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軍人世家,毫無疑問是從太原前往秦國的王家。[]
而王家當其時為何從趙國離開,而前往投靠秦國,很有可能與趙武靈王的犯二行為有一定關係。
趙武靈王作為讓趙國正式躋身戰國七雄的強國之列(趙肅侯:……)的趙國名君,其無論是領軍作戰能力,亦或是處理政務的能力,都算是一流之列。
但是,趙武靈王在其儲君方麵的安排,卻在後世為人詬病:
趙武靈王五年(公元前321年),他迎娶韓女為夫人。她為趙武靈王生下了長子公子章,立為太子。後來,韓夫人去世。
趙武靈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趙武靈王遊大陵。一天,他夢見一個少女鼓琴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苕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趙武靈王對夢中少女十分留戀,在酒宴的時候就把這個夢向大家說了,還具體地描繪了少女的形象。吳廣聽說後,覺得趙武靈王說的少女太象自己的女兒孟姚了。於是就把孟姚獻給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非常寵愛孟姚,趙人稱之為吳娃。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她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後吳娃生下一子,名何。
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前301年),吳娃卒。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裏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王子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何雖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武靈王也很愛他。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則自稱為主父。趙武靈王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隻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
趙武靈王讓趙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但是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何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經過三年的聽政,趙王何已經很懂得治國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王何時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隻是由於自己對吳娃的愛,而廢掉了公子章。與吳娃的美貌聰穎一樣,韓夫人的賢惠持重也曾經深為趙武靈王所著迷。如今,趙武靈王最心愛的兩個女人都去世了,不能與自己分享曆代趙國國君都未曾達到的至高榮譽了。對於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兒子,趙武靈王希望他們都能分享自己創造的無上偉業,尤其是公子章。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後,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賢惠的韓夫人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會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個填補自己愧疚之情的辦法。
公子章比趙王何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時,不到十五歲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指揮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勝利。此後,公子章多次隨從趙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strong>.</strong>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相公子章,時常表示對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禮本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在被趙武靈王任命為廢太子章的相後,田不禮認為機會來了。田不禮對趙武靈王的廢長立幼的做法很憤慨,經常以立長乃天經地義、人間正道的說辭影響公子章。公子章被廢後,對王位本已經心如死灰,但田不禮不斷煽風點火,公子章又聯想到趙武靈王對自己及母親是如此的絕情,那點死灰竟又複燃了。
趙武靈王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王何的幾乎一樣。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愛,趙王何雖有隱憂,但卻不便明言。肥義也覺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趙武靈王的心情,心想,公子章被無辜廢掉太子位,失去為王的機會,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待也算是他的彌補之意吧,便也不深計較。朝中的許多大臣們見公子章又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厚愛,以為趙武靈王又有什麽新的打算,便暗中與公子章來往。公子章對權力本不陌生,見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胸中的理想和抱負止不住地向外湧。公子章要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王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趙武靈王畢竟正值四十六歲的壯年,在攻滅中山、趕走林胡、消化樓煩後,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理想。此時的趙國由於沒有參與中原國家的混戰,實力最強,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的混戰,此時已不是趙國的對手。趙武靈王在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後,還要做中原的霸主。為了實現他心裏的這個偉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奪回王位,重做趙王。在自己主動放棄王位,禪讓趙何以後,趙武靈王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趙何在肥義的輔佐下,名正言順地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趙武靈王最初的二元政治的設想失敗了。盡管趙王何是趙武靈王親自立為王的,但權力與名位遠去的痛苦讓趙武靈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榮譽的趙武靈王有些不甘寂寞了。潛意識中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來越明晰,說到底,就是要奪回自己曾經放手的權力。
趙武靈王把要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同肥義說了,肥義不同意。起初,肥義以為立公子章為代王是趙武靈王的過分溺愛。但慢慢的,肥義明白了趙武靈王的真實用意。肥義是個忠厚能幹的胡人後裔,他的想法是,自己是國家的相,那麽就要為國家負責,自己是趙王何的老師,那就要對趙王何負責。在過去的四年裏,肥義精心輔佐趙王何,使趙王何已經很得王的精髓。肥義為趙王何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勢力範圍,趙王何的羽翼已成。根據肥義的觀察,趙王何是個與他父親一樣渴望榮耀的人,如果趙國再出現一個王的話,不管是誰,趙王何都不會容許,趙國必然要有一場血戰。事實上,肥義也正是以鐵血來教育趙王何對待王權的態度,決不允許任何人對王權有所覬覦。王權不穩,國家必亂,這裏不隻是一個個人榮辱的問題。肥義對趙武靈王雖然很有感情,但國家大義卻不允許他支持趙武靈王的悖逆。支持趙武靈王的想法就等於將趙國分成了三部分。公子章的能力,肥義是深深知道地,對於公子章暗借羽翼,肥義也是了解的。公子章一旦為代王,立即就會有大批的臣民歸附他。趙武靈王就更不用說了。肥義對趙武靈王的拒絕也采用了冠冕堂皇之詞,以國無二日、百姓方寧來明說立公子章為代王的不可,同時暗示趙武靈王重新執政這個想法的危險性。趙武靈王悻悻而去。
肥義在送走趙武靈王後,就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向趙王何講了。趙王何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與肥義商議了對策,趙王何的一切外事由肥義代辦,命令可靠的胡人將領信期日夜守護趙王何。這個時候,公子成與大臣李兌聽說趙武靈王代公子章討封不成後來見肥義,表達了對趙王何處境的憂慮,表明願為王效勞。宗室重臣陽文君趙豹來見,提醒趙王何與肥義早做準備。趙豹與肥義同為趙肅侯時的重臣,與肥義最為交好,但卻不為趙武靈王所喜。李兌為肥義選拔培養的青年才駿。公子成受胡服騎射之挫後,蟄居多年,趙王何即位後,肥義利用公子成在宗室中的影響,為趙王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公子成也為自己能夠東山再起而十分感激趙王何與肥義。肥義讓李兌與公子成移往都城外,拿著趙王何的兵符,準備隨時起兵勤王。讓趙豹坐鎮邯鄲,不許外地軍卒入城。趙王何則嚴控兵符,肥義則注意收集情報、統籌安排。
趙武靈王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被肥義拒絕。肥義拒絕則趙王何更會拒絕。於是,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王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十分怨恨趙王何與肥義,對於父親的默許,公子章決定采取行動。
由於趙豹對邯鄲的防衛很嚴密,趙王何也隻是聽政時才得一見,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下手。趙王何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控製得很嚴,趙武靈王知道趙王何已對自己有所防範。這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誌。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王何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廣宗縣)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沒有辦法,隻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
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王何的事實,再控製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王何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入主父宮後,果然覺得氣氛不對。沒有見到主父,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趙王何,知道趙王何已有所準備。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以快製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王何,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公子章與田不禮暗中養有眾多武士。
趙王何見肥義未歸,而使者又至,知道發生事變。信期逼問使者,果然肥義被殺。信期怒斬使者,率軍包圍主父宮,與公子章和田不禮及其黨徒展開激戰。李兌與公子成很快也率軍趕到沙丘,參與平叛。趙王何的軍隊很快就控製了局麵,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主父納其入。信期、李兌、公子成圍主父宮。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製止。公子成說,以當前之勢,如果請示趙王何,趙王何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親口誅其父兄。如此一來,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為信期、李兌、公子成的罪過。而如果不請示趙王何,自己處置,趙王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不能製止。公子成盡出主父宮人,不許主父出宮。主父欲拚一死,但公子成等人隻圍不戰,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圍在內宮裏,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分割線…………………………………………
趙國著名的“沙丘宮變”,與當其時的太原王家有直接關係。
這一點,張嘉師從與王離的交流當中可以得到一個說法,那就是當其時的公子章,正好是當其時年輕的王齕以及王陵兄弟的上司。
在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之後,趙惠文王(趙王何)對公子章派係的人進行鎮壓,而包括公子成在內的沙丘宮變的主謀者,認為斬草必須要除根,所以他們對公子章一派的人進行打壓。
雖然當其時王齕以及王陵兄弟遠在太遠,但是他們從一些信息渠道當中,知道了沙丘宮變的情況,尤其是公子章以及趙武靈王先後死去之後的消息之後,他們認為自己留在趙國,隻會落得一個淒慘的下場。
他們於是決定帶領其家族的人員,投奔趙國附近的國家,讓家族的成員能夠脫離險境。
而當其時願意收留他們的國家,並不多。
燕國的國君是趙國扶持即位的,若是趙國向燕國索要他們,燕國說不定會將他們交出去。
而在這一個情況下,投奔燕國是很冒險的事情。
而投奔齊國的話,當其時齊國如日中天,他們投奔齊國,不一定會得到齊國的重用,說不定會被齊國國君以一小吏職位閑置,這一個事情,是他們不願意看見的。
投奔魏國,事實上與投奔燕國的情況沒有太大差別。因為正是之前不久,匡章率領齊趙魏三國為首的聯軍,攻破函穀關,若是在這個時候投奔魏國,趙魏兩國交好的情況下,他們也有可能會被魏國送返趙國。
而投奔韓國,雖然算是比較安全,畢竟公子章的生母本身就是趙武靈王的王後,而其則是韓國的公主。
他們打著公子章的下屬旗號,投奔韓國,很有可能會得到韓王的庇護。但是韓國的國力越來越弱,以眼下韓國的情況而言,若是趙國強行施壓的情況下,韓國也說不定會將他們交出來,保證韓國的安全。
所以在這一點而言,王齕以及王陵最終選擇眼下正在“舔傷口”的秦國。
而因為秦國同樣不拒絕外國客卿的存在,王氏兄弟相信,隻要自己能夠加入到秦國,那麽在幾年或者是長一些的時間,說不定會讓他們王氏家族得到不少的提升。
下定了這樣的決心之後,王齕以及王陵帶著族人離開了趙國晉陽,而前往秦國謀求發展。
他們一族的落腳點,很有可能就是頻陽東鄉,也就是王翦出生的地方。
而在之後的十多年時間,王氏兄弟以及一些王家族人在秦國拚搏的時候,王翦成為了王氏家族的新人,降生到這個世界。
張嘉師對於王齕、王陵以及王翦之間的關係很好奇。
王離則是想了想之後說道:“兩位王老將軍是大父(爺爺,也就是王翦)的族叔。”
張嘉師一想,也就了然了。因為王翦在秦國也算是仕途一帆風順,若是沒有強力人物的支持,恐怕王翦想要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統領一軍,無疑是很困難的事情。
畢竟白起即使是秦國的軍神,但是其功績在初期,也是一刀一槍拚搏出來的。
而王家當其時為何從趙國離開,而前往投靠秦國,很有可能與趙武靈王的犯二行為有一定關係。
趙武靈王作為讓趙國正式躋身戰國七雄的強國之列(趙肅侯:……)的趙國名君,其無論是領軍作戰能力,亦或是處理政務的能力,都算是一流之列。
但是,趙武靈王在其儲君方麵的安排,卻在後世為人詬病:
趙武靈王五年(公元前321年),他迎娶韓女為夫人。她為趙武靈王生下了長子公子章,立為太子。後來,韓夫人去世。
趙武靈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趙武靈王遊大陵。一天,他夢見一個少女鼓琴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苕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趙武靈王對夢中少女十分留戀,在酒宴的時候就把這個夢向大家說了,還具體地描繪了少女的形象。吳廣聽說後,覺得趙武靈王說的少女太象自己的女兒孟姚了。於是就把孟姚獻給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非常寵愛孟姚,趙人稱之為吳娃。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她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後吳娃生下一子,名何。
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前301年),吳娃卒。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裏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王子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何雖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武靈王也很愛他。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則自稱為主父。趙武靈王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隻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
趙武靈王讓趙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但是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何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經過三年的聽政,趙王何已經很懂得治國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王何時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隻是由於自己對吳娃的愛,而廢掉了公子章。與吳娃的美貌聰穎一樣,韓夫人的賢惠持重也曾經深為趙武靈王所著迷。如今,趙武靈王最心愛的兩個女人都去世了,不能與自己分享曆代趙國國君都未曾達到的至高榮譽了。對於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兒子,趙武靈王希望他們都能分享自己創造的無上偉業,尤其是公子章。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後,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賢惠的韓夫人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會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個填補自己愧疚之情的辦法。
公子章比趙王何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時,不到十五歲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指揮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勝利。此後,公子章多次隨從趙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strong>.</strong>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相公子章,時常表示對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禮本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在被趙武靈王任命為廢太子章的相後,田不禮認為機會來了。田不禮對趙武靈王的廢長立幼的做法很憤慨,經常以立長乃天經地義、人間正道的說辭影響公子章。公子章被廢後,對王位本已經心如死灰,但田不禮不斷煽風點火,公子章又聯想到趙武靈王對自己及母親是如此的絕情,那點死灰竟又複燃了。
趙武靈王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王何的幾乎一樣。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愛,趙王何雖有隱憂,但卻不便明言。肥義也覺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趙武靈王的心情,心想,公子章被無辜廢掉太子位,失去為王的機會,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待也算是他的彌補之意吧,便也不深計較。朝中的許多大臣們見公子章又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厚愛,以為趙武靈王又有什麽新的打算,便暗中與公子章來往。公子章對權力本不陌生,見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胸中的理想和抱負止不住地向外湧。公子章要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王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趙武靈王畢竟正值四十六歲的壯年,在攻滅中山、趕走林胡、消化樓煩後,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理想。此時的趙國由於沒有參與中原國家的混戰,實力最強,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的混戰,此時已不是趙國的對手。趙武靈王在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後,還要做中原的霸主。為了實現他心裏的這個偉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奪回王位,重做趙王。在自己主動放棄王位,禪讓趙何以後,趙武靈王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趙何在肥義的輔佐下,名正言順地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趙武靈王最初的二元政治的設想失敗了。盡管趙王何是趙武靈王親自立為王的,但權力與名位遠去的痛苦讓趙武靈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榮譽的趙武靈王有些不甘寂寞了。潛意識中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來越明晰,說到底,就是要奪回自己曾經放手的權力。
趙武靈王把要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同肥義說了,肥義不同意。起初,肥義以為立公子章為代王是趙武靈王的過分溺愛。但慢慢的,肥義明白了趙武靈王的真實用意。肥義是個忠厚能幹的胡人後裔,他的想法是,自己是國家的相,那麽就要為國家負責,自己是趙王何的老師,那就要對趙王何負責。在過去的四年裏,肥義精心輔佐趙王何,使趙王何已經很得王的精髓。肥義為趙王何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勢力範圍,趙王何的羽翼已成。根據肥義的觀察,趙王何是個與他父親一樣渴望榮耀的人,如果趙國再出現一個王的話,不管是誰,趙王何都不會容許,趙國必然要有一場血戰。事實上,肥義也正是以鐵血來教育趙王何對待王權的態度,決不允許任何人對王權有所覬覦。王權不穩,國家必亂,這裏不隻是一個個人榮辱的問題。肥義對趙武靈王雖然很有感情,但國家大義卻不允許他支持趙武靈王的悖逆。支持趙武靈王的想法就等於將趙國分成了三部分。公子章的能力,肥義是深深知道地,對於公子章暗借羽翼,肥義也是了解的。公子章一旦為代王,立即就會有大批的臣民歸附他。趙武靈王就更不用說了。肥義對趙武靈王的拒絕也采用了冠冕堂皇之詞,以國無二日、百姓方寧來明說立公子章為代王的不可,同時暗示趙武靈王重新執政這個想法的危險性。趙武靈王悻悻而去。
肥義在送走趙武靈王後,就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向趙王何講了。趙王何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與肥義商議了對策,趙王何的一切外事由肥義代辦,命令可靠的胡人將領信期日夜守護趙王何。這個時候,公子成與大臣李兌聽說趙武靈王代公子章討封不成後來見肥義,表達了對趙王何處境的憂慮,表明願為王效勞。宗室重臣陽文君趙豹來見,提醒趙王何與肥義早做準備。趙豹與肥義同為趙肅侯時的重臣,與肥義最為交好,但卻不為趙武靈王所喜。李兌為肥義選拔培養的青年才駿。公子成受胡服騎射之挫後,蟄居多年,趙王何即位後,肥義利用公子成在宗室中的影響,為趙王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公子成也為自己能夠東山再起而十分感激趙王何與肥義。肥義讓李兌與公子成移往都城外,拿著趙王何的兵符,準備隨時起兵勤王。讓趙豹坐鎮邯鄲,不許外地軍卒入城。趙王何則嚴控兵符,肥義則注意收集情報、統籌安排。
趙武靈王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被肥義拒絕。肥義拒絕則趙王何更會拒絕。於是,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王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十分怨恨趙王何與肥義,對於父親的默許,公子章決定采取行動。
由於趙豹對邯鄲的防衛很嚴密,趙王何也隻是聽政時才得一見,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下手。趙王何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控製得很嚴,趙武靈王知道趙王何已對自己有所防範。這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誌。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王何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廣宗縣)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沒有辦法,隻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
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王何的事實,再控製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王何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入主父宮後,果然覺得氣氛不對。沒有見到主父,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趙王何,知道趙王何已有所準備。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以快製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王何,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公子章與田不禮暗中養有眾多武士。
趙王何見肥義未歸,而使者又至,知道發生事變。信期逼問使者,果然肥義被殺。信期怒斬使者,率軍包圍主父宮,與公子章和田不禮及其黨徒展開激戰。李兌與公子成很快也率軍趕到沙丘,參與平叛。趙王何的軍隊很快就控製了局麵,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主父納其入。信期、李兌、公子成圍主父宮。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製止。公子成說,以當前之勢,如果請示趙王何,趙王何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親口誅其父兄。如此一來,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為信期、李兌、公子成的罪過。而如果不請示趙王何,自己處置,趙王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不能製止。公子成盡出主父宮人,不許主父出宮。主父欲拚一死,但公子成等人隻圍不戰,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圍在內宮裏,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分割線…………………………………………
趙國著名的“沙丘宮變”,與當其時的太原王家有直接關係。
這一點,張嘉師從與王離的交流當中可以得到一個說法,那就是當其時的公子章,正好是當其時年輕的王齕以及王陵兄弟的上司。
在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之後,趙惠文王(趙王何)對公子章派係的人進行鎮壓,而包括公子成在內的沙丘宮變的主謀者,認為斬草必須要除根,所以他們對公子章一派的人進行打壓。
雖然當其時王齕以及王陵兄弟遠在太遠,但是他們從一些信息渠道當中,知道了沙丘宮變的情況,尤其是公子章以及趙武靈王先後死去之後的消息之後,他們認為自己留在趙國,隻會落得一個淒慘的下場。
他們於是決定帶領其家族的人員,投奔趙國附近的國家,讓家族的成員能夠脫離險境。
而當其時願意收留他們的國家,並不多。
燕國的國君是趙國扶持即位的,若是趙國向燕國索要他們,燕國說不定會將他們交出去。
而在這一個情況下,投奔燕國是很冒險的事情。
而投奔齊國的話,當其時齊國如日中天,他們投奔齊國,不一定會得到齊國的重用,說不定會被齊國國君以一小吏職位閑置,這一個事情,是他們不願意看見的。
投奔魏國,事實上與投奔燕國的情況沒有太大差別。因為正是之前不久,匡章率領齊趙魏三國為首的聯軍,攻破函穀關,若是在這個時候投奔魏國,趙魏兩國交好的情況下,他們也有可能會被魏國送返趙國。
而投奔韓國,雖然算是比較安全,畢竟公子章的生母本身就是趙武靈王的王後,而其則是韓國的公主。
他們打著公子章的下屬旗號,投奔韓國,很有可能會得到韓王的庇護。但是韓國的國力越來越弱,以眼下韓國的情況而言,若是趙國強行施壓的情況下,韓國也說不定會將他們交出來,保證韓國的安全。
所以在這一點而言,王齕以及王陵最終選擇眼下正在“舔傷口”的秦國。
而因為秦國同樣不拒絕外國客卿的存在,王氏兄弟相信,隻要自己能夠加入到秦國,那麽在幾年或者是長一些的時間,說不定會讓他們王氏家族得到不少的提升。
下定了這樣的決心之後,王齕以及王陵帶著族人離開了趙國晉陽,而前往秦國謀求發展。
他們一族的落腳點,很有可能就是頻陽東鄉,也就是王翦出生的地方。
而在之後的十多年時間,王氏兄弟以及一些王家族人在秦國拚搏的時候,王翦成為了王氏家族的新人,降生到這個世界。
張嘉師對於王齕、王陵以及王翦之間的關係很好奇。
王離則是想了想之後說道:“兩位王老將軍是大父(爺爺,也就是王翦)的族叔。”
張嘉師一想,也就了然了。因為王翦在秦國也算是仕途一帆風順,若是沒有強力人物的支持,恐怕王翦想要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統領一軍,無疑是很困難的事情。
畢竟白起即使是秦國的軍神,但是其功績在初期,也是一刀一槍拚搏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