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師並不是一個精通經濟學的人,甚至是可以算八竅通了七竅——一竅不通。[.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但是經過這麽長的時間,張嘉師還是希望能夠對一些事情做出相應的準備。


    就好比是“常平倉”製度,張嘉師認為這種製度嚴格來說並沒有發揮出其相應的作用,因為即使是在每一個實施“常平倉”製度的時期的相應國家,在其國力強盛時期都會因為很多方麵的因素而導致這種製度出現很多被利用的漏洞,更加不用說在這些國家國力衰弱的時候,“常平倉”製度甚至是可以說形同虛設。


    像是這麽一種情況,甚至是可以說是人的劣根性所導致的。


    毫無疑問,“常平倉”製度算是一種利好的政策,因為以中國曆史上的大部分國家,都是農耕文化為主體的的情況而言,“常平倉”製度有著它相應的必要性。


    但是在來到了這個世界的大秦帝國之後,張嘉師認識到,有些事情根本無法照著後世的經驗來進行相應的安排。


    就好比是漢朝時期的“常平倉”實施方式,就無法套用在眼下的這個情況當中。


    畢竟漢朝時期的常平倉製度,是漢朝時期國力相對鼎盛的時期所進行實施的。而眼下的大秦帝國可以算得上是百廢待興,若是貿然選擇這種方式來作為一種相應情況的應對手段,張嘉師自己都能夠想到會出現什麽樣的問題。


    所以張嘉師希望通過增加相應的消耗糧食的方式,來讓糧食的價格在一定的情況下,都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變動,避免穀賤傷農或者是穀貴傷民的情況出現。


    在《漢書?食貨誌》當中有著這方麵的解說:“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雖然說《漢書?食貨誌》並不是第一部有係統介紹經濟曆史的資料,但是對農戶而言,這一本書無疑是第一部提出相關農耕經濟學相關記載的資料。


    其中,以下的相應內容則是說明了這方麵的記載:


    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裏,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則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


    陵夷至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後禮讓。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裏,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裏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其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好看的小說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嚐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孰自三,餘三百石;下孰自倍,餘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饑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饑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饑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嚐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方今之務,在於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後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畝。一畝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隤其土以附根苗。故其詩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剄,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具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具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裏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挽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辟。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穀皆多其旁田畝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穀多。


    太公退,又行之於齊。至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曰:“歲有凶穰,故穀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人君不理,則畜賈遊於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矣。故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者,利有所並也。計本量委則足矣。然而民有饑餓者,穀有所臧也。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使萬室之邑必有萬鍾之臧,臧繈千萬;千室之邑必有千鍾之臧,臧繈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種餉糧食,必取澹焉。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桓公遂用區區之齊合諸侯,顯伯名。


    以上的內容,明確說出了在《漢書?食貨誌》,其編纂者班固對農耕文化的相關描述,重視以及有著自己相應的見地。


    其中在《漢書?酈食其傳》當中,班固則是明確說出了一句在後世很著名的話:“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


    張嘉師認為,他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大秦帝國同樣是農耕文化立國的這一個事實,他同樣也不希望改變這一點,因為對於大秦帝國雖然在後世有著耕戰製度國家的稱謂,但是本質上,大秦帝國更傾向的是農耕文化而非其他的體製。


    所以,在這一點,張嘉師知道,他在無法改變什麽之餘,更多的隻能在一些方麵進行未雨綢繆或者是改進而已。


    不希望實施禁酒令,也算是張嘉師在這方麵的一種想法。


    在張嘉師的想法中,禁酒令除了會影響他獲取錢財的一種手段之外,還有著對於相應糧食的流通需求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這個時候,除了糧食的食用以及儲備之外,釀酒是用來消耗糧食的另外一種主要方式。


    毫無疑問,假如釀酒有著堅實的基礎,必然會帶動糧食的需求,從而讓糧食的供應得到相應滿足的消費額度。


    這麽一來,農民在這方麵的收入是得到相應保障的。


    但是張嘉師也很清楚人的劣根性,以及假如全國出現大範圍歉收的話,這樣的情況無法滿足他所預想的局麵。


    所以在某個意義上,“常平倉”製度也有著它的必然性。


    隻不過,張嘉師在想到了宋朝時期的“常平倉”製度的曲折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他就不禁搖了搖頭。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宋始置常平倉於京畿。景德三年(1006)後,除沿邊州郡外,全國先後普遍設置。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錢一二萬貫至二三千貫為糴本,每歲夏秋穀賤,增市價三五文收糴,遇穀貴則減價出糶所減不得低於本錢。若三年以上未經出糶,即回充糧廩,易以新糧。在這之後,由於常平積有餘而三司兵食不足,常平錢穀經常被挪移助充軍費。熙寧二年(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倉法遂為青苗法取代,其所積錢穀一千五百萬貫石(包括廣惠倉所積)亦充作青苗錢本,每歲夏秋未熟前貸放,收成後隨兩稅償還,出息各二分。七年,改為一半散錢取息,而一年發散青苗錢本一次,一半減價出糶。九年,各地常平錢物“見在”數增至三千七百三十九萬餘貫石匹兩等。紹興九年(1139)重建常平倉後,恢複糴糶散斂舊法。乾道三年(1167),諸路常平、義倉所積,計有米三百五十七萬九千石,錢二百八十七萬一千貫,其中絕大部分盡是虛數。如信州,帳籍所載為九萬三千石,上報之數為六萬八千石,複經盤量隻有一萬二千九百石。常平倉已經名存實亡。


    在這一種情況下,張嘉師若是設置常平倉製度,恐怕下場也不會比宋朝的情況好到什麽地方去。


    畢竟有些事情可不是張嘉師真的能夠杜絕的。就算是終他在世的時候,“常平倉”製度並不會出現大亂子,但是他不在的話,或者是大秦帝國當其時出現什麽問題的話,恐怕“常平倉”製度隻會養活一大票蛀蟲。


    這樣的情況不是張嘉師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經濟學方麵,張嘉師還是認為在很多方麵滿足相應的供求,反而是一種更好的辦法。


    張嘉師當然也很清楚,他的這種想法也會有相應的問題。但是在這麽一個情況下,大秦帝國能夠得到更多的稅收,而且在一些方麵而言,也能夠做到讓物資流通體係更完善的結果,張嘉師就不會認為這樣的方式會差的到什麽地方去。


    畢竟與之前的統治者而言,張嘉師這個思維方式更趨向發展商業,以農業作為國家根本。


    張嘉師來自後世,以他的思維方式而言,重視商業流通並不是一種壞事,也許重視商業什麽的確實是會引起一些他同樣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發現,但是毫無疑問,就以張嘉師自己認識的後世的情況而言,商業當其時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稅收的重要基礎。


    甚至是可以說,若是大秦帝國能夠大力發展商業,那麽在幾十年之後,大秦帝國在很多方麵的發展必然會比起始皇帝時期的巔峰還要有所進步。


    所以,通過這一次大朝會,張嘉師做出了相應的暗示,那就是若是環境許可,他並不介意商業發展逐漸成為大秦帝國的一個側重點。


    畢竟眼下的大秦帝國情況也不算太好,而他這個大秦帝國的執掌者卻進行就會,無疑是一種不太好的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