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朔風又起


    永樂帝禦駕南歸,有幸被永樂帝召見的韃靼和瓦剌使臣也收拾起行李,準備回草原。


    此次大明之行,韃靼使臣的收獲是巨大的。


    明朝天子不打算對韃靼動武,還因鬼力赤的識趣稱臣,承諾發給韃靼救濟糧,賜金印冠帶襲衣及鈔幣,奉命出使的韃靼人,或多或少都得了賞賜,多是鈔幣,布帛,香料等物。


    賞賜豐厚,韃靼使臣來時騎馬,回去就要用馬車拉了。


    臨行之前,韃靼使臣特地拜會了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的兩位大佬,一來正式辭行,以示禮貌,二來打聽一下,明朝天子承諾的救濟糧什麽時候發。


    得到的回答是,就在近期。


    廣平侯袁容一張笑臉,定遠侯沈瑄則始終散發冷氣。甭管笑臉還是冷臉,都明擺著不好惹。


    麵對如此高壓,韃靼使臣壯著膽子又問了一句,近期是何時,有沒有具體的日子,方便從部落派人接應大明的運糧隊。


    “草原廣袤,且有瓦剌騎兵出沒,下臣隻是擔心中途出了差錯。”


    小心觀察袁容和沈瑄的表情,韃靼使臣話裏話外的表示,不是他不信任大明,實在是草原太大,地廣人稀,冬季雨雪連綿,牧民為尋找過冬之地,經常搬遷。韃靼可汗鬼力赤的王帳也經常是三五日就換個地方。一旦明朝的救濟糧進入草原,沒有韃靼派人接應,很可能找不到鬼力赤的王帳,更有可能因不識路況,跑進瓦剌的地界去,那樣一來,麻煩就大了。


    草原上是強者為尊。


    日子艱難時,隻能以打穀草,搶劫明朝邊境為過冬儲備。


    無奈明初邊軍十分強悍,敢上門搶劫的,逮住了肯定一頓胖揍。


    從洪武年到永樂年,北元被揍成了韃靼、瓦剌和兀良哈。草原壯漢們意誌堅強,即使被揍,也要組織起隊伍再接再厲。沒辦法,不搶實在活不下去。


    受小冰河氣候影響的不隻是大明,草原上的牧民生活一樣艱苦。但這不構成搶劫的理由,也不代表邊軍會任由他們劫掠。


    因為邊軍的強悍,韃靼和瓦剌隻能化整為零,采取遊擊戰術。壯漢們得手的機會不少,付出的代價同樣巨大。


    見從明朝占不到太多便宜,鬼力赤和馬哈木幹脆轉而向對方下手。


    搶不了大明,還收拾不了你?


    部落之間的摩擦不是一次兩次,隨著永樂帝登上大統,愈加的頻繁。


    因此,兀良哈被搶,首先想到的就是韃靼和瓦剌,甭管真相如何,咬死了要和鬼力赤和馬哈木死掐到底。


    甭管打不打得過,反正先打了再說。老子背靠大明,明朝天子的實力,那是杠杠地!


    韃靼使臣不擔心明朝天子食言,隻擔心瓦剌和兀良哈得到消息,中途插手,把救濟糧拉回自己的地盤去。


    若是瓦剌還好,大可抄起刀子去討回來。


    換成兀良哈,恐怕就得仔細斟酌一下。誰讓人家上邊有人,背後站著大明?


    聽完韃靼使臣的解釋,袁容沉吟片刻,轉向沈瑄,“依子玉看,此事該當如何?”


    沈瑄道:“陛下口諭,自當奉旨行事。糧草會於近期調撥,最遲在十二月底,也會送到鬼力赤可汗手中。”


    韃靼使者仍是擔心,“途中若遇變故,如何解決?”


    “依瑄之見,貴方可留下聯絡之人,糧隊出發之前可送出消息,請可汗派人至邊衛接收,豈不是更加妥當?”


    韃靼使臣不自覺的點頭,雖然這位定遠侯始終冷著臉,提出的建議卻著實是好。


    如果能直接派人到明朝邊衛接收糧草,正可免了途中的擔憂,更不必暴露可汗王帳所在,好,的確是大好!


    商議妥當,韃靼使臣立刻返回會同館,同隨行的同伴商議,到底誰留誰走。按照他的想法,留下的人,還將肩負同行後軍都督府打好關係的重任,必須頭腦機靈,行事穩妥。


    草原壯漢們性子直,脾氣烈,不代表沒長眼睛。比起北京六部的文官係統,明顯還是和北京的武將打交道更順當。


    “聽說明朝天子準許在遼東之地開互市,此事也定要盡快報知可汗。”


    互市一開,意味著草原上的部落可以利用手中的牲畜馬匹換得急需的鹽,茶葉,布帛,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


    牧民的飲食中,肉類占據了絕大部分。為了保持健康的體魄,茶葉和鹽一樣不可或缺。


    不隻牧民將茶葉當作珍貴之物,殘元貴族都是一樣。


    在洪武朝封鎖邊境貿易,不許任何商隊通過邊關進入草原的時代,草原上的茶沫都可以賣出天價。


    韃靼使臣隊伍停留在北平期間,幾乎整日茶杯不離手,茶水一壺壺的灌,身上大部分金銀都換成了茶葉。比起草原上的天價,北平鋪子裏的茶葉簡直是白送一樣。


    此舉直接導致了北平的茶葉價格上了好幾個台階。


    壯漢們不在乎,還想繼續換,北京行部卻突然出台了“茶葉限購”政策。


    原來,不隻是韃靼,瓦剌使臣也在大批量的購進茶葉。


    這麽大的交易額,怎麽可能不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注意。


    北京戶部尚鬱新直接下令,針對草原來的客人,北平的茶葉全部提價,限購。


    提價無所謂,限購卻要命。


    韃靼和瓦剌的使臣隻能看著鋪子裏的茶磚流口水,想買就得找上當地政府部門,腳邁出去就是挨宰的節奏。可即便脖子伸出去,也未必能得償所願。


    願不願意宰你,要看鬱司徒的心情。


    得知消息,孟清和沉默半晌,感歎,誰說大明的文官都是迂腐的書呆子?


    北京戶部上下明顯不在此列。


    不隻是北京的鬱司徒,南京戶部的夏尚書宰人本領同樣不一般。


    據悉,十月有西洋刺泥國回回乘船前來朝貢,帶的胡椒太多,幹脆在船舶停靠處擺起了地攤。


    明朝雖然沒有城管,卻有皂隸衙役,兵馬司錦衣衛。


    沒有許可就擺攤,還不是在規定的互市,十分不利於市場管理。


    有司奏請,刺泥國回回遠道而來,不知上國律法,違法之處可以不做追究。但是,在大明做生意必須照章納稅。甭管皇帝批不批,態度必須擺正。


    即使同文官集團各種不對付,孟清和也不得不對此舉翹大拇指。


    哪怕最後不收稅,也得讓這些外來者知道,管你是西洋還是東洋,在大明的地界,就得按照大明的規矩行事。遵紀守法,這是基本。


    不服?


    板子拍下去,拍完驅逐出境。


    什麽才叫強國之勢?


    絕不是蒙著眼睛自我陶醉。


    應是不欺人,也不被人欺。敢欺我,巴掌扇回去,大腳踹過去!


    北京戶部的鬱司徒給孟清和上了一課。


    南京戶部上下也讓孟清和驚訝一回。


    天下的聰明人何其多,即便來自於後世,敢輕視土著照樣要命。


    雖說受到了教育,也對鬱司徒舉大拇指,但在挖牆腳時,孟清和也沒客氣。


    拿著永樂帝親筆簽字的批條,孟伯爺光明正大敲開北京行部大門,挨個部門撥拉,甭管願意不願意,直接臨走一大串。


    台麵上的說法,臨時借調。


    歸還期限,一字未提。


    對照著手中的名單逐個點名,當真很有挖寶的興奮感。


    好在孟清和腦袋還算清醒,時刻掌握著分寸,挑選出的人,最高級別隻是正六品的主事,其餘多是從九品的司務,六品以上一個沒動,好歹是把人成功領出了。


    吏部司務庁司務通曉五種語言,還不算各地方言,這讓孟清和大為驚豔。


    如此能人,不進鴻臚寺,隻在吏部從事掌簿書工作,簡直是人才的浪費!


    人手有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登門拜訪會同館裏的客人了。


    韃靼使臣已經動身返回草原,瓦剌使臣緊隨其後。雖說瓦剌使臣此行沒有韃靼收獲豐厚,卻也得了不少賞賜,加上永樂帝承諾不動兵,回去後,對首領馬哈木算是有了交代。


    不知是湊巧還是有意較勁,兩隊人馬前後腳出城,中途就遇上了。


    目光交匯間,火花四濺。


    韃靼使臣對著瓦剌使臣各種蔑視,瓦剌使臣對著韃靼使臣身後的五輛大馬車無比眼紅。


    如果不是顧忌著還在明朝的地界,兩隊人馬怕是會立刻抽刀子砍起來,砍死一個算一個。


    聽完下屬匯報,孟清和對自己的計劃更有信心。


    準備好後,到會同館見了韃靼留下的聯係人,以鴻臚寺左少卿的身份表示了親切慰問。一番寒暄之後,出言道,天子承諾的救濟糧,不日將從大寧調撥。


    正事辦完,婉拒了韃靼聯絡員的熱情挽留,轉頭帶人去了女真朝貢隊伍的下榻處。


    遼東的女真分散各處,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部落。


    此次來朝貢的,主要是胡裏改部頭目嗬哈出,火兒阿以及忽刺溫女真頭目西陽哈,鎖失哈。


    嗬哈出的實力較強,為人也更有頭腦,雖然後世對他沒有太多的記載,但他卻是第一任建州衛指揮使,建州女真之名即自他始。


    孟清和知曉朝廷有在遼東設衛的打算,但他沒想到,會是大名鼎鼎的建州衛。


    他曾認真考慮過,是不是把會同館裏的幾個女真人都哢嚓掉,提前解決問題。


    刀子都準備好了,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殺了嗬哈出,還會有嘿哈出,x哈出,總之,建州衛勢必會建立起來,這是曆史的必然。


    明朝設立建州衛,一為收攏女真各部,二是為防備朝鮮。貿然插手,誰知會引起何種變化,好還是壞,都無法預料


    明明知道曆史,卻不敢輕動。


    孟清和縱有不甘,卻也無法。


    但是,不殺人,不代表不能做些其他的事。


    摸摸下巴,看向出門迎接的四位女真頭領,孟十二郎腦子裏飛快閃過了一個念頭。


    不能阻止朝廷設立建州衛,也不能宰了嗬哈出,幹脆給他立起對手,預先埋下釘子。不管事情成不成,都要努力一次。


    想明白之後,孟清和嘴角彎起,笑得分外親切。


    “四位頭領,本官有禮。”


    嗬哈出等人頓時受寵若驚,自朝貢以來,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麽和氣的官,激動之餘,按下決心,必須同這位和氣的官員好好聯絡一下感情。


    雙方都有意交好,在吏部司務的幫助下,孟清和同嗬哈出等女真頭目進行了一次友好親切的會麵。


    在談話過程中,孟清和著重詢問了女真諸部目前的情況,住的怎麽樣,吃的如何,生活方麵有什麽問題,尤其是東邊的朝鮮,北邊的韃靼,有沒有“不友好”的舉動,提出來,他一定上報,給女真各部一個公道。


    嗬哈出等人互相看看,光禿禿的腦門上開始冒汗。


    要說困難,絕對有。


    自見識了大明的繁華,再看自己那片地界,簡直是發達地區與極不發達地區最鮮明的對比。


    在會同館裏,普普通通的文吏,生活水平都讓人羨慕。


    部落頭領如何?照樣是春夏種田秋冬打獵,帶領部落人民艱苦奮鬥在貧困線上。


    大明不開互市,女真部落需要的鹽和布匹多是從朝鮮開的互市換取,不合理的壓價和不公平交易比比皆是。其中種種,千言難盡,說出來都是眼淚。


    聽著嗬哈出等人的哭訴,孟清和表情嚴肅的點頭,這個問題很嚴重,必須上報朝廷,引起重視!


    朝鮮是大明的藩國,女真部落也心向大明,調和兩者的矛盾,大明責無旁貸。


    “各位頭領盡管放心,就此事,本官一定如實上奏。”孟清和保證一番,又話鋒一轉,“好叫諸位頭領知曉,天子已決定在開原和廣寧兩地開設互市,特遣趙王殿下掌管此事。互市一開,遼東貿易即開,諸位的部落中有馬,皮毛等物,皆可到互市中交易。本官保證價格公道,童叟無欺。”


    大明要在遼東開互市?


    嗬哈出等人的眼睛頓時亮了,搓著大手,無比的激動。


    大明開了互市,誰還理會朝鮮那三瓜兩棗的。部落裏的馬,匹馬,人參,定能換來成倍的糧食,鹽和茶葉!


    “不過,有件事需提前告知諸位。”孟清和打斷了嗬哈出等人的暢想,嚴肅道,“到大明開設的互市交易,必須遵守大明的法令,定額交稅。如有違法者,將按律嚴懲。”


    “這是自然!”


    嗬哈出等人紛紛點頭,表示一定遵照大明的法規,絕不偷稅漏稅。一旦部落裏出現這樣的壞分子,不用大明動手,直接內部料理,骨頭必須打折!


    “首領果真是明理之人。”孟清和笑道,“還有一件事要告知諸位,朝廷有意在東北之地設立新衛,以部落頭領為軍民指揮使司主官。本官同各位頭領一見如故,才提前告知,怎麽做,各位心中也可有個打算。”


    “多謝孟少卿!”


    “好說。”


    扔出數枚甜棗,順便埋下一顆地雷,孟清和成功完成任務,起身告辭離開。


    嗬哈出等人一直將他送出大門,待大門關上,各自回房,在心中咀嚼剛剛聽到的幾個消息。


    軍民指揮使司,掌管一地軍政,受朝廷管轄,指揮使和由朝廷委任,可領朝廷俸祿,說出去,就是大明的官員。


    光是想想,就心中火熱。


    嗬哈出,火兒阿同出胡裏改部,西陽哈和鎖失哈出自忽刺溫。兩部的地盤距離不近,平日裏打交道的機會不多,但在孟清和拋出的誘餌麵前,兩部勢必要展開一場爭奪。


    對孟清和而言,誰勝誰負關係不大,作為莊家,總能立於不敗之地、


    離開會同館,孟清和馬不停蹄去了行後軍都督府,找到沈瑄,順便拉上袁容,三人關起門來一頓商量。


    當日,數匹快馬從北平出發,分作三支隊伍,向三個方向飛奔。


    一支隊伍帶著行後軍都督府呈送天子的奏疏趕往南京,另外兩支隊伍帶著孟清和的親筆信,分別前往朱高煦和朱高燧處、


    想讓草原上的火成功燒起來,同時在遼東玩一把大的,兩位殿下都要參與進來。


    經沈瑄提醒,孟清和不忘給遼東鎮守通了氣。雖有趙王在,但在遼東動手,總不能繞過劉真和孟善。


    本來就和文官集團不對付了,再惹上武官,除非孟十二郎不想繼續在朝堂上混了。


    一切安排就續,行動號角即將吹響,孟清和突然跑到沈瑄府裏,披著被子窩在塌上啃凍梨。一啃就是一盆。


    按照孟伯爺的話說,這叫緩解緊張,解壓。


    下班回家的定遠侯,看到榻上的大號鬆鼠,默默轉頭,捂臉。


    認準這麽一個,自己到底是怎麽想的?


    “侯爺回來了?”孟清和笑眯眯的抬起頭,遞出一顆凍梨,“嗬哈出頭領送的,侯爺嚐嚐。”


    沈瑄接過凍梨,幾口啃完,核一丟,撈過孟清和的脖子,低頭,繼續啃。


    認準這個,他認了!


    永樂元年十二月丁亥,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呈送的奏疏,經通政使司封存,送到禦前。


    同月,嗬哈出等女真頭目啟程返回遼東,明朝承諾的第一批糧草從大寧運往開平衛。


    得到消息的鬼力赤立刻派人前往邊關接應。


    出發不久,另有兩支隊伍,悄悄跟在了韃靼騎兵的身後、


    草原上的朔風又起,暴雪,很快將再次來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