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匈奴人決定圍困雲中城的時候,在九原郡的某地相機行動,率軍巡邏草原地區的李勉,也在為一個事情犯難,那就是在這一段時間,雖然匈奴人並沒有大規模進攻,但是在長城北麵的一些地區,依稀可以看到規模不在少數的匈奴人似乎在相機行動。』天『籟小』說.2
這也就是說,若是匈奴人真的打算大規模南下,隻不過是旦夕可至的事情。
而同樣的,因為雲中郡的地區已經失陷不少,九原郡事實上處於一個很微妙的境地。
匈奴人若是從北往南大規模南下,那麽對於李勉而言,隻要是長城不失,那麽這些匈奴人必然需要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甚至可能還不得寸進。
但是匈奴人假如沿著雲中郡從西麵進攻位於雲中郡東麵的九原郡,長城所能夠揮出來的作用事實上是形同虛設。
而情況一旦向著最為惡劣的境地展,那麽長城的駐軍很有可能麵對的是匈奴人從南往北的夾擊。
甚至是可以說,隻需要匈奴人圍困一段時間,等到長城的烽火台內的存糧告罄的話,這些戍守長城的駐軍,甚至是不戰自潰。
李勉很清楚,他的這一支騎兵部隊就是盡可能避免這個情況生的關鍵所在。因為即使是在九原郡,成建製的騎兵部隊隻有他這一支約莫六千人上下的輕騎部隊而已。
李勉不是不知道張嘉師或者是眼下秦帝國中樞對於匈奴人入侵的計劃,那就是憑借簡稱拖延匈奴人前進的腳步。
但是雲中郡雖然並沒有全部失守,其中最為堅固的郡城雲中縣依舊是牢固的控製在秦軍手中,但是這不代表雲中郡固若金湯。
恰恰相反的事實是,匈奴人得到了雲中郡絕大部分地方的控製權,其南下可以進攻陰山,東進可以進攻九原。
九原郡的防禦布置大部分是倚重長城,而在很大一方麵而言,這恰好是一個死穴。
正所謂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李勉不認為張嘉師這個姐夫會在這個事情上犯下這麽嚴重的錯誤。
或者是說,按照李勉自己的認識,那就是匈奴人若是真的大規模夾擊九原郡,那麽九原郡很有可能會被主動放棄,相應地區的秦軍官兵後撤到陰山一線的防禦地點,然後組織起一條能夠依托山勢進行防禦的防禦地帶。
這麽一來,固然有可能是盡可能將匈奴人的推進道路堵死在陰山以北,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雲中郡的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危殆。
因為若是以眼下的情況而言,九原郡無疑是支撐著雲中郡的中樞所在,若是九原郡失守,雲中城的數萬秦軍假如無法堅持到援軍的到來,恐怕全滅殆盡是很有可能的最終下場。
李勉與楊翁子之間的關係雖然並不算熟絡,但是作為鄰接郡縣的袍澤,李勉何嚐不擔憂雲中城的防禦情況?
隻不過就眼下而言,他似乎更應該擔心的是匈奴人下一步的計劃。
……………………………………………………分割線……………………………………
在燕郡北麵的長城,彭越作為新調動過來的燕郡郡尉,其主要職責就是協調燕郡北部,尤其是以長城為主的防禦體係的兵力安排。
這一個安排對於彭越而言,可以說並不是一個很輕鬆的任務,因為即使是彭越自己也有著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他正如張嘉師所擔憂的是,他對於防禦作戰的經驗,始終是一個問題。
在幾年前他投靠張嘉師之前,也是一員有著相應凶名的反秦將領。但是相對於原來算是三川郡李由麾下的秦軍偏師,彭越在之後的幾年多次與東進的張嘉師麾下的秦軍部隊交戰。
當然,這一些戰爭可以說相互之間有著勝負,但是更多的是彭越並沒有想到,這些秦軍部隊並不是張嘉師麾下的最為精銳的部隊,而不過是緊急招募然後經過短暫訓練的秦軍新兵。
而即使是如此,在多次進攻被張嘉師麾下秦軍奪回的縣邑的作戰當中,彭越可以說是敗多勝少。
而少數的勝利更多地是依靠人數方麵的優勢所取得的。
作為當其時項羽麾下的一員大將,彭越並不算是項羽的心腹,但是也不是一個邊緣人物。
論地位,彭越固然是遠不如項羽範增等人,甚至是不如丁公這樣的人。
但是論實力,除了項羽,龍且等楚軍核心將領,能夠與他並肩比較的人並不多。
在張嘉師揮軍進攻秦軍叛將章邯勢力的時候,章邯向當時的項羽求援,而項羽的一紙調令就讓他成為了支援章邯的兩支楚軍的指揮官。
對於這個安排,彭越一開始並沒有反感,甚至是認為項羽終於想到了重用他來對抗那個在巨鹿之戰當中就逐漸蜚聲天下的暴秦挽救者。
他並沒有與張嘉師直接對戰過,而即使是在之前的戰鬥當中與秦軍交戰敗多勝少,依舊沒有讓彭越將這一個秦將放在眼內。
但是很快的,他見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使是在諸侯當中武勇著稱的章邯,一旦被秦軍奪取了主動權,就迅兵敗如山倒。
隻不過在這個時候,彭越即使是開始重視起這個盛名之下名副其實的秦將,已經太晚了。
季布麾下的楚軍在他前方不到三十裏的範圍被過十萬秦軍精銳依托地形進行猛攻。
而他則是處於進退不得的尷尬境地。
彭越不是沒有想過全軍增援季布所部,能救多少就是多少。
但是他很快就現,對於戰機的掌握,他遠不如秦軍的將領。
不到一天的時間,季布軍全滅。而緩過神來的他在失去了季布軍的信息同時,依舊猶豫著應該如何進退的時候,兩支秦軍精銳車騎部隊攔腰截斷了他的軍隊。讓他尾難以兼顧。
最終,在突圍無望的同時,彭越選擇的是投降……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投降有可能是難免一死,但是不投降的話,那麽就是必死無疑。
彭越放棄了自己封侯拜相甚至是裂土封王的理想,最終屈服於秦軍的兵威赫赫之中。
……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彭越一轉身就變成了巴郡的郡尉。
他之前所指揮的親隨部隊,隻有少部分允許跟隨他到巴郡。
而對於這麽一點,彭越也自然是捏著鼻子認命了,畢竟形勢比人弱,他即使是想要盤踞巴郡而自立,恐怕當其時的南郡以及巴郡西麵的蜀郡李家,先就得集中兵力將他這個降而複叛的牆頭草給滅了。
再者,即使是作為張嘉師當其時控製的郡縣當中,其控製力相對薄弱的地區,甚至是可以說其山民絕大部分都不服秦國官吏的管轄,屢次出現誅殺官吏,盤踞山林反叛的事情。
但是對於彭越而言,他假如打算憑借這一點反叛秦國,必然會得到一個更為淒慘的下場。
這些山民固然是不服秦帝國的管治,但是何嚐會將他看成是自己人?
所以一旦他真的打算降而複叛,那麽等待他的則是最有可能在郡城內被兩麵沿著江水進軍的秦軍部隊直接剿滅,甚至是不需要做到這一步,也許隻需要他的這些少量的親隨被殺掉的話,那麽郡城內的秦軍官兵就會將他剁成肉醬……
很清楚自己的境地的彭越,在巴郡的數年時間內,除了訓練秦軍步兵部隊的山地作戰能力之外,更多地就是率領這些“新軍”對山民們進行圍剿或者是收服。
彭越對於收服這些山民事實上不是太理解。而在一方麵而言,這也可以說是彭越的一個見識局限。
或者是說彭越小看了張嘉師對民族同化的執念……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民族同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的特征而變成另一個民族的現象。它是從民族產生以來,在社會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的曆史現象。民族同化可分為自然同化與強迫同化兩種。自然同化指的是不受人為幹預的同化。強迫同化與之相反,區分來自在於導致同化的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幹預。
而民族同化其本質並無好壞之分。
一般表現為:比較落後的民族與比較先進的民族交往時,自然吸收先進民族的文化,逐漸改變、直至最後完全喪失自己的民族特征,變成了別的民族。整個過程是自願自然演進的,沒有借助於暴力、特權和任何強製手段。
但是,在同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鬥爭,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數人特別是統治階級中的當權者,企圖用行政命令的辦法阻止同化的趨勢,但其結果總是阻擋不住。因為,自然同化是先進取代落後,是曆史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強迫同化是一個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權強製別的民族放棄自己民族的特征而成為它的一部分。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統治民族的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強製上。如王莽新朝時,強迫匈奴人改匈奴稱號為漢族稱號,改匈奴人姓名為漢人姓名。清初滿族統治者強迫漢人改穿滿人服裝,照滿人習慣剃。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強迫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隻準用漢文和漢語教學,不準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語言文字等。
強迫同化是以被同化民族遭受很大的痛若和犧牲作代價的,是民族壓迫的一種表現,因而受到被統治民族的堅決反抗。無產階級堅決反對強迫同化。
而張嘉師在後世所生活過的社會,雖然“民族大團結”是當時的國家主要觀念。但是在之前的曆史當中,毫無疑問是民族同化的進程。
而秦帝國在崛起至今,同樣是民族同化的成果產物。
其中,作為民族同化的一個主要體現,則是對幾個國家民族采取攻勢吞並手段,展秦國國力的秦穆公的相應決策。
當時的秦國周邊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6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
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展,采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
秦國在西方經過長期的展,不斷擴大地盤。特別是進入春秋以後,西周在陝西境內的土地,大都歸秦人所有。
而這就是同化的表現之一。
在秦穆公三十六年,秦軍奪得王官和郊。秦穆公三十七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辟地千裏,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北至朐衍戎,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
而在另外一方麵,一個典故也說明了秦穆公當其時的同化根本。
這個典故就是“秦穆公嚐出而亡其駿馬”:
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而因此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前往去找他的馬,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了並且還正在一起吃馬的肉。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
這些人都驚恐地站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會死的。”
於是秦穆公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開了。
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我們可以以死報答穆公給我們吃馬肉喝好酒的恩德了。”於是擊潰了包圍秦穆公的軍隊,穆公終於解決了困難,並打敗了晉國,俘虜了晉惠公。
而在戰爭中,秦穆公使用的是強迫同化的方式來同化戎狄小國,而在內部,則是使用恩賜來懷柔收複山民。
而這種情況同樣可以說是一種“剿撫並用”的最直觀體現。
這也就是說,若是匈奴人真的打算大規模南下,隻不過是旦夕可至的事情。
而同樣的,因為雲中郡的地區已經失陷不少,九原郡事實上處於一個很微妙的境地。
匈奴人若是從北往南大規模南下,那麽對於李勉而言,隻要是長城不失,那麽這些匈奴人必然需要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甚至可能還不得寸進。
但是匈奴人假如沿著雲中郡從西麵進攻位於雲中郡東麵的九原郡,長城所能夠揮出來的作用事實上是形同虛設。
而情況一旦向著最為惡劣的境地展,那麽長城的駐軍很有可能麵對的是匈奴人從南往北的夾擊。
甚至是可以說,隻需要匈奴人圍困一段時間,等到長城的烽火台內的存糧告罄的話,這些戍守長城的駐軍,甚至是不戰自潰。
李勉很清楚,他的這一支騎兵部隊就是盡可能避免這個情況生的關鍵所在。因為即使是在九原郡,成建製的騎兵部隊隻有他這一支約莫六千人上下的輕騎部隊而已。
李勉不是不知道張嘉師或者是眼下秦帝國中樞對於匈奴人入侵的計劃,那就是憑借簡稱拖延匈奴人前進的腳步。
但是雲中郡雖然並沒有全部失守,其中最為堅固的郡城雲中縣依舊是牢固的控製在秦軍手中,但是這不代表雲中郡固若金湯。
恰恰相反的事實是,匈奴人得到了雲中郡絕大部分地方的控製權,其南下可以進攻陰山,東進可以進攻九原。
九原郡的防禦布置大部分是倚重長城,而在很大一方麵而言,這恰好是一個死穴。
正所謂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李勉不認為張嘉師這個姐夫會在這個事情上犯下這麽嚴重的錯誤。
或者是說,按照李勉自己的認識,那就是匈奴人若是真的大規模夾擊九原郡,那麽九原郡很有可能會被主動放棄,相應地區的秦軍官兵後撤到陰山一線的防禦地點,然後組織起一條能夠依托山勢進行防禦的防禦地帶。
這麽一來,固然有可能是盡可能將匈奴人的推進道路堵死在陰山以北,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雲中郡的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危殆。
因為若是以眼下的情況而言,九原郡無疑是支撐著雲中郡的中樞所在,若是九原郡失守,雲中城的數萬秦軍假如無法堅持到援軍的到來,恐怕全滅殆盡是很有可能的最終下場。
李勉與楊翁子之間的關係雖然並不算熟絡,但是作為鄰接郡縣的袍澤,李勉何嚐不擔憂雲中城的防禦情況?
隻不過就眼下而言,他似乎更應該擔心的是匈奴人下一步的計劃。
……………………………………………………分割線……………………………………
在燕郡北麵的長城,彭越作為新調動過來的燕郡郡尉,其主要職責就是協調燕郡北部,尤其是以長城為主的防禦體係的兵力安排。
這一個安排對於彭越而言,可以說並不是一個很輕鬆的任務,因為即使是彭越自己也有著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他正如張嘉師所擔憂的是,他對於防禦作戰的經驗,始終是一個問題。
在幾年前他投靠張嘉師之前,也是一員有著相應凶名的反秦將領。但是相對於原來算是三川郡李由麾下的秦軍偏師,彭越在之後的幾年多次與東進的張嘉師麾下的秦軍部隊交戰。
當然,這一些戰爭可以說相互之間有著勝負,但是更多的是彭越並沒有想到,這些秦軍部隊並不是張嘉師麾下的最為精銳的部隊,而不過是緊急招募然後經過短暫訓練的秦軍新兵。
而即使是如此,在多次進攻被張嘉師麾下秦軍奪回的縣邑的作戰當中,彭越可以說是敗多勝少。
而少數的勝利更多地是依靠人數方麵的優勢所取得的。
作為當其時項羽麾下的一員大將,彭越並不算是項羽的心腹,但是也不是一個邊緣人物。
論地位,彭越固然是遠不如項羽範增等人,甚至是不如丁公這樣的人。
但是論實力,除了項羽,龍且等楚軍核心將領,能夠與他並肩比較的人並不多。
在張嘉師揮軍進攻秦軍叛將章邯勢力的時候,章邯向當時的項羽求援,而項羽的一紙調令就讓他成為了支援章邯的兩支楚軍的指揮官。
對於這個安排,彭越一開始並沒有反感,甚至是認為項羽終於想到了重用他來對抗那個在巨鹿之戰當中就逐漸蜚聲天下的暴秦挽救者。
他並沒有與張嘉師直接對戰過,而即使是在之前的戰鬥當中與秦軍交戰敗多勝少,依舊沒有讓彭越將這一個秦將放在眼內。
但是很快的,他見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使是在諸侯當中武勇著稱的章邯,一旦被秦軍奪取了主動權,就迅兵敗如山倒。
隻不過在這個時候,彭越即使是開始重視起這個盛名之下名副其實的秦將,已經太晚了。
季布麾下的楚軍在他前方不到三十裏的範圍被過十萬秦軍精銳依托地形進行猛攻。
而他則是處於進退不得的尷尬境地。
彭越不是沒有想過全軍增援季布所部,能救多少就是多少。
但是他很快就現,對於戰機的掌握,他遠不如秦軍的將領。
不到一天的時間,季布軍全滅。而緩過神來的他在失去了季布軍的信息同時,依舊猶豫著應該如何進退的時候,兩支秦軍精銳車騎部隊攔腰截斷了他的軍隊。讓他尾難以兼顧。
最終,在突圍無望的同時,彭越選擇的是投降……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投降有可能是難免一死,但是不投降的話,那麽就是必死無疑。
彭越放棄了自己封侯拜相甚至是裂土封王的理想,最終屈服於秦軍的兵威赫赫之中。
……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彭越一轉身就變成了巴郡的郡尉。
他之前所指揮的親隨部隊,隻有少部分允許跟隨他到巴郡。
而對於這麽一點,彭越也自然是捏著鼻子認命了,畢竟形勢比人弱,他即使是想要盤踞巴郡而自立,恐怕當其時的南郡以及巴郡西麵的蜀郡李家,先就得集中兵力將他這個降而複叛的牆頭草給滅了。
再者,即使是作為張嘉師當其時控製的郡縣當中,其控製力相對薄弱的地區,甚至是可以說其山民絕大部分都不服秦國官吏的管轄,屢次出現誅殺官吏,盤踞山林反叛的事情。
但是對於彭越而言,他假如打算憑借這一點反叛秦國,必然會得到一個更為淒慘的下場。
這些山民固然是不服秦帝國的管治,但是何嚐會將他看成是自己人?
所以一旦他真的打算降而複叛,那麽等待他的則是最有可能在郡城內被兩麵沿著江水進軍的秦軍部隊直接剿滅,甚至是不需要做到這一步,也許隻需要他的這些少量的親隨被殺掉的話,那麽郡城內的秦軍官兵就會將他剁成肉醬……
很清楚自己的境地的彭越,在巴郡的數年時間內,除了訓練秦軍步兵部隊的山地作戰能力之外,更多地就是率領這些“新軍”對山民們進行圍剿或者是收服。
彭越對於收服這些山民事實上不是太理解。而在一方麵而言,這也可以說是彭越的一個見識局限。
或者是說彭越小看了張嘉師對民族同化的執念……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民族同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的特征而變成另一個民族的現象。它是從民族產生以來,在社會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的曆史現象。民族同化可分為自然同化與強迫同化兩種。自然同化指的是不受人為幹預的同化。強迫同化與之相反,區分來自在於導致同化的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幹預。
而民族同化其本質並無好壞之分。
一般表現為:比較落後的民族與比較先進的民族交往時,自然吸收先進民族的文化,逐漸改變、直至最後完全喪失自己的民族特征,變成了別的民族。整個過程是自願自然演進的,沒有借助於暴力、特權和任何強製手段。
但是,在同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鬥爭,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數人特別是統治階級中的當權者,企圖用行政命令的辦法阻止同化的趨勢,但其結果總是阻擋不住。因為,自然同化是先進取代落後,是曆史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強迫同化是一個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權強製別的民族放棄自己民族的特征而成為它的一部分。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統治民族的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強製上。如王莽新朝時,強迫匈奴人改匈奴稱號為漢族稱號,改匈奴人姓名為漢人姓名。清初滿族統治者強迫漢人改穿滿人服裝,照滿人習慣剃。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強迫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隻準用漢文和漢語教學,不準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語言文字等。
強迫同化是以被同化民族遭受很大的痛若和犧牲作代價的,是民族壓迫的一種表現,因而受到被統治民族的堅決反抗。無產階級堅決反對強迫同化。
而張嘉師在後世所生活過的社會,雖然“民族大團結”是當時的國家主要觀念。但是在之前的曆史當中,毫無疑問是民族同化的進程。
而秦帝國在崛起至今,同樣是民族同化的成果產物。
其中,作為民族同化的一個主要體現,則是對幾個國家民族采取攻勢吞並手段,展秦國國力的秦穆公的相應決策。
當時的秦國周邊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6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
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展,采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
秦國在西方經過長期的展,不斷擴大地盤。特別是進入春秋以後,西周在陝西境內的土地,大都歸秦人所有。
而這就是同化的表現之一。
在秦穆公三十六年,秦軍奪得王官和郊。秦穆公三十七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辟地千裏,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北至朐衍戎,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
而在另外一方麵,一個典故也說明了秦穆公當其時的同化根本。
這個典故就是“秦穆公嚐出而亡其駿馬”:
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而因此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前往去找他的馬,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了並且還正在一起吃馬的肉。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
這些人都驚恐地站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會死的。”
於是秦穆公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開了。
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我們可以以死報答穆公給我們吃馬肉喝好酒的恩德了。”於是擊潰了包圍秦穆公的軍隊,穆公終於解決了困難,並打敗了晉國,俘虜了晉惠公。
而在戰爭中,秦穆公使用的是強迫同化的方式來同化戎狄小國,而在內部,則是使用恩賜來懷柔收複山民。
而這種情況同樣可以說是一種“剿撫並用”的最直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