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中國人很多時候都喜歡說一句話,那就是以史為鑒,但是在很多方麵而言,真心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閃舞.這些人很多時候並不缺乏自詡明君聖帝的存在。


    而在軍事方麵的製度而言,同樣也有著這方麵的“曲折輪回”。


    ……


    在清朝時期,有一個人對於清朝能夠入主中原,最終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有著相當的貢獻。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清初名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沒有多爾袞,就一定不會出現一個能夠迅速平定南明以及大順,大西兩個農民起義者所建立的割據政權,繼而取代明朝,統治中國。


    因為沒有多爾袞,那麽後世稱之為清世祖福臨,想要成為清朝皇帝的可能性非常低:


    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幹的嶽讬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讬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麽發言權。


    但以代善的資曆、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


    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之初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於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


    多爾袞便是另一個競爭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


    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係有重大影響,無論他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閃舞.最後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於是,禮親王代善等奉福臨登位,各王貝勒大臣等,共同誓書,昭告天地,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就這樣,多爾袞妥善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自己也向權力的頂峰邁進了一步。隨後,統治集團處理了反對這種新格局的艾度禮、碩讬、阿達禮、豪格及其下屬,穩固了新的統治。


    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免了八旗內亂,保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他這一提案,是自己爭奪皇位不易得逞之後才提出來的,是在兩黃旗大臣“佩劍向前”的逼人形勢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並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有極廣闊的胸襟。


    順治元年四月,順治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大將軍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開始了爭奪天下的宏偉事業。


    ……


    而在軍事以及政治方麵,多爾袞為清朝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可以說立下了莫大功勳。


    順治帝臨政時,關內正一片混亂。明崇禎十七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四月初四日,即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之時,內院大學士範文程上書多爾袞,認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出兵進取中原。


    他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即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戰術上也要招攬民心。多爾袞接受了範文程的建議,並在得到北京為農民軍攻破的確報之後,“急聚兵馬而行”,與農民軍爭奪天下!


    李自成此時方知事態的嚴重,於四月十三日親率部隊往山海關討吳,但仍帶有招降他的僥幸心理,行軍速度亦頗遲緩,十九日前後才兵臨關城之下。35xs在此期間,吳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軍求援,使者於十五日便見到了多爾袞,向他遞交了吳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軍支援,則“將裂土以酬”。還不是投降的意思。


    多爾袞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他非常謹慎,一方麵召集大臣謀士們商議,一方麵派人回盛京調兵,再一方麵故意延緩進軍速度,逼迫吳三桂以降清的條件就範。由於事態緊急,吳三桂隻得答應多爾袞的要求,請清軍盡快入關,因為二十一日清軍還距關十裏,而關內炮聲隆隆,喊殺陣陣,農民軍已經開始攻城了。


    四月二十二日,李吳雙方在山海關大戰。多爾袞非常了解吳三桂的窘境,因此長時間地作壁上觀,在李自成即將攻下東西羅城和北翼城,吳三桂幾次派人又親自殺出重圍向他求救的情況下,估計雙方實力已大損,這才發兵進入山海關。在與農民軍的決戰中,他又使吳軍首先上陣,在雙方精疲力竭之際再令八旗軍衝擊,結果農民軍戰敗,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說,在山海關以西發生的這次著名戰役前後,多爾袞充分利用了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挾製了吳三桂,使他不得不充當清軍入主中原的馬前卒。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城。


    清軍占領北京之後,多爾袞嚴禁搶掠,停止剃發,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然後迎請順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定了占領區內的形勢。


    順治元年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清廷遷都北京既是出於統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於退可出關外的戰略考慮。清廷以多爾袞為首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北京,隻有占據這個關口才能進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八月二十日,清朝開始遷都。九月,順治帝從盛京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加賜多爾袞冊寶、上飾十三顆東珠的黑狐冠一頂、黑狐裘一襲,金銀、馬駝等。十月初十,順治帝在皇極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0多年的統治。十月,當順治帝於太和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淩駕於諸王之上。


    李自成退入山陝之後,原明朝降官降將紛紛反水,但他在順治元年(1644)六月仍積極準備反攻。另一支農民軍在張獻忠率領下已建大西國於成都,統一了全川,而多爾袞對此尚不了解。


    殘明勢力已於五月中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於南京,改年號為弘光,尚擁有中國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糧足,構成清朝統一中國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的戰略是:對農民軍的主要力量堅決消滅,而對南明政權則是“先禮後兵”。


    在此方針領導下,多爾袞先後派葉臣、石廷柱、巴哈納、馬國柱、吳惟華等進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進而包圍陝西。同時,多爾袞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對南明君臣招撫,並寫信給南明閣臣史可法,提出“削號歸藩,永綏福祿”。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團來北京談判過程中,他將其軟禁起來,並不給予明確的答複。此時,清軍已於九月占領山東,十月進據蘇北,與史可法的軍隊沿河相峙。


    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認為全麵進攻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於十月先後命阿濟格和多鐸率軍出征,向農民軍和南明福王政權發起了戰略總攻。很快,多鐸於十二月底取得清滅大順潼關之戰的勝利,李自成放棄西安轉移。多爾袞下令由阿濟格追擊農民軍餘部,而多鐸則繼續南下。


    至順治二年二月,農民軍連戰失利,五月,李自成犧牲於湖北通山之九宮山。這時多鐸軍已克揚州,史可法殉難。接著,清軍渡長江,南京不戰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權滅亡。這一連串的勝利不禁使多爾袞喜出望外,他以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歸一統。五月底,他已對大學士們表示要重行剃發之製,六月初,正式向全國發布剃發令。此舉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激烈抗爭。


    ……


    但是也是由於多爾袞的一些政策,最終導致了相對而言驍勇善戰的八旗軍,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迅速淪落成“八旗子弟”。


    而其中在某個意義上與明朝衛所製度相對有著共同之處的,則是著名的多爾袞“圈地”。


    八旗圈地,一般是指順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頒布圈地令,多爾袞三次下令圈地。


    清初多爾袞率清軍入關,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附近,為安置滿族諸王、勳臣,解決八旗官兵生計,順治元年十二月在京畿地區大量圈占土地,史稱圈地令。


    順治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範圍擴大到河間、灤州、遵化。順治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圈入順天、保定、河間、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


    三次共圈占土地約二百三十三萬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畝(十六萬餘頃,一晌約六畝),“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孥醜者攜去,欲留者不敢攜。


    其佃戶無生者,反依之以耕種焉。”八旗圈地稱旗地,不準私自買賣,“八旗官兵所受之田,毋許越旗賣價及私售於民,”違者按律治罪。多爾袞憑借攝政的便利,冀東肥沃之地多流入正白旗之手。


    圈地後,很多農民田地被占,流離失所,部份地主或農民投充到八旗莊園,或流亡他鄉,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現。


    順治四年,大規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星的圈地、換地仍時有所聞。清初戰事頻繁,所受地畝並未能悉心耕種,“致失耕種之業,往往地土曠廢。”康熙五年,鼇拜以鑲黃旗地少貧瘠為由,提出要與正白旗換地。康熙八年五月智捕鼇拜,再宣布停止圈地,準許壯丁“出旗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後永不許圈”,圈地正式告終。


    清代進入中期,八旗子弟多困苦,開始私自典賣旗地。售地之舉,雍正初年已有耳聞,至光緒三十一年載:“無糧黑地,各處尤多。即以直隸近畿八十餘州縣而論,八旗王公官員兵丁各項旗地,原額十五萬餘頃,除已歸八項旗租三萬九千餘頃、又王公莊田一萬餘頃、未盡迷失外,此外現在旗人手內交租者,大抵十無二三。其年久月深,輾轉典賣,變為無糧黑地者,約在七八萬頃上下。”大量的圈地又回到地主和自耕農手上,江太新認為:“旗地私有化,為自耕農隊伍穩定輸送了新鮮血液。”


    ……


    而很多時候,中國曆史的格局不過是一次次的“輪回”,圈地運動在很大一方麵是繼續沿用“寓軍於民”這個觀點,但是隻不過是旗人的數量較少,一開始就沒有出現太大的惡果。


    而在雍正初期甚至是康熙後期,因為旗人數量的急劇增加,而清政府已經明令禁止旗民進行圈地,最終再次上演了一幕“府兵製度”再次被“募兵製度”所取代的輪回結果……


    從這一點而言,到底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隻不過是一個笑話,亦或者是守舊的政策一旦沒有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合適的改變,最終隻會被淘汰,張嘉師自己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他能夠做的就是避免自己以及秦帝國,再次成為後世人的一個負麵旗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