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嘉師雖然本身並不是一個接觸到軍事方麵的人,但是在穿越到大秦帝國將近十年的時間,超過三年的時間都算是指揮軍隊在外作戰。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所以在一些方麵而言,即使是張嘉師本身沒有經曆過係統性的軍事學習,但是在耳濡目染的前提下,他對於軍事方麵的理解並不差於一些人。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張嘉師的身體內同樣寄居著一個被譽為千古殺人王以及真?戰國名將的白起,假如張嘉師在作戰當中出現一些大的錯誤,白起也能夠進行一番彌補,不至於出現大錯。


    在某個意義上,戰爭的勝負的關鍵,其實就是那一方犯的錯誤更小而已。


    而在後勤方麵,張嘉師並沒有詳細的理解,他不清楚在後世的一些後勤方麵的理念已經相當成熟。


    ……


    後勤是戰爭科學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分支,它包含的大量活動,應與戰術或戰略活動相協調,而不應與戰術或戰略相混淆。


    後世認為,把陸軍和海軍作為統一的作戰機器來認識,這一點十分重要。


    當人們製造一台新機器時,事先總設想了它的用途。如果事先未考慮好用途,就不會動手製造新的機器。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對機器的需要,而機器的產生則是對需要作出的回答。在這方麵,作戰機器是不是有所不同呢?


    如果說對作戰機器有什麽需要的話,那就是要靠它來強製推行國家的政策。一個國家如不能強製推行它的政策,就不能維護它的主權。但是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大國的政策遭到反對。外交談判充斥著公開的,緘默的或者隱蔽的威脅。對國家政策的反對可能得逞,除非抵製這種反對時有實力為後盾。機器是用於特定目的的各種力量的有機組成。作戰機器是對付某一國家政策的反對力量的一種組織。如果我們假定這個國家有決心維護它的主權,那麽,它對作戰機器的需要就是不言而喻的。


    一旦需要機器的問題獲得解決,我們麵臨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需要什麽樣的機器,因為機器是各種各樣的。


    有些機器在設計上具有積極的功能,能完成某種積極的工作,比如割草機可以用於割草或清除雜草。另一些機器是專為防止或改變某種力的作用而設計的,比如堤壩是為了攔阻洪水。


    但堤壩可以用來完成兩項任務:一是阻擋洪水流向某一方向,以保護附近的財產;二是在溢洪道上安裝輪機發電,有些堤壩主要目的在於保護附近的財產免受洪水之害,發電隻起次要作用。另一些堤壩則主要是為了發電,保護財產居於次要地位。


    作戰機器可以象堤壩那樣,作為防護設施使用。按照這種設想,它就是以力抗力的一種組織。就是說,它可以象堤壩那樣安裝一套積極的機械(溢洪道上的輪機)。除了靜止的功能之外,它還能做一些主動的工作。這是以防守為主的作戰機器。但它也可以設想為割草機那樣主動工作的機器,比如說,清除田地裏“敵對”的雜草。這是以進攻為主的作戰機器。


    在這兩大類作戰機器中,我們必須選擇能解決特定問題的一種。如果國家政策受到洪水的威脅,而洪水又能用堤壩來對付,那麽,堤壩就是人們所要的機器。如果威脅是以敵方軍隊急劇擴大的形式出現,象野草一樣在對方的土地上蔓延,在它惡性蔓延到我方土地之前,我們就能把它鏟除個一幹二淨。為此,我們就必須拿出我們的割草機。


    有時候,一個擁有肥土良田的人,一邊受到洪水的威脅,另一邊又受到鄰人地裏雜草蔓延的威脅。那麽,他就必須兼用堤壩和割草機兩者。所以,一個民族要保衛它的國家,有時必須在它的南部邊界清除鄰國地裏的雜草,在它的北部邊界上建築堤壩。


    僅僅是確定機器的性質,還不等於決定了機器本身的建造設計。


    工程師要設計一座堤壩,必須收集氣象條件、地形條件、混凝土強度等等有關資料。他設計的堤壩可能隻需對付最小的降雨量,但他的計算必須以最大的降雨量為基礎,充分考慮過去的經驗和已知的條件,再加上適當的安全係數。


    現代的農民已不會用鐮刀去進行工作量很大的除草或收獲莊稼等農活。如果他這樣做,他就會在競爭中失敗。


    作戰機器無論是進攻用的還是防禦用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都必須具有足夠的威力,能完成事先經過計算的工作。假如堤壩能與作戰機器相比擬,我們就可以說:堤壩的每個部分如不牢固,它就毫無價值可言;而用於防禦戰略的作戰機器,如果不是每一點都很強固,必然要誤大事。由於這個緣故,防禦戰略的風險是很大的,如果它哪一點也不行,破壞性的洪水就會長驅直入;如果它隻是某一點出了毛病,那就還有補救的希望。


    對後勤工作來說,關鍵在於:作戰機器必須是一個統一體(就機器的類型和力量而言都應如此),能完成它可能擔負的各種任務。後勤工作者對整個機器的設計是很關心的,因為製造機器的工作大都屬於後勤的範圍。後勤任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必須以整個戰爭機器任務擔負的性質和工作量為基礎。一個國家采取何種戰略,是防禦還是進攻,隨之而來的後勤任務,也是不相同的。


    ……


    而張嘉師雖然不太清楚這樣的情況,但是有些後勤方麵的概念,本身就在大秦帝國已經有所運用,隻不過在很多細節方麵,不如後世有著更好的經驗總結而加以改良。


    在後世,軍事人員對後勤部各個部門的任務,用不著逐一具體分析,而可提出總的要求如下:即每個後勤軍官,為了使他所在的部門能生產最多的產品,達到最大發展的目的,都應當從頭至尾地研究該部門的任務,而且既要注意大的方麵,又不放過一切細節。


    如果某個部門是搞產品製造的,它就不但要滿足和平時期的消費需求,而且要能最大限度地擴大生產,滿足戰爭的需要。凡是戰時生產需要的各種機器和工具,都應在平時製造就緒。凡是預計在戰時製造軍火的私營工廠,都應當早有安排,預先考慮其種種需要,如:使之擁有一切必要的機器設備,或迅速供應其所需的規格和材料,便於它們進行特種製品的生產,或者擴大其原有製品的產量。這些工廠應當備有專門的設計圖紙,全套技術規格和檢驗產品的儀器,以保證它們滿足戰時需要。上述具體事項,在和平時期就要逐一落實,一旦戰爭爆發,隻需號令一下,就能開始行動。原材料的動員法令,也應在平時製定,一旦宣戰,就可以知道這方麵必須做些什麽。應當成立一個委員會,使之有權強迫生產者去滿足原料的需求並負責確定其價格。在這次歐戰中,這方麵的工作,在德國是由陸軍部的“原料局”完成的。


    任何一個負責生產作戰物資的部門,還有另一項職能,那就是必須獲得有關最新進展和發明的情報,它的產品才能成為符合預定用途的最佳產品。為了做到這一點,負責生產的官員必須熟悉產品的使用性能,並隨時注意應行改進之處。


    在現代戰爭中,交戰國家在資源動員方麵的競爭空前激烈,看來隻有最能經濟地使用其資源的一方,也就是誰最能從其資源的耗費中獲得最大效果,最善於選擇最經濟的武器(即以一定成本生產的武器,能最大限度地破壞敵人的戰爭資源)等等,誰才能贏得戰爭。就當今的歐戰而言,有人認為,哪一方到最後仍擁有相當的後備人力和財力,哪一方才能打勝這場戰爭。


    如果兩個交戰國的軍隊都組織得很好,雙方打得難解難分;那麽,至關緊要的一點就是誰能在作戰機器的各個部門厲行節約。


    說到此處,我們不妨指出,以單個士兵的費用計,某些軍隊的開支,已是德國軍隊所花費用的十二至十六倍,是日本所花費用的十七至二十倍,是瑞士所花費用的十八至二十三倍。差別如此之大,(而士兵薪餉的差別在其中隻起很小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各國軍隊的經濟管理,也就是在於消滅浪費。也可以說,效率高不但帶來經濟效果,還將在其他各方麵產生良好的結果。


    後勤各工作部門都要根據節約的原則擇優行事、加強管理。


    各個部門坐在一起開會討論,就能比較各部門的需要,並為滿足種種需要合理安排任務的分工,避免工作的重複。例如,某一部門需要製造某種機器。而另一部門也需要使用同類機器的一部或全部,那麽聯合行動就會大大節約,例如醫療衛生處需要運輸救護車時,能充分滿足其要求的莫過於運輸處。


    因此,後勤部門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須始終堅持聯合協作和杜絕浪費的原則。


    而同時,一種觀點在這一方麵也進行相應的輔助:


    效率可以說是完成某項預定工作的能力。我們也可以說效率指的是執行某項任務所應具備的某種知識水平,或者說是指產生的效果與產生該效果所耗的能量之比。這裏的一個突出之點是:能力和知識都是主觀的東西,而任務是客觀的東西,主觀條件必須適應客觀需要。這就是說,“作戰機器”中每個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的能力與知識,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必須以滿足任務的需要為準。這實際上也就是:對任務的預計,決定著衡量效率的尺度。


    分配給“作戰機器”中各個工作人員的小任務是千差萬別的,但大任務對所有人來說都一個樣。所以,完成小任務的條件是需要專業化,而完成大任務的基本條件是人人都應具備的。例如:指揮官的專業是通過指揮控製其管轄的部隊;炮手的專業則是操縱火炮;對指揮官也好,炮手也好,都不再要求他們精通別的專業。而兩者的大任務都是打敗敵人。有人可能認為,用這樣一般的語言來提任務,難以充分說明所要求的條件,其實並非如此。


    因為,實實在在地說,如果一支作戰軍隊不是人人都有強烈的求勝之心,隻要有一個人玩忽職守,一場戰鬥就可能敗北;如果每個部隊都懷有強烈的願望去克敵製勝,那就無異於戰鬥差不多已經打贏。使人們養成求勝的衝動的個人素質是:意誌、決心、奮發上進、專心致誌、堅韌不拔、目的與目標明確、體力充沛、有勇敢精神。有了上述素質,基本上也就有了效率的力量要素;它們能激發人們的衝動,而行動的指導有賴於效率的知識要素。知識這個條件分為兩類:一是上麵已談過的專業知識;二是基礎知識,即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軍隊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有此種基礎知識)。


    我們不能說,最低一級屬員的效率同指揮官的效率一樣重要,因為後者如缺乏效率,產生的不良後果更大。當然,在個別情況下,最低一級人員的愚昧無知,也可能導致一場關係國家命運的戰局失敗。


    據說,腓特烈大帝()麾下的步兵被驅上戰場,是由於害怕那走在後麵、手執棍棒的軍曹。士兵們在前有敵人,後有“九尾鞭”的情況下,除鼓勇而進外,別無他路。但那是軍隊規模小,采用密集隊形的時代,戰爭不象今天這樣驚人的激烈,並已成為科學化的一件大事。四十五年前,善於分析的德國人已經認識到:


    “隨著現代槍炮火力的加強(時在1870年),戰鬥和戰術隊形相應地變得鬆散了。隊伍這樣鬆散,怎樣去控製分散行動的人群,使之保持緊密的協調,並引導他們,驅使他們去衝鋒陷陣呢?”


    這就是說,隨著現代作戰隊形的疏開,單個的步兵必須能隨機應變,正確地主動行動,並與其翼側的士兵保持協調。


    ……


    而在某個意義上,正所謂很多事情本身也有著相應的關聯,而張嘉師以及眼下的大秦帝國,雖然無法做到類似後世的嚴密而有序的後勤方式,但是在應對匈奴人的戰爭準備方麵,張嘉師自問,他基本能夠做到,或者是說他能夠想到的地方,都盡可能進行相應的完善。(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