,即是同平王走得太近。
朝臣-私-結-藩王,嚴重點說,罪同謀反。即使是皇帝的親兒子,證據確鑿,照樣從嚴從重處罰。
許侍郎自己找死,怪不得旁人。
同樣的,遠在貴州的平王也讓永樂帝更加不喜。
早朝之後,宮中特遣太醫院趙院使過府,為鄭尚書診脈。
趙院使診出的結果同劉院判一樣,舊疾,年邁,辭官休養或有數載壽數,繼續在朝,恐無多少春秋。
聽完回報,朱棣沉默良久,最終歎息一聲,下令開內庫,取上等藥材並寶鈔五百錠送至在鄭府。
“賜本善人,和厚易直,為國之大才。”永樂帝提筆,旋又放下,隻令白彥回傳口諭,“傳朕言,囑其好生養病。”
“奴婢遵旨。”
退出暖閣,白彥回遣人知會司禮監和內官監,開天子內庫,即便有聖意,也必須叫上兩監掌印。
白公公離開後,錦衣衛指揮使楊鐸請見。
“宣。”
永樂帝隨手翻一封奏疏,看了兩眼就丟到一邊。
錦衣衛上報,蘇鬆諸郡大水,有司卻蔽而不聞。遞上奏疏,卻說什麽檜花為瑞,不知所雲!比照青州-貪-墨案,兩府三司都要問罪!
“臣參見陛下!”楊鐸跪地行禮。
“起。”朱棣問道,“何事?”
“稟陛下,貴州回報,平王於普安州私設儒學,數名大儒慕名馳奔。”
朱棣猛然抬頭,目光如電。
“可有實據?”
楊鐸取出備好的條子,呈送到禦案前。
不到百字,詳細列出儒學所在,教授的各項課程。以及授課儒師名姓籍貫,是否曾被朝廷征辟,在朝為官。
捏著條子,朱棣氣得眼底泛紅,怒極而笑。
這張紙上,至少有三人曾被朝廷征辟,卻端著架子,不肯給他麵子。如今卻主動投向平王,在儒學中授課?在這些士人眼中,他竟然不如自己的兒子?!
好,很好!
朱棣怒火中燒,似猛虎要擇人而噬。
楊鐸恭立不言,不喜不怒。
“楊鐸。”
“臣在。”
“再派人去普安州。”將薄薄的宣紙一點一點攥緊,握在掌心,朱棣一字一句道,“這上麵的人,都給朕‘請’到京城來。”
“臣遵旨。”
楊鐸領命,退出暖閣。
陽光依舊刺眼。
楊鐸微微眯起雙眼,狹長的眼尾,似帶著鋒銳。站在門旁的宦官不由得退後一步,打了個哆嗦。這位楊指揮使,愈發的沒有人氣了。
回到錦衣衛北鎮撫司,楊鐸即刻遣同知紀綱帶校尉力士十數人趕往貴州。
“爾等歸來,天子定不在京城。人先關進詔獄,不必動刑,等天子北巡歸來再做計較。”
“是!”
紀綱領命,走出被鎮撫司前堂,親自點人,備好馬匹路引,趕在城門關閉前飛馳而出。
彈劾錦衣衛?
想把錦衣衛當墊腳的石頭踩?
紀綱冷笑,親王如何,得士人擁護又如何?鈍刀子割肉,可比一刀了解痛上百倍千倍。
對楊鐸,紀綱佩服,更多的卻是恐懼。
探子上報的消息,分開看都算不得大事。換做平時,興辦儒學,平王或許還能得到嘉獎。可偏偏趕在許思恩事發,天子氣不順,經指揮使上報,立刻引來雷霆之怒。
如果之前對楊鐸還有一絲不服,自此之後,紀綱再生不出半絲爭勝之心。
得罪了錦衣衛,還有萬分之一的活命可能。同楊指揮使對上,當真是削尖了腦袋找死。
彈劾楊指揮使?
究竟是哪位才子想出來的主意?
紀綱出發不久,永樂帝連下兩道旨意,斥責平王“不察是非,從小人之言,不遵禮法,違高皇帝之訓”,賜書令平王自省。
“爾居深宮,行-腐-儒之道,不聞外事,皆由左右小人作威福。更與奸佞之輩狎-昵,素日不察是非,任其所行,毀譽於-軍-民。今賜書令爾自省,去讒佞之輩,有罪者,立械送至京城。毋聽小人,悔改猶未晚也。”
朱棣的口氣並不嚴厲,平王府-秘-結-朝臣,平王-私-設-儒學,都提也未提。可就是這樣“和藹”的語氣,卻讓朱高熾冷到骨子裏。
隨後,朱棣又下旨削減平王祿米。由八千石減到六千石,同漢王和趙王相差整整四千石。
旨意下達,擁護平王的朝臣都暗道不好。
明麵上,天子沒有降平王的爵位,實際上,他已差了兩個弟弟一截。
在被訓斥之後,朱高熾立刻上表自陳,言受人蒙蔽,犯下錯事,使得父皇震怒。然上有仁愛之德,人非本惡,有官屬犯錯,請拘押王府,行感化教誨。
徐皇後沒有為長子求情,隻道不要涉及長孫。
永樂帝按下平王上表,下令再減平王祿米。
兒子有仁愛之德,老子就是凶-惡-殘-暴?使出的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當真是不知悔改!
皇帝嫡長子,堂堂親王,祿米隻有四千五百石,還不及世子郡王。
朱高熾終究沒能跳出六界,眼見老爹絲毫不留情麵,再不敢玩任何心眼,也不再聽官屬幕僚和平王妃的諫言,再次上表,自陳過錯,誓言一定痛改前非。隻是希望父皇能寬限些時日,再送坐罪之人入京。
有朝臣想為平王說話,卻無處著手。
天子處置平王,理由正當。親情大義均站都住腳。
以宗室之法,平王沒有降爵,隻減祿米,已是從輕處罰。殊不見犯錯的其他藩王,要麽關押宗人府,要麽貶為庶人,發邊陲勞動改造。處罰最輕的也沒了爵位,隻能老老實實做個富家翁。
為平王喊冤?不可行。萬一弄巧成拙,誰也無法承擔責任。
得知父王目前情況,朱瞻基在朱棣麵前幾次求情,都沒能讓朱棣鬆口。
朱棣卻也未曾氣惱,隻和道衍說:“朕的長孫遠比他父王聰慧百倍,可惜了。”
聽到朱棣的話,道衍念了一聲佛號,沒有接言。
縱有惋惜,心意已定,終不會更改。
“今日興寧伯入宮授課。”朱棣話鋒一轉,“你師徒二人也有數日未見,可要與朕同去文華殿?”
“陛下有命,安敢不從。”道衍站起身,雖須眉皆白,更顯蒼老,卻不需人攙扶,走得極穩。
文華殿中,孟清和點著掛起的“世界地圖”,口沫橫飛。
兩位親王和兩位世子聽得如癡如醉,雙眼放光。
隻苦了舉圖的宦官,胳膊酸了,也必須等到輪班才能休息。
朱棣和道衍來時,孟清和正講到開辟新航路的美好前景,列出船隊遠航能為大明帶回的利益。主題思想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海外廣闊,遍地是黃金,不挖白不挖啊!
海外之地講完,話題又轉到了臨近的日本琉球等地。
“倭寇侵我沿海,衛所官軍屢次出擊仍無法剿滅,長此以往必成大患。”
孟清和不是危言聳聽。曆史上,明中後期,倭寇的確是盤踞在大明沿海的一顆毒瘤。到了後期,假倭數倍於真倭,商人海盜之外,甚至有官員勾結其中,更難以剿滅。
“倭寇非癬疥之患,我大明威武之師,不能剿滅此等凶徒,怎安百姓?”
點到即止,不能說得太過。
朱高熾和朱高燧都陷入沉思,朱瞻基沒有出聲,朱瞻壑有些懵懂。
暖閣外,朱棣抬手,不令宦官通報,和道衍駐足片刻,卻沒有進入暖閣,而是轉身離開。
北虜,南倭,遼東女真,西南番邦。
想起錦衣衛遞上的條子,對照孟清和的授課內容,朱棣停下腳步,看向道衍,感慨道:“少師收了個好徒弟。”
道衍謙虛,笑道:“陛下也有了個好臣子。”
朱棣笑了,何必羨慕大和尚,自家人,有能耐才好。
既然有才,那就該賞。
當日課程講完,孟清和正準備出宮,白彥回卻在文華殿外候著,見到孟清和,笑著行禮,道:“恭喜伯爺。”
孟清和腳步一頓,“白公公所指為何?”
“陛下有旨,賞興寧伯銀一百兩,寶鈔五百錠。”
孟清和眼睛圓了,平白無故,怎麽賞錢?
白彥回沒有道出緣由,隻笑眯眯指著身前的箱子,“箱子有些分量,咱家遣人送到宮門前。”
“多謝白公公。”
孟清和道謝,仍是沒弄明白賞銀何來。
不過,天子給錢總是好事。頂多再被老朱家壓榨幾次。反正早就被壓榨習慣了,多來幾次也沒什麽。
實在不成,找國公爺拿主意。以國公爺的政-治-嗅-覺,錢該不該拿,第一時間就能給出答案。
白彥回吩咐四個宦官送孟清和到奉天門,自己快步趕回西暖閣伺候。
抬著箱子,一路走到宮門前,四個宦官頭上都冒出了熱汗。
“辛苦了。”
孟伯爺出手一向大方,搬一回箱子,四個宦官都有入賬。謝過孟清和,同門前當值的錦衣衛交代一番,頗有些依依不的轉身離開。
“勞煩遣人知會本官親衛。”
孟清和入宮,親衛必須在宮外等著,想找人,得請錦衣衛跑腿。
“伯爺稍等。”
當值的錦衣衛百戶是個生麵孔,但也曉得興寧伯是“自己人”,當即叫來一名小旗,吩咐幾句,小旗應諾,領命而去。
片刻後,親衛沒等到,卻見一身大紅錦衣的楊鐸迎麵走來。
臨近傍晚,氣溫未見降低多少。站在宮門前,孟清和出了一層薄汗,楊鐸卻是通身清爽,一滴汗水不見。
孟伯爺承認,他羨慕嫉妒恨了。
一樣都是武官,怎麽就差了這麽多?
“楊指揮好。”
楊鐸頷首,“興寧伯這是要出宮?”
“正是。”見楊鐸的視線落在腳邊的箱子上,孟清和解釋了一句,“天子賞賜。”
“恭喜伯爺。”
“不敢。”
孟清和笑笑,不知該繼續說些什麽,一時有冷場。
突然,楊鐸上前半步,俯身,如絲絨般的嗓音滑過孟清和耳邊,“西南之事已了,伯爺自可寬心。”
愣了一下,孟清和才意識到,兩人的距離似乎有些過近了。抬起頭,楊鐸已經退開,高福等人已快步前來,行禮後,抬起了箱子。
從親衛手中接過韁,孟清和回頭,楊鐸已不在原地。思及他剛才所言,心頭卻是一動。
西南?
回到國公府,孟清和尋到中堂,將天子賞賜和楊鐸之言原原本本,一絲不漏的告知沈瑄
放下看到一半的兵冊,沈瑄緩緩勾起嘴角,眼波流轉,攝人心魄,“過來。”
孟清和不解,還是老實過去了。
當下,國公爺扣住孟伯爺的後頸,呼吸擦過他的臉頰,“十二郎以為,楊指揮是指什麽?”
“西南……是普安州?”
道出答案,孟清和仍有幾分遲疑。
沈瑄卻點了頭,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此事暫了,十二郎不必過於費神。”
“可……”
“如再有事起,交由瑄即可。”
孟清和眨眼,再眨眼,國公爺的語氣,貌似有幾分……不滿?
不等他完全想明白,唇已被咬住。
事實證明,想完全明白侯二代的心思,對孟伯爺而言,仍屬高難度任務。
永樂六年九月壬戌,永樂帝出南京,巡幸北疆。
六部尚書,禮部尚書病重,其餘五部尚書,四人留京,隻有戶部尚書夏元吉隨扈。
漢王趙王騎馬,朱瞻基和朱瞻壑乘車。孟清和有幸被請到車中,名為講學,實際兼有“保姆”職責。
一個小少年,一個三頭身,從出了南京,一路都在為什麽。除孟伯爺,連三頭身的親爹都hold不住。
禦駕駐蹕山東,有快馬從北來報,瓦剌首領馬哈木召集四部,集-結-四千騎兵,在阿魯渾河再敗韃靼。
“據報,韃靼餘部今逃至臚朐河,有侵兀良哈諸衛之意。”
報信的千戶說完,自永樂帝以下,隨扈的文武官員都感到不可思議。被瓦剌打敗了,逃命不及,還策劃攻打兀良哈,侵-擾-大明邊境?
永樂帝不解,隨扈文武一樣滿頭霧水。
隻要腦子正常的,就不會下這樣的決定。排除本雅失裏,此人已非常理能夠揣測,以狡猾著稱的阿魯台也失心瘋了嗎?
這架勢,是認為大明發兵的速度還不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