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張嘉師知道後來的事情,說不定會對六國餘孽采取強硬的措施進行應對,以絕後患。<strong>.</strong>
畢竟在大秦帝國當其時已經形成一定隱患,甚至是威脅皇族勢力的王氏家族,是田齊的後人,並且據說是齊王田建的直係血脈。
但是毫無疑問,張嘉師不知道這麽一種情況居然會在曆史的車輪下再次回複到他自身的軌跡,讓王氏家族出現,自然也談不上什麽應對手段了。
再者,就算是張嘉師知道了這一點,也不會采取什麽手段,畢竟張嘉師也不認為就算他將一切都扼殺在搖籃甚至是將其先祖都抹殺掉,都不會讓自身已經出現很大問題的大秦帝國能夠躲過此劫。
再說了,就算是張嘉師將王氏家族的先祖扼殺掉又如何,隻要環境合適的話,滅亡一個王氏家族的隱患,都說不定會出現其他權臣家族。這一點張嘉師自然是很清楚。
自古以來,更多的是時勢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時勢。
……
而對於王莽以及王氏家族也是一樣,在原來的曆史當中,正是王氏家族取漢室而代之,繼而更加是讓西漢末期的問題更加尖銳,而這些問題集中在一起爆發,最終造就了西漢以及東漢之間的一次大規模的內部戰亂。
而這一次大規模的內部戰亂當中,一開始反抗王莽為首的新朝的人,並不是依附綠林軍崛起的劉秀,而是在山東地區起事的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侄兒王莽,代漢建立新朝,開始了曆史上有名的新莽殘酷統治。他推行“王田製”、王田奴婢政策、“五均六管”法等一係列所謂“新政”,激化社會矛盾,加重人民負擔,加上連年征戰、災荒頻仍,到天鳳元年(公元14年),已經是“緣邊大饑,人相食”了。
王莽的暴政加速了一連串的農民起義爆發。
天鳳元年(公元14年),琅邪海曲(今山東日照境內)人呂母起義,聚眾數萬人。天鳳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縣境)人王匡、王鳳“綠林軍”起義,不久發展到五萬人。
樊崇同樣也是崛起於這一段時間當中,天鳳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城陽國的莒縣(今山東莒縣)聚眾一百多人起義。他自號“三老”,率部轉戰泰山,不斷襲擊官軍,隊伍發展到一萬餘人。
不久,琅邪人逄安、東海人徐宣等相繼起義,率隊歸附,前後不足一年時間,樊崇領導的起義隊伍就擴大到數萬人。他們規定簡單明了的紀律:“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他們也沒有繁文縟節,“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所定官位、爵號也沿用西漢時期最低級的地方小吏的名份,“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史,泛相稱曰巨人”。(.無彈窗廣告)表現農民起義的純樸而簡單的目的。
樊崇起義後,先後與王莽探湯侯田況、太師羲仲景尚等所部多次大戰,殲敵萬餘人。地皇二年(21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等率10多萬官軍圍剿起義軍。樊崇率部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迎戰。因怕起義軍與官軍混在一起不易識別,樊崇下令義軍士兵一律將眉毛染成紅色,從此,便有了“赤眉軍”。
當時,赤眉軍軍紀嚴明,而王匡、廉丹的官軍卻四處擄掠百姓,關東地區民眾都心向著赤眉軍,“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的歌謠到處傳唱。兩軍交戰後,王匡、廉丹的官軍被打得四處潰逃,死傷萬餘人。赤眉軍乘勝猛追,於無鹽(今汶上境)再次激戰,殺死廉丹,趕跑王匡,消滅官軍10多萬。此後,樊崇揮師南下,連攻彭城(今江蘇徐州)、沛郡(今安徽濉溪)、汝南(今河南上蔡)、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連戰連捷。接著,再向東下魯城(今山東曲阜),向西破濮陽(今河南今縣)。前後5年,樊崇率赤眉軍艱苦奮戰,基本上消滅了王莽新朝在華東、中原的主力部隊,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了貢獻。
雖然說與赤眉軍同一時期的綠林軍以及其成立的更始政權是王莽的新朝滅亡的最大功臣。但是若非赤眉軍的出現以及擊敗了王莽麾下的幾支主力部隊,昆陽之戰到底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更不用說在之後,綠林軍攻破常安(即長安,王莽建立新朝之後,將長安改名為常安),誅殺了王莽為首的王氏家族以及其黨羽。
而同樣的,若非是樊崇以及赤眉軍的出現,劉秀想要輕鬆取得河北地區,奠定東漢王朝的基礎,恐怕也有很大的難度。畢竟在昆陽之戰之前,河北地區的新朝大軍很多都已經被樊崇的赤眉軍以及以銅馬軍為首的河北義軍先後擊潰,導致了新朝在河北地區的控製力迅速消亡,而當其時的河北義軍各行其是,並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號令,同樣也是劉秀能夠迅速奠定根基的原因所在。
更始元年(23年),王莽新朝滅亡,更始皇帝劉玄在綠林軍的擁立下即位並遷都洛陽。不久,劉玄就派使招降樊崇和赤眉軍。樊崇表示歸附更始政權,與20多名赤眉軍領袖在洛陽受封列侯。赤眉軍也與更始官軍聯合作戰,連獲大捷,兵力擴大到30營、30多萬人。
但是,隨著政權的穩固,劉玄開始背叛擁其為帝的農民起義軍,並派兵襲擊赤眉軍後方,樊崇遂與劉玄政權決裂。他決定立15歲的漢宗室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更始三年(建世元年,25年),赤眉軍建立了以劉盆子為皇帝的政權,樊崇被任為禦史大夫。同年九月,赤眉軍攻下長安(今西安),推翻劉玄政權,處死劉玄,劉盆子入居長樂宮,樊崇率百萬大軍據守長安大街小巷。一時間,兵士歡欣,百姓鼓舞,到處都是升平景象。然而,這種狀況隻維持了極短的時間。
幾乎與赤眉軍建立政權同時,漢宗室、南陽豪族劉秀也建立了東漢王朝,稱光武帝。他不僅大肆糾合地主、貴族勢力,而且分化、削弱農民起義隊伍。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在劉秀與地方貴族的封鎖和連年戰爭破壞下,由於劉玄舊部和關中豪強武裝夾擊,長安糧絕,境況困苦。赤眉軍士兵多是山東人,此時思鄉心切,而且紀律也日益渙散,事故迭出。為了擺脫困境,樊崇於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被迫退出長安。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在與漢將鄧禹、漢中郡守延嶺、更始政權的將軍李寶所部連續苦戰後,僅以20萬人突出長安東返。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以佯敗誘敵之計敗鄧禹、馮異軍於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北)。三月,樊崇率軍進抵湖(今河南靈寶境)、崤底(今河南澠池境),遭到劉秀派遣的大將鄧禹、馮異的接連攻擊,損失慘重。接著,在宜陽又遭到劉秀親自率領的大軍的截擊,大部被殲,劉盆子、樊崇等被迫投降,赤眉軍的反抗鬥爭,也因此而告失敗。同年,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逄安等再度起義,結果失敗被劉秀殺害。
可以說,樊崇此人算得上是新朝變亂的曆史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存在。但是因為其相對而言缺乏遠見,並沒有一種建立固定控製區發展勢力的思維,在前期更是以流動的方針進行作戰,導致了其在很多方麵的後續根本缺乏相應的準備。
若是樊崇采取的是一種穩健的作戰方針,那麽對於之後的事情而言,就是一種很大的變化基礎。
當然,流動作戰的戰術並不是一無是處,就以很多方麵而言,若非是樊崇采取流動作戰方針,恐怕他們在一開始就缺乏與新朝正規軍進行正麵抵抗的力量,最終落得一個慘淡下場。
………………………………………………分割線…………………………………………
而這個世界的樊崇,則是因為王莽黨羽之一,當其時的齊郡郡守因為討好王莽,決定在其管轄地區發行寶貨,結果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淒慘下場。
因為寶貨的實際價值基本上為零,本來隻不過是一個縣學導師的樊崇,根本無力使用這些寶貨購買米糧,養家活口。
在經曆了短暫而悠長的三個月時間之後,樊崇的妻子兒女,甚至是其年邁的母親,相繼餓死。
樊崇雖然沒有在這一次大變故當中死去,但是他投奔到當其時的起兵反抗齊郡郡守的即墨城城守竇融的麾下,加入到反抗王莽暴政的隊列當中。
……
竇融,同樣是一個著名的曆史名臣,劉秀對其有著相當高的評價:“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
竇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新莽末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新莽末曾從王匡鎮壓綠林、赤眉,拜波水將軍。後歸劉玄,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
光武帝即位,遂決策歸漢,授職涼州牧,從破隗囂,封安豐侯。而“竇融歸漢”也成為後世的著名典故。後入朝,曆大司空、將作大將,行衛尉事。晚年因家族子弟放縱不法而遭到責讓。
永平五年(62年),竇融去世,年七十八歲,諡號“戴”。
而在曆史上,竇融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竇氏家族的奠基人。若非是竇融投效劉秀,恐怕竇氏家族的輝煌必然失色不少。
光武帝劉秀對竇融的信任,他的官職不斷升遷,先後任冀州牧、大司空、衛尉,位列三公。他的兄弟子侄也都飛黃騰達,其子竇穆娶了內黃公主為妻,任城門校尉;竇穆的兒子竇勳娶沘陽公主為妻;竇融的侄子竇固娶涅陽公主為妻,以黃門侍郎襲其父爵為顯親侯,後遷任中郎將,奉車都尉。竇融的堂侄竇林為護羌校尉,鎮守邊關。
當時,竇氏家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人俸祿各二千石,供驅使的奴婢數以千計,在洛陽城裏,他們祖孫三代的豪華府第相連,雒陽城中的士族無人能比。
劉秀的兒子劉莊即位後,采取了嚴曆的抑製豪強士族、功臣勳舊及外戚集團的政策。首先是竇融的侄子護羌校尉竇林獲罪被誅,竇融因之受到漢明帝的嚴曆斥責,並被免了衛尉一職,回家養病。
而此時他的兒子竇穆仍不知檢點,為了滿足貪欲,假造陰太後旨意,勾結執法官史,占據他人的封地,漢明帝大怒,竇氏全族受到株連。這一年竇融病死了,竇穆和兒子竇勳死在獄中。竇氏家族遭到沉重打擊。
直到竇固得到了漢明帝劉莊的寵信之後,竇氏家族才再次有所起色。
竇固(?—88年),字孟孫。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東漢時期名將,竇融之侄。年少時因娶光武帝劉秀女涅陽公主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他好讀書,喜愛兵法。世襲父親顯親侯爵位,曾任中郎將,與馬武擊破燒當羌。因受堂兄竇穆不法罪而遭受牽連,被禁錮十年。
若非竇固為漢明帝劉莊的親妹夫,恐怕竇固的處罰不會這麽輕。
永平十六年(73年),任奉車都尉,與耿秉等分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奪取伊吾盧,設置了宜禾都尉,並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最終使西域諸國重新歸附。次年,率軍耿秉等擊降車師,又建議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
漢章帝劉炟繼位後,征召竇固為大鴻臚,曆任光祿勳、衛尉等職,食邑累增至一千三百戶,每有軍政要事,章帝都會征求竇固的意見。章和二年(88年),竇固去世,諡號文。
畢竟在大秦帝國當其時已經形成一定隱患,甚至是威脅皇族勢力的王氏家族,是田齊的後人,並且據說是齊王田建的直係血脈。
但是毫無疑問,張嘉師不知道這麽一種情況居然會在曆史的車輪下再次回複到他自身的軌跡,讓王氏家族出現,自然也談不上什麽應對手段了。
再者,就算是張嘉師知道了這一點,也不會采取什麽手段,畢竟張嘉師也不認為就算他將一切都扼殺在搖籃甚至是將其先祖都抹殺掉,都不會讓自身已經出現很大問題的大秦帝國能夠躲過此劫。
再說了,就算是張嘉師將王氏家族的先祖扼殺掉又如何,隻要環境合適的話,滅亡一個王氏家族的隱患,都說不定會出現其他權臣家族。這一點張嘉師自然是很清楚。
自古以來,更多的是時勢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時勢。
……
而對於王莽以及王氏家族也是一樣,在原來的曆史當中,正是王氏家族取漢室而代之,繼而更加是讓西漢末期的問題更加尖銳,而這些問題集中在一起爆發,最終造就了西漢以及東漢之間的一次大規模的內部戰亂。
而這一次大規模的內部戰亂當中,一開始反抗王莽為首的新朝的人,並不是依附綠林軍崛起的劉秀,而是在山東地區起事的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侄兒王莽,代漢建立新朝,開始了曆史上有名的新莽殘酷統治。他推行“王田製”、王田奴婢政策、“五均六管”法等一係列所謂“新政”,激化社會矛盾,加重人民負擔,加上連年征戰、災荒頻仍,到天鳳元年(公元14年),已經是“緣邊大饑,人相食”了。
王莽的暴政加速了一連串的農民起義爆發。
天鳳元年(公元14年),琅邪海曲(今山東日照境內)人呂母起義,聚眾數萬人。天鳳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縣境)人王匡、王鳳“綠林軍”起義,不久發展到五萬人。
樊崇同樣也是崛起於這一段時間當中,天鳳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城陽國的莒縣(今山東莒縣)聚眾一百多人起義。他自號“三老”,率部轉戰泰山,不斷襲擊官軍,隊伍發展到一萬餘人。
不久,琅邪人逄安、東海人徐宣等相繼起義,率隊歸附,前後不足一年時間,樊崇領導的起義隊伍就擴大到數萬人。他們規定簡單明了的紀律:“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他們也沒有繁文縟節,“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所定官位、爵號也沿用西漢時期最低級的地方小吏的名份,“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史,泛相稱曰巨人”。(.無彈窗廣告)表現農民起義的純樸而簡單的目的。
樊崇起義後,先後與王莽探湯侯田況、太師羲仲景尚等所部多次大戰,殲敵萬餘人。地皇二年(21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等率10多萬官軍圍剿起義軍。樊崇率部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迎戰。因怕起義軍與官軍混在一起不易識別,樊崇下令義軍士兵一律將眉毛染成紅色,從此,便有了“赤眉軍”。
當時,赤眉軍軍紀嚴明,而王匡、廉丹的官軍卻四處擄掠百姓,關東地區民眾都心向著赤眉軍,“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的歌謠到處傳唱。兩軍交戰後,王匡、廉丹的官軍被打得四處潰逃,死傷萬餘人。赤眉軍乘勝猛追,於無鹽(今汶上境)再次激戰,殺死廉丹,趕跑王匡,消滅官軍10多萬。此後,樊崇揮師南下,連攻彭城(今江蘇徐州)、沛郡(今安徽濉溪)、汝南(今河南上蔡)、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連戰連捷。接著,再向東下魯城(今山東曲阜),向西破濮陽(今河南今縣)。前後5年,樊崇率赤眉軍艱苦奮戰,基本上消滅了王莽新朝在華東、中原的主力部隊,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了貢獻。
雖然說與赤眉軍同一時期的綠林軍以及其成立的更始政權是王莽的新朝滅亡的最大功臣。但是若非赤眉軍的出現以及擊敗了王莽麾下的幾支主力部隊,昆陽之戰到底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更不用說在之後,綠林軍攻破常安(即長安,王莽建立新朝之後,將長安改名為常安),誅殺了王莽為首的王氏家族以及其黨羽。
而同樣的,若非是樊崇以及赤眉軍的出現,劉秀想要輕鬆取得河北地區,奠定東漢王朝的基礎,恐怕也有很大的難度。畢竟在昆陽之戰之前,河北地區的新朝大軍很多都已經被樊崇的赤眉軍以及以銅馬軍為首的河北義軍先後擊潰,導致了新朝在河北地區的控製力迅速消亡,而當其時的河北義軍各行其是,並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號令,同樣也是劉秀能夠迅速奠定根基的原因所在。
更始元年(23年),王莽新朝滅亡,更始皇帝劉玄在綠林軍的擁立下即位並遷都洛陽。不久,劉玄就派使招降樊崇和赤眉軍。樊崇表示歸附更始政權,與20多名赤眉軍領袖在洛陽受封列侯。赤眉軍也與更始官軍聯合作戰,連獲大捷,兵力擴大到30營、30多萬人。
但是,隨著政權的穩固,劉玄開始背叛擁其為帝的農民起義軍,並派兵襲擊赤眉軍後方,樊崇遂與劉玄政權決裂。他決定立15歲的漢宗室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更始三年(建世元年,25年),赤眉軍建立了以劉盆子為皇帝的政權,樊崇被任為禦史大夫。同年九月,赤眉軍攻下長安(今西安),推翻劉玄政權,處死劉玄,劉盆子入居長樂宮,樊崇率百萬大軍據守長安大街小巷。一時間,兵士歡欣,百姓鼓舞,到處都是升平景象。然而,這種狀況隻維持了極短的時間。
幾乎與赤眉軍建立政權同時,漢宗室、南陽豪族劉秀也建立了東漢王朝,稱光武帝。他不僅大肆糾合地主、貴族勢力,而且分化、削弱農民起義隊伍。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在劉秀與地方貴族的封鎖和連年戰爭破壞下,由於劉玄舊部和關中豪強武裝夾擊,長安糧絕,境況困苦。赤眉軍士兵多是山東人,此時思鄉心切,而且紀律也日益渙散,事故迭出。為了擺脫困境,樊崇於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被迫退出長安。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在與漢將鄧禹、漢中郡守延嶺、更始政權的將軍李寶所部連續苦戰後,僅以20萬人突出長安東返。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以佯敗誘敵之計敗鄧禹、馮異軍於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北)。三月,樊崇率軍進抵湖(今河南靈寶境)、崤底(今河南澠池境),遭到劉秀派遣的大將鄧禹、馮異的接連攻擊,損失慘重。接著,在宜陽又遭到劉秀親自率領的大軍的截擊,大部被殲,劉盆子、樊崇等被迫投降,赤眉軍的反抗鬥爭,也因此而告失敗。同年,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逄安等再度起義,結果失敗被劉秀殺害。
可以說,樊崇此人算得上是新朝變亂的曆史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存在。但是因為其相對而言缺乏遠見,並沒有一種建立固定控製區發展勢力的思維,在前期更是以流動的方針進行作戰,導致了其在很多方麵的後續根本缺乏相應的準備。
若是樊崇采取的是一種穩健的作戰方針,那麽對於之後的事情而言,就是一種很大的變化基礎。
當然,流動作戰的戰術並不是一無是處,就以很多方麵而言,若非是樊崇采取流動作戰方針,恐怕他們在一開始就缺乏與新朝正規軍進行正麵抵抗的力量,最終落得一個慘淡下場。
………………………………………………分割線…………………………………………
而這個世界的樊崇,則是因為王莽黨羽之一,當其時的齊郡郡守因為討好王莽,決定在其管轄地區發行寶貨,結果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淒慘下場。
因為寶貨的實際價值基本上為零,本來隻不過是一個縣學導師的樊崇,根本無力使用這些寶貨購買米糧,養家活口。
在經曆了短暫而悠長的三個月時間之後,樊崇的妻子兒女,甚至是其年邁的母親,相繼餓死。
樊崇雖然沒有在這一次大變故當中死去,但是他投奔到當其時的起兵反抗齊郡郡守的即墨城城守竇融的麾下,加入到反抗王莽暴政的隊列當中。
……
竇融,同樣是一個著名的曆史名臣,劉秀對其有著相當高的評價:“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
竇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新莽末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新莽末曾從王匡鎮壓綠林、赤眉,拜波水將軍。後歸劉玄,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
光武帝即位,遂決策歸漢,授職涼州牧,從破隗囂,封安豐侯。而“竇融歸漢”也成為後世的著名典故。後入朝,曆大司空、將作大將,行衛尉事。晚年因家族子弟放縱不法而遭到責讓。
永平五年(62年),竇融去世,年七十八歲,諡號“戴”。
而在曆史上,竇融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竇氏家族的奠基人。若非是竇融投效劉秀,恐怕竇氏家族的輝煌必然失色不少。
光武帝劉秀對竇融的信任,他的官職不斷升遷,先後任冀州牧、大司空、衛尉,位列三公。他的兄弟子侄也都飛黃騰達,其子竇穆娶了內黃公主為妻,任城門校尉;竇穆的兒子竇勳娶沘陽公主為妻;竇融的侄子竇固娶涅陽公主為妻,以黃門侍郎襲其父爵為顯親侯,後遷任中郎將,奉車都尉。竇融的堂侄竇林為護羌校尉,鎮守邊關。
當時,竇氏家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人俸祿各二千石,供驅使的奴婢數以千計,在洛陽城裏,他們祖孫三代的豪華府第相連,雒陽城中的士族無人能比。
劉秀的兒子劉莊即位後,采取了嚴曆的抑製豪強士族、功臣勳舊及外戚集團的政策。首先是竇融的侄子護羌校尉竇林獲罪被誅,竇融因之受到漢明帝的嚴曆斥責,並被免了衛尉一職,回家養病。
而此時他的兒子竇穆仍不知檢點,為了滿足貪欲,假造陰太後旨意,勾結執法官史,占據他人的封地,漢明帝大怒,竇氏全族受到株連。這一年竇融病死了,竇穆和兒子竇勳死在獄中。竇氏家族遭到沉重打擊。
直到竇固得到了漢明帝劉莊的寵信之後,竇氏家族才再次有所起色。
竇固(?—88年),字孟孫。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東漢時期名將,竇融之侄。年少時因娶光武帝劉秀女涅陽公主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他好讀書,喜愛兵法。世襲父親顯親侯爵位,曾任中郎將,與馬武擊破燒當羌。因受堂兄竇穆不法罪而遭受牽連,被禁錮十年。
若非竇固為漢明帝劉莊的親妹夫,恐怕竇固的處罰不會這麽輕。
永平十六年(73年),任奉車都尉,與耿秉等分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奪取伊吾盧,設置了宜禾都尉,並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最終使西域諸國重新歸附。次年,率軍耿秉等擊降車師,又建議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
漢章帝劉炟繼位後,征召竇固為大鴻臚,曆任光祿勳、衛尉等職,食邑累增至一千三百戶,每有軍政要事,章帝都會征求竇固的意見。章和二年(88年),竇固去世,諡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