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派在安史之亂之後陷入低穀期,而因為唐朝中後期的皇帝多注重佛教的情況下,道教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道教在一些信奉道教的君王的扶持下,也因為民心希望依托宗教尋求安寧,一些信奉道教的地區的道教發展有一定的起色。


    ……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製。


    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跡事實》等。


    杜光庭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高道,青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唐懿宗朝應九經舉,賦萬言不中,乃棄儒入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司馬承禎傳薛季昌、季昌傳田虛應,虛應傳馮惟良,惟良傳應夷節)。嚐謂漢天師、陸修靜撰集的道門科教,因歲久廢墜,乃考定真偽,條列始末,為天下道流遵行。鄭畋薦其文於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製,為道門領袖。時人盛讚其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中和元年,杜光庭隨僖宗避難成都,遂留於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命為太子元贗之師。王建曰:“昔漢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


    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以侍東宮,頗與議政事,相得甚歡。永平三年,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通正元年遷戶部侍郎。乾德五年,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不久,杜光庭隱於青城山白雲溪。嚐建飧和閣,奉行上清紫虛吞日月氣法。3他與詩僧貫休友善,每相戲謔。一日,二人並騎於道上,而貫休馬忽墜糞,光庭連呼:“大師大師,數珠落地!”貫休應曰:“非數珠,蓋大還丹耳。”


    杜光庭學識淵博,攻讀有方。嚐謂蜀相徐光溥曰:“餘初學於上庫,書笈皆備,一月之內,分日而習,一日誦經書,二日覽子史,三日學為文,四日記故事,五日燕閑養誌,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經籍備熟。”


    以五日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而以第五日為遊憩時間;循環往複,周而複始,有張有弛,勞逸適度,遂得精進。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生平著述極豐。收入《正統道藏》的有二十七種,《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


    其中《曆代崇道記》可以說是杜光庭對道教研究發展的一本著作:


    穆王於昆侖王、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衡山、恒山、終南山、會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羅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觀,前後度道士五千餘人。


    秦始皇帝並吞六國,招方士,好長生之術,遣使往蓬萊采不死藥,造宮觀一百餘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餘人。


    漢文帝、竇太後並好黃老之術,造宮觀七十二所,敕天下如不通黃老經者,不得注官。又親訪河上公問道德之要,天下大治。計度道士一千餘人。


    孝武帝奉道彌篤,感王母降於宮中,遺帝白銀像五軀,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別營三殿而供養之,後移像於柏梁台上,後又移於甘泉宮內。以一殿而並列之,南向設座,自茲始也。又度公主數人,及度道士約五千餘人,並造觀三百餘所。


    其嵩嶽萬歲觀、泰山登封觀、華山集仙觀、終南望靈觀,王屋通天觀,並不得令庶姓居之,以為恒式。其萬歲觀因帝巡幸而聞山呼,遂舍行宮而為觀焉。


    至孝宣帝時,有上黨郡功曹李惲,因入抱犢山采藥,於石室內獲天書四十餘卷,並玉箱玉杖,獻於河東郡太守張純。純立遺使上進,帝視之大驚,不覺流涕,乃令宣示內外臣僚。時冉癸為主書中郎將,見之泣曰:“此是武帝臨崩時遺製令葬於梓宮之內,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後所有臣僚斜姓名,於今見有存者。帝乃遣使檢校茂陵,即又安完如故。帝乃為武帝造觀二所,一在長安城內,一在茂陵之下,以奉先帝也。複度道士二十人,以奉香火也。後赤眉之亂,茂陵為賊所發,於梓宮之中,但見有劍一口。方欲取之,其劍忽然哮吼騰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天下大定。


    東封禮畢,乃為本朝十一帝追薦。及南舂陵名山大川、長安、洛陽,計造觀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魏明帝為武帝及先太後造觀於五都,計一十三所,度道士一百九人,仍詔道書同禦史裝飾。


    吳主孫權於天台山造桐柏觀,命葛玄居之。於富春造崇福觀,以奉親也。建業造興國觀,茅山造景陽觀,都造觀三十九所,度道士八百人。


    晉武帝於洛陽造通天、洞天、靈仙、靈寶四觀,及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隴右臨洮郡有神人,長三丈,著白衣,垂素發,戴金冠,現於襄武縣,告縣人王始曰:“不久當見太平。”


    及武帝授禪,果天下一統。帝乃令於所現處造告平觀,即李宗之故居也。別度道士七人,並前後所度道士,共計四百七十二人。時吳郡臨平湖岸崩,獲石鼓一枚,遣使上進。帝問司空張華,此物何用曰:“但以桐木刻作鯨魚形,扣之必有聲,聞於數裏。”


    至惠帝時,於宮中忽夜鳴不已。帝甚惡之,乃遷嵩山萬歲觀,擊之集眾,自茲始也。


    後魏道武帝於雲中太原及河朔造觀計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餘人。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觀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帝受籙,改太平真君元年,仍令四方內外上書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後帝嗣位,並皆受籙。


    後周武帝於長安造通玄館,以延羽客。


    隋高祖文皇帝遷都於龍首原,號大興城。乃於都下畿內造觀三十六所,名曰玄壇,度道士二千人。


    煬帝遷都洛陽,複於城內及畿甸造觀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


    皇朝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於隋末大業十三年感霍山神,稱“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當來必得天下。”到武德元年,晉州浮山縣羊角山著素衣,戴金冠,乘朱驄白馬,令吉善行告神堯:“汝今得聖理,可於長安城東致-安化宮而安道像,則神稷延長,天下大定。”善行辭,“見天子何以為據”太上曰:“但去,有獻石龜者,可以為信。”善行乃告晉州刺史賀若孝義。孝義遂將善行見秦王,具言神人現事,群臣拜慶。遂差左親衛帥杜昂與善行於所現處設祭,太上又現,一如善行所言,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昂曰:“是秦王使者。”太上曰:“我不飲不食,何用祭乎所有委曲,令人具知。”昂還,乃言神人複現。秦王大悅,乃令昂將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果有印州治中張達獻石龜,上有文曰:“天下安,子孫興。千萬歲,千萬葉。”遂入麵奏。高祖大悅,詔授善行為朝散大夫,賜物一百段。乃令通事舍人柳憲於羊角山立廟,複改浮山縣為“神山縣”,羊角山為“龍角山”。太上又現,為善行曰:“天子喜歡否”對曰:“大喜。”又曰:“疑惑何事”複對曰:“為不知聖者姓名耳。”太上曰:“我是無上神仙,姓李氏,號老君,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


    《史記》中有傳,亳州穀陽縣本廟有枯檜再生為驗。我已令周公旦領神兵助國家打劉黑闥,得四月節,即破矣。”孝義又令善行入奏,高祖乃敕善行馳驛往洛陽軍所,宣敕示諭。至時果平黑闥,四海大定,枯檜亦重生焉。乃改廟為“慶唐觀”,今觀內有明皇禦製書碑,及列聖真容並在。


    武德三年,詔晉陽道士王遠知授朝散大夫,並賜鏤金冠子紫絲霞帔,以預言高祖受命之征也。太宗又加遠知銀青光祿大夫,並遠知預言之故也。羽衣人賜紫衣,自茲始也。高宗龍朔二年,詔洛州長史譙國公許力士,於邙山建上清宮以鎮鬼。仙洞掘得古石案,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畢,帝令設醮,太上又現,百官進表稱賀,帝大悅。


    乾封初,帝東封禮畢,回鑾亳州,親謁太上,謹上尊號為“混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太後”,仍改穀陽縣為“真源縣。”又為太宗及文德皇後造東明觀於京師,又敕道士宜隸宗正寺,仍立位在親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後欲王諸武,太上乃現於虢州閿鄉縣龍台鄉方興裏皇天原,遣鄔玄崇令傳言於天後雲:“國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天後遂寢,乃舍閿鄉行宮為奉仙觀。後慶山湧出於新豐縣界,高三百尺,上有五色雲氣,下有神池數頃,中有白鶴鸞鳳,四麵複有麒麟獅子。天後令置慶山縣,其諸祥瑞,具載《天後實錄》,以表國家土德中興之兆也。又舍中嶽奉天宮為嵩陽觀,以追薦高宗大帝也,竟傳位於中宗孝和皇帝。


    景龍元年,敕天下州郡並令置景龍觀,二年改為“中興觀”,三年改為“龍興觀”,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睿宗舍東京宅為“景雲觀,”又舍太原宅為“唐隆觀”,為資薦天皇天後也。明皇開元中,敕諸道並令置“開元觀”,又製《混元讚》,帝親書,勒之於石。又敕五嶽置“真君廟”,又敕上都置“太清宮”,東都置“太微宮”,以太原神堯舊宅為“紫微宮”,潞州潛龍故宅為“啟聖宮”,並給袞冕絳紗帷帳交龍門戟,一如宮闕之製。


    帝又注《道德經》及製序引,詔天下士庶並令家藏一本。兩街道眾乃以幢幡伎樂自禁中迎引,歸於太清宮,香花之盛,近古未有。又敕置道舉,一如禮部之製,帝親自策之,達者甚眾。後蒲州奏,因修紫極宮,掘地獲玉石,狀如半月。複有仙人杵藥之像,扣之有聲,頗甚清遠。帝令懸於太原玄元廟庭,號之為“偃月磬”。東都留守張琦奏:汝州魯山縣因修仙居古觀,獲玉瑛,扣之聲聞數裏。帝令懸於太清宮聖祖廟庭。衢州為建觀宇,穿地得魚一頭,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微帶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鐫,殆非人功所成也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來獻。


    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偽“瑞魚磬”,仍命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由是諸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又詔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節度使領之,永為常式。帝又製《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於太清宮,貴有異於九廟也。帝東封,獲江淮間三脊茅,乃令於所獲之地置靈茅觀。


    及禮畢回,謁聖祖於亳州本宮,親劄《道德經》於石,作大幢,造八角樓,覆之於虛無殿之前。又幸懷州開元觀及閿鄉奉仙觀,為王公萬民所請,亦親劄二經,以大石對峙立之,一如太清之製。乃詔授鄔玄崇為虢州刺史—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敬忠奏,大聖祖混元皇帝應現於當管蜀州新津縣津興尼寺佛殿柱上,自然隱起木文,為太上老君聖像。


    當頂上有華蓋,足下前後各有雲葉天花,共一十三處。謹差判官益州功曹參軍王大鐄檢覆得狀,與本州刺史李忠徇、別駕盧昉、縣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狀同,方敢上奏。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內侍林昭隱宣取像柱入京,於大同殿供養。又令兩街宮觀各賜供養七日,卻令進入大內,於今見在。前後瑞應極多,難以具錄。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於丹鳳門外忽見紫雲自西北暎樓,又見混元乘白馬,侍従二童子。二童子謂同秀曰:“我昔與尹喜將入流沙之日,藏一匱靈符在桃林故關尹喜舊宅,汝可請帝取之。”


    同秀具事聞奏,敕差內使李誌忠監同秀往陝州桃林縣南十二裏故函穀關墟求訪之。俄有紫雲白兔現於枯桑之下,便乃穿掘,下到水際,得石函經匱,玉版朱書細篆。帝聞奏大悅,即令京師列十部樂,歌舞鼓吹,自通化門入。其文於寶輿中五色放光,洞照天地。帝於丹鳳樓上,身披龍袞,手執金爐,六宮嬪婇,競於樓上焚香散花,遙自作禮。帝又令亂撒金錢於樓下,縱令士庶分取,以為歡樂。斯須,山呼之聲,震動京邑。帝令置寶符於靈昌殿,是夜樓閣林樹之上,皆有神燈。乃於正月一日改開元三十年為天寶元年,改桃林縣為“靈寶縣”。其後三年,帝見靈符有“天寶千載”之字,天寶已應改元之號,遂改年為載,乃於其地長樂亭置天寶觀,禦製並書靈符銘,立於所獲之處。又於大內置“靈符殿”,賜同秀五品正員官。宰相請加尊號為“開元天寶神武”之字,製可之。乃大赦天下。其年閏四月,帝夢混元謂帝曰:“我在城之西南久矣,當與汝於興慶相見,可速迎我。”帝謂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朕臨禦海內,向三十年,未嚐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禮謁真容,為蒼生祈福。近因假寐見混元。”具言上事,遂差內使與道門威儀蕭玄裕於城西南尋訪。數日,忽於樓觀山穀間見有紫雲現,白光屬天,於其下穿之,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餘以進。其日帝在興慶宮大同殿親自迎謁,果符興慶之言,置於內殿供養,仍令所司寫真容,分送天下諸道宮觀,遂大赦天下。五載,帝夢見混元言:“我有靈應,尋當自至。”遂於太白山獲靈符玉冊,及迎到京,置於靈符殿,親自供養。仍封太白山神為靈應公,改獲符洞為“嘉祥洞”,於山下置“真符縣”。


    ……


    除了《曆代崇道記》之外,杜光庭主要的著作還有《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道門科範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黃籙齋儀》五十八卷,《廣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淵神咒經》二十卷,《道教靈驗記》十五卷,《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一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陸修靜、張萬福、李景祈、留用光、蔣叔輿等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以及其他齋、儀、表、序、記、傳、頌、讚等等。


    後世認為,杜光庭對道教的教理教義、神話傳說、齋醮科儀等,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和闡發,對道教的建設有過多方麵的貢獻。他的大批著作,不僅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道教麵貌,也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複興準備了一定條件,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