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張嘉師在穿越之前,曾經跟同學玩過一些關於曆史的遊戲。品書網
而在穿越之後,張嘉師回想起一些細節,不禁認為城堡有著它自身的優勢。
而白起則是認為,城堡這種東西在一些方麵而言,優勢比起城池要更強。
因為修築一個城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在很多方麵而言,更加是比起城池要節省。
張嘉師知道白起若是個純軍事方麵的角度而言,為何會比較推崇城堡這種防禦方式。
因為城堡對附近的防禦威懾是比較大的,而且一座城堡相對而言所需求的防禦人數要少很多。
若是以單純維係地方安定以及應對不太過強大的敵人,城堡有著很大的優勢。
比如說以張嘉師玩過的“信長的野望”而言,日本城堡為何會在日本曆史當中曆久不衰,有著它的必然性。
……
日本城堡,從公元前後到近代有著將近2000多年的曆史,其建築主要目的是為了禦敵於外,因此大多結構堅固,實戰性強。日本城堡經曆過四個發展階段,既是日本各地長期軍事發展的最終產物,也是日本從古至今軍事變革的見證,它從另一個側麵記錄著日本的戰爭曆史。
在日本的彌生時代開始,日本開始進入到規模愈演愈烈的戰亂時期。
這是一個開始出現戰亂的時代。以抵禦外敵為目的的“設施”在此時開始顯得必要。
因為與當時的中國、朝鮮關係緊張,九州地方普遍出現了土築的水城,這是日本最為古老形式的城。
而這個時期的著名大戰就是“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公元663年,倭軍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回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
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在公元655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
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公元660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當時,唐朝剛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蒙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句麗和百濟。
圍魏救趙,斷其一方。唐軍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句麗的幫凶百濟。百濟同高句麗一樣,“扶餘別種也”,當時的國王是扶餘義慈。
唐軍從城山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百濟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蒼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蘇定方唐軍團團包圍。扶餘義慈的次子扶餘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城。
扶餘義慈的嫡孫扶餘文思對左右人講:“現在國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惶急之下,扶餘文思率左右“隨城而出”,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餘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扶餘泰出降,百濟都城告陷。很快,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餘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詔釋不誅”。
扶餘義慈也是倒黴蛋,本來此人上孝下親,很有榮名,有“海東曾子”的時譽。戰前,唐高宗還下詔勸諭:“……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所俘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
百濟王總以為唐兵不會輕出,繼續當高句麗幫凶。
殊不料,蘇定方諸將一出,百濟立時破滅,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數千裏地歸罪長安。不久,扶餘義慈病死,唐廷施恩,贈衛尉卿,並允許其被俘舊臣臨喪,“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左”
此舉意味深長,同為降臣,下場也一樣,終免橫死。
滅百濟後,唐朝大軍振旅而還,留下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
百濟王扶餘義慈的堂弟扶餘福信本來已經降服唐軍,待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並與一個叫道琛的和尚聯手,在周留城聚百濟舊民造反。不久百濟“西部皆應”,紛紛據城造反,支持扶餘豐。眾軍相聚,反而把唐軍劉仁願的留守軍團團包圍於百濟城。[11-12]
唐廷下詔,任劉仁軌檢校帶方刺史,統王文度舊部與新羅軍合勢救援劉仁願。唐、新聯軍一路廝殺戰鬥,直殺百濟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邊建兩座巨大的兵壘,劉仁軌率眾猛攻,百濟軍不敵,退保任孝城。[11]
公元661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
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劉仁軌先出奇兵,首發製人,率軍先端掉扶餘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峴城國鎮岑,雖然此城“臨江高陸”,唐軍連夜奇襲,一舉攻破,“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而百濟內部發生火並。百濟王子扶餘豐越來越不能忍受堂叔扶餘福信的跋扈,扶餘福信被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餘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公元663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麵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劉仁願回長安後,高宗向他詢問情況,這位大將不專功,說明戰役主要指揮者以及表章主擬人均是劉仁軌。
高宗“深歎賞之,因超加(劉)仁軌六階,正授帶方州刺史,並賜京城宅一區。”劉仁軌絲毫不敢懈怠。他安撫百濟餘眾,屯田厲兵,積糧撫士,準備下一步進滅高麗的戰爭。同時,他連上表奏,極言百濟之地不可輕棄,“伏惟陛下既得百濟,欲取高麗,須外內同心,上下齊備,舉無遺策,始可成功……”高宗深納其言。
百濟亡國,下一個肯定輪到高麗,公元668年,唐朝大將李勣為師,在泉男生帶路指引下,一舉踏平高麗,終於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未竟之業,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唐朝置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麗終成唐朝治地。由於高麗王高藏一直是個傀儡,唐廷赦而不誅,還把他封為司平太常伯,隻把負隅頑抗的泉男建流放黔州蠻荒之地。
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麵落後得很,兵將甲胄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倭奴當時還不像唐以後那樣精通中華典故、兵書,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扶餘豐脫身而逃,唐軍最終是“獲其寶劍”,這個“百濟王”竟不知所之,人間蒸發了。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餘忠勝、扶餘忠誌兄弟知道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一時並降”。當時,倭人還沒有武士道這種思想,一係列小矬個子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與新羅軍發落。五、六萬倭奴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
倭國在百濟滅完後,接納了許多的百濟難民,在此同時。唐跟新羅之間的對立增加了。受到這種影響,天智天皇製定了稱之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個國家體製。到了天武天皇掌權時,其下令製定了飛鳥淨禦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將日本快速的導向為律令製國家。接著在701年時,由於大寶律令的製定,日本將國號從倭國改為日本。此時,新國家之建設也告一段落了。
……
而在白江口之戰之後,日本人向唐朝派遣了遣唐使。
而在之後,日本全國各內陸地區陸續開始出現模仿唐朝、朝鮮而建的“朝鮮式山城”,在這種城的形式上發展成後來以山為防禦本體的山城,可以說,這時日本的城還是有很濃的外來色彩。
鐮倉時代武士的出現對日本城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為武士的居處大多在平坦的地勢上,出於作戰、防備的本性,武士們常常在居所周圍壘土台、挖深溝,構築相對安全的施設。這種形式的“居所”後來發展成為“館”、“平城”。
在鐮倉末期、南北朝時期,惡黨、山賊群起,他們憑借地勢有利的山體,讓討伐的幕府軍隊吃盡了苦頭。各守護大名紛紛效仿的將自己的“館”、“平城”移到了地理位置優越的山頭上,這就形成了戰國時期叱吒一時的山城的雛形。
而在日本的戰國時期當中,城堡成為了一個勢力的重要設施。
一城一國之主可以說是當時一個相當榮耀的武士向往的目標。
……
而當時日本的城堡伴生的主要有一種城鎮模式,這種模式的名字叫做城下町。
城下町,是日本以城郭為中心,所成立的都市。中世時代,領主居所的周邊所成立的聚落、町場,稱為堀之內、根小屋、山下。近世之後,則普遍稱之為城下。
十六世紀,戰國大名配合其領國的統一,伴隨著兵農分離政策的推行,領主下麵的直屬武士團與商工業者被強製集中於城下,乃形成城下町,並逐漸發展成領國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
例如,今川氏的駿府、大內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織田氏的安土、以及豐臣氏的大阪皆為有名的城下町所在地。
到了江戶時代,在一國一城令的原則下,從江戶城開始,各藩的城下町被整備起來,武士團則強製必須定居於此。
在這個政治穩定的時代,城作為防禦單位的作用大為減弱。這個時期主要以街道、市町的建設為主。出於經濟發展、交通便捷的目的,戰國時代的主流---山城顯得不合時宜,因此絕大多數的山城遭到毀棄,平城和平山城是這個時代城的主要形式。
城下町成為藩域經濟的中心,大規模的消費經濟逐漸地發達起來,也成為近代經濟的源流。
明治維新以後,主要的城下町多設有縣廳與重點學校,伴隨商業都市化發展而持續繁榮下去。
張嘉師在穿越之前,曾經跟同學玩過一些關於曆史的遊戲。品書網
而在穿越之後,張嘉師回想起一些細節,不禁認為城堡有著它自身的優勢。
而白起則是認為,城堡這種東西在一些方麵而言,優勢比起城池要更強。
因為修築一個城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在很多方麵而言,更加是比起城池要節省。
張嘉師知道白起若是個純軍事方麵的角度而言,為何會比較推崇城堡這種防禦方式。
因為城堡對附近的防禦威懾是比較大的,而且一座城堡相對而言所需求的防禦人數要少很多。
若是以單純維係地方安定以及應對不太過強大的敵人,城堡有著很大的優勢。
比如說以張嘉師玩過的“信長的野望”而言,日本城堡為何會在日本曆史當中曆久不衰,有著它的必然性。
……
日本城堡,從公元前後到近代有著將近2000多年的曆史,其建築主要目的是為了禦敵於外,因此大多結構堅固,實戰性強。日本城堡經曆過四個發展階段,既是日本各地長期軍事發展的最終產物,也是日本從古至今軍事變革的見證,它從另一個側麵記錄著日本的戰爭曆史。
在日本的彌生時代開始,日本開始進入到規模愈演愈烈的戰亂時期。
這是一個開始出現戰亂的時代。以抵禦外敵為目的的“設施”在此時開始顯得必要。
因為與當時的中國、朝鮮關係緊張,九州地方普遍出現了土築的水城,這是日本最為古老形式的城。
而這個時期的著名大戰就是“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公元663年,倭軍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回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
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在公元655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
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公元660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當時,唐朝剛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蒙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句麗和百濟。
圍魏救趙,斷其一方。唐軍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句麗的幫凶百濟。百濟同高句麗一樣,“扶餘別種也”,當時的國王是扶餘義慈。
唐軍從城山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百濟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蒼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蘇定方唐軍團團包圍。扶餘義慈的次子扶餘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城。
扶餘義慈的嫡孫扶餘文思對左右人講:“現在國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惶急之下,扶餘文思率左右“隨城而出”,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餘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扶餘泰出降,百濟都城告陷。很快,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餘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詔釋不誅”。
扶餘義慈也是倒黴蛋,本來此人上孝下親,很有榮名,有“海東曾子”的時譽。戰前,唐高宗還下詔勸諭:“……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所俘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
百濟王總以為唐兵不會輕出,繼續當高句麗幫凶。
殊不料,蘇定方諸將一出,百濟立時破滅,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數千裏地歸罪長安。不久,扶餘義慈病死,唐廷施恩,贈衛尉卿,並允許其被俘舊臣臨喪,“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左”
此舉意味深長,同為降臣,下場也一樣,終免橫死。
滅百濟後,唐朝大軍振旅而還,留下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
百濟王扶餘義慈的堂弟扶餘福信本來已經降服唐軍,待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並與一個叫道琛的和尚聯手,在周留城聚百濟舊民造反。不久百濟“西部皆應”,紛紛據城造反,支持扶餘豐。眾軍相聚,反而把唐軍劉仁願的留守軍團團包圍於百濟城。[11-12]
唐廷下詔,任劉仁軌檢校帶方刺史,統王文度舊部與新羅軍合勢救援劉仁願。唐、新聯軍一路廝殺戰鬥,直殺百濟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邊建兩座巨大的兵壘,劉仁軌率眾猛攻,百濟軍不敵,退保任孝城。[11]
公元661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
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劉仁軌先出奇兵,首發製人,率軍先端掉扶餘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峴城國鎮岑,雖然此城“臨江高陸”,唐軍連夜奇襲,一舉攻破,“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而百濟內部發生火並。百濟王子扶餘豐越來越不能忍受堂叔扶餘福信的跋扈,扶餘福信被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餘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公元663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麵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劉仁願回長安後,高宗向他詢問情況,這位大將不專功,說明戰役主要指揮者以及表章主擬人均是劉仁軌。
高宗“深歎賞之,因超加(劉)仁軌六階,正授帶方州刺史,並賜京城宅一區。”劉仁軌絲毫不敢懈怠。他安撫百濟餘眾,屯田厲兵,積糧撫士,準備下一步進滅高麗的戰爭。同時,他連上表奏,極言百濟之地不可輕棄,“伏惟陛下既得百濟,欲取高麗,須外內同心,上下齊備,舉無遺策,始可成功……”高宗深納其言。
百濟亡國,下一個肯定輪到高麗,公元668年,唐朝大將李勣為師,在泉男生帶路指引下,一舉踏平高麗,終於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未竟之業,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唐朝置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麗終成唐朝治地。由於高麗王高藏一直是個傀儡,唐廷赦而不誅,還把他封為司平太常伯,隻把負隅頑抗的泉男建流放黔州蠻荒之地。
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麵落後得很,兵將甲胄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倭奴當時還不像唐以後那樣精通中華典故、兵書,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扶餘豐脫身而逃,唐軍最終是“獲其寶劍”,這個“百濟王”竟不知所之,人間蒸發了。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餘忠勝、扶餘忠誌兄弟知道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一時並降”。當時,倭人還沒有武士道這種思想,一係列小矬個子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與新羅軍發落。五、六萬倭奴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
倭國在百濟滅完後,接納了許多的百濟難民,在此同時。唐跟新羅之間的對立增加了。受到這種影響,天智天皇製定了稱之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個國家體製。到了天武天皇掌權時,其下令製定了飛鳥淨禦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將日本快速的導向為律令製國家。接著在701年時,由於大寶律令的製定,日本將國號從倭國改為日本。此時,新國家之建設也告一段落了。
……
而在白江口之戰之後,日本人向唐朝派遣了遣唐使。
而在之後,日本全國各內陸地區陸續開始出現模仿唐朝、朝鮮而建的“朝鮮式山城”,在這種城的形式上發展成後來以山為防禦本體的山城,可以說,這時日本的城還是有很濃的外來色彩。
鐮倉時代武士的出現對日本城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為武士的居處大多在平坦的地勢上,出於作戰、防備的本性,武士們常常在居所周圍壘土台、挖深溝,構築相對安全的施設。這種形式的“居所”後來發展成為“館”、“平城”。
在鐮倉末期、南北朝時期,惡黨、山賊群起,他們憑借地勢有利的山體,讓討伐的幕府軍隊吃盡了苦頭。各守護大名紛紛效仿的將自己的“館”、“平城”移到了地理位置優越的山頭上,這就形成了戰國時期叱吒一時的山城的雛形。
而在日本的戰國時期當中,城堡成為了一個勢力的重要設施。
一城一國之主可以說是當時一個相當榮耀的武士向往的目標。
……
而當時日本的城堡伴生的主要有一種城鎮模式,這種模式的名字叫做城下町。
城下町,是日本以城郭為中心,所成立的都市。中世時代,領主居所的周邊所成立的聚落、町場,稱為堀之內、根小屋、山下。近世之後,則普遍稱之為城下。
十六世紀,戰國大名配合其領國的統一,伴隨著兵農分離政策的推行,領主下麵的直屬武士團與商工業者被強製集中於城下,乃形成城下町,並逐漸發展成領國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
例如,今川氏的駿府、大內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織田氏的安土、以及豐臣氏的大阪皆為有名的城下町所在地。
到了江戶時代,在一國一城令的原則下,從江戶城開始,各藩的城下町被整備起來,武士團則強製必須定居於此。
在這個政治穩定的時代,城作為防禦單位的作用大為減弱。這個時期主要以街道、市町的建設為主。出於經濟發展、交通便捷的目的,戰國時代的主流---山城顯得不合時宜,因此絕大多數的山城遭到毀棄,平城和平山城是這個時代城的主要形式。
城下町成為藩域經濟的中心,大規模的消費經濟逐漸地發達起來,也成為近代經濟的源流。
明治維新以後,主要的城下町多設有縣廳與重點學校,伴隨商業都市化發展而持續繁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