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嘉師穿越之後,有一個流行詞不得不說很有意思,那就是什麽仇什麽怨……
但是先不說這個流行詞的起源如何,而在曆史當中,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長達十次戰爭的俄羅斯帝國,x
若是真的將雙方爆發戰爭的時間前後連貫起來,恐怕什麽英法百年戰爭,無論是規模或者是持續時間對比起來,更多地隻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
而十次俄土戰爭的絕大部分作戰目標,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匯,那就是克裏米亞。
但是第一次俄土戰爭與克裏米亞沒有關係: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奧斯曼帝國(1299~1922)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占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占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借助於土軍恢複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軍、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鬥爭仍在繼續進行。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裏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阻止土耳其軍與韃靼軍進一步獲勝的重要原因。
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16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p.d.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奧斯曼帝國起初大獲全勝,但最終沒能完成計劃。
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巴赫奇薩賴條約,是1681年1月3日俄羅斯、奧斯曼帝國和克裏米亞汗國為結束第一次俄土戰爭而簽署的條約。
他們同意了停火20年,並接受第聶伯河為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分界線。各方同意不定居在布格河南方的和第聶伯河之間境內。條約簽署後,諾蓋人仍然保留居住在烏克蘭南部草原遊牧的權利,同時保留了哥薩克在第聶伯河及其支流捕魚的權利以獲得在南方的鹽。蘇丹那麽認可俄羅斯在左岸烏克蘭地區和紮波羅熱哥薩克的主權,而基輔地區,布拉特斯拉夫和波多裏亞,蘇丹則放棄控製。
雖簽署和約,但俄羅斯1686年仍加入大土耳其戰爭。
在第一次俄土戰爭之後,克裏米亞汗國成為了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誘因。
……
克裏米亞汗國(1430年~1783年),是由興起於亞洲北部草原的遊牧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大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分裂後建立的諸多獨立汗國之一。
由成吉思汗之孫禿花?帖木兒的後裔哈吉?格來所建。疆域東以頓河下遊為界,西至第聶伯河下遊地區,向北一直延伸到耶列茲城和坦波夫。
1783年被並入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俄羅斯帝國。格來家族是虔誠的穆斯林,這使克裏米亞有強烈的伊斯蘭教特征。
從1478年到1777年,克裏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從1584年伊斯蘭?格來二世開始,在星期五聚禮上,以奧斯曼帝國蘇丹的名稱頌胡特巴。1475年土耳其人入侵,1478年淪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
克裏木汗以金帳汗的繼承者自居,竭力保護各弱小汗國,在奧斯曼帝國蘇丹支持下,力圖在伏爾加河沿岸重建穆斯林國家,為此同俄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奧斯曼帝國戰敗,1774年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國締結《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克裏木汗國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
瓦西裏三世即位後,忙於在西部邊境上開疆拓土,對克裏木汗國的入侵暫時采取了消極的防禦措施,主要是以鞏固邊境城防,每年征派數萬人的軍隊前往邊疆地區服役,此外還向克裏木汗國繳納歲幣,以求自保。1478年,克裏木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蒙哥吉雷汗實際上成為奧斯曼奧斯曼帝國在克裏木半島地區的代理人。
1512年,克裏木汗國突然進攻莫斯科,原因是立陶宛大公西格蒙德一世用15000個金幣,買通了克裏木的蒙哥吉雷汗。正在前線的瓦西裏三世來不及調兵回防,蒙哥吉雷汗很快就攻占了梁讚。莫斯科軍隊進行了有效的抵抗,蒙哥吉雷汗也無心戀戰,在大肆掠奪後撤軍。從此莫斯科大公國和克裏木汗國之間正式成為敵對關係。在被沙俄並吞前,克裏米亞維護了伊斯蘭邊界,定期掃蕩南俄,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從1777年起,克裏米亞汗國附屬俄羅斯。1783年俄羅斯正式將整個克裏米亞半島納入版圖。克裏米亞汗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衰落時,他們也衰弱了,受土爾扈特阿玉奇汗與俄人攻擊。1774年俄羅斯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克裏米亞獨立,從1777年起,克裏米亞汗王沙希因附屬俄羅斯。不久,克裏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國人請求援助。波特金率7萬俄軍到達克裏米亞。
1783年,正處於衰落之中的的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帝國有戰端,無暇東顧,克裏米亞汗國於是被歸並於沙俄領內。最後一位汗被送至羅德島遭突厥人斬首。
……
而第二次俄土戰爭前期,俄國就對克裏米亞汗國發動了兩次的遠征,雙方以及土耳其的援軍在這一個時間多次發生戰鬥,但是也許是由於俄國的戰略目標是奪取亞速夫,在兩次遠征失敗之後,俄國放棄了對克裏米亞汗國的再一次攻擊。
但是在不久之後,第三次俄土戰爭再次在克裏米亞汗國的領土上首先爆發:
而有一種觀點認為,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複,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興起於亞洲大陸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1775年底,奧斯曼帝國內外形勢迅速惡化。小亞細亞的北部和中部地區發生大饑荒,財政瀕臨崩潰,列強幹涉的陰影籠罩全國。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政治鬥爭熾熱化。在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相繼爆發了起義,並很快波及到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這兩個土耳其的藩屬國。土耳其對起義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卻未能控製巴爾幹西北部局勢的變化,它在巴爾幹的統治開始動搖起來。
麵對這種局勢,歐洲列強中的俄、奧、英三國表示了自己的特別關注。尤其是俄羅斯認為需要尋找一個機會重新回到巴爾幹,恢複原有的一切。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想通過控製巴爾幹進而控製由地中海進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魯斯海峽,以便打通它謀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麵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對土耳其局勢的惡化幸災樂禍,並積極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著“拯救土耳其帝國壓迫下的基督徒”和“保護斯拉夫兄弟”的旗號,先是通過外交途徑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壓力,但效果並不顯著。它所提出的集體保護斯拉夫人的建議遭到了受奧匈帝國支持的英國的反對。隨後又倡議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保加利亞實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絕。
在第三次俄土戰爭中,出現了大兵團,部隊裝備了有膛線的炮,並利用了鐵路和戰地電報通訊,因此,武裝鬥爭的規模擴大了,其特點也有所變化。參加這次戰爭的有100餘萬人。兩個戰區的戰鬥行動均在寬大正麵和大縱深展開,彼此緊密著,其特點是緊張激烈,持續時間長。19世紀初曆次戰爭中產生的戰役諸要素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部隊指揮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
戰術方麵,俄土戰爭顯示了炮火力以及各兵種協同行動對奪取戰役勝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戰鬥隊形——散兵線轉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隊學會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來越明顯。這次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必須用射程更遠的火炮和能夠發射重磅爆破彈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種工程器材裝備部隊,並訓練部隊掌握野戰工程學。戰區的特點促使產生了克服水障礙和翻越山脈,以及在這種條件下組織指揮部隊的新方法。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奧斯曼帝國境內。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夫重歸土耳其。
……
而也許是因為吸取了第三次俄土戰爭當中,俄國自身兩線作戰的困局,在第四次俄土戰爭之前,俄國與當其時同樣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著深刻仇怨的波斯簽訂和平條約,爭取雙方之間的和平局麵。
而第四次俄土戰爭的爆發,起因於俄羅斯帝國與土耳其之間在1733年—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後不斷激化的矛盾以及克裏米亞韃靼人對俄國國土無休止的襲擊。這場戰爭同時展現了俄羅斯帝國持續向黑海地區擴張的決心。
1735年,俄羅斯、奧地利聯合入侵奧斯曼帝國。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裏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初期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羅斯帝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1736年,俄國的指揮官們期望能奪取亞速和克裏米亞半島。
5月20日,由陸軍元帥伯克哈德克?裏斯托夫?馮?馬尼克率領的第聶伯河軍團六萬兩千人迅速攻占了彼列科普,1736年5月31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占彼列科普,然後又占領克裏木汗國首都巴赫切薩拉伊,並將其焚毀。但由於瘟疫流行,糧食和飲用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頓河集團軍,在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6月30日攻占亞速。。並在6月17日占領克裏米亞汗國首都巴赫切薩拉伊。但是,由於缺乏補給以及流行病的爆發,使得馬尼克不得不率軍撤回烏克蘭。6月19日,由彼得?拉西指揮的俄國頓河軍團在海軍中將彼得?布烈達指揮的同區艦隊支援下俄軍攻占了亞速要塞。1737年7月,馬尼克的軍隊占領奧恰科夫,頓河集團軍在同區艦隊的協助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中擊潰了克裏木汗國的軍隊。
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什科夫。另一方麵,奧斯曼卻在對奧地利的戰役中連連得勝,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在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什內戰役中擊潰土軍。拉西將軍的軍團(將近四萬人)在同月進入克裏米亞半島,多次擊敗克裏米亞汗國的軍隊並進占別卡拉薩巴沙。盡管如此,拉西和他的軍團依然如上次戰局一樣因缺乏補給而不得不撤退。
1737年7月,奧地利加入戰爭並攻打土耳其,然而卻在諸如巴尼亞盧卡等等戰役中多次敗北。8月,俄國、奧地利與土耳其在涅米羅夫開始了沒有成果的和談。1738年中並無重要的軍事行動,為了避免瘟疫爆發俄軍隻得撤出奧恰科夫和金布恩。
1739年,馬尼克元帥的軍隊穿越第聶伯河,在stavuy擊敗土軍並占領khotin和雅西。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卻在格羅茨卡被奧斯曼帝國擊敗並於8月21日同土耳其單獨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合約。
這件事以及即將到來的瑞典入侵,迫使俄國在9月18日與土耳其簽訂尼什合約結束戰爭。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奧地利於1739年退出戰爭,將塞爾維亞、瓦拉幾亞歸還予土耳其。1739年9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後再次占領亞速。
但是先不說這個流行詞的起源如何,而在曆史當中,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長達十次戰爭的俄羅斯帝國,x
若是真的將雙方爆發戰爭的時間前後連貫起來,恐怕什麽英法百年戰爭,無論是規模或者是持續時間對比起來,更多地隻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
而十次俄土戰爭的絕大部分作戰目標,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匯,那就是克裏米亞。
但是第一次俄土戰爭與克裏米亞沒有關係: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奧斯曼帝國(1299~1922)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占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占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借助於土軍恢複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軍、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鬥爭仍在繼續進行。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裏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阻止土耳其軍與韃靼軍進一步獲勝的重要原因。
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16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p.d.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奧斯曼帝國起初大獲全勝,但最終沒能完成計劃。
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巴赫奇薩賴條約,是1681年1月3日俄羅斯、奧斯曼帝國和克裏米亞汗國為結束第一次俄土戰爭而簽署的條約。
他們同意了停火20年,並接受第聶伯河為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分界線。各方同意不定居在布格河南方的和第聶伯河之間境內。條約簽署後,諾蓋人仍然保留居住在烏克蘭南部草原遊牧的權利,同時保留了哥薩克在第聶伯河及其支流捕魚的權利以獲得在南方的鹽。蘇丹那麽認可俄羅斯在左岸烏克蘭地區和紮波羅熱哥薩克的主權,而基輔地區,布拉特斯拉夫和波多裏亞,蘇丹則放棄控製。
雖簽署和約,但俄羅斯1686年仍加入大土耳其戰爭。
在第一次俄土戰爭之後,克裏米亞汗國成為了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誘因。
……
克裏米亞汗國(1430年~1783年),是由興起於亞洲北部草原的遊牧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大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分裂後建立的諸多獨立汗國之一。
由成吉思汗之孫禿花?帖木兒的後裔哈吉?格來所建。疆域東以頓河下遊為界,西至第聶伯河下遊地區,向北一直延伸到耶列茲城和坦波夫。
1783年被並入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俄羅斯帝國。格來家族是虔誠的穆斯林,這使克裏米亞有強烈的伊斯蘭教特征。
從1478年到1777年,克裏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從1584年伊斯蘭?格來二世開始,在星期五聚禮上,以奧斯曼帝國蘇丹的名稱頌胡特巴。1475年土耳其人入侵,1478年淪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
克裏木汗以金帳汗的繼承者自居,竭力保護各弱小汗國,在奧斯曼帝國蘇丹支持下,力圖在伏爾加河沿岸重建穆斯林國家,為此同俄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奧斯曼帝國戰敗,1774年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國締結《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克裏木汗國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
瓦西裏三世即位後,忙於在西部邊境上開疆拓土,對克裏木汗國的入侵暫時采取了消極的防禦措施,主要是以鞏固邊境城防,每年征派數萬人的軍隊前往邊疆地區服役,此外還向克裏木汗國繳納歲幣,以求自保。1478年,克裏木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蒙哥吉雷汗實際上成為奧斯曼奧斯曼帝國在克裏木半島地區的代理人。
1512年,克裏木汗國突然進攻莫斯科,原因是立陶宛大公西格蒙德一世用15000個金幣,買通了克裏木的蒙哥吉雷汗。正在前線的瓦西裏三世來不及調兵回防,蒙哥吉雷汗很快就攻占了梁讚。莫斯科軍隊進行了有效的抵抗,蒙哥吉雷汗也無心戀戰,在大肆掠奪後撤軍。從此莫斯科大公國和克裏木汗國之間正式成為敵對關係。在被沙俄並吞前,克裏米亞維護了伊斯蘭邊界,定期掃蕩南俄,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從1777年起,克裏米亞汗國附屬俄羅斯。1783年俄羅斯正式將整個克裏米亞半島納入版圖。克裏米亞汗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衰落時,他們也衰弱了,受土爾扈特阿玉奇汗與俄人攻擊。1774年俄羅斯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克裏米亞獨立,從1777年起,克裏米亞汗王沙希因附屬俄羅斯。不久,克裏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國人請求援助。波特金率7萬俄軍到達克裏米亞。
1783年,正處於衰落之中的的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帝國有戰端,無暇東顧,克裏米亞汗國於是被歸並於沙俄領內。最後一位汗被送至羅德島遭突厥人斬首。
……
而第二次俄土戰爭前期,俄國就對克裏米亞汗國發動了兩次的遠征,雙方以及土耳其的援軍在這一個時間多次發生戰鬥,但是也許是由於俄國的戰略目標是奪取亞速夫,在兩次遠征失敗之後,俄國放棄了對克裏米亞汗國的再一次攻擊。
但是在不久之後,第三次俄土戰爭再次在克裏米亞汗國的領土上首先爆發:
而有一種觀點認為,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複,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興起於亞洲大陸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1775年底,奧斯曼帝國內外形勢迅速惡化。小亞細亞的北部和中部地區發生大饑荒,財政瀕臨崩潰,列強幹涉的陰影籠罩全國。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政治鬥爭熾熱化。在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相繼爆發了起義,並很快波及到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這兩個土耳其的藩屬國。土耳其對起義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卻未能控製巴爾幹西北部局勢的變化,它在巴爾幹的統治開始動搖起來。
麵對這種局勢,歐洲列強中的俄、奧、英三國表示了自己的特別關注。尤其是俄羅斯認為需要尋找一個機會重新回到巴爾幹,恢複原有的一切。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想通過控製巴爾幹進而控製由地中海進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魯斯海峽,以便打通它謀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麵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對土耳其局勢的惡化幸災樂禍,並積極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著“拯救土耳其帝國壓迫下的基督徒”和“保護斯拉夫兄弟”的旗號,先是通過外交途徑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壓力,但效果並不顯著。它所提出的集體保護斯拉夫人的建議遭到了受奧匈帝國支持的英國的反對。隨後又倡議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保加利亞實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絕。
在第三次俄土戰爭中,出現了大兵團,部隊裝備了有膛線的炮,並利用了鐵路和戰地電報通訊,因此,武裝鬥爭的規模擴大了,其特點也有所變化。參加這次戰爭的有100餘萬人。兩個戰區的戰鬥行動均在寬大正麵和大縱深展開,彼此緊密著,其特點是緊張激烈,持續時間長。19世紀初曆次戰爭中產生的戰役諸要素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部隊指揮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
戰術方麵,俄土戰爭顯示了炮火力以及各兵種協同行動對奪取戰役勝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戰鬥隊形——散兵線轉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隊學會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來越明顯。這次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必須用射程更遠的火炮和能夠發射重磅爆破彈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種工程器材裝備部隊,並訓練部隊掌握野戰工程學。戰區的特點促使產生了克服水障礙和翻越山脈,以及在這種條件下組織指揮部隊的新方法。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奧斯曼帝國境內。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夫重歸土耳其。
……
而也許是因為吸取了第三次俄土戰爭當中,俄國自身兩線作戰的困局,在第四次俄土戰爭之前,俄國與當其時同樣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著深刻仇怨的波斯簽訂和平條約,爭取雙方之間的和平局麵。
而第四次俄土戰爭的爆發,起因於俄羅斯帝國與土耳其之間在1733年—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後不斷激化的矛盾以及克裏米亞韃靼人對俄國國土無休止的襲擊。這場戰爭同時展現了俄羅斯帝國持續向黑海地區擴張的決心。
1735年,俄羅斯、奧地利聯合入侵奧斯曼帝國。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裏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初期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羅斯帝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1736年,俄國的指揮官們期望能奪取亞速和克裏米亞半島。
5月20日,由陸軍元帥伯克哈德克?裏斯托夫?馮?馬尼克率領的第聶伯河軍團六萬兩千人迅速攻占了彼列科普,1736年5月31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占彼列科普,然後又占領克裏木汗國首都巴赫切薩拉伊,並將其焚毀。但由於瘟疫流行,糧食和飲用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頓河集團軍,在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6月30日攻占亞速。。並在6月17日占領克裏米亞汗國首都巴赫切薩拉伊。但是,由於缺乏補給以及流行病的爆發,使得馬尼克不得不率軍撤回烏克蘭。6月19日,由彼得?拉西指揮的俄國頓河軍團在海軍中將彼得?布烈達指揮的同區艦隊支援下俄軍攻占了亞速要塞。1737年7月,馬尼克的軍隊占領奧恰科夫,頓河集團軍在同區艦隊的協助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中擊潰了克裏木汗國的軍隊。
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什科夫。另一方麵,奧斯曼卻在對奧地利的戰役中連連得勝,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在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什內戰役中擊潰土軍。拉西將軍的軍團(將近四萬人)在同月進入克裏米亞半島,多次擊敗克裏米亞汗國的軍隊並進占別卡拉薩巴沙。盡管如此,拉西和他的軍團依然如上次戰局一樣因缺乏補給而不得不撤退。
1737年7月,奧地利加入戰爭並攻打土耳其,然而卻在諸如巴尼亞盧卡等等戰役中多次敗北。8月,俄國、奧地利與土耳其在涅米羅夫開始了沒有成果的和談。1738年中並無重要的軍事行動,為了避免瘟疫爆發俄軍隻得撤出奧恰科夫和金布恩。
1739年,馬尼克元帥的軍隊穿越第聶伯河,在stavuy擊敗土軍並占領khotin和雅西。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卻在格羅茨卡被奧斯曼帝國擊敗並於8月21日同土耳其單獨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合約。
這件事以及即將到來的瑞典入侵,迫使俄國在9月18日與土耳其簽訂尼什合約結束戰爭。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奧地利於1739年退出戰爭,將塞爾維亞、瓦拉幾亞歸還予土耳其。1739年9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後再次占領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