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接下來所寫的,是寫方鐵生如何帶著部隊悄悄轉移,和寫甘鐵生怎樣佯攻、詐敗,引敵軍上當的經過,寫得也相當動人,我在看到甘鐵生帶著一半兵力,被敵軍“逼”上山去之際,又曾和白素有過一番討論。。
我把手按在稿紙上:“在兩個鐵生之間,如果說有背叛行為發生,當然應該是方鐵生背叛了甘鐵生。”
白素“嗯”了一聲:“自然是,問題還不在於誰對誰好,誰對誰有恩,而是他們分開了之後,甘鐵生上了山,那是一個死地,他不可能再進行任何的背叛行為。”
我緩緩吸了一口氣:“方鐵生……在受了甘鐵生那麽大的恩惠——包括把他從垃圾堆中撿出來,又一點不假,和甘鐵生真有過命的交情,還要背叛,人類的行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白素有點咬牙切齒:“方鐵生不是人。”
她很少用那麽強烈的情緒來表達她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看法,所以我也吃了一驚,但隨即感到,白素對方鐵生的評語,最簡單確切。
在那樣的情形下,尚且有背叛行為發生,背叛者方鐵生,如何還能算是人?雖然人性之中,有卑劣之極之處,人性極壞,比萬物都詭詐,可是也不可能卑劣和壞到了象方鐵生那樣的地步。
最令人不可解的是,照小說中所寫的,方鐵生對甘鐵生,不是沒有感情。若是那個他們共戀的“他”,選擇了上山,方鐵生的背叛,還有一絲道理可說,可如今偏又不是那樣。
我性子急:“背叛究竟是怎麽發生的?”
白素歎了一聲:你看下去就知道了,事實上,發展到了這裏,背叛的發生經過,你也應該可以猜得到了。”
我也自然而然,咬牙切齒:“到了約定的日子,方鐵生沒有進攻?”
白素別過頭去,不願和我對望,但是我也早已看出,她有著深切的哀悼的神情。
我們是都把小說中所寫的,當作是“真實的事”來討論的,那麽,白素的這種神情,自然是在哀悼人性的敗亡。
我急急地看著,直到看完。
最後部分,我不想再詳細引用了,我引用了開始部分,是因為那一部分,寫了兩個鐵生之間的感情,十分感人,而且,有這種感情的兩個人,實在不可能有背叛行為發生。
背叛的經過十分簡單——到了約定上下夾攻的時間,甘鐵生沒有等到方鐵生,那山上是死地,不可能再守下去,甘鐵生等多了一夭,完全無法和方鐵生取得聯絡,就下令突圍。
就算他有整個師在手,想突圍也不可能,何況他隻有半個師,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全軍覆沒,戰至最後一兵,竟沒有一個投降被俘的,使得敵軍,也受了相當程度的損失。
在陣亡的官兵中,敵軍極想找到鐵軍的甘師長和方副師長的屍體,可是卻沒有發現,甘師長從此下落不明,而從敵軍在陣亡者之中,想找到方鐵生的屍體這一點來看,敵軍方麵,完全不知道鐵軍的作戰計劃,不知道方鐵生早已悄悄帶了一半兵力轉移了開去。在敵軍完全不知的情形下,若是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絕對可以把敵軍打得大敗,輸落花流水,片甲不留。
我又曾大聲提出意見:“十分不通,方鐵生背叛了,參謀長呢?那半師兵呢?各級指揮官呢?難道會見死不救?要說全體背叛,那又沒有可能。”
白素沒有說什麽,隻是作了一個叫我看下去的手勢。我悶哼一聲,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意見,不論看下去,小說會有什麽發展,我相信我的結論,是唯一的結論。
可是看下去,我還是目瞪口呆。
小說寫到方鐵生在轉移出了三十公裏之後,駐在一個山溝裏待命,隻有少數指揮官才知道作戰計劃,為了嚴守秘密,作戰計劃沒有傳達,營以下軍官,都不知道會有什麽事情發生。
到了約定進攻之前的一個晚上,方鐵生召集了知道作戰計劃的各級軍官,宣布:“作戰計劃有了改變,師長才發了新的軍令,我們在這裏靜候待命。”
方鐵生的宣布,雖然人人都覺得奇怪,但是也沒有不相信的道理。
我把手按在稿紙上:“在兩個鐵生之間,如果說有背叛行為發生,當然應該是方鐵生背叛了甘鐵生。”
白素“嗯”了一聲:“自然是,問題還不在於誰對誰好,誰對誰有恩,而是他們分開了之後,甘鐵生上了山,那是一個死地,他不可能再進行任何的背叛行為。”
我緩緩吸了一口氣:“方鐵生……在受了甘鐵生那麽大的恩惠——包括把他從垃圾堆中撿出來,又一點不假,和甘鐵生真有過命的交情,還要背叛,人類的行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白素有點咬牙切齒:“方鐵生不是人。”
她很少用那麽強烈的情緒來表達她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看法,所以我也吃了一驚,但隨即感到,白素對方鐵生的評語,最簡單確切。
在那樣的情形下,尚且有背叛行為發生,背叛者方鐵生,如何還能算是人?雖然人性之中,有卑劣之極之處,人性極壞,比萬物都詭詐,可是也不可能卑劣和壞到了象方鐵生那樣的地步。
最令人不可解的是,照小說中所寫的,方鐵生對甘鐵生,不是沒有感情。若是那個他們共戀的“他”,選擇了上山,方鐵生的背叛,還有一絲道理可說,可如今偏又不是那樣。
我性子急:“背叛究竟是怎麽發生的?”
白素歎了一聲:你看下去就知道了,事實上,發展到了這裏,背叛的發生經過,你也應該可以猜得到了。”
我也自然而然,咬牙切齒:“到了約定的日子,方鐵生沒有進攻?”
白素別過頭去,不願和我對望,但是我也早已看出,她有著深切的哀悼的神情。
我們是都把小說中所寫的,當作是“真實的事”來討論的,那麽,白素的這種神情,自然是在哀悼人性的敗亡。
我急急地看著,直到看完。
最後部分,我不想再詳細引用了,我引用了開始部分,是因為那一部分,寫了兩個鐵生之間的感情,十分感人,而且,有這種感情的兩個人,實在不可能有背叛行為發生。
背叛的經過十分簡單——到了約定上下夾攻的時間,甘鐵生沒有等到方鐵生,那山上是死地,不可能再守下去,甘鐵生等多了一夭,完全無法和方鐵生取得聯絡,就下令突圍。
就算他有整個師在手,想突圍也不可能,何況他隻有半個師,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全軍覆沒,戰至最後一兵,竟沒有一個投降被俘的,使得敵軍,也受了相當程度的損失。
在陣亡的官兵中,敵軍極想找到鐵軍的甘師長和方副師長的屍體,可是卻沒有發現,甘師長從此下落不明,而從敵軍在陣亡者之中,想找到方鐵生的屍體這一點來看,敵軍方麵,完全不知道鐵軍的作戰計劃,不知道方鐵生早已悄悄帶了一半兵力轉移了開去。在敵軍完全不知的情形下,若是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絕對可以把敵軍打得大敗,輸落花流水,片甲不留。
我又曾大聲提出意見:“十分不通,方鐵生背叛了,參謀長呢?那半師兵呢?各級指揮官呢?難道會見死不救?要說全體背叛,那又沒有可能。”
白素沒有說什麽,隻是作了一個叫我看下去的手勢。我悶哼一聲,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意見,不論看下去,小說會有什麽發展,我相信我的結論,是唯一的結論。
可是看下去,我還是目瞪口呆。
小說寫到方鐵生在轉移出了三十公裏之後,駐在一個山溝裏待命,隻有少數指揮官才知道作戰計劃,為了嚴守秘密,作戰計劃沒有傳達,營以下軍官,都不知道會有什麽事情發生。
到了約定進攻之前的一個晚上,方鐵生召集了知道作戰計劃的各級軍官,宣布:“作戰計劃有了改變,師長才發了新的軍令,我們在這裏靜候待命。”
方鐵生的宣布,雖然人人都覺得奇怪,但是也沒有不相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