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群廢物堆裏,文聘都是最好的那一個,自然就會讓他覺得高人一等,有了目中無人的環境,甚至可以說是有了不斷滋養的土壤,讓他變得越來越傲慢,甚至會有種他就是天下第一的感覺。


    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人都會選擇離開,而文聘也萌生過這樣的想法,畢竟繼續留在荊州永無出頭之日,但他沒有離開首先是因為他一直以為自己並沒有進入劉表的視野,所以他就算才華橫溢,卻被打壓,所以他想等待機會,等一個出頭之日。


    而這也是因為他骨子裏有那麽一股執拗的狠勁,越是這樣他就越想在荊州有所表現,去證明自己,將那些酒囊飯袋的踩在腳下,在他很小的時候,他聽說過一個人,那個人名叫王越,是劍術大師,而在荊州,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人,一個年輕人和他年輕差不多,但是他的名聲卻很大。


    水鏡先生,可以說二人一見如故,當時他對文聘的評價是因為他的想法讓他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虎賁王越,再一次聽到王越的名字沒想到卻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但他卻沒想到水鏡先生居然會說他和王越一樣癡迷於官職。


    可文聘從來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在他看來這不是癡迷於官職,而是他想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能力,他需要機會,需要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如果這算是癡迷於官職,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承認的,所以他和水軍相識的當天便成為陌路人。


    隻不過在二人不歡而散的時候,水鏡的眼中文聘這人心高氣傲,越是這樣的人就越容易遭小人嫉妒,可是他連自己這麽一句有點刺激他神經的話都忍受不了,當場大怒生氣,那他絕對不可能在荊州有更高的發展,或者說他在天下各大諸侯身邊,都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因為他的氣度已經限製了他的發展,但這些話,水鏡已經無法對他講出來了。


    不管將軍額頭能跑馬還是將軍臂膀能跑馬,沒有容人之量,沒有容人表達自己說話的氣度,是一定走不長遠的,因為這樣的表現足以說明他本身就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你隻能說他願意聽的話,而不能說他不認同的事。


    而在文聘眼中,他是荊州第一人,對你沒有聽錯荊州第一人,他通宵兵家,熟讀孫、吳兵法,精通法家學說,更兼儒家思想,在交州,他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既倒,當三路大軍全部慘敗,隻有他帶著本部沒損失一兵一卒安全返回,可以想到這次輝煌的表現足以讓他得到一個更高的職位,但和他預料的意義,蓋過所有人風頭的表現隻會讓他更受打壓。


    但他毫無怨言,依然在耐心等待著機會,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定會有出頭之日,而交州一戰徹底粉碎了那些說他隻會紙上談兵的說法,因為他在行軍布陣已經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但在他看來自己能夠安全從交州返回,更多還是因為他能夠與士族不分勞苦,同吃同住,甚至文聘平時連馬都不騎,與士族一起行走,可以說文聘是真的把道義仁禮用在了軍中,將軍心拉攏用運到了如火純情的地步,而且他用兵和劉瀾有點像,重視將領的執行力而非驍勇,重視精兵而非兵眾,尤其講究軍紀和慎戰,絕不打無把握之仗。


    所以當水鏡先生把他與王越相比較的時候,他幾乎是本能的不認可他的說法,並打斷了他,因為在他的心裏自己不僅不是王越這樣一心求官的莽夫,相反他更像劉瀾,對更像劉瀾,因為在他心裏,一直都是拿劉瀾做標杆,雖然現在的劉瀾已經成為了一方諸侯,連武榜都沒有了他的名字,但是在武榜之中的那些名將,卻沒有一個人能入他的法眼,從這一點來看,或許他確實有些心高氣傲吧,畢竟武榜之上的那些名將可都是天下最驍勇的將領,可是他們雖然驍勇,但真要說道用兵,他卻不服任何一人。


    就這一點,水鏡對他的評價就有一定的道理,不管如果他要是知道文聘將自己與劉瀾相提並論,甚至自比吳起的話,卻又不知作何感想,肯定以為自己又遇到了瘋子,畢竟在此之前他就遇到了另一位自比吳起之人。


    隻不過他沒有機會聽完文聘的高論,因為他已經忍受不了離開了,可是那位高才卻有著廣闊的胸襟,所以兩人成為了知己,而對於他的軍事思想,水鏡也是佩服不已,畢竟軍政結合以及主帳教化的想法確實讓人眼界大開。


    但毫無疑問現在在講這些,很自然的都會被視為拾人牙慧,因為劉瀾已經做到了最好,可真要追溯的話,這些理論不都在吳起兵法中嗎?


    在後世劉瀾當然看過吳子兵法,隻不過那是賈詡注解的吳子,所以當他在這個時代看到真正的吳起兵法之後,卻發現好像與自己後世所看到的吳子兵法並不太一樣,後來他仔細想了想,不是說西晉永嘉之亂以及後世五胡亂華等等一係列的原因,很多珍貴的書籍包括尚書在內都已經失傳了,那一本吳起兵法丟失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才留下了這麽一部賈詡注釋的吳起兵法。


    但見到正版的吳起兵法後,劉瀾開始懷疑自己後世所看到的那本可能也是偽書了,因為如果是他現在看到的吳起兵法流傳到後世,那麽孫子兵法是絕對不可能獨占鼇頭的,因為這是一部並不遜色孫子兵法的兵書,道理很簡單,孫子和他的孫子兵法更應該是一部軍事理論集大成的產物,但事實上孫子在軍事成就上是遠遠無法與吳起相媲美的,所以孫子兵法隻不過就是軍事理論,既然是軍事理論,所以這套理論是可以搬到任何地方,在後世不管是商業還是哪裏,這套理論都可以適用。


    但吳子兵法卻是實踐加理論的的集合,甚至可以說是它並不僅僅隻是一部兵書那麽簡單,而是他自己的一套理念,而吳起本身就是儒家、法家以及兵家都有所成就,所以在他的兵法中可以看到兵家的用正出奇,也能夠看到他令行禁止對軍紀要求的森嚴的一麵,更能夠看到他重視用仁德教化士兵的一麵,雖然這一切看起來與後世有所相似,不都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嗎,可隻有看過正版之後才會明白,區別太大了。


    或許你可以理解為這本來就是賈詡的注釋,所有的理解都是賈詡自己的想法,可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因為當你是在以賈詡視角在看吳起兵法時,那麽你所看到的吳起兵法,說白了本身就已經是一部偽書了。


    而吳起兵書中到底想要說什麽,隻有看過原版才會明白,而隻有看過正版你才會有自己的想法,賈詡和劉瀾的思想是不一樣的,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更是不同的,而他們對於戰場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很自然就會出現對吳子兵法各自不同的理解。


    在一群廢物堆裏,文聘都是最好的那一個,自然就會讓他覺得高人一等,有了目中無人的環境,甚至可以說是有了不斷滋養的土壤,讓他變得越來越傲慢,甚至會有種他就是天下第一的感覺。


    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人都會選擇離開,而文聘也萌生過這樣的想法,畢竟繼續留在荊州永無出頭之日,但他沒有離開首先是因為他一直以為自己並沒有進入劉表的視野,所以他就算才華橫溢,卻被打壓,所以他想等待機會,等一個出頭之日。


    而這也是因為他骨子裏有那麽一股執拗的狠勁,越是這樣他就越想在荊州有所表現,去證明自己,將那些酒囊飯袋的踩在腳下,在他很小的時候,他聽說過一個人,那個人名叫王越,是劍術大師,而在荊州,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人,一個年輕人和他年輕差不多,但是他的名聲卻很大。


    水鏡先生,可以說二人一見如故,當時他對文聘的評價是因為他的想法讓他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虎賁王越,再一次聽到王越的名字沒想到卻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但他卻沒想到水鏡先生居然會說他和王越一樣癡迷於官職。


    可文聘從來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在他看來這不是癡迷於官職,而是他想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能力,他需要機會,需要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如果這算是癡迷於官職,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承認的,所以他和水軍相識的當天便成為陌路人。


    隻不過在二人不歡而散的時候,水鏡的眼中文聘這人心高氣傲,越是這樣的人就越容易遭小人嫉妒,可是他連自己這麽一句有點刺激他神經的話都忍受不了,當場大怒生氣,那他絕對不可能在荊州有更高的發展,或者說他在天下各大諸侯身邊,都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因為他的氣度已經限製了他的發展,但這些話,水鏡已經無法對他講出來了。


    不管將軍額頭能跑馬還是將軍臂膀能跑馬,沒有容人之量,沒有容人表達自己說話的氣度,是一定走不長遠的,因為這樣的表現足以說明他本身就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你隻能說他願意聽的話,而不能說他不認同的事。


    而在文聘眼中,他是荊州第一人,對你沒有聽錯荊州第一人,他通宵兵家,熟讀孫、吳兵法,精通法家學說,更兼儒家思想,在交州,他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既倒,當三路大軍全部慘敗,隻有他帶著本部沒損失一兵一卒安全返回,可以想到這次輝煌的表現足以讓他得到一個更高的職位,但和他預料的意義,蓋過所有人風頭的表現隻會讓他更受打壓。


    但他毫無怨言,依然在耐心等待著機會,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定會有出頭之日,而交州一戰徹底粉碎了那些說他隻會紙上談兵的說法,因為他在行軍布陣已經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但在他看來自己能夠安全從交州返回,更多還是因為他能夠與士族不分勞苦,同吃同住,甚至文聘平時連馬都不騎,與士族一起行走,可以說文聘是真的把道義仁禮用在了軍中,將軍心拉攏用運到了如火純情的地步,而且他用兵和劉瀾有點像,重視將領的執行力而非驍勇,重視精兵而非兵眾,尤其講究軍紀和慎戰,絕不打無把握之仗。


    所以當水鏡先生把他與王越相比較的時候,他幾乎是本能的不認可他的說法,並打斷了他,因為在他的心裏自己不僅不是王越這樣一心求官的莽夫,相反他更像劉瀾,對更像劉瀾,因為在他心裏,一直都是拿劉瀾做標杆,雖然現在的劉瀾已經成為了一方諸侯,連武榜都沒有了他的名字,但是在武榜之中的那些名將,卻沒有一個人能入他的法眼,從這一點來看,或許他確實有些心高氣傲吧,畢竟武榜之上的那些名將可都是天下最驍勇的將領,可是他們雖然驍勇,但真要說道用兵,他卻不服任何一人。


    就這一點,水鏡對他的評價就有一定的道理,不管如果他要是知道文聘將自己與劉瀾相提並論,甚至自比吳起的話,卻又不知作何感想,肯定以為自己又遇到了瘋子,畢竟在此之前他就遇到了另一位自比吳起之人。


    隻不過他沒有機會聽完文聘的高論,因為他已經忍受不了離開了,可是那位高才卻有著廣闊的胸襟,所以兩人成為了知己,而對於他的軍事思想,水鏡也是佩服不已,畢竟軍政結合以及主帳教化的想法確實讓人眼界大開。


    但毫無疑問現在在講這些,很自然的都會被視為拾人牙慧,因為劉瀾已經做到了最好,可真要追溯的話,這些理論不都在吳起兵法中嗎?


    在後世劉瀾當然看過吳子兵法,隻不過那是賈詡注解的吳子,所以當他在這個時代看到真正的吳起兵法之後,卻發現好像與自己後世所看到的吳子兵法並不太一樣,後來他仔細想了想,不是說西晉永嘉之亂以及後世五胡亂華等等一係列的原因,很多珍貴的書籍包括尚書在內都已經失傳了,那一本吳起兵法丟失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才留下了這麽一部賈詡注釋的吳起兵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