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嘉師收複時間相對更長一些,而且也逐漸開始恢複產能的幾個產糧區相對,像是齊國故地的山東平原,楚地的江漢平原以及江東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原來也屬於戰國時期主要產糧區的地方,能夠給張嘉師帶來的幫助固然是等於沒有,甚至還需要牽製住張嘉師以及大秦帝國相當一部分的治理壓力。[.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這麽一個問題對於張嘉師自己而言,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甚至說,這些地區的恢複,需要讓他投入比起很多地區,比如說當初從瘟疫影響下恢複過來的河洛平原位於三川郡的地區,讓這個地方恢複相應的產糧能力以及進行相應的政治體係布置,已經算是牽製了張嘉師在那幾年的相當一部分精力以及大秦帝國的相當一部分資源。


    若不是因為張嘉師自己很是抗拒那種竭澤而漁的方式,張嘉師不認為自己平定天下的時間會比現在要長,說不定若是張嘉師什麽都不管不顧的話,亂世有可能會在公元前204年就結束掉。


    隻不過,張嘉師不喜歡窮兵黷武,對於張嘉師自己而言,他必須要避免窮兵黷武說遭遇到的下場。


    第一個自然是匈奴人的問題。


    在張嘉師原來的世界的曆史上,劉邦在統一天下,建立大漢帝國之後,遭遇到白登山之圍,固然是因為有叛亂的前提,但是漢王朝在初期的國力比之大秦帝國而言,有著天淵之別也是一個方麵的重要因素。


    若是當其時劉邦手中掌握的實力有大秦帝國初步建立的綜合水平,韓王信敢不敢勾結匈奴人反叛,還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自然是窮兵黷武對國力恢複的嚴重阻礙。


    窮兵黷武的出處是《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這一個典故的解釋,則是如下:


    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後、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因此命令軍民在西陵外圍修築一道堅固的圍牆。吳將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陸抗總是不許。等到工事完成;晉軍已經趕到西陵接應步闡,陸抗率軍擊退來援的晉軍,再向西陵發起猛攻,很快攻進城內,將叛將步闡殺死。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敗東吳並不容易,因此對東吳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奪了東吳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軍到東吳邊境,收割了東吳方麵的莊稼,就送絹帛給東吳作抵償,獵獲的禽獸已被吳人打傷,就送還東吳。陸抗明白羊祜的用意,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商。兩人還經常派使者往來,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吳、晉一部分邊境地帶一時出現了和好的局麵。<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孫皓聽說那裏的邊境和好,很不高興,派人責問陸抗。


    陸抗回話說:“一鄉一縣尚且不能沒有信義,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出羊祜很有威德,對他沒有什麽損害。”孫皓聽了,無話可說;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


    陸抗見軍隊不斷出動,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不從事富國強兵,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署不荒怠職守,嚴明升遷製度以激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導官吏,以仁義安撫百姓,反而聽任眾將追求名聲,用盡所有兵力,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這樣,敵人沒有削弱,而我們自己倒象生了一場大病。”


    陸抗還鄭重指出,吳、晉兩國實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獲勝,也得不償失。所以,應該停止用兵,積蓄力量,以待時機。”但是,孫皓對陸抗的這些忠告都聽不進去。後來陸抗去世,晉軍討伐東吳,沿著長江順流東下,勢如破竹,吳國終於被晉所滅亡。


    張嘉師知道,眼下雖然沒有關於窮兵黷武這個典故的解釋,因為陸抗的事跡可是在三國時期才發生的,而眼下這個世界,有沒有三國時期還是一個問題,因為秦朝以及漢朝的曆史已經被他改變麵目全非。而伴隨著劉邦在烏江的自刎,原來的漢王朝已經成為了神馬浮雲。


    當然,這也無法否認,知道這麽一個典故的張嘉師,不希望自己還有更多的爛攤子需要收拾並且進行重建。


    然而,張嘉師真的不得不認為一句話還真的是很有道理,那就是破壞的難度遠比起建設的難度要小得多。


    很多時候,破壞掉很多事情,需要的隻不過是將其付諸一炬,但是想要建設被付諸一炬或者是被毀滅掉的東西,是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最起碼,張嘉師真的無法將已經死去的人們再次複活過來。


    ……


    在張嘉師發動第二次東征,並且取得了相對圓滿的結果,逼死九江王劉邦之後,他麵對原本相對比較富庶的江漢平原地區,在短短不到三四年的時間,就荒廢不少甚至是連人口都無法補充的情況,非常無奈。


    他很清楚江水以及漢水在這個時候的治理能力相對較差,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戰國時期,鄢郢之戰的主要目標根本就不是鄢郢兩地,而是兩地之間所囊括的大片肥沃的平原地區。


    誠然,在白起攻破了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於陳地之後的一段時間,秦國對於鄢郢兩地的恢複,或者說是對於兩地之間的大片平原區域的恢複,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才能夠讓這一片地區成為秦國爭奪天下的另外一個有力保證。


    但是,此消彼長之下,在失去了鄢郢之間的大片肥沃平原地區之後,楚國就失去了跟秦軍爭奪天下的一個重要籌碼。


    因為在失去了江漢平原地區之後,楚國的糧食產量相當缺乏,隻能夠緊急開辟出江東以及淮水一帶的平原區來恢複失去的產糧能力。


    隻不過,有一點很可惜的是,哪怕是在王翦滅楚的時期,楚國的糧食產量都無法恢複到江漢平原地區失守之前的數量。


    這一點從當其時項燕率領的楚軍部隊人數要少於鄢郢之戰當中,楚軍前後調動,堵截白起麾下秦軍的數十萬大軍,兵力上少得多而可見一斑。


    在這麽一個前提下,張嘉師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南郡這個地區作為中國糧倉,事實上已經從楚國已經開始發展。


    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有一句在曆史上很有名的話。那就是“湖廣熟,天下足”。


    這一句話雖然有一定成分的誇張,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那就是這一片地區有天然發展成糧食生產基地的利好因素。


    也許不時會因為氣候轉變而泛濫成災的江水以及漢水,會讓這一片地區變成一片澤國,但是這一種情況相比起總體而言的優勢,稍微有些不足道矣。


    ……


    隻不過,張嘉師固然是越來越看重江漢平原的相對優勢,打算將其發展成一個大型的糧食生產基地。但是張嘉師想到了原來的南郡,衡山郡,長沙郡以及九江郡的相應地區的情況,就很想將劉邦的屍體找出來,然後學伍子胥那樣,將對方的骸骨磨成碎末。


    盡管真的較真起來,很多事情確實是無法完全責怪到劉邦身上,但是無論如何,劉邦的倒行逆施,完全可以說是讓這些地區的恢複,出現了很嚴重的困難。


    因為戰亂以及橫征暴斂而流離失所甚至是死亡的這些地區的人口非常多,在九江郡這一個人口基數本身也不算太多的地區,甚至是差不多可以用十室九空來形容。


    這麽一個情況讓張嘉師鬱悶得想要吐出一口鮮血。


    因為有很多時候,就算是他真的打算將這個地方發展起來,沒有足夠的人手來耕作以及維持住相應的體係運作,這種想法就缺乏實施的基礎。


    大秦帝國因為延綿的戰亂,人口流失以及相應的損失,可不是張嘉師能夠一下子就解決甚至是彌補的短板。


    盡管在雜交糧食方麵的研究上,似乎有了一部分的起色,但是這些產物可不是耕作下去就完全能夠不管不顧的。現在的農耕體係還沒有落後到像是石器時代那樣,刀耕火種。


    可是哪怕張嘉師真的能夠完全將雜交作物的優勢發揮出來又能如何?他可沒有人手遷移去富饒的地區耕作。


    現在的大秦帝國,人口雖然沒有經過相應的統計,但是按照陳平等人的猜測,大秦帝國現今的人口約莫在一千二百萬人左右。這種人口基數比起大秦帝國變亂到來之前的兩千萬多一些,幾乎是損失近半。


    這也就是說,很多地區平均下來,人口要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這麽一個結果,真的是拜劉邦,項羽以及那些意圖恢複六國的餘孽所賜。


    固然,若非是趙高以及胡亥自身的問題,這些人能否蜂擁群起還是一個問題,但是無法否認的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的十幾年的發展態勢,伴隨著這一次長達數年的戰亂,基本上化為烏有。


    這麽一個結果,可真的不是張嘉師自己所能夠改變的。


    就算是張嘉師如何休養生息,恐怕在二十年內,大秦帝國的新一代成長起來之前,這種困境沒有完全改變的可能性。而這種完全改變,還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以大秦帝國鼎盛時期的情況作為對比。


    ……


    張嘉師並沒有在這方麵的猜測有太多的錯誤,在嬴珣親政之後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89年在大秦帝國進行的一次人口普查當中,大秦帝國的人口數量恢複到一千九百萬人,比起大秦帝國在始皇帝統治的鼎盛時期的兩千二三百萬人口,還有一點差距。


    這也算是張嘉師努力了十幾年的結果。


    但是直到那個時候,張嘉師依舊還沒有完全開始進行對江漢平原以及江東平原的進一步開發,隻能夠在每一年的時間,從北麵遷移部分人口,許以相當的優惠,吸引他們開發位於相應地區的新田並且安頓下來。


    這一個情況,一直到公元前195年,才正式開展。


    在公元前197年,張嘉師親自率領八萬大軍,聯合其他三路大軍,合計約二十五萬官兵全麵北上草原。


    在公元前199年在東胡土地上再次被張嘉師大敗的冒頓,不得不率領部分大部落,往北麵遷移,以避張嘉師大軍的鋒芒。隻不過,張嘉師在一個多月後,知道了冒頓並沒有打算跟他在一次進行決戰之後,也沒有太多的想法,而是下令四路大軍分別向龍城進軍。


    張嘉師這種打算,明顯是要迫使冒頓決一死戰。而冒頓在知道了張嘉師的盤算之後,隻能夠親自率領十五萬匈奴人起身南下,與張嘉師麾下的兩路大軍首先在龍城南麵一個草原上激戰。


    冒頓當其時的盤算很簡單,那就是他打算用自己手下的主力來吃掉這兩支先期抵達的秦軍部隊,然後削弱秦軍北伐部隊的戰鬥力。


    不得不說,冒頓這個想法很美好,可是現實很殘酷,那就是在三天的混戰中,冒頓麾下的十五萬匈奴騎士傷亡無算,而且還沒有辦法完全擊敗兩支人數合計起來隻有十萬人的秦軍部隊,最後讓張嘉師率領的主力趕到了交戰區域,迫使冒頓率領殘餘兵力後撤。


    但是,冒頓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後撤回龍城的道路上,遭遇到的是已經占據龍城的最後一支秦軍部隊的伏擊,進入到龍城的兩萬匈奴殘兵全軍覆沒,若不是冒頓當其時並沒有進入龍城,恐怕冒頓也會成為第一個被擒殺的匈奴單於。


    雖然說此乃後話,但是很明顯,在匈奴人的威脅依舊相當巨大的前提下,張嘉師本身也受製於自身能夠調動的人口基數問題,最後隻能夠大抵上在解決了匈奴威脅之後,才能夠將國力的發展,注入更多的精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