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嘉師所知道的漢景帝時期,匈奴人通過偽裝運糧隊伍偷襲雲中城的事情,這一條計策很有可能出自中行說這個被稱之為第一個漢奸之手。[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請大家搜索,軍臣單於死,其弟伊稚斜單於繼位。軍臣單於太子於丹恥屈其下,逃奔於漢。漢封之為陟安侯。伊稚斜單於因怨漢收納於丹,屢遣兵至代郡、雁門、定襄、上郡等地寇掠。
而右賢王又以漢略其“河南地”,也屢將兵侵襲漢朔方郡。時漢方強盛,兵精將廣,遂決定出兵反擊,公元前124年,漢使衛青、蘇建、李沮、公孫賀等將兵10餘萬人擊右賢王,右賢王敗,損失男女餘人,裨王10餘人,牲畜“數千百萬”。
次年,漢複乘勝發兵出定襄北征。<>雙方發生鏖戰。漢軍雖取得了斬殺餘人的戰績,但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所率3000餘騎,幾乎全軍覆沒。趙信被迫投降匈奴。
伊稚斜單於得到趙信後,以其在漢軍久,熟悉漢地軍情,遂封之為“自次王”,又妻以己姊,企圖利用他共同對付漢軍。趙信教伊稚斜離開陰山地區,徙居漠北,以誘疲漢兵。接著,於次年又發兵侵犯上穀。時漢正亟欲摧毀匈奴貴族勢力,故於公元前121年,又令驃騎將軍霍去病、合騎侯公孫敖、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分別自隴西、北地、右北平出擊。霍去病於焉支山、居延、祁連等地與渾邪王、休屠王軍相遇,大敗其眾,俘斬餘人,又擒獲單桓、酋塗王、稽沮王、單於閼氏、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百數十人。伊稚斜怒,欲召誅渾邪王和休屠王。
渾邪王、休屠王懼,謀共歸附於漢。但不久休屠王後悔,渾邪王將其殺死,將眾4萬餘人降漢。漢封之為瀑陰侯,置其眾於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郡塞外,設“五屬國”。伊稚斜單於遭此連續打擊,更加惱怒,於前120年各遣兵數萬,分道進攻右北平和定襄。次年,漢令衛青、霍去病分別領5萬騎北越沙漠出擊。伊稚斜遵照趙信計謀,置精兵於漠北,以逸待勞。衛青出定襄千餘裏,與單於兵相遇。漢軍以武剛車環陣結營,縱兵5000擊單於。時值日暮,飛沙揚塵,漢軍遂橫張兩翼合圍。單於見漢兵精馬壯,自度不能勝,率親隨數百名潰圍遁。漢軍追殺200餘裏,直抵真顏山趙信城而返。霍去病則自代郡出塞,奔馳2000餘裏,與左賢王接戰,亦獲全勝,擊殺7萬餘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而返。
經過這次失敗,匈奴勢力從此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帶。史稱“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張嘉師雖然不知道在沒有了阿胡兒跟中行說兩個主角的前提下,還會不會出現這一種坑爹的事情,但是毫無疑問,匈奴人隻要不是蠢到家,一般也是能夠想到這種做法的。<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尤其是眼下的匈奴單於,可是被認為是匈奴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冒頓。
張嘉師不敢賭匈奴人會不會這樣做,主要是這麽一個情況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有跡可循。
在趙國開辟了雲中,九原地區之後雲中城就一直需要依賴從九原郡轉運的糧草物資來維持。若是匈奴人有心留意的話,一般情況下的運糧軌跡還是能夠找到的。
而這麽一來,若是匈奴人截殺了從九原地區出發的運糧隊,然後進行偽裝,偷襲雲中縣的城門,在匈奴人的突襲下,雲中縣可以說必然是會麵臨被屠殺劫掠的命運。
事實上,雲中城的情況可以算得上是在邊城當中的一座堅固城邑,匈奴人很難在不付出慘重代價的情況下,攻下雲中城。
張嘉師對於楊翁子自然是相當信任的,但是他不得不防備這個正常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的發生。
再說了,隻是提示一下,也浪費不了什麽支援,張嘉師何樂而不為
分割線
除了邊地郡縣的軍隊駐防的調動安排之外,張嘉師對於器械的整備可以說相當重視。
與匈奴人眼下相對較為落後的軍械水平而言,大秦帝國在戰爭上更依賴相對較高的軍械科技水平。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而這種水平較高的裝備,延伸出來的相應戰術的耗費,是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眼下,同樣也無法忽視的存在。
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眼下大秦帝國的軍械物資的消耗價值固然是沒有這麽誇張,但是在花費同比而言,事實上也高於大秦帝國在統一六國戰爭時期的耗費。<>
軍械裝備,青黴素為主的行軍醫藥,官兵們的薪酬以及食物方麵的總體消耗,都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問題。
張嘉師自己雖然不遺餘力的支持這些耗費,甚至是自掏腰包也在所不惜。但是在眼下大秦帝國的恢複性花費如同無底洞的前提下,張嘉師也不得不覺得自己這麽做是不是很蠢。
當然,這也是張嘉師自己偶爾的靈光一閃的抱怨而已,對於他而言,大秦帝國的花費怎麽用就得怎麽用,隻要不是無意義的浪費,那麽就算是讓他賣身也沒有什麽關係。
在這一點而言,張嘉師很清楚僅僅憑借他自己一人之力,想要支撐起整個大秦帝國,還是不太可能的。哪怕是他眼下也可以算是富可敵國,但是他也希望能夠做到“開源節流”。
在軍械方麵的花費自然是不可能節省,在官吏上的薪俸方麵,也節省不了多少,而眼下的大秦帝國的相應賦稅收入,事實上是入不敷出的,若非是張嘉師掏出了大部分家底,恐怕大秦帝國的國庫,都得餓死老鼠。
張嘉師現在可無法想象若是他接手的大秦帝國如同劉邦時期的漢帝國那樣,他會不會真的需要賣身湊錢
想到了這一點的張嘉師,都不禁打了個寒顫。
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想過用大秦帝國的名義或者是一些方麵來撈錢。但是這樣的做法基本就是飲鴆止渴。
大秦帝國並不是一個可以賣官鬻爵的國家,這一點從軍功爵的製度確立之後,似乎已經無法改變。
張嘉師眼下對大秦帝國的軍功爵製度的改變,似乎對這個情況有著一點“利好因素”,但是張嘉師自己可無法接受一點,那就是賣官鬻爵的情況影響太惡劣了。
賣官鬻爵固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秦帝國的財政壓力,或者是說他不用再將自己的絕大部分產業利潤投入到這個無底洞之中。
賣官鬻爵在張嘉師來到這個時代之前,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在秦王政4年,就發生了因為蝗災而不得不采取用糧食千石而晉爵一級的情況。
當然,這一點與始皇帝有沒有直接關係,張嘉師表示,我也不知道,因為那個時候可是呂不韋掌握國政。
而賣官鬻爵事實上在很多時候,就是一種暫時的應對手段,效果似乎還不錯。
漢書食貨誌上載:“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於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有差。”
但是賣官鬻爵更多的無疑是飲鴆止渴。
曆史上在這方麵的證明比比皆是:
東漢安帝永初三年,天下水旱,用度不足,三公奏請,令吏人入穀得關內侯。
東漢桓帝延熹四年,占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
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中平四年,賣關內侯,假金印紫綬,入錢五百萬。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富者先付錢,貧者到任後加倍支付。
在某個意義上,桓靈時期的賣官鬻爵,正好是開啟了東漢末年的黑暗吏治的先河。
而所謂的貧者到任後加倍支付,更加是讓這些官吏搜刮民眾成為風氣。
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黃巾起義還能怪其他人
西晉司隸校尉劉毅說:桓、靈賣官錢入官庫,晉武帝賣官錢入私門。
晉武帝賣官鬻爵純粹是為了貪圖享樂,畢竟他的後宮萬人,其錢財花費更加是不在少數。然而上梁不正下梁歪,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同樣也有著這樣的深遠影響。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承喪亂之後,倉廩虛罄,遂班入粟之製:輸粟八千石賞散侯,六千石散伯,四千石散子,三千石散男。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設「置公廨本錢,以諸州令史主之,號捉錢令史。所主才五萬錢,以下市肆販易,月納息錢四千,歲滿授官。文武職事三品以上給親事、帳內。以六品、七品子為親事,以八品、九品子為帳內,歲納錢千五百,謂之品子課錢。」後廢,貞觀二十二年又複置。唐高宗永徽元年又廢之。
唐肅宗至德二年,道士、僧尼可納錢並情願還俗,授官勳邑號。又定納錢十萬文,授與明經出身,未曾讀學、不識文字者加三萬。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詔「入粟助邊,古今通製。有人能於定州納粟五百石者,放優出身,仍減三選;一千石者,無官便授解褐官,有官者依資授官;二千石者,超兩資。如先有出身及官,情願減選者,每三百石與減一選。」
唐朝時期的賣官鬻爵,更主要是朝廷真的沒錢,尤其是安史之亂,唐王朝在與東南地區的聯係斷絕之後,甚至是允許回鶻人掠奪長安來充當軍費
宋神宗熙寧元年,行入粟補官法,出將作監主簿、助教告敕七十道,由河北安撫司募人入粟。
宋徽宗宣和三年,臣僚乞改用進納本法,詔:「近東南捕賊,入金粟而補之官,與常平法進納者異。可如已命毋改。該注親民官,而有田業在所蒞,其毋得注。」。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置力田科,募民往兩淮開墾田地。歲收五百石歸官莊者,免本戶差役;七百石,補進義副尉;至四千石,補進武校尉,並作力田出身。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進納補官請舉年及合免舉之人,準許納補授文書,直接赴南省。
淳熙七年,湖南、江西旱傷,立賞格,凡出米振濟一千石,補進義校尉,願補不理選將仕郎者聽;二千石,補進武校尉,如係進士,與免文解一次;四千石,補承信郎,如係進士,與補上州文學;五千石,補承節郎,如係進士,補迪功郎。
宋朝的賣官鬻爵的情況較為複雜,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那就是在北宋三冗情況越來越嚴重之前,賣官鬻爵的情況並沒有出現。而南宋時期則是相反,在南宋中後期的賦稅收入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賣官鬻爵的情況並沒有出現。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htl
而右賢王又以漢略其“河南地”,也屢將兵侵襲漢朔方郡。時漢方強盛,兵精將廣,遂決定出兵反擊,公元前124年,漢使衛青、蘇建、李沮、公孫賀等將兵10餘萬人擊右賢王,右賢王敗,損失男女餘人,裨王10餘人,牲畜“數千百萬”。
次年,漢複乘勝發兵出定襄北征。<>雙方發生鏖戰。漢軍雖取得了斬殺餘人的戰績,但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所率3000餘騎,幾乎全軍覆沒。趙信被迫投降匈奴。
伊稚斜單於得到趙信後,以其在漢軍久,熟悉漢地軍情,遂封之為“自次王”,又妻以己姊,企圖利用他共同對付漢軍。趙信教伊稚斜離開陰山地區,徙居漠北,以誘疲漢兵。接著,於次年又發兵侵犯上穀。時漢正亟欲摧毀匈奴貴族勢力,故於公元前121年,又令驃騎將軍霍去病、合騎侯公孫敖、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分別自隴西、北地、右北平出擊。霍去病於焉支山、居延、祁連等地與渾邪王、休屠王軍相遇,大敗其眾,俘斬餘人,又擒獲單桓、酋塗王、稽沮王、單於閼氏、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百數十人。伊稚斜怒,欲召誅渾邪王和休屠王。
渾邪王、休屠王懼,謀共歸附於漢。但不久休屠王後悔,渾邪王將其殺死,將眾4萬餘人降漢。漢封之為瀑陰侯,置其眾於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郡塞外,設“五屬國”。伊稚斜單於遭此連續打擊,更加惱怒,於前120年各遣兵數萬,分道進攻右北平和定襄。次年,漢令衛青、霍去病分別領5萬騎北越沙漠出擊。伊稚斜遵照趙信計謀,置精兵於漠北,以逸待勞。衛青出定襄千餘裏,與單於兵相遇。漢軍以武剛車環陣結營,縱兵5000擊單於。時值日暮,飛沙揚塵,漢軍遂橫張兩翼合圍。單於見漢兵精馬壯,自度不能勝,率親隨數百名潰圍遁。漢軍追殺200餘裏,直抵真顏山趙信城而返。霍去病則自代郡出塞,奔馳2000餘裏,與左賢王接戰,亦獲全勝,擊殺7萬餘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而返。
經過這次失敗,匈奴勢力從此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帶。史稱“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張嘉師雖然不知道在沒有了阿胡兒跟中行說兩個主角的前提下,還會不會出現這一種坑爹的事情,但是毫無疑問,匈奴人隻要不是蠢到家,一般也是能夠想到這種做法的。<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尤其是眼下的匈奴單於,可是被認為是匈奴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冒頓。
張嘉師不敢賭匈奴人會不會這樣做,主要是這麽一個情況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有跡可循。
在趙國開辟了雲中,九原地區之後雲中城就一直需要依賴從九原郡轉運的糧草物資來維持。若是匈奴人有心留意的話,一般情況下的運糧軌跡還是能夠找到的。
而這麽一來,若是匈奴人截殺了從九原地區出發的運糧隊,然後進行偽裝,偷襲雲中縣的城門,在匈奴人的突襲下,雲中縣可以說必然是會麵臨被屠殺劫掠的命運。
事實上,雲中城的情況可以算得上是在邊城當中的一座堅固城邑,匈奴人很難在不付出慘重代價的情況下,攻下雲中城。
張嘉師對於楊翁子自然是相當信任的,但是他不得不防備這個正常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的發生。
再說了,隻是提示一下,也浪費不了什麽支援,張嘉師何樂而不為
分割線
除了邊地郡縣的軍隊駐防的調動安排之外,張嘉師對於器械的整備可以說相當重視。
與匈奴人眼下相對較為落後的軍械水平而言,大秦帝國在戰爭上更依賴相對較高的軍械科技水平。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而這種水平較高的裝備,延伸出來的相應戰術的耗費,是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眼下,同樣也無法忽視的存在。
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眼下大秦帝國的軍械物資的消耗價值固然是沒有這麽誇張,但是在花費同比而言,事實上也高於大秦帝國在統一六國戰爭時期的耗費。<>
軍械裝備,青黴素為主的行軍醫藥,官兵們的薪酬以及食物方麵的總體消耗,都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問題。
張嘉師自己雖然不遺餘力的支持這些耗費,甚至是自掏腰包也在所不惜。但是在眼下大秦帝國的恢複性花費如同無底洞的前提下,張嘉師也不得不覺得自己這麽做是不是很蠢。
當然,這也是張嘉師自己偶爾的靈光一閃的抱怨而已,對於他而言,大秦帝國的花費怎麽用就得怎麽用,隻要不是無意義的浪費,那麽就算是讓他賣身也沒有什麽關係。
在這一點而言,張嘉師很清楚僅僅憑借他自己一人之力,想要支撐起整個大秦帝國,還是不太可能的。哪怕是他眼下也可以算是富可敵國,但是他也希望能夠做到“開源節流”。
在軍械方麵的花費自然是不可能節省,在官吏上的薪俸方麵,也節省不了多少,而眼下的大秦帝國的相應賦稅收入,事實上是入不敷出的,若非是張嘉師掏出了大部分家底,恐怕大秦帝國的國庫,都得餓死老鼠。
張嘉師現在可無法想象若是他接手的大秦帝國如同劉邦時期的漢帝國那樣,他會不會真的需要賣身湊錢
想到了這一點的張嘉師,都不禁打了個寒顫。
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想過用大秦帝國的名義或者是一些方麵來撈錢。但是這樣的做法基本就是飲鴆止渴。
大秦帝國並不是一個可以賣官鬻爵的國家,這一點從軍功爵的製度確立之後,似乎已經無法改變。
張嘉師眼下對大秦帝國的軍功爵製度的改變,似乎對這個情況有著一點“利好因素”,但是張嘉師自己可無法接受一點,那就是賣官鬻爵的情況影響太惡劣了。
賣官鬻爵固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秦帝國的財政壓力,或者是說他不用再將自己的絕大部分產業利潤投入到這個無底洞之中。
賣官鬻爵在張嘉師來到這個時代之前,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在秦王政4年,就發生了因為蝗災而不得不采取用糧食千石而晉爵一級的情況。
當然,這一點與始皇帝有沒有直接關係,張嘉師表示,我也不知道,因為那個時候可是呂不韋掌握國政。
而賣官鬻爵事實上在很多時候,就是一種暫時的應對手段,效果似乎還不錯。
漢書食貨誌上載:“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於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有差。”
但是賣官鬻爵更多的無疑是飲鴆止渴。
曆史上在這方麵的證明比比皆是:
東漢安帝永初三年,天下水旱,用度不足,三公奏請,令吏人入穀得關內侯。
東漢桓帝延熹四年,占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
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中平四年,賣關內侯,假金印紫綬,入錢五百萬。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富者先付錢,貧者到任後加倍支付。
在某個意義上,桓靈時期的賣官鬻爵,正好是開啟了東漢末年的黑暗吏治的先河。
而所謂的貧者到任後加倍支付,更加是讓這些官吏搜刮民眾成為風氣。
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黃巾起義還能怪其他人
西晉司隸校尉劉毅說:桓、靈賣官錢入官庫,晉武帝賣官錢入私門。
晉武帝賣官鬻爵純粹是為了貪圖享樂,畢竟他的後宮萬人,其錢財花費更加是不在少數。然而上梁不正下梁歪,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同樣也有著這樣的深遠影響。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承喪亂之後,倉廩虛罄,遂班入粟之製:輸粟八千石賞散侯,六千石散伯,四千石散子,三千石散男。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設「置公廨本錢,以諸州令史主之,號捉錢令史。所主才五萬錢,以下市肆販易,月納息錢四千,歲滿授官。文武職事三品以上給親事、帳內。以六品、七品子為親事,以八品、九品子為帳內,歲納錢千五百,謂之品子課錢。」後廢,貞觀二十二年又複置。唐高宗永徽元年又廢之。
唐肅宗至德二年,道士、僧尼可納錢並情願還俗,授官勳邑號。又定納錢十萬文,授與明經出身,未曾讀學、不識文字者加三萬。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詔「入粟助邊,古今通製。有人能於定州納粟五百石者,放優出身,仍減三選;一千石者,無官便授解褐官,有官者依資授官;二千石者,超兩資。如先有出身及官,情願減選者,每三百石與減一選。」
唐朝時期的賣官鬻爵,更主要是朝廷真的沒錢,尤其是安史之亂,唐王朝在與東南地區的聯係斷絕之後,甚至是允許回鶻人掠奪長安來充當軍費
宋神宗熙寧元年,行入粟補官法,出將作監主簿、助教告敕七十道,由河北安撫司募人入粟。
宋徽宗宣和三年,臣僚乞改用進納本法,詔:「近東南捕賊,入金粟而補之官,與常平法進納者異。可如已命毋改。該注親民官,而有田業在所蒞,其毋得注。」。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置力田科,募民往兩淮開墾田地。歲收五百石歸官莊者,免本戶差役;七百石,補進義副尉;至四千石,補進武校尉,並作力田出身。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進納補官請舉年及合免舉之人,準許納補授文書,直接赴南省。
淳熙七年,湖南、江西旱傷,立賞格,凡出米振濟一千石,補進義校尉,願補不理選將仕郎者聽;二千石,補進武校尉,如係進士,與免文解一次;四千石,補承信郎,如係進士,與補上州文學;五千石,補承節郎,如係進士,補迪功郎。
宋朝的賣官鬻爵的情況較為複雜,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那就是在北宋三冗情況越來越嚴重之前,賣官鬻爵的情況並沒有出現。而南宋時期則是相反,在南宋中後期的賦稅收入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賣官鬻爵的情況並沒有出現。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