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嘉師也不是不知道一支部隊若是一個兵種占據了主導位置的話,其總體而言的作戰效率不見得會高的去什麽地方,甚至是比起一些算是合理配置的部隊而言,在整體適應力方麵,有著不少差距。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但是不得不說一個事情,那就是重步兵在守城戰當中所能夠發揮出來的效率,確實是非常高。


    尤其是在一些比較狹窄的通道當中,手持鐵盾的重裝步兵雖然不說能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敵人想要得到這一條通道的控製權,可不是那麽簡單就能夠做到的。


    而眼下在雲中城的城門通道當中,戈特爾隻能夠看著那些秦軍的重步兵一步步的壓製過來,而他並沒有太好的辦法扭轉這一個局麵。


    若是論及一對一的話,戈特爾也不認為對方能夠勝過他,隻不過在眼下這個局麵,對方絕對不會跟他一對一的作戰,因為這不是什麽英雄氣概的展現,相反,是一種很愚蠢的行動。


    沒有人會在自己占據了相對優勢的前提下,會放棄自己所擁有的優勢來跟對方進行麵對麵的作戰。先不說在放棄優勢的情況下,還能不能取得勝利,而有可能會被對方輕鬆翻盤的話,這樣的事情可真的沒幾個人會接受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每當秦軍官兵推進一段距離,將成為障礙物的運糧車拉走的時候或者是之後,就意味著有不少的匈奴人或者是那些奴隸,倒在了秦軍官兵的刀鋒之下。


    不過很快的,在知道了城門通道的清理計劃相當順利之後,楊翁子突然想到了一個很冒險的想法,那就是既然他已經無法將這些匈奴人圍殺在雲中城的東麵城區內,那麽不如讓這些匈奴人成為一個誘餌,引誘可能已經出動了的匈奴人主力,發起對雲中城的攻勢。


    ……


    楊翁子並不是沒有經曆過大秦帝國統一戰爭的軍人,相反,在大秦帝國橫掃六國的戰爭當中,楊翁子參與了不少的戰鬥,隻不過相對於當其時赫赫有名的李信以及王翦等人而言,當其時的他隻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縣尉而已。


    在這麽一個前提下,史書自然不太可能會對他的事跡多加描述。畢竟也不會有什麽史官會將自己的精力浪費在一個名不見傳的小縣尉身上。


    楊翁子真正參與過的大戰,事實上也不算太多,在內史騰率軍脅迫韓王安投降之後,當其時還算是相當年輕的楊翁子,就被任命為潁川郡的一個小縣邑擔任縣尉一職。


    而真正讓楊翁子見識到戰場的戰鬥的殘酷的戰爭,是當其時的滅魏戰爭。


    魏國當其時的軍事實力,如同已經滅亡的韓國以及趙國一樣,可以說是一落千丈。


    在公元前226年王賁率軍攻下了楚國在淮水一帶的城邑,然後北上之後,魏軍根本無法阻擋其實力並不算太強的王賁軍的攻勢。


    在幾次野戰當中被王賁擊敗之後,魏軍殘部要麽困守大梁城,要麽龜縮到後來設立的碭郡一帶,坐視王賁率軍圍困魏國的國都。


    而王賁嚐試性的率軍數次進攻大梁城,但是均被固守堅城的魏國最後的精銳部隊擊退。


    而王賁當其時的兵力並不算充足,嚴格來說甚至連有效圍困大梁城都無法做到。


    所以在向秦王政請求調動附近的駐軍支援之後,王賁就開始思考另外一個攻取大梁的辦法。


    在經過實地考察以及數次商議,在後續的援軍陸續趕來之後,王賁最終確定了水攻大梁城的戰術方針。


    大梁四周地勢坦蕩,土層深厚,本就有利於農業生產。另外,當時的中原地區正處於一個氣候相對溫濕的時期,由於受到黃河衝積、淤積的影響,開封周圍河澤密布。“附近不僅有濟水、穎水、丹水、睢水等天然水道,還分布有圃田澤、蓬澤、牧澤等天然湖澤,形成了一個自然的水網區”,發展了農業灌溉,大梁一帶成了當時中原農業最發達的富庶地區。


    魏國遷都大梁後,魏惠王曾多次興修大型水利工程,苦心經營大梁城外圍的水網。大梁水道縱橫,航運發達。魏國的船隻可以駛入韓、楚、衛、齊、魯、宋等國,促進了魏國與流域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憑借巨大的交通優勢,大梁在短短十幾年間,便一躍而成為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富甲中原的商業大都市。


    而也就是因為大梁城的水網密布,王賁掘開魏國曆代為大梁城周邊開發的水利工程,比如說一些連通一些大河的人工運河,將數條大河的河水灌入大梁城所在的低地,最終上演了一幕千古著名的水淹大梁。


    而楊翁子當其時帶領其麾下的郡兵部隊抵達了大梁城之後,就被安排負責掘開某處運河堤壩的任務。


    而在隨後的水淹大梁的作戰當中,給予楊翁子的是一個永生難忘的景象。


    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水渠終於修成完工,加上春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時變成一片澤國。城牆長時間浸泡在水中,不免頹壞崩塌,秦兵乘勢而入。


    楊翁子當其時就率領其麾下的郡兵部隊,跟隨著王賁麾下的其他袍澤,登上了一葉葉的木筏,然後向大梁城發起最後的攻擊。


    ……


    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於亡,餘以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內,其業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張嘉師看到了這一段記載,心中很是好笑。


    因為魏國的滅亡,非一個信陵君以及一個阿衡就能夠挽回的,也許再加上魏文侯時期的諸臣,還說不定有回天之力。


    信陵君在最後一次合縱伐秦的時候,其聲望登上了人生的巔峰:公元前247年,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穀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震動了天下,各諸侯的賓客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後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而因為河外之戰的慘敗,代理秦國國政的呂不韋(其時秦莊襄王很有可能已死,秦王政初登基,國政由呂不韋輔助處理。)忌憚信陵君,因此派人持萬金到魏國離間魏王和信陵君的關係,同時派人到魏國境內假裝祝賀信陵君登上王位,因此魏王更加懷疑信陵君,於是派其他人代替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


    信陵君從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國之後,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後(公元前243年)去世。從此魏國失去最後支撐的頂梁柱,18年後,魏國被滅。


    至於阿衡,也稱之為保衡,是指商朝時期的賢臣伊尹:


    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雲:“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其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曆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宮,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麽事可以做,什麽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複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麵。《史記》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鹹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就魏國跟秦國在公元前225年的巨大差距,一個信陵君跟一個伊尹能夠做到什麽?


    ……


    在水淹大梁當中,有一點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大梁城當時與黃河並不搭邊,後人看著地圖,看到了黃河流經開封,就很理所當然的認為秦軍同時也掘開了黃河的堤壩。


    然而……


    當其時的黃河並不流經大梁。


    黃河在公元前4世紀(戰國中葉)以前,上限大致始於新石器時代的流域是有所記載的。


    當時黃河下遊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和《漢書?地理誌》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遊大致走今雄縣、霸縣一線,至今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遊在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而《漢誌》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迭為主次,或同時存在,而以流經《漢誌》大河為常見。


    在古代,“河”即為黃河的專稱。據《漢誌》、《水經注》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餘條,均可能為黃河某次決流改徙後的故道。


    後世總結這一時期的黃河下遊因堤防未築,河道無所約束,漫流改徙無定,或時出現多股河道並存的局麵。到戰國中期,下遊兩岸全麵築堤,河道開始固定,即《漢誌》河水和《水經注》大河故瀆。


    公元前4世紀~公元初年(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戰國中期黃河下遊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裏(1漢裏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遊蕩,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


    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墊以自衛,遠者距水數裏,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


    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遊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西漢一代河患嚴重,僅見於文獻記載的就有10次較大規模的決溢改道。其時北決多形成汊道,曾出現過的有屯氏河、張甲河、鳴犢河等,起過一定的分洪作用。而東南決口則往往奪泗淮入海,豫東、淮北平原災害尤為嚴重。


    如公元前132年河水在東郡濮陽瓠子口(今河南濮陽縣西南)決,東南奪泗、淮入海,洪水泛濫16郡境,相當今豫東、魯西南、淮北、蘇北等廣大地區,成災20餘年。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公元1~10世紀(東漢至唐末)。在將近千年時間裏,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麵。間有決溢,亦未釀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一是東漢開始大量遊牧民族入居黃河中遊,返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二是公元70年著名水利學家王景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麵治理。通過疏浚壅塞,截彎取直,修築堤防和水門等措施,開辟了一條新道。這條新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線路順直,有利於泥沙的衝刷,積淤緩慢;三是當時黃河下遊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起著分洪、排沙的作用,故河道穩定。


    而從這些記載描述,以及後人總結出來的黃河當其時的河道,黃河在後世的花園口東麵一段距離,就向北流向太行山南部,光是這一段距離,就可以說與大梁城南轅北轍。(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