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鼓之後,錦衣衛鳴鞭,天子過禦道,登丹陛,群臣朝拜。


    孟清和位在右班,立於新城侯張輔之後,隨禮樂禮官聲下拜。


    文武之外,有齊王朱榑,秦王朱尚炳,寧王世子朱盤烒入朝參拜,孟清和不著痕跡掃了兩眼,默默垂首,盡量讓自己更像布景板。


    可以想見,他不會是今天的主角,即便是,也是在罷朝之後。


    在京城這些時日,朱高燧私底下透給孟清和不少“內-部”消息,其中就包括朱棣對宗室的態度。如周王,天子的同胞兄弟,唯天子之命是從,朱棣下令,絕無二話,自然是簡在帝心,可以相交。如齊王,穀王等,最好遠著點。


    看到齊王府右長史遞到興寧伯府的拜帖之後,朱高燧提醒孟清和,最好推了。


    “自永樂三年,齊王叔沒少得父皇斥訓。興寧伯一直在大寧,怕是不知道,前不久,父皇在內廷發了好大的火氣,就和齊王叔有關。”


    朱高燧語焉不詳,孟清和沒有深問,天家的事情,最好不要有太多好奇心。即便他被賜了國姓,也屬於編外人員,盡量躲遠點,明哲保身才是上策。


    他想不到這點,有定國公在信中的提點,也足以讓他明白該這麽做。


    無論齊王是真有過,還是被誣陷,以朱高燧漏出的隻言片語,孟清和能推斷出,曾在建文年間囚困在京,差點把牢底坐穿的齊王,怕是又要倒黴了。


    齊王府長史的拜帖,不能明擺著退回去,也必須當沒看見。


    得罪齊王事小,頂多被穿幾次小鞋。無意間得罪了天子,問題才大。


    天子看某人不順眼,還上杆子攀交情,這不是傻,是傻冒煙了。


    孟清和料得沒錯,朝會伊始,便有朝臣向齊王發難,言辭厲如刀鋒,同齊王站在一處的秦王和寧王世子下意識退開半步,明顯不願惹麻煩上身。


    “臣啟陛下,齊王於藩地多行不法,貪-暴-成-性,私-設-刑-獄,結無賴,餋剌客,私僣帝號為惡,及為-咒-詛-魘-鎮-等事,察之皆有實證,罪不可宥,請治齊王之罪!”


    朱棣麵帶沉怒,看向齊王,很顯然,之前幾次敕諭,甚至將周王的上表封存,送到齊王麵前,令他仿效學習,認真改過,都沒有效果。齊王依舊故我,本次入朝請罪,也未必出自真心。


    齊王不是傻子,經曆過建文年間的牢獄之災,他比誰都清楚,此次進京恐會凶多吉少。可他還是來了,抱著一絲僥幸,希望天子看在兄弟的情分上,從輕發落。


    天子打著恢複太--祖-高皇帝成法的旗號靖難登基,將被建文帝打倒貶謫的親王宗室一一扶起,為的是讓天下人看到,太孫不顧親情,冷酷無情,違高皇帝遺誌,專向叔叔下手,騎兵造-反是無奈之舉,搶了侄子的皇位是正義所驅。


    如今不過四年,悠悠之口仍未平,就要反其道而行?


    朱榑了解朱棣,一旦對方下定決心,絕不會輕易罷手。他連朱允炆都扛不過,哪有底氣同朱棣對抗?


    看著站在一邊的兩個侄子,齊王萬分後悔。當初不該猶豫,應該學習晉王和秦王,主動上表請裁減王府護衛,要麽就學習寧王穀王,請天子為他換個地方就藩。


    如今後悔也晚了。


    天子一定會治他的罪,問題在於,舉起的是砍刀還是木棍。


    敲悶棍,還有恢複的希望。


    刀子落下來,人頭十成十要落地。


    朱允炆對藩王狠,朱棣比侄子更狠。


    齊王不敢向朱棣喊冤,卻是靈機一動,須發皆張,怒視彈劾他的官員,厲聲喝道:“奸臣又欲向天子進讒,效太孫時殺我耶?!”


    殿中頓時一靜。


    孟清和腿站得有些酸,借著朝服的遮掩,小心動了動,忽然聽到齊王這句叱喝,不免朝他看了一眼。


    到底是洪武帝的兒子,永樂帝的親兄弟,皇帝明擺著要收拾他,仍能見縫插針,尋出一份生機。


    以齊王被彈劾的罪名,咒-詛-魘-鎮一項就能要了他一家老小的命。


    寧王也曾被彈劾-魘-鎮,推到官屬身上才躲過一劫,卻也失了人心,隻能寄-情-書籍,連刀槍都不再摸一下。


    齊王未必有寧王的運氣,但當殿喊出這句話,也為自己博得了一條生路。即使朱棣下決心要處置他,也必須再三考量,如何堵住天下人的嘴。


    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鼾睡。


    天子削藩是為-集-權。


    建文帝做過,沒成功,原因是他太急,也輕視了叔叔們的實力。


    朱棣一樣要-集-權,首要目標即是藩王手中的軍隊和護衛。他憑借燕山衛和邊軍-造-成-功,絕不希望後來者效仿。


    挑來揀去,齊王成了第一個倒黴蛋。


    不過,這個倒黴蛋明顯比他預想中的要聰明。


    欲效太孫?


    打死朱棣也不能承認。否則,舉旗靖難,複高皇帝之法,會成為徹頭徹尾的一個笑話。但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不能馬上廢了齊王,也要除王府官屬,裁撤齊王護衛。


    齊王保住腦袋,也暫時保住了王位,隻被關押在南京,容後再決。隨同進京的齊王長史司儀等官屬,一概被罷免,有罪證確鑿,怙惡不悛者,立下錦衣獄。


    “敕令山東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革青州中左二護衛,除齊王官屬。有被舉罪者,押送入京。衛司官軍校尉分調附近衛所,凡王府拘押之人,無罪釋之。私立造作處,拘主管之人,其下工匠造冊,察明戶籍,或歸原籍,或擇熟手充北京兵仗局。”


    “臣等遵旨。”


    聽聞要將齊王手下的工匠充實北京兵仗局,孟清和很是眼饞。


    大寧目前正缺人,究其原因,皇帝和皇帝兒子都要負責。隻管要人不補缺額,誰能扛得住?


    齊王收攬的工匠,手藝絕對不一般,北京兵仗局不缺人,多出來的名額能不能給大寧幾個?


    實在不行,用糧食換?


    盡管眼熱,也曉得這話不能當殿出口。隻能暗地裏思量,從皇帝手裏要不來人,或許能在白公公那裏活動一下,要麽,就請漢王趙王幫幫忙。


    沈瑄不用想,依朱高燧的話,很快就要進京。魏國公隻管練兵,兵仗局和工匠的事壓根不會插手。白公公的確不難說話,可要從他手裏好挖人,也未必會那麽容易,這事還是要仔細計劃一下。


    孟清和一邊策劃著挖兵仗局牆角,一邊繼續在朝廷上打醬油。


    新城侯足夠高大威猛,站在他的背後,相當適合溜號。


    天子發落齊王,秦王和寧王世子不約而同,出了一頭冷汗。


    物傷其類,知道皇帝沒打算料理自己,還是會忍不住頭皮發麻。


    數名錦衣衛和大漢將軍已步入殿內,將齊王“請”了出去。


    孟清和側頭看去,楊鐸正在其中。


    齊王被辦,錦衣衛發揮的作用定然不小。


    奉天殿中,從朝中大臣到宗室親王,落在楊鐸身上的視線,或多或少都帶著不善。


    楊鐸似無所覺,向天子行禮,隨即退出了殿外。隻在離開時向右前方掃了一眼,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孟清和不由得一凜,他看的是寧王世子,朱盤烒。


    錦衣衛的腳步聲遠去,孟清和收回了視線。


    錦衣衛是天子手中的利刃,無論砍向哪裏,都是天子之意。不該知道的,即便親眼看到,也要裝糊塗。


    雖然做不了官場上的老油條,但他不笨,趨吉避凶的本事還是有的。


    想起立在奉天門前,仿若雕像的楊鐸,心中不免慨歎,時間果然是人世間最可怕的東西。


    開平衛,德州城,戰火,硝煙,戰場上瀝血的將領,恍如隔世。


    牽了一下嘴角,自己又何嚐沒變?換做七年前,他絕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齊王之後,有朝臣奏請發兵安南之事,之前不言不語的武將們頓時精神了。


    “安南黎賊罪大惡極,天地所不容!”


    剛被擢升為兵科給事中的新科進士汪淵慷慨陳詞,曆數安南罪狀,同為兵科給事中的李經查缺補漏,扒-掉-了胡氏國王的外皮,直接以黎氏蔑稱。(平南文學網)


    什麽胡氏國王,分明是陳氏的外戚,上門女婿,逆臣賊子!


    朝臣們選擇性忽略了永樂帝賜給胡氏金印一事,紛紛上言,胡氏篡位,必須給以嚴懲。


    “蕞爾小醜,敢潛伏奸謀,屠戮陳氏,害我使節。肆毒如此,罪惡滔天!不誅此賊,兵則何用!”


    刑部右侍郎金純更上一台階,直接要將安南徹底拍死。


    胡氏殺了陳天平,多少還有緩和餘地,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同送陳天平歸國的明軍發生衝突,甚至扣押了明朝的使節。


    其本意大概是為留個人質,多個籌碼,同明朝談和。不想奉命護送陳氏歸國的大理寺卿薛嵓性格剛烈,不願-被-辱,在亂軍中自殺了。


    血都流幹了,想救都救不回來。


    薛嵓一死,安南的-內-政-問題立刻上升為國-際-爭-端,直接關乎大明的麵子和威信!


    事發之前,許多朝臣並不讚同出兵安南,遠征勞民傷財,戶部剛寬裕幾天,一旦和安南動手,糧食和銅錢必定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以戶部尚書夏元吉為首,六部文臣紛紛力勸皇帝三思。


    北邊不見消停,南邊又要動手,不能有錢就往戰爭的窟窿裏丟,必須更多的考慮國家建設問題。


    薛嵓的死訊傳來,朝堂上頓時炸鍋,主-和-派全部變成了主-戰-派,中間派成為了-激-進-派,一改之前主張,紛紛上疏奏請,必須給安南一個深刻的教訓。


    永樂帝翻過奏疏,捏捏額頭,不搞國家建設了?


    六部表示,建設要搞,仗也要打!


    永樂帝再問,錢糧哪裏出?


    六部齊聲道:戶部出!戶部不夠,可就食當地。


    這個當地,指的絕不是大明境內,而是安南。


    永樂帝無言。


    某種程度上,文官比武官更狠,也更不講究。


    禮儀道德,以理服人?


    話是人說的,必要時,完全可以將聖人學說換種解釋。


    文臣們壯懷激烈,立意攻打安南,恨不能親身上陣,比武將更加積極。


    最終,永樂帝被朝臣“說服”了。


    “逆賊之罪天地不容,朕意興師討伐,以彰天威!“


    “陛下聖明!”


    群臣叩拜,孟清和跟著下拜,口呼萬歲。他突然覺得,大明的文官的確了不起,難怪會在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能趨使這些猛人的永樂帝更加了不起,完全可以立傳出書,書名五個字《帝-王-厚-黑-學》。


    永樂帝當殿下旨,就出兵安南一事,令六部擬出章程,又命禮部鑄征夷將軍及征夷副將軍印。


    群臣領命,無要事,退朝。


    孟清和沒急著走,留在隊伍最後,果然等到了內官侯顯。


    “天子口諭,召成國公,新城侯,興寧伯右順門伴駕。”


    孟清和捏了捏寫好的條陳,跟上了侯顯的腳步。


    右順門為屋宇式大門,紅柱大木,頂覆琉璃瓦,兩側坎牆槅扇,有給事中輪值,並有宿衛執勤。


    侯顯請三人稍待,便轉身匆匆離去。過了半盞茶的時間,換了常服的永樂帝才出現。


    翼善冠,盤領窄袖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腰束玉帶,濃眉虎目,一身-霸-者-之氣。


    比起朝堂上,永樂帝的心情似好了許多。


    “拜見陛下。”


    三人下拜,朱棣抬手,“免。”


    侯顯領內侍退後,永樂帝立於簷下,單手負於背後,言道:“朕召卿等前來,是問出兵之策。安南黎氏罪大惡極,朕決議興討。曆朝出兵於南多分兩路,一從廣西,一擇道雲南。”話到此處好,朱棣頓了頓,“士弘。”


    朱能上前半步,“臣在。”


    “若令卿將兵從廣西入,以西平侯從雲南入,當用師幾何?”


    翻譯過來,如果朕要滅了安南,兩路出兵,征調多少官軍合適?


    朱能道:“安南黎氏罪惡滔天,我乃仁義之師,伐至不仁,臣等奉養天威,當一鼓掃滅。師之多寡,唯上所命。”


    陛下要滅了安南,打出的是仁義旗號,就要一鼓作氣,才能彰顯威嚴。出兵多少,還請陛下裁度。


    簡言之,出兵不能少,少了不夠氣勢。


    朱棣沉思半晌,轉向張輔,“卿以為如何?”


    張輔抱拳:“臣附成國公之議。”依天子的口氣,兩路大軍出兵安南,主將是西平侯和成國公無疑,他頂多是個副將,成國公軍事水平一流,聽他的準沒錯。


    朱棣頷首,再問孟清和,“此次出兵,卿有何議?”


    孟清和眨眼,問他?


    靖難之戰,他有一定了解,安南那片真心不熟。除了中原人到那邊容易水土不服,需要備下藥材,還要小心大象犀牛一類的猛獸,當真不敢亂出主意。


    “陛下,臣僅知西南之地有瘴氣,大軍中應多召醫戶,備下足量藥材。於軍械,尤其火器,需多加看護,以防多雨受潮,戰時不可用。”


    “善。”永樂帝道,“卿所言均大善。”


    皇帝開口表揚,朱棣張輔立刻附和。


    孟清和有點頭暈,飄飄然之際,狠掐一下大腿,不成,必須清醒點!以永樂帝的性格,會白誇嗎?一定還有後招!


    果然,善字剛落,話鋒就是一轉,“朕聞卿-操-練-之火器隊驍勇,可以一當十,可有此事?”


    “回陛下,臣手中確有一支火器隊,以一當十卻不敢當。”


    “可在京中?”


    “回陛下,在。”


    “好。”永樂帝拊掌,“漢王進獻火炮火銃皆出自大寧,朕甚心喜,然擅使火器官軍雖眾,操-練-之法卻難得。”


    話落,臉上帶笑,看著孟清和。


    朕話都出口了,不表示一下?


    孟清和咬牙,吞下一口老血,他就知道!


    “若陛下不棄,臣願領火器隊-操-演,請陛下一觀。”


    “好,興寧伯果是國之棟梁。”


    “陛下,火器隊暫駐紮城外,臣當遣人令其前來。”


    “不必,既是火器,自當於郊外-操-練,朕同卿到郊外即可。”


    “陛下……”


    孟清和想勸一勸,皇帝出宮不是小事,讓人知道和他有關,又是一樁麻煩。


    “侯顯,派人傳旨,召平王,趙王,武陽侯等共赴大寧邊軍駐營處。”


    “奴婢遵旨。”


    侯顯領命離開,孟清和知道事情已無轉圜餘地,隻能奏請先到郊外點清軍卒,清理場地。


    “可。”


    朱棣手一揮,準了。


    孟清和叩謝,起身,離開皇帝的視線,一路飛奔。


    今日之後,手裏這五十個人,連帶火炮火銃馬刀,九成以上的可能又要交公。


    來之前,他早就料到了……咬咬牙,一切為大明!


    縱然如此安慰自己,出了宮門,騎在馬上,迎著午後的太陽,還是忍不住的心酸,淚水橫流,借著飛馳的駿馬,很好的詮釋了什麽叫做“淚奔”。


    一同出宮的楊鐸,看到此景,饒是心硬如鐵,麵冷如冰,還是控製不住的抽了一下嘴角。


    興寧伯果真是國之良將,非……尋常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