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江漢平原地區的恢複速度相當緩慢,甚至是因為諸多因數而不得不讓張嘉師暫時放棄重新將江漢平原地區的產糧優勢挖掘出來。(.$>>>棉、花‘糖’小‘說’)


    而同樣處於這個困境當中的,還有三個比較大的產糧區。


    第一個是齊國的山東平原區域。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淡水體係的地區,山東平原在曆史上就因為水利的優勢而成為了人類在山東地區發展的基礎。


    像是大汶口石器時代文化,就是主要依靠山東平原的水利優勢發展起來的。


    這一點也像很多地區一樣,人們都是逐水而居的。


    但是現在的山東平原,在很多方麵而言,人口流失程度堪稱大秦帝國之首。


    在某個意義上,這也算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這個地方的持續作戰時間更長,尤其是被項羽席卷大半個齊國之後,這些地區的原住民遭受到很大的損傷。有些地方更加是變成了了無人煙的鬼地方。


    這麽一種情況下,原本憑借鹽田之利而發展起來的齊國地區,眼下變得廢敗不堪,更加不用說這些原來也堪稱富足於天下的土地體係,因為人口流失嚴重,很多良田甚至是荒廢了長達幾年的時間,在這些良田的土地上,甚至還能夠看到野草叢中散落的骸骨。


    這也可以說是戰爭的一種非常負麵的影響。


    而張嘉師因為人力的缺乏,隻能夠暫時將恢複這些土地的耕作體係的計劃暫時推遲。這對於張嘉師而言,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就是這麽多,而大秦帝國很多地方都缺人口,就連張嘉師最為注重的江漢平原區域都因為人手不足而不得不放棄恢複開發,更加不用說相對比較次要的山東平原地區。


    但是張嘉師也沒有完全放棄對齊國故地的相應開發。


    與農田耕作所需要的大量人口相對,張嘉師開發的是齊國故地沿海的天然海鹽區域。


    這個雖然不是說張嘉師治下的大秦帝國的食鹽供應相當缺乏,相反,在再次統一全國之後,張嘉師經過相應的統計,發現了自己這幾年在遼寧郡,商郡,燕郡以及趙郡沿海地區相應開辟,或者是恢複生產的海鹽製造地區的總體鹽產糧,平均下來的數量有相當多的盈餘。


    張嘉師自己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鹽業這種東西的成本以及收益對比可以算是無本生意的範疇。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距離海洋越遠的地區,鹽價越高,主要是受到了運輸成本伴隨著距離的幾何級別增加,不無道理。


    像是以遼寧郡的鹽場生產出來的食鹽,運輸到關中地區之後,即使是張嘉師想要壓低鹽價,都受製於運輸成本而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


    用一個簡單的換算,那就是一石食鹽從遼寧郡運輸到關中,刨除遠程運輸的有可能出現的損耗,在遼寧郡能夠實打實賣出去的一石食鹽,在關中地區的價值提升將會達到三石甚至是四石食鹽本身的價值。


    這也就是說,運費的增加,成為了食鹽價格提升的一個不可忽視甚至是無法避免的重要因素。[]


    張嘉師自己很清楚這個問題,所以在他的相應計劃當中,也有著類似於後世封建王朝在食鹽方麵的規劃。


    ……


    張嘉師的計劃主要有兩個,那就是以運費的成本確定起兩個體係的食鹽售賣範圍。


    第一個體係自然就是海鹽。像是海鹽這種低成本,高產收的產業,一旦運輸成本過高,就算是國家想要壓低偏遠地區的鹽價,都是一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除非國家願意補貼相應偏遠地區的運輸費用。


    然而,對於張嘉師而言,這一點是不太可能做得到的事情。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還是平均鹽價在發售區域的中間值,作為一個基準。


    這一個基準也許需要進行相應而繁多的調整,但是張嘉師自己很清楚一個情況,那就是這個基準應該沒有太大的調整空間。


    畢竟運費這種東西還是比較平均的,若是因為特殊情況而出現運費暴增,這個問題張嘉師暫時還不需要思考應該怎麽做。


    而距離海洋較遠的地區,張嘉師就打算發展起以鹽池以及井鹽開發為基礎的食鹽生產方式。


    雖然相對於海鹽的成本較低的情況而言,開發內陸鹽池以及鹽田,在很多方麵的成本支出要更高。但是一旦刨除了運費高昂的因素,平均下來,這些食鹽的銷售成本會相應較低。


    內陸的人想要吃上食鹽,在古代一直都有著價格相對較高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嚴格來說,也不是一個國家能夠強行幹擾的相應市場規律。在這麽一個情況下,張嘉師打算在內地鹽業生產的相應基礎發展出來之後,再整合整體的生產情況,正式確定對大秦帝國的食鹽銷售的相應調整。


    ……………………………………………………分割線……………………………………


    而張嘉師暫時無力恢複的另外兩個產糧區,一個是以淮河流域為基準的淮河地區,另外一個則是楚國的江東地區。


    淮河地區的發展比較慢,真正有整體開發淮河的時間是鄢郢之戰之後,楚國被迫遷都於郢陳(淮陽)之後的事情。


    在失去了江漢平原之後,郢陳地區作為淮河流域的重要地區,這方麵的糧食產量一直不高。在楚頃襄王遷都郢陳之後,而因為這個地區距離江東還算比較遙遠,楚頃襄王隻能夠發展淮河一帶,就地供應郢陳以及相應地區的糧秣消耗。


    但是,在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之後,楚國從郢陳遷都壽春。


    一來是因為秦軍的威勢逐漸壓迫戰略縱深太小的郢陳,二來是因為淮河地區的開發比較緩慢,在這幾十年將,還需要楚國從江東地區運送不少糧秣才能夠維持相應的消耗。


    所以,這很有可能也就導致了楚考烈王在即位不久,就遷都的主要幾個原因之一。


    當然,楚國並沒有放棄對淮河地區的開發,有一條相應的記載說明了一點:楚頃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患病,熊完逃回楚國。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去世,熊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即位後,以黃歇擔任令尹,將淮北十二縣封給他,號春申君。


    這也就是說,楚考烈王並沒有放棄淮水一帶的開發基礎,而是希望作為令尹的春申君能夠繼續將這個地區的發展基礎鞏固甚至是有所提升。


    當然,這麽一個安排,更多的隻能夠算是便宜了秦國。


    有相應的記載說在公元前230年,秦軍已經攻破了淮陽地區。但是這種資料的確信性不高。


    而作為輔助參考的相應資料是李信進攻楚國的行軍路線:先是向南攻平輿,在河南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然後向北攻鄢(河南許昌鄢陵縣),然後向東南攻郢(郢陳,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最後向西到城父(河南省平頂山市)。


    假如以李信的行軍作戰路線為基準,當其時的郢陳應該是已經謀反的昌文君兄弟的大本營。


    這換一句話說,那就是郢陳這個地區,必然是已經在這一段時間之前,就已經被秦國占有。


    而同樣有相應的資料顯示,昌文君兄弟在李信之前就被當其時的秦王嬴政安排安撫淮上地區的民眾。


    但是有一個治療顯示: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王再次詔令征召王翦,強行起用他,派他去攻打楚國。攻占了陳縣往南直到平輿縣的土地,俘虜了楚王。四月,昌文君,死。


    這一個資料的最大問題是平輿事實上在陳縣(郢陳)的北麵,這也就是說,當其時昌文君很有可能再次坐鎮郢陳,而被王翦擊敗,王翦從平輿一路南下,敗項燕,攻壽春,俘虜楚王負芻,這也比較符合王翦在攻擊楚國的路線軌跡。


    所以,在王翦南下之後,當其時的秦國,正式鞏固了對淮上地區的統治,而楚國對淮上地區的開發成果,更多是被秦國所繼承。


    張嘉師對於淮河流域的開發很有興趣,因為相比起河水以及江水,淮河算得上是比較“聽話”的一條河。在這麽一個情況下,恢複淮河地區的發展,對於張嘉師鞏固楚地的統治有相當的利好因素。


    隻不過,刨除了政治方麵的問題,張嘉師不認為淮河的開發有更多的實際利益,因為對淮河流域的恢複性發展,還需要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這也是張嘉師眼下缺乏的東西。


    ……


    最後一個張嘉師希望發展的重點區域,是江東平原。


    江東平原可以說是真正的水網密集的魚米之鄉。


    而這一片地區的開發時間則是要比起淮河流域要早得多:


    有相應的資料顯示,吳國第一代君主是吳太伯,姬姓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周文王伯父。由於周太王欲傳位給少子季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太伯和仲雍便讓位給三弟季曆,並出逃至荊蠻,號勾吳。吳太伯被後世奉為東吳文化的宗祖。


    周武王戰勝殷紂王以後,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此時的周章已經是吳君,就此仍封於吳。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諸侯。


    這也許是能夠找到的吳國的起源資料之一,而這也說明了,最起碼在這一段時間,江東地區並不是人煙稀少的區域,而是已經開始進行相應的開發。


    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裏(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而前584年,楚國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國大將子反,逃到晉國,由晉出使吳國,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讓他兒子做吳國的行人之官,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吳國開始派兵征伐楚國。


    而子反同時很有可能將中原地區相對較為先進的農耕技術引入吳國,正式確定起吳國的耕作製度,奠定了作為強國的基礎。


    在公元前512年,《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記載,吳王闔廬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光謀欲入郢,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


    四年,伐楚,取六與灊。五年,伐越,敗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吳。迎而擊之,大敗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還。


    在公元前506年,《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記載:九年,吳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吳,夾水陳。吳王闔廬弟夫?欲戰,闔廬弗許。夫?曰:“王已屬臣兵,兵以利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


    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弑昭王,昭王與鄖公奔隨。而吳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讎。


    這些情況說明了吳國已經有了足夠支撐大軍麵對楚國這樣的大國的相應基礎,農業水平也很是先進,甚至是得益於太湖周邊的水利體係而發展起比之中原地區更為優秀的水田網絡。


    可以說,這個地方算得上是一個讓張嘉師都不得不認為得天獨厚的地方。


    但是張嘉師沒有在短期內開發這一片地區的計劃,主要是因為這一片地區的反秦勢力似乎相當深厚。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當初跟隨項梁,項羽起義的人員,主要就是來自這片地區的子弟,若是這一片地區的反秦力量不大的話,恐怕項梁都找不到幾個人來組建部隊。


    所以,張嘉師顧忌這個地方的特殊情況,最後隻能夠繼續讓李勉擔任吳郡太守,希望利用比較懷柔的策略,收複這一片地區的民心。


    ……


    而張嘉師沒有想到的是,李勉的能力雖然不錯,但是直到公元前196年調任為齊郡郡守之前,都無法取得讓張嘉師滿意的結果。


    而在第一次土地改革的五十年期限到來之際,更加是這一片地區再次爆發了大型的反秦起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