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閱讀:?
除了驪山皇陵的迷霧重重之外,在秦末曆史當中,也出現了一個已經有了爭議的千年公認的情況。
那就是史記上描述胡亥是趙高以及李斯矯詔才最終得以成為秦帝國的二世皇帝。
但是在後世,出土的趙正書竹簡,卻說出了另外一個層麵的事情。
……
《趙正書》出自後世整理出來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竹書《趙正書》以大部分篇幅記錄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以及子嬰的諫言等,成書年代可能在西漢早期。
而《趙正書》的內容描述無法覆蓋整個秦末,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其同樣相當有價值:
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還至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天命不可變歟?吾未嚐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視天命,年五十歲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歲矣。吾當以今歲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遊天下,欲以變氣易命,不可於歟?今病篤,幾死矣。其亟日夜輸趨,至白泉之置,毋須後者。其謹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複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齊民苦。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政教,官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
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禦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又欲起屬車萬乘以撫天下,曰:“且與天下更始。”
子嬰進諫曰:“不可。臣聞之:‘芥茝未根而生凋時同,天地相去遠而陰陽氣合。’五國十二諸侯,民之嗜欲不同而意不異。夫趙王遷殺其良將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背秦之約,齊王建逐殺其故世之忠臣而用後勝之議——此三君者,皆終以失其國而殃其身,是皆大臣之謀,而社稷之神零福也。今王欲一日而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之:‘輕慮不可以治國,獨勇不可以存將,同力可以舉重。’比心一智可以勝眾,而弱勝強者,上下調而多力一也。今國危敵比,鬥士在外,而內自夷宗族,誅群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其兄扶蘇、中尉恬,立高為郎中令,出遊天下。
後三年,又欲殺丞相斯,斯曰:“先王之所謂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而齊民苦,此之謂夫?”
斯且死,故上書曰:“可道其罪足以死乎?臣為秦相卅餘歲矣,逮秦之狹而王之約。始時,秦地方不過數百裏,兵不過數萬人。臣謹悉意一智,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諸侯。而陰修甲兵,飭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故終以脅韓而弱魏,又破趙而夷燕代,平齊楚,破屠其民,盡滅其國而虜其王,立秦為天子者,吾罪一矣。地非不足也,北馳胡漠,南入定巴蜀,入南海,擊大越,非欲有其王,以見秦之強者,吾罪二矣。尊大臣,盈其爵祿,以固其身者,吾罪三矣。更刻畫、平鬥桶、正度量、一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者,吾罪四矣。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者,吾罪五矣。治馳道,興遊觀,以見王之得誌者,吾罪六矣。緩刑罰而薄賦斂,以見主之德眾其惠,故萬民戴主,至死不忘者,吾罪七矣。
若斯之為人臣者,罪足以死久矣。上幸而盡其能力,以至於今。願上察視之。”秦王胡亥弗聽,而遂殺斯。
斯且死,故曰:“斯則死矣,見王之今從斯矣,雖然,遂出善言。臣聞之曰:‘變古亂常,不死必亡。’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所謂變古而亂常者也,王見病者乎?酒肉之惡,安能食乎?破國亡家,善言之惡,安能用乎?察登高知其危矣,而不知所以自安者;前據白刃自知且死,而不知所以自生者。夫逆天道而背其鬼神,社稷之神零福。滅其先人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中人之功力而求更始者,王勉之矣。斯見其殃今至矣。”秦王胡亥弗聽,遂殺斯。
子嬰進諫曰:“不可!夫變俗而易法令,誅群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使以法縱其約,而行不義於天下臣,臣恐其有後咎。大臣外謀而百姓內怨。今將軍章邯兵居外,卒士勞苦,委輸不給,外無敵而內有爭臣之誌,故曰危。”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丞相斯,立高,使行丞相、禦史之事。未能終其年,而果殺胡亥。將軍章邯入夷其國,殺高。
曰:胡亥,所謂不聽諫者也,立四年而身死國亡。
……
從趙正書的內容可以看出來,胡亥成為二世皇帝,是始皇帝在思考了李斯的勸告之後,最終做出的決定。
至於李斯是否有相應私心而提出這個事情,眼下已經不得而知。隻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李斯據說與扶蘇有姻親關係,若是以扶蘇的身份登上地位,毫無疑問,李斯能夠得到的好處更多。
而當其時的始皇帝為何會采取李斯等人的諫言,很有可能是始皇帝當其時已然重病,若是讓死訊泄露出去,那麽毫無疑問,鹹陽城的諸公子會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甚至是會影響到秦帝國的安穩。
“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
這一句話的出現,無疑是隱喻當其時在鹹陽城留守的大臣不一定會完全聽從跟隨在始皇帝身邊的大臣的命令。
而諸公子會不會作亂,這一點不得而知,但是從這句話來看,即使是諸公子沒有什麽想法,都難以避免“黃袍加身”之事的出現。
……
而在趙正書當中,隱約佐證了一個曆史上由來已久的猜測,那就是子嬰的身份。
子嬰的身份主要有三個猜測,一個是始皇帝的兄弟,然而這個事情在史記秦世家以及戰國策不見描述,應該可以完全忽視。
第二個是子嬰是扶蘇的兒子。這一個猜測無論是從史記的描述亦或者是趙正書的描述而言,都不可能,因為扶蘇應該沒有這麽年長的孩子。
而且從趙正書的描述而言,子嬰得知殺死扶蘇等人的計劃,若是子嬰是扶蘇的兒子,讓子嬰知道此事,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也說明了子嬰不可能是扶蘇的兒子。
第三個猜測就是子嬰是始皇帝的侄子,成蛟的兒子。
趙正書說出來的相應情況,毫無疑問的說明了子嬰與胡亥關係密切,甚至是頗受倚重,而作為胡亥的堂兄,子嬰本身並沒有太多與胡亥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雙方關係密切,完全說得過去。
而從子嬰勸諫的內容而言,在某個意義上有可能會觸怒趙高以及胡亥,但是最終沒有遭受到任何處理,則是說明了胡亥對子嬰的信任以及敬重。
隻不過,其諫言不受采納,不得不說是子嬰的無奈以及大秦帝國的悲哀。
……
除了子嬰之外,李斯的死亡與趙高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而是胡亥決定處死李斯:
斯且死,故曰:“斯則死矣,見王之今從斯矣,雖然,遂出善言。臣聞之曰:‘變古亂常,不死必亡。’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所謂變古而亂常者也,王見病者乎?酒肉之惡,安能食乎?破國亡家,善言之惡,安能用乎?察登高知其危矣,而不知所以自安者;前據白刃自知且死,而不知所以自生者。夫逆天道而背其鬼神,社稷之神零福。滅其先人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中人之功力而求更始者,王勉之矣。斯見其殃今至矣。”秦王胡亥弗聽,遂殺斯。
從這些描述來看,李斯很有可能是在朝堂上被胡亥直接下令處死的。因為大概隻有這種情況,李斯才有可能一口氣說出這麽多話。
而這個描述之後,應該還要安插一個內容,那就是子嬰勸諫的話:
子嬰進諫曰:“不可!夫變俗而易法令,誅群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使以法縱其約,而行不義於天下臣,臣恐其有後咎。大臣外謀而百姓內怨。今將軍章邯兵居外,卒士勞苦,委輸不給,外無敵而內有爭臣之誌,故曰危。”
然而,李斯的自辯以及子嬰的勸諫,並沒有什麽卵用,胡亥最終還是殺死了李斯。
……
而李斯在死後,趙高才真正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存在。
隻不過後續記載了一點,那就是趙高並非死於子嬰手下,而是被章邯所殺。
這一點隻有一句話進行描述,其詳情根本無法推敲,尤其是趙高到底是在什麽時候被章邯所殺,亦或者是胡亥死的時間,是否並非史記記載的隻有三年。
而最終的內容很有意思,胡亥在位時間是四年,這一點若是西漢的情況而言,恐怕也算是正式的在位時間。
而史記記載的大概隻有三年。
而章邯殺趙高的時間,若是以趙正書為基礎,恐怕是秦王子嬰在位或者是趙高在胡亥死後,攝取國政之時。
若是這個說法的推測成立,那麽秦王子嬰有可能不過是捏造出來的存在,因為趙高有可能並沒有擁立子嬰。
……
而趙正書的描述,對於趙高殺胡亥這一點,應該與史記相近。
趙正書並沒有詳細描述胡亥之死,這裏主要采取史記的描述:
二世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驂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解夢人卜得卦辭說:“涇水水神在作怪。”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涇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涇水。二世派人以起義者日益逼近的事譴責趙高。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鹹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說:“皇上不聽勸諫,如今事態危急,想要把罪禍推給咱們家族。我想另立天子,改立公子嬰。子嬰仁愛謙下,百姓都擁護他的話。”就讓郎中令作內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綁上衛令仆射,喝問道:“盜賊從這裏進去了,為什麽不阻止?”衛令說:“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麽敢進入宮中?”閻樂就斬了衛令,帶領官兵徑直衝進去,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
郎中令和閻樂一同衝進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帳。二世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著二世不敢離開。二世進入內宮,對他說:“您為什麽不早告訴我,竟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宦官說:”為臣不敢說,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果早說,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您殺了,怎能活到今天?”閻樂走上前去曆數二世的罪狀說:“你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麽辦你自己考慮吧!”二世說:“我可以見丞相嗎?”閻樂說:“不行。”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閻樂不答應。又說:“我希望做個萬戶侯。”還是不答應。二世又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閻樂說:“我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於是指揮士兵上前。二世自殺。
……
隻不過,最後,張嘉師在穿越之前,也就是對趙正書有所耳聞而已……(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看過《定秦曲》的書友還喜歡
推薦閱讀:?
除了驪山皇陵的迷霧重重之外,在秦末曆史當中,也出現了一個已經有了爭議的千年公認的情況。
那就是史記上描述胡亥是趙高以及李斯矯詔才最終得以成為秦帝國的二世皇帝。
但是在後世,出土的趙正書竹簡,卻說出了另外一個層麵的事情。
……
《趙正書》出自後世整理出來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竹書《趙正書》以大部分篇幅記錄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以及子嬰的諫言等,成書年代可能在西漢早期。
而《趙正書》的內容描述無法覆蓋整個秦末,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其同樣相當有價值:
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還至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天命不可變歟?吾未嚐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視天命,年五十歲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歲矣。吾當以今歲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遊天下,欲以變氣易命,不可於歟?今病篤,幾死矣。其亟日夜輸趨,至白泉之置,毋須後者。其謹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複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齊民苦。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政教,官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
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禦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又欲起屬車萬乘以撫天下,曰:“且與天下更始。”
子嬰進諫曰:“不可。臣聞之:‘芥茝未根而生凋時同,天地相去遠而陰陽氣合。’五國十二諸侯,民之嗜欲不同而意不異。夫趙王遷殺其良將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背秦之約,齊王建逐殺其故世之忠臣而用後勝之議——此三君者,皆終以失其國而殃其身,是皆大臣之謀,而社稷之神零福也。今王欲一日而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之:‘輕慮不可以治國,獨勇不可以存將,同力可以舉重。’比心一智可以勝眾,而弱勝強者,上下調而多力一也。今國危敵比,鬥士在外,而內自夷宗族,誅群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其兄扶蘇、中尉恬,立高為郎中令,出遊天下。
後三年,又欲殺丞相斯,斯曰:“先王之所謂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而齊民苦,此之謂夫?”
斯且死,故上書曰:“可道其罪足以死乎?臣為秦相卅餘歲矣,逮秦之狹而王之約。始時,秦地方不過數百裏,兵不過數萬人。臣謹悉意一智,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諸侯。而陰修甲兵,飭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故終以脅韓而弱魏,又破趙而夷燕代,平齊楚,破屠其民,盡滅其國而虜其王,立秦為天子者,吾罪一矣。地非不足也,北馳胡漠,南入定巴蜀,入南海,擊大越,非欲有其王,以見秦之強者,吾罪二矣。尊大臣,盈其爵祿,以固其身者,吾罪三矣。更刻畫、平鬥桶、正度量、一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者,吾罪四矣。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者,吾罪五矣。治馳道,興遊觀,以見王之得誌者,吾罪六矣。緩刑罰而薄賦斂,以見主之德眾其惠,故萬民戴主,至死不忘者,吾罪七矣。
若斯之為人臣者,罪足以死久矣。上幸而盡其能力,以至於今。願上察視之。”秦王胡亥弗聽,而遂殺斯。
斯且死,故曰:“斯則死矣,見王之今從斯矣,雖然,遂出善言。臣聞之曰:‘變古亂常,不死必亡。’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所謂變古而亂常者也,王見病者乎?酒肉之惡,安能食乎?破國亡家,善言之惡,安能用乎?察登高知其危矣,而不知所以自安者;前據白刃自知且死,而不知所以自生者。夫逆天道而背其鬼神,社稷之神零福。滅其先人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中人之功力而求更始者,王勉之矣。斯見其殃今至矣。”秦王胡亥弗聽,遂殺斯。
子嬰進諫曰:“不可!夫變俗而易法令,誅群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使以法縱其約,而行不義於天下臣,臣恐其有後咎。大臣外謀而百姓內怨。今將軍章邯兵居外,卒士勞苦,委輸不給,外無敵而內有爭臣之誌,故曰危。”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丞相斯,立高,使行丞相、禦史之事。未能終其年,而果殺胡亥。將軍章邯入夷其國,殺高。
曰:胡亥,所謂不聽諫者也,立四年而身死國亡。
……
從趙正書的內容可以看出來,胡亥成為二世皇帝,是始皇帝在思考了李斯的勸告之後,最終做出的決定。
至於李斯是否有相應私心而提出這個事情,眼下已經不得而知。隻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李斯據說與扶蘇有姻親關係,若是以扶蘇的身份登上地位,毫無疑問,李斯能夠得到的好處更多。
而當其時的始皇帝為何會采取李斯等人的諫言,很有可能是始皇帝當其時已然重病,若是讓死訊泄露出去,那麽毫無疑問,鹹陽城的諸公子會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甚至是會影響到秦帝國的安穩。
“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
這一句話的出現,無疑是隱喻當其時在鹹陽城留守的大臣不一定會完全聽從跟隨在始皇帝身邊的大臣的命令。
而諸公子會不會作亂,這一點不得而知,但是從這句話來看,即使是諸公子沒有什麽想法,都難以避免“黃袍加身”之事的出現。
……
而在趙正書當中,隱約佐證了一個曆史上由來已久的猜測,那就是子嬰的身份。
子嬰的身份主要有三個猜測,一個是始皇帝的兄弟,然而這個事情在史記秦世家以及戰國策不見描述,應該可以完全忽視。
第二個是子嬰是扶蘇的兒子。這一個猜測無論是從史記的描述亦或者是趙正書的描述而言,都不可能,因為扶蘇應該沒有這麽年長的孩子。
而且從趙正書的描述而言,子嬰得知殺死扶蘇等人的計劃,若是子嬰是扶蘇的兒子,讓子嬰知道此事,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也說明了子嬰不可能是扶蘇的兒子。
第三個猜測就是子嬰是始皇帝的侄子,成蛟的兒子。
趙正書說出來的相應情況,毫無疑問的說明了子嬰與胡亥關係密切,甚至是頗受倚重,而作為胡亥的堂兄,子嬰本身並沒有太多與胡亥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雙方關係密切,完全說得過去。
而從子嬰勸諫的內容而言,在某個意義上有可能會觸怒趙高以及胡亥,但是最終沒有遭受到任何處理,則是說明了胡亥對子嬰的信任以及敬重。
隻不過,其諫言不受采納,不得不說是子嬰的無奈以及大秦帝國的悲哀。
……
除了子嬰之外,李斯的死亡與趙高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而是胡亥決定處死李斯:
斯且死,故曰:“斯則死矣,見王之今從斯矣,雖然,遂出善言。臣聞之曰:‘變古亂常,不死必亡。’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所謂變古而亂常者也,王見病者乎?酒肉之惡,安能食乎?破國亡家,善言之惡,安能用乎?察登高知其危矣,而不知所以自安者;前據白刃自知且死,而不知所以自生者。夫逆天道而背其鬼神,社稷之神零福。滅其先人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中人之功力而求更始者,王勉之矣。斯見其殃今至矣。”秦王胡亥弗聽,遂殺斯。
從這些描述來看,李斯很有可能是在朝堂上被胡亥直接下令處死的。因為大概隻有這種情況,李斯才有可能一口氣說出這麽多話。
而這個描述之後,應該還要安插一個內容,那就是子嬰勸諫的話:
子嬰進諫曰:“不可!夫變俗而易法令,誅群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使以法縱其約,而行不義於天下臣,臣恐其有後咎。大臣外謀而百姓內怨。今將軍章邯兵居外,卒士勞苦,委輸不給,外無敵而內有爭臣之誌,故曰危。”
然而,李斯的自辯以及子嬰的勸諫,並沒有什麽卵用,胡亥最終還是殺死了李斯。
……
而李斯在死後,趙高才真正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存在。
隻不過後續記載了一點,那就是趙高並非死於子嬰手下,而是被章邯所殺。
這一點隻有一句話進行描述,其詳情根本無法推敲,尤其是趙高到底是在什麽時候被章邯所殺,亦或者是胡亥死的時間,是否並非史記記載的隻有三年。
而最終的內容很有意思,胡亥在位時間是四年,這一點若是西漢的情況而言,恐怕也算是正式的在位時間。
而史記記載的大概隻有三年。
而章邯殺趙高的時間,若是以趙正書為基礎,恐怕是秦王子嬰在位或者是趙高在胡亥死後,攝取國政之時。
若是這個說法的推測成立,那麽秦王子嬰有可能不過是捏造出來的存在,因為趙高有可能並沒有擁立子嬰。
……
而趙正書的描述,對於趙高殺胡亥這一點,應該與史記相近。
趙正書並沒有詳細描述胡亥之死,這裏主要采取史記的描述:
二世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驂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解夢人卜得卦辭說:“涇水水神在作怪。”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涇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涇水。二世派人以起義者日益逼近的事譴責趙高。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鹹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說:“皇上不聽勸諫,如今事態危急,想要把罪禍推給咱們家族。我想另立天子,改立公子嬰。子嬰仁愛謙下,百姓都擁護他的話。”就讓郎中令作內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綁上衛令仆射,喝問道:“盜賊從這裏進去了,為什麽不阻止?”衛令說:“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麽敢進入宮中?”閻樂就斬了衛令,帶領官兵徑直衝進去,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
郎中令和閻樂一同衝進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帳。二世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著二世不敢離開。二世進入內宮,對他說:“您為什麽不早告訴我,竟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宦官說:”為臣不敢說,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果早說,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您殺了,怎能活到今天?”閻樂走上前去曆數二世的罪狀說:“你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麽辦你自己考慮吧!”二世說:“我可以見丞相嗎?”閻樂說:“不行。”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閻樂不答應。又說:“我希望做個萬戶侯。”還是不答應。二世又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閻樂說:“我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於是指揮士兵上前。二世自殺。
……
隻不過,最後,張嘉師在穿越之前,也就是對趙正書有所耳聞而已……(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看過《定秦曲》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