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師期待著刺客的出現,但是他自己仿佛是忘記了一個事情,那就是他帶來的那些護衛人員,可不會什麽都不做。<strong>.</strong>尤其是馭勇這個兼職護衛隊長的大秦帝國郎中令。
馭勇在知道了村子確實有問題之後,首先抽出了自己手中握持的那一把刀身有些弧度,但是刀背也有一定厚度的長刀,大聲說道:“來十個人,跟我上!!!”
看到了這麽一幕的張嘉師,迅速張了張嘴巴,打算說些什麽。但是到最後,當馭勇跟審食其等人匯合在一起,返身殺向雍齒以及這些刺客之後,他最後還是決定什麽都不說了。
因為事情發展到這麽一個地步,想要說些什麽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在隨後,村莊裏麵的慘叫聲,不斷地響起……
張嘉師很清楚,馭勇麾下的這些劍手,是對大秦帝國絕對忠誠的護衛,他們本身就是在戰爭中被陳平下令情報組人員,挑選收養的戰爭孤兒。
而這一個情況,事實上在張嘉師沒有發動西征遼西之前,就已經準備的。
而這些被挑選,學武天賦不錯,同樣根骨也上佳的孤兒,則是被墨家培訓,然後成為大秦帝國郎中軍團當中的劍手精銳。
……
在張嘉師與墨家進行合作之後,自然是需要對墨家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夠放心的。
在曆史當中,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係,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麵,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钜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麵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誌)等。
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墨家創始人墨子,有可能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而《墨子》成為了墨家的傳世學說根本的同時,也是理解墨子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基礎: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中。墨家主張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反對任人唯親,它說,做官的不能永遠都是高貴的,老百姓也不能永遠都是下賤的。它主張從天子到下麵的各級官吏,都要選擇天下的賢人來充當。墨子反對統治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聲援被侵略的國家,並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義。墨子對統治者過的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極為反感,主張對統治者要進行限製。對死人的葬禮,墨子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這些客觀上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墨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愛》、《親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人們不分貴賤,都要互愛互利,這樣社會上就不會出現以強淩弱、以貴欺賤、以智詐愚的現象。國君要愛護有功的賢臣,慈父要愛護孝順的兒子。人們處在貧困的時候不要怨恨,處在富有的時候要講究仁義。對活著的人要仁愛,對死去的人要哀痛,這樣社會就會走向大同。墨子的倫理思想雖然抹殺了階級性,帶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卻是廣大勞動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壓迫、呼喚自由的心聲。
《墨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貴義》、《尚同》、《天誌》、《明鬼》、《墨經》諸篇中。墨家哲學思想的最大貢獻是認識論。墨子主張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聞知“是傳授的知識,“說知“是推理的知識,“親知“是實踐經驗的知識。這就否定了唯心主義的先驗論。
為此,墨子在認識論方麵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說: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說出了墨子還反對儒家鼓吹的“天命論“,他不相信“天命“的存在,他提倡“尚力“。在“名“、“實“關係上,墨家認為“名“必須服從“實“,沒有“實“作基礎,“名“就是虛假的。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但是,墨子又相信“天誌“,他認為天有意誌,天能賞善罰惡,愛人憎人。他還論證了鬼神的客觀存在,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這說明墨家的唯物論思想還有缺陷,還不徹底。
《墨子》的邏輯思想,主要反映在《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6篇中,這主要是後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經》中,後期墨家提出了“辯“、“類“、“故“等一套完備的邏輯概念。在《小取》篇中論述了辯論的作用,即辯論是要分析是非的區別,審查治亂的規律,弄清同異的所在,考察名實的道理,判別利害,解決疑似。還闡述了辯論的幾種方式,對推理的研究也甚為精細。後期墨學建立了相當嚴謹完整的邏輯理論,在中國邏輯思想發展史上起了開創作用,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直到今天,它仍是人們學習中國邏輯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墨子》的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等篇中。由於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所以它的軍事理論主要是積極的防禦戰術,這雖然不及兵家的軍事思想全麵深刻,但它卻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理願望。
而從《墨子》的大部分思想而言,尤其是軍事思想,很多方麵都影響了墨家之後的發展態勢。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誌、明鬼,一方麵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麵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
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三表即:
一:“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以曆史記載的古代聖王的曆史經驗為依據。
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以眾人的感覺經驗為依據。
三:“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
“三表”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麵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範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但是根據考古發現最後一代在晚清出現,抗夷而全部滅亡。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最後一代钜子留下遺書,此位钜子隻剩兩名弟子,一外放一內傳,外放弟子遠行立業,內傳弟子封閉了此隱靈秘府。
……
而墨家則是有幾個典故,說明了他們收到墨子思想影響很深遠的情況:
第一個是腹?殺子:
有個很有名望的墨家叫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說:“先生的年歲大了,也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他了。先生在這件事情上要聽我的。腹?回答說:“墨家的法規規定:‘殺人的人要處死,傷害人的人要受刑。’這是用來禁絕殺人傷人,是天下的大義。君王雖然為這事加以照顧,讓官吏不殺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規。腹?沒有答應秦惠王,就殺掉了自已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忍心割去自已所偏愛的而推行大義,腹?可稱得上大公無私了。
第二個是孟勝殉城:墨家有一任钜子是孟勝,在楚國貴族陽城君的手下工作。陽城君下令孟勝帶領墨家幫助他守城,並且把璜玉分成兩半,做為符節。陽城君自己拿了一塊,給孟勝另外一塊,並定下了約定:“如果有人來接管封地,必須出示符節,如果符節符合(能夠完整地拚合在一起),就表示是我的指令。(不然就不是)”
後來楚王死了,群臣圍攻追殺吳起,在楚王的葬禮上動了刀槍,陽城君也參與了這次行動。
之後楚國要追究責任,陽城君就逃亡了,楚國要收回陽城這塊封地,楚國派大軍包圍了陽城,並派出使者請求收回封地。楚國派人來收回封地的人沒有陽城君的那塊璜玉,於是孟勝說:“接受別人的封地,與別人有符節約定。今天要收回封地,但是沒有收到符節。但是依照我的能力無法阻止我守住陽城,為了遵守信義,幫助陽城君守城,看來我不死於陽城是不可能的了。”孟勝的弟子徐弱勸阻孟勝說:“就算死,如果對陽城君有益也就算了,但是這樣做,不但對陽城君無益,還會斷絕墨家組織,我認為是不可以的。”孟勝說:“不會的。我和陽城君,我是他的老師;即使不算他的老師,我也是他的朋友;即使不算他的朋友,我也是他的手下。如果我不死,那麽以後拜見良師時就不會來找墨者了,結拜好友也不會來找墨者了,聘請好員工也不會來找墨者了。我是為了行墨者的道義而死,為了讓墨家能繼承事業,我將钜子的位置讓給在宋國的田襄子。田襄子是一位賢能的人,一定可以帶領墨家強大,這樣怎麽怕墨家斷絕,墨者絕世呢?”徐弱說:“聽了老師你的話,我受益匪淺,那麽就請我先死為你在黃泉開道吧。”於是衝出去和楚軍搏鬥,死後讓墨者們將自己的頭顱送回到孟勝的前麵。孟勝派遣了兩個手下帶人衝出重圍,要將钜子的令牌穿送到田襄子那裏。
而陽城被楚軍圍困,孟勝死了,他的弟子追隨他一起赴死的有一百八十人。衝出去的人中有兩個人終於見到了田襄子,並且把钜子令牌和孟勝的指令(傳钜子位於田襄)交給了田襄子,準備回去楚國和追隨孟勝殉葬。田襄子製止他們說:“孟勝子已經把钜子的位子傳給我了,你們要聽我的,不要回去。”但是那兩個人還是回去殉葬了。墨者認為不聽钜子的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如果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而沒有信仰的指導),一定達不到墨家這種境界。今世的治理方法,大多都是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這樣像墨家的(崇高的境界)事情就不會出現,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
而同時,墨家對儒家的學說是以批評態度的,這一點,在幾個方麵相當明顯:
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結果“天鬼不悅”;儒家堅持厚葬,特別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喪,浪費了底層民眾的財富和精力;儒家“盛為聲樂”,一直的迷信禮樂治民,“為之過也”,結果隻是少數貴族奢侈享受;儒家主張宿命論,造成民眾怠惰順命,荒廢此生。儒家鑽倫理學的牛角尖,行為滑稽,用辭不當,還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儒家“親親有術”,是包裝著重親的皮,因人廢行。隻對關係好的親戚判定其為親戚。
在墨家當中,兼愛是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
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但是墨家的兼愛同樣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慘鬥。儒家對此目的其實也是支持的,兼的內容重點在勸愛且禁惡。
……
但是在眼下的張嘉師影響之下,墨家在經過因為大秦帝國的相應對策而不得不再次整合在一起的墨家,與張嘉師進行合作之後,則是重新煥發了它的生機。
馭勇在知道了村子確實有問題之後,首先抽出了自己手中握持的那一把刀身有些弧度,但是刀背也有一定厚度的長刀,大聲說道:“來十個人,跟我上!!!”
看到了這麽一幕的張嘉師,迅速張了張嘴巴,打算說些什麽。但是到最後,當馭勇跟審食其等人匯合在一起,返身殺向雍齒以及這些刺客之後,他最後還是決定什麽都不說了。
因為事情發展到這麽一個地步,想要說些什麽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在隨後,村莊裏麵的慘叫聲,不斷地響起……
張嘉師很清楚,馭勇麾下的這些劍手,是對大秦帝國絕對忠誠的護衛,他們本身就是在戰爭中被陳平下令情報組人員,挑選收養的戰爭孤兒。
而這一個情況,事實上在張嘉師沒有發動西征遼西之前,就已經準備的。
而這些被挑選,學武天賦不錯,同樣根骨也上佳的孤兒,則是被墨家培訓,然後成為大秦帝國郎中軍團當中的劍手精銳。
……
在張嘉師與墨家進行合作之後,自然是需要對墨家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夠放心的。
在曆史當中,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係,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麵,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钜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麵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誌)等。
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墨家創始人墨子,有可能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而《墨子》成為了墨家的傳世學說根本的同時,也是理解墨子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基礎: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中。墨家主張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反對任人唯親,它說,做官的不能永遠都是高貴的,老百姓也不能永遠都是下賤的。它主張從天子到下麵的各級官吏,都要選擇天下的賢人來充當。墨子反對統治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聲援被侵略的國家,並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義。墨子對統治者過的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極為反感,主張對統治者要進行限製。對死人的葬禮,墨子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這些客觀上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墨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愛》、《親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人們不分貴賤,都要互愛互利,這樣社會上就不會出現以強淩弱、以貴欺賤、以智詐愚的現象。國君要愛護有功的賢臣,慈父要愛護孝順的兒子。人們處在貧困的時候不要怨恨,處在富有的時候要講究仁義。對活著的人要仁愛,對死去的人要哀痛,這樣社會就會走向大同。墨子的倫理思想雖然抹殺了階級性,帶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卻是廣大勞動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壓迫、呼喚自由的心聲。
《墨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貴義》、《尚同》、《天誌》、《明鬼》、《墨經》諸篇中。墨家哲學思想的最大貢獻是認識論。墨子主張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聞知“是傳授的知識,“說知“是推理的知識,“親知“是實踐經驗的知識。這就否定了唯心主義的先驗論。
為此,墨子在認識論方麵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說: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說出了墨子還反對儒家鼓吹的“天命論“,他不相信“天命“的存在,他提倡“尚力“。在“名“、“實“關係上,墨家認為“名“必須服從“實“,沒有“實“作基礎,“名“就是虛假的。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但是,墨子又相信“天誌“,他認為天有意誌,天能賞善罰惡,愛人憎人。他還論證了鬼神的客觀存在,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這說明墨家的唯物論思想還有缺陷,還不徹底。
《墨子》的邏輯思想,主要反映在《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6篇中,這主要是後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經》中,後期墨家提出了“辯“、“類“、“故“等一套完備的邏輯概念。在《小取》篇中論述了辯論的作用,即辯論是要分析是非的區別,審查治亂的規律,弄清同異的所在,考察名實的道理,判別利害,解決疑似。還闡述了辯論的幾種方式,對推理的研究也甚為精細。後期墨學建立了相當嚴謹完整的邏輯理論,在中國邏輯思想發展史上起了開創作用,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直到今天,它仍是人們學習中國邏輯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墨子》的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等篇中。由於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所以它的軍事理論主要是積極的防禦戰術,這雖然不及兵家的軍事思想全麵深刻,但它卻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理願望。
而從《墨子》的大部分思想而言,尤其是軍事思想,很多方麵都影響了墨家之後的發展態勢。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誌、明鬼,一方麵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麵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
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三表即:
一:“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以曆史記載的古代聖王的曆史經驗為依據。
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以眾人的感覺經驗為依據。
三:“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
“三表”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麵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範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但是根據考古發現最後一代在晚清出現,抗夷而全部滅亡。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最後一代钜子留下遺書,此位钜子隻剩兩名弟子,一外放一內傳,外放弟子遠行立業,內傳弟子封閉了此隱靈秘府。
……
而墨家則是有幾個典故,說明了他們收到墨子思想影響很深遠的情況:
第一個是腹?殺子:
有個很有名望的墨家叫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說:“先生的年歲大了,也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他了。先生在這件事情上要聽我的。腹?回答說:“墨家的法規規定:‘殺人的人要處死,傷害人的人要受刑。’這是用來禁絕殺人傷人,是天下的大義。君王雖然為這事加以照顧,讓官吏不殺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規。腹?沒有答應秦惠王,就殺掉了自已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忍心割去自已所偏愛的而推行大義,腹?可稱得上大公無私了。
第二個是孟勝殉城:墨家有一任钜子是孟勝,在楚國貴族陽城君的手下工作。陽城君下令孟勝帶領墨家幫助他守城,並且把璜玉分成兩半,做為符節。陽城君自己拿了一塊,給孟勝另外一塊,並定下了約定:“如果有人來接管封地,必須出示符節,如果符節符合(能夠完整地拚合在一起),就表示是我的指令。(不然就不是)”
後來楚王死了,群臣圍攻追殺吳起,在楚王的葬禮上動了刀槍,陽城君也參與了這次行動。
之後楚國要追究責任,陽城君就逃亡了,楚國要收回陽城這塊封地,楚國派大軍包圍了陽城,並派出使者請求收回封地。楚國派人來收回封地的人沒有陽城君的那塊璜玉,於是孟勝說:“接受別人的封地,與別人有符節約定。今天要收回封地,但是沒有收到符節。但是依照我的能力無法阻止我守住陽城,為了遵守信義,幫助陽城君守城,看來我不死於陽城是不可能的了。”孟勝的弟子徐弱勸阻孟勝說:“就算死,如果對陽城君有益也就算了,但是這樣做,不但對陽城君無益,還會斷絕墨家組織,我認為是不可以的。”孟勝說:“不會的。我和陽城君,我是他的老師;即使不算他的老師,我也是他的朋友;即使不算他的朋友,我也是他的手下。如果我不死,那麽以後拜見良師時就不會來找墨者了,結拜好友也不會來找墨者了,聘請好員工也不會來找墨者了。我是為了行墨者的道義而死,為了讓墨家能繼承事業,我將钜子的位置讓給在宋國的田襄子。田襄子是一位賢能的人,一定可以帶領墨家強大,這樣怎麽怕墨家斷絕,墨者絕世呢?”徐弱說:“聽了老師你的話,我受益匪淺,那麽就請我先死為你在黃泉開道吧。”於是衝出去和楚軍搏鬥,死後讓墨者們將自己的頭顱送回到孟勝的前麵。孟勝派遣了兩個手下帶人衝出重圍,要將钜子的令牌穿送到田襄子那裏。
而陽城被楚軍圍困,孟勝死了,他的弟子追隨他一起赴死的有一百八十人。衝出去的人中有兩個人終於見到了田襄子,並且把钜子令牌和孟勝的指令(傳钜子位於田襄)交給了田襄子,準備回去楚國和追隨孟勝殉葬。田襄子製止他們說:“孟勝子已經把钜子的位子傳給我了,你們要聽我的,不要回去。”但是那兩個人還是回去殉葬了。墨者認為不聽钜子的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如果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而沒有信仰的指導),一定達不到墨家這種境界。今世的治理方法,大多都是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這樣像墨家的(崇高的境界)事情就不會出現,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
而同時,墨家對儒家的學說是以批評態度的,這一點,在幾個方麵相當明顯:
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結果“天鬼不悅”;儒家堅持厚葬,特別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喪,浪費了底層民眾的財富和精力;儒家“盛為聲樂”,一直的迷信禮樂治民,“為之過也”,結果隻是少數貴族奢侈享受;儒家主張宿命論,造成民眾怠惰順命,荒廢此生。儒家鑽倫理學的牛角尖,行為滑稽,用辭不當,還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儒家“親親有術”,是包裝著重親的皮,因人廢行。隻對關係好的親戚判定其為親戚。
在墨家當中,兼愛是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
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但是墨家的兼愛同樣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慘鬥。儒家對此目的其實也是支持的,兼的內容重點在勸愛且禁惡。
……
但是在眼下的張嘉師影響之下,墨家在經過因為大秦帝國的相應對策而不得不再次整合在一起的墨家,與張嘉師進行合作之後,則是重新煥發了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