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後世索道下方行軍的彭越所部,雖然也不算是很通順,但是比起不得不尋求另外一條行軍路線的朱奐以及推進速度緩慢的張武所部而言,也算是能夠在預定時間內趕到自己的作戰位置。<strong>.</strong>
而在其他三路秦軍官兵還在趕路的時候,李信親自率領的三千步兵,沿著秦禦道向泰山主峰進發,先頭部隊的五百人在泰山主峰的山腳,遇到的是五十人左右的楚軍殘部的阻擋。
……
項羽麾下殘部人數隻有四百餘人,在這種人數差距太大的情況下,項羽最後隻能夠扼守最為易攻難守的秦禦道,抵擋秦軍部隊的攻勢。
這個想法固然是很好,隻不過對於項羽自己而言,他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安排能不能夠支撐一兩天,說不定在這一天傍晚的時候,他也將會麵對自己最後的結局。
對於項羽而言,他很清楚自己的結局已經在自己困守泰山這個死地就已經注定了。但是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個王者,作為一個勇武著名的人,自己就這樣投降的話,反而是會讓他自己都覺得他自己無法接受這麽一個事情。
對於項羽自己的內心所想,這個世界上隻有戰死的項籍,而沒有投降的楚王。
而在泰山主峰上看著山腳下方的秦軍官兵緩緩前進的隊列,項羽不知道他這麽一個結果到底算不算好事,但是無論如何,自己現在也算是毫無牽掛了,那麽就讓他作為一個戰士,選擇他所喜歡的結果吧。
作為一個戰士,死在戰場上那才叫死得其所。
……
而項羽麾下的這四百多殘餘的騎士,或者是說下馬步兵部隊,是項羽最後的一支軍隊,也是對項羽來說最為忠誠的戰士。
要不是因為他們對項羽忠心耿耿,恐怕他們基本都會像其他逃散的袍澤那樣,趁機離開項羽的身邊,而不是給項羽陪葬。
他們當中也不缺乏心思靈活之輩,在上次項羽突襲張嘉師的中央軍團慘敗之後,他們就很清楚項楚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但是他們沒有後悔自己的決定,而是繼續為項羽效命,因為他們認定了項羽是他們的君主,是他們最為信服的人。
在他們當中,主要是來自兩個地方的人員。一個是項氏一族的一些遠支子弟,另外一個則是在項梁起兵會稽的時候就跟隨項梁叔侄作戰的老兵。
而其他的少部分人則是在項梁攻下彭城之後就對跟隨項梁叔侄作戰的人員。
這些人對於項羽的忠心,甚至是讓張嘉師在內的人都比較感慨,但是他們的忠心在很多方麵而言,固然是讓人感動,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這些人不可能收為己有,也不能夠好好的做一個普通人,為大秦帝國的恢複甚至是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對於張嘉師而言,這些不添亂都不太可能的人,還是死了為好。畢竟張嘉師可不想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而被他們間接影響到自己作為一個指導者而製定的治理楚地方案。[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而李信他們很清楚張嘉師的心思,盡管他們也認為這些繼續跟隨項羽的楚軍殘部官兵的忠誠,確實是讓他們都覺得很難得,但是對於這些楚軍官兵而言,他們也就是隻有一條道路可言,那就是為即將湮滅在曆史當中的項楚陪葬。
………………………………………………分割線…………………………………………
五百人對五十人,怎麽看都是一個很懸殊的人數比例,而且從雙方之間的戰鬥力差距而言,楚軍官兵也不占據這方麵的因素,相反,因為這些楚軍官兵很多時候都隻能夠是作為騎兵作戰,在失去了自己的坐騎之後,這些楚軍官兵的戰鬥力自然是要大打折扣。
五百秦軍官兵組成了十幾個小型戰陣,緩緩向前推進。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雖然說秦禦道是經過相應的修整來滿足始皇帝嬴政封禪泰山的一個工程,但是泰山的相應先天限製,讓秦禦道不可能有太過於寬敞的戰場寬度。
一個方陣的前方,也就是有二十人左右的秦軍步兵,而跟隨在他們身後的則是分成兩派的弓弩手以及少數攜帶更多箭鏃的輜重士兵。
所以在雙方之間一開始接觸的時候,前排秦軍方陣的弓弩手被居高臨下射擊的楚軍弓弩手射傷幾個人。
但是這麽一點人的傷亡,對於整體的戰局改變影響不大。
在幾個傷員被後麵的官兵拖曳到比較安全的地方之後,後麵的方陣的弓弩手迅速添補上相應的缺口。
而在前方幾個方陣的秦軍屯長或者是什長的命令下,一百多個秦軍弓弩手迅速對山上射擊的楚軍弓弩手進行反擊。
雙方之間的弓弩質量差距很大,而且在人數上的相應劣勢,讓楚軍弓弩手很快被山下緩緩推進的秦軍官兵當中的弓弩手發射的箭鏃所壓製。
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楚軍弓箭手不得不冒著被射中的危險,拚命對秦軍方陣進行射擊,他們當中很多人已經沒有辦法用比較精確的瞄準來射擊秦軍官兵,因為這些楚軍官兵一旦“浪費”一定的時間對秦軍官兵進行瞄準,那麽下一刻還沒有等他們將手中弓弩的箭鏃發射出去,就反而會被山下射上來的箭鏃射傷甚至是射殺。
而這五十人的楚軍官兵,堅持不到一刻鍾,就付出了將近三十人的傷亡代價。而他們的成功最多也就是射傷了十幾個秦軍弓弩手,但是對於阻擋秦軍官兵繼續沿著秦禦道上山的相應想法,卻等於沒有效果。因為山下的秦軍部隊,推進速度依舊比較快,他們傷亡的二十多個袍澤,在某個意義上也算是白白負傷甚至是白死在秦軍弓弩手射出的箭鏃之下。
而雙方在位於泰山高度約莫一百米左右的秦禦道位置,發生接觸作戰。
楚軍官兵這個時候才知道,這些秦軍步兵部隊在步戰方麵的戰鬥力可不是他們這些下馬步兵能夠比擬的。
很多人拿著自己握持的長鈹或者是矛戈之類的長兵器,衝向了秦軍方陣,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中低級職業者,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一個情況,那就是他們手中的兵器很難有效刺穿甚至是破壞掉前方秦軍重步兵的鐵盾。
這個並不是說這些心中很多都有些失神的楚軍官兵,自己的作戰方式錯誤,更加不是這些秦軍官兵的裝備真的精良到這個地步。而是因為很多方麵的因素影響,這些楚軍官兵的戰鬥力被削弱很多。
或者是說,他們這些官兵經曆過相應的事情,比如說長時間作戰沒有得到相應的休整機會,以及他們的身體已經相當虛弱等等。
要是讓這些楚軍官兵發揮出自己本身的作戰能力,最前麵的小方陣當中的秦軍官兵恐怕要付出很大的傷亡,甚至是有可能會被這些楚軍官兵擋住。
但是這些秦軍重步兵部隊自然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很多秦軍官兵在發現了這些楚軍官兵基本無法擊穿甚至是破壞掉他們握持在手中的鐵盾之後,就迅速的反應過來。
很多人趁著這些楚軍官兵還沒有及時收回自己的武器,進行下一次攻擊的同時,將自己早已經準備就緒的中柄偃月刀的刀尖捅出去。
幾個沒有反應過來的楚軍官兵不可置信的看著迅速鑽進他們身體的刀身,他們感受到的是一股他們之前也沒有幾個人體會過的劇痛,從他們的胸膛位置或者是腹部逐漸蔓延到全身。
他們身軀當中所包含的力氣以及體力,似乎伴隨著這些秦軍重步兵將自己手中的偃月刀收回來,以及他們的傷口噴濺出鮮血,而迅速的離他們身軀,流逝在天地之間。
這些楚軍官兵,也有幾個不怕死的悍勇之輩。
他們在自己的身軀被刀尖捅入之後,用盡自己最後的力氣,強忍著劇痛,將刀身死死的抓住。
他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其他人有對這些秦軍重步兵攻擊的機會。
隻不過,若是論及平均的配合作戰能力,他們這些騎士相互之間的配合,還是遠遠不如這些秦軍官兵。
還沒有等殘餘的幾個楚軍官兵反應過來,那些被抓住偃月刀刀身的秦軍官兵身邊的袍澤,隻要不是沒有將自己的武器攻擊對方,在知道了這麽一個情況之後,往往會直接用自己的武器劈砍這些楚軍官兵的頭部或者是身軀。
幾個負傷的楚軍官兵,看到的是其他的敵人居然不約而同的向他們揮舞兵器,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往往會被偃月刀劈飛了自己的首級。
在不到兩分鍾的近接作戰當中,最後一個楚軍什長,死在了幾個秦軍重步兵的亂刀之下,宣告著他們這一道防禦線被上山的秦軍步兵部隊突破。
……
但是,接下來的作戰可沒有這麽順當了,因為在這些秦軍步兵逐漸向上山前進的時候,不時被上山滾落下來的石頭以及檑木壓傷甚至是被砸死。
這種在泰山上能夠就地取材的防禦物品,確實是能夠給予進攻的秦軍部隊帶來一定的麻煩,尤其是那種僅僅是截取了枝葉的樹木主幹,更加是讓秦軍重步兵的盾牌都不會有什麽阻擋的效果。
不少受傷的秦軍重步兵隻能夠等待著後麵的官兵在相對比較安全的情況下,搬走壓在他們身上的檑木,才能夠被人救出來運送到山下進行緊急救治。
而這一個情況則是讓山上的楚軍官兵不禁士氣提高不少。
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了自己準備的檑木太少了點。在不到半個小時之後,他們準備的幾百根檑木就已經消耗得幹幹淨淨。
這一種情況讓他們不禁錯愕了一小會,但是很多人都想到了他們缺少這種防禦物品的主要關鍵,那就是這些檑木的準備時間段,以及他們手中也缺乏相應的器械。很多楚軍官兵甚至是隻能夠使用自己的武器,比如說刀劍來劈砍樹木。
這種情況不光是效率比較低下,甚至是會讓自己武器的鋒銳度磨損很嚴重。
甚至是有一部分官兵在用刀劍劈砍樹木的時候,刀劍因為磨損太嚴重而直接被樹木的主幹夾住而斷裂,甚至是直接崩斷,
在這麽一種情況下,很多楚軍官兵就算是想要製作更多的檑木,都因為自己手中的武器斷裂而不得不改為搬遷石塊來作為防禦武器。
但是與檑木這種連重步兵基本都難以防禦的物品相比,秦軍重步兵很少會被山上砸下來的石塊砸死。因為從山上砸下來的石塊,要麽太小而能夠用盾牌抵擋住,要麽則是因為太大,而在滾動下來的時候在秦禦道的道路上停下來。
而與之相對的是秦軍官兵的進攻速度確實是因為楚軍的檑木以及落石而下降不少,但是秦軍的弓弩手部隊,在付出了不少傷亡之餘,也殺傷了不少在高處拋擲石塊的楚軍官兵。
雙方之間的人數差距太大,秦軍官兵負傷甚至是戰死,都能夠迅速有人填補相應的缺口位置。但是對於楚軍官兵而言,他們死一個人就少一個人,而且在傷亡相當慘重的情況下,再也沒有相應的人員進行補充。
所以很快的,在天色微微昏黃的時候,楚軍官兵的好幾道防禦體係接連被上山的秦軍官兵突破,雙方一旦進行短兵相接,那麽對於楚軍而言,則是更加難以接受的事情。因為雙方之間的近接戰能力差距太大。
假如在拉開距離的情況下,他們還能夠堅持不少時間,但是一旦被秦軍重步兵迫近而進行近接戰,那麽對於這些楚軍官兵,往往就隻有抵擋不到幾分鍾的時間,就戰死在泰山上的這麽一個結果。
……
時間逐漸的流逝,而秦軍官兵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終於來到了比較接近山頂的秦禦道位置。
而前方的秦軍方陣,都不知道已經第幾批被替換,就算是這些官兵沒有受傷,早也就因為體力消耗太大而被替換。
而在現在最前方的秦軍官兵麵前,是手中拿著一杆雙月大戟的項羽,以及最後殘存的二十多個楚軍官兵……
而在其他三路秦軍官兵還在趕路的時候,李信親自率領的三千步兵,沿著秦禦道向泰山主峰進發,先頭部隊的五百人在泰山主峰的山腳,遇到的是五十人左右的楚軍殘部的阻擋。
……
項羽麾下殘部人數隻有四百餘人,在這種人數差距太大的情況下,項羽最後隻能夠扼守最為易攻難守的秦禦道,抵擋秦軍部隊的攻勢。
這個想法固然是很好,隻不過對於項羽自己而言,他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安排能不能夠支撐一兩天,說不定在這一天傍晚的時候,他也將會麵對自己最後的結局。
對於項羽而言,他很清楚自己的結局已經在自己困守泰山這個死地就已經注定了。但是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個王者,作為一個勇武著名的人,自己就這樣投降的話,反而是會讓他自己都覺得他自己無法接受這麽一個事情。
對於項羽自己的內心所想,這個世界上隻有戰死的項籍,而沒有投降的楚王。
而在泰山主峰上看著山腳下方的秦軍官兵緩緩前進的隊列,項羽不知道他這麽一個結果到底算不算好事,但是無論如何,自己現在也算是毫無牽掛了,那麽就讓他作為一個戰士,選擇他所喜歡的結果吧。
作為一個戰士,死在戰場上那才叫死得其所。
……
而項羽麾下的這四百多殘餘的騎士,或者是說下馬步兵部隊,是項羽最後的一支軍隊,也是對項羽來說最為忠誠的戰士。
要不是因為他們對項羽忠心耿耿,恐怕他們基本都會像其他逃散的袍澤那樣,趁機離開項羽的身邊,而不是給項羽陪葬。
他們當中也不缺乏心思靈活之輩,在上次項羽突襲張嘉師的中央軍團慘敗之後,他們就很清楚項楚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但是他們沒有後悔自己的決定,而是繼續為項羽效命,因為他們認定了項羽是他們的君主,是他們最為信服的人。
在他們當中,主要是來自兩個地方的人員。一個是項氏一族的一些遠支子弟,另外一個則是在項梁起兵會稽的時候就跟隨項梁叔侄作戰的老兵。
而其他的少部分人則是在項梁攻下彭城之後就對跟隨項梁叔侄作戰的人員。
這些人對於項羽的忠心,甚至是讓張嘉師在內的人都比較感慨,但是他們的忠心在很多方麵而言,固然是讓人感動,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這些人不可能收為己有,也不能夠好好的做一個普通人,為大秦帝國的恢複甚至是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對於張嘉師而言,這些不添亂都不太可能的人,還是死了為好。畢竟張嘉師可不想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而被他們間接影響到自己作為一個指導者而製定的治理楚地方案。[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而李信他們很清楚張嘉師的心思,盡管他們也認為這些繼續跟隨項羽的楚軍殘部官兵的忠誠,確實是讓他們都覺得很難得,但是對於這些楚軍官兵而言,他們也就是隻有一條道路可言,那就是為即將湮滅在曆史當中的項楚陪葬。
………………………………………………分割線…………………………………………
五百人對五十人,怎麽看都是一個很懸殊的人數比例,而且從雙方之間的戰鬥力差距而言,楚軍官兵也不占據這方麵的因素,相反,因為這些楚軍官兵很多時候都隻能夠是作為騎兵作戰,在失去了自己的坐騎之後,這些楚軍官兵的戰鬥力自然是要大打折扣。
五百秦軍官兵組成了十幾個小型戰陣,緩緩向前推進。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雖然說秦禦道是經過相應的修整來滿足始皇帝嬴政封禪泰山的一個工程,但是泰山的相應先天限製,讓秦禦道不可能有太過於寬敞的戰場寬度。
一個方陣的前方,也就是有二十人左右的秦軍步兵,而跟隨在他們身後的則是分成兩派的弓弩手以及少數攜帶更多箭鏃的輜重士兵。
所以在雙方之間一開始接觸的時候,前排秦軍方陣的弓弩手被居高臨下射擊的楚軍弓弩手射傷幾個人。
但是這麽一點人的傷亡,對於整體的戰局改變影響不大。
在幾個傷員被後麵的官兵拖曳到比較安全的地方之後,後麵的方陣的弓弩手迅速添補上相應的缺口。
而在前方幾個方陣的秦軍屯長或者是什長的命令下,一百多個秦軍弓弩手迅速對山上射擊的楚軍弓弩手進行反擊。
雙方之間的弓弩質量差距很大,而且在人數上的相應劣勢,讓楚軍弓弩手很快被山下緩緩推進的秦軍官兵當中的弓弩手發射的箭鏃所壓製。
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楚軍弓箭手不得不冒著被射中的危險,拚命對秦軍方陣進行射擊,他們當中很多人已經沒有辦法用比較精確的瞄準來射擊秦軍官兵,因為這些楚軍官兵一旦“浪費”一定的時間對秦軍官兵進行瞄準,那麽下一刻還沒有等他們將手中弓弩的箭鏃發射出去,就反而會被山下射上來的箭鏃射傷甚至是射殺。
而這五十人的楚軍官兵,堅持不到一刻鍾,就付出了將近三十人的傷亡代價。而他們的成功最多也就是射傷了十幾個秦軍弓弩手,但是對於阻擋秦軍官兵繼續沿著秦禦道上山的相應想法,卻等於沒有效果。因為山下的秦軍部隊,推進速度依舊比較快,他們傷亡的二十多個袍澤,在某個意義上也算是白白負傷甚至是白死在秦軍弓弩手射出的箭鏃之下。
而雙方在位於泰山高度約莫一百米左右的秦禦道位置,發生接觸作戰。
楚軍官兵這個時候才知道,這些秦軍步兵部隊在步戰方麵的戰鬥力可不是他們這些下馬步兵能夠比擬的。
很多人拿著自己握持的長鈹或者是矛戈之類的長兵器,衝向了秦軍方陣,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中低級職業者,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一個情況,那就是他們手中的兵器很難有效刺穿甚至是破壞掉前方秦軍重步兵的鐵盾。
這個並不是說這些心中很多都有些失神的楚軍官兵,自己的作戰方式錯誤,更加不是這些秦軍官兵的裝備真的精良到這個地步。而是因為很多方麵的因素影響,這些楚軍官兵的戰鬥力被削弱很多。
或者是說,他們這些官兵經曆過相應的事情,比如說長時間作戰沒有得到相應的休整機會,以及他們的身體已經相當虛弱等等。
要是讓這些楚軍官兵發揮出自己本身的作戰能力,最前麵的小方陣當中的秦軍官兵恐怕要付出很大的傷亡,甚至是有可能會被這些楚軍官兵擋住。
但是這些秦軍重步兵部隊自然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很多秦軍官兵在發現了這些楚軍官兵基本無法擊穿甚至是破壞掉他們握持在手中的鐵盾之後,就迅速的反應過來。
很多人趁著這些楚軍官兵還沒有及時收回自己的武器,進行下一次攻擊的同時,將自己早已經準備就緒的中柄偃月刀的刀尖捅出去。
幾個沒有反應過來的楚軍官兵不可置信的看著迅速鑽進他們身體的刀身,他們感受到的是一股他們之前也沒有幾個人體會過的劇痛,從他們的胸膛位置或者是腹部逐漸蔓延到全身。
他們身軀當中所包含的力氣以及體力,似乎伴隨著這些秦軍重步兵將自己手中的偃月刀收回來,以及他們的傷口噴濺出鮮血,而迅速的離他們身軀,流逝在天地之間。
這些楚軍官兵,也有幾個不怕死的悍勇之輩。
他們在自己的身軀被刀尖捅入之後,用盡自己最後的力氣,強忍著劇痛,將刀身死死的抓住。
他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其他人有對這些秦軍重步兵攻擊的機會。
隻不過,若是論及平均的配合作戰能力,他們這些騎士相互之間的配合,還是遠遠不如這些秦軍官兵。
還沒有等殘餘的幾個楚軍官兵反應過來,那些被抓住偃月刀刀身的秦軍官兵身邊的袍澤,隻要不是沒有將自己的武器攻擊對方,在知道了這麽一個情況之後,往往會直接用自己的武器劈砍這些楚軍官兵的頭部或者是身軀。
幾個負傷的楚軍官兵,看到的是其他的敵人居然不約而同的向他們揮舞兵器,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往往會被偃月刀劈飛了自己的首級。
在不到兩分鍾的近接作戰當中,最後一個楚軍什長,死在了幾個秦軍重步兵的亂刀之下,宣告著他們這一道防禦線被上山的秦軍步兵部隊突破。
……
但是,接下來的作戰可沒有這麽順當了,因為在這些秦軍步兵逐漸向上山前進的時候,不時被上山滾落下來的石頭以及檑木壓傷甚至是被砸死。
這種在泰山上能夠就地取材的防禦物品,確實是能夠給予進攻的秦軍部隊帶來一定的麻煩,尤其是那種僅僅是截取了枝葉的樹木主幹,更加是讓秦軍重步兵的盾牌都不會有什麽阻擋的效果。
不少受傷的秦軍重步兵隻能夠等待著後麵的官兵在相對比較安全的情況下,搬走壓在他們身上的檑木,才能夠被人救出來運送到山下進行緊急救治。
而這一個情況則是讓山上的楚軍官兵不禁士氣提高不少。
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了自己準備的檑木太少了點。在不到半個小時之後,他們準備的幾百根檑木就已經消耗得幹幹淨淨。
這一種情況讓他們不禁錯愕了一小會,但是很多人都想到了他們缺少這種防禦物品的主要關鍵,那就是這些檑木的準備時間段,以及他們手中也缺乏相應的器械。很多楚軍官兵甚至是隻能夠使用自己的武器,比如說刀劍來劈砍樹木。
這種情況不光是效率比較低下,甚至是會讓自己武器的鋒銳度磨損很嚴重。
甚至是有一部分官兵在用刀劍劈砍樹木的時候,刀劍因為磨損太嚴重而直接被樹木的主幹夾住而斷裂,甚至是直接崩斷,
在這麽一種情況下,很多楚軍官兵就算是想要製作更多的檑木,都因為自己手中的武器斷裂而不得不改為搬遷石塊來作為防禦武器。
但是與檑木這種連重步兵基本都難以防禦的物品相比,秦軍重步兵很少會被山上砸下來的石塊砸死。因為從山上砸下來的石塊,要麽太小而能夠用盾牌抵擋住,要麽則是因為太大,而在滾動下來的時候在秦禦道的道路上停下來。
而與之相對的是秦軍官兵的進攻速度確實是因為楚軍的檑木以及落石而下降不少,但是秦軍的弓弩手部隊,在付出了不少傷亡之餘,也殺傷了不少在高處拋擲石塊的楚軍官兵。
雙方之間的人數差距太大,秦軍官兵負傷甚至是戰死,都能夠迅速有人填補相應的缺口位置。但是對於楚軍官兵而言,他們死一個人就少一個人,而且在傷亡相當慘重的情況下,再也沒有相應的人員進行補充。
所以很快的,在天色微微昏黃的時候,楚軍官兵的好幾道防禦體係接連被上山的秦軍官兵突破,雙方一旦進行短兵相接,那麽對於楚軍而言,則是更加難以接受的事情。因為雙方之間的近接戰能力差距太大。
假如在拉開距離的情況下,他們還能夠堅持不少時間,但是一旦被秦軍重步兵迫近而進行近接戰,那麽對於這些楚軍官兵,往往就隻有抵擋不到幾分鍾的時間,就戰死在泰山上的這麽一個結果。
……
時間逐漸的流逝,而秦軍官兵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終於來到了比較接近山頂的秦禦道位置。
而前方的秦軍方陣,都不知道已經第幾批被替換,就算是這些官兵沒有受傷,早也就因為體力消耗太大而被替換。
而在現在最前方的秦軍官兵麵前,是手中拿著一杆雙月大戟的項羽,以及最後殘存的二十多個楚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