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傳回了有關江東軍的最新消息,雖然黃忠已經離開,但不到幾百人的江東軍已然不可能對他構成任何的威脅,他現在真正關心的是如何才能一口吃掉江東軍,當然除此之外還是要活捉孫策。
對於孫策的下落,如今已經成了一大謎團,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這一仗哪怕沒有取勝,他也希望能夠有孫策下落的消息,他可要比這些江東軍和九江軍重要多了,奈何最後依然一無所獲。
當劉瀾一行跟著斥候趕來時,才知道九江軍已經被困在了一座山嶺上,居高臨下吃後營發起了幾次進攻,都被防禦嚴密的江東軍給打退了,不僅沒有任何收獲,還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吃後營不得不停止進攻,改為包圍,等待主公劉瀾的到來。
劉瀾趕到的時候,已經第二日一早,天剛蒙蒙亮,太陽從東方初生,綻放著最絢爛的光彩,而劉瀾就在山腳下聽著吃後營的匯報著前一天的戰況,時不時抬頭看一眼這座無名山嶺,與北方的山嶺不同,南方的山嶺多為沙石形成,較鬆軟生草木,而且山嶺陡峭,想要強攻的難度不小,而要圍山的話,劉瀾又不確定山上是否有水源,所以他比較理解斥候營的擔憂。
但這些擔憂應該是多餘的,就算有水源又能如何,他們的輜重已經被繳獲,此刻隨身攜帶的口糧又能夠讓他們支撐幾天?
圍死他們,這是劉瀾瞬間想到的辦法,隻要保持耐心,江東軍比如會被困死在山嶺之上,而劉瀾一眼看出來的事情,孫召就是再蠢又如何能不明白,可是他這三百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又能怎麽辦?
登上這座無名山嶺幾乎成為了當時唯一活命的機會,所以這並不是他目光短淺,而是在當時走一步算一步的情況下,他隻能如此去做,因為這是唯一活命的機會,但真登山之後,後續的麻煩又接踵而來,首先就是水源其次則是糧食,如果這樣下去,秣陵軍就算不進攻不出三日他們依然會被困死在山嶺之上。
低落的士氣蔓延著,垂頭喪氣的士卒們因為看不到希望而無精打采,如果不是老兵,如果不是知道抱團取暖的重要性,可能現在已經發生兵變了,看著他們垂頭喪氣的樣子,孫召也在心底長歎了一口氣。
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這成了眼下尤為重要的一件事,繼續這樣下去,無異於坐以待斃,可如果突圍,又是飛蛾撲火,明知道秣陵軍已經布下天羅地網在山下等著他們,這不就等於自投羅網?孫召發現又到了生死存亡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刻了,可是這一次他忽然發現不管自己做出怎樣的選擇,好像都隻是一個結果。
死亡,離他們越來越近,而他卻什麽都做不了,等待著死亡的到來,這種毫無目的地的等待,就好像重病患者等待死亡一般,煎熬的痛苦,讓他如坐針氈,而士兵們這些經曆了多少生生死死,早已經看淡一切的江東軍老兵們此刻玉孫召沒有任何的區別,以前也不是沒有遇到過相似的情況,可是那個時候他們能夠堅持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深知著援軍會到,隻要援軍一到他們就有希望了。
但眼下他們能指望誰?沒有援軍沒有水源更沒有糧草,沒過去一天就離死亡越近一天,這才是真正的山窮水盡,這才是真正的走投無路,秣陵軍或許也看出了這一點,昨天還有些猛烈的進攻今天徹底消失,甚至連試探的進攻都沒有,山下響起敵軍的聲響雖然聽不清秣陵軍在做些什麽,但是那渺渺炊煙卻說明著他們正在進行著朝食。
一早就有所耳聞,秣陵軍的夥食極好,每頓都有肉吃,從遼東專程運來的綿羊肉,徐州丹陽地區的山羊肉,當然還有牛肉、豕肉三大牲畜以及雞鴨鵝是秣陵軍最普遍的食譜,各種素菜以及餐後還有各種各樣的水果。
如此夥食待遇,在任何一處諸侯那裏都不可能擁有,而秣陵軍卻做到了一天三餐,這就是秣陵軍的待遇,令人羨慕,但又沒人羨慕,因為對他們或者說是大多數的諸侯軍隊都不會相信秣陵軍的夥食會這樣好。
你讓每日都隻是吃些白飯和大餅的諸侯士兵,去想另一支諸侯部隊天天山珍海味,說出去別說別人不信,他們自己都不相信,這個年月,當兵為了什麽,不就是能夠解決溫飽,還想著發財那是做夢,所以就現在的夥食對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至於山珍海味他們還真的不去強求,更不會羨慕。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上了戰場,因為後勤保障的原因,你就是想吃山珍海味也不可能,一來耗時費力,二來開銷太大,三來不方便去做,所以劉瀾的部隊戰時的夥食尤其是作戰時都是炒米,這種最初隻在遼東軍才食用的幹糧之所以會受到官兵的喜歡,就在於他方便攜帶,有一個布口袋就可以,吃的時候打開布囊,抓一把就可以充饑,尤其是騎兵作戰時非常的方便,因此炒米成為了戰時的主要夥食。
但在結營後,肯定就不會再食用炒米這樣臨時充饑的幹糧了,而會有專門的火頭軍去做,以前的情況,因為工具的原因,包括劉瀾自己也一樣,行軍期間最好的夥食無疑就是一口青銅鼎煮一隻羊腿,裏麵有些野菜和蕨菜,普通的士兵除了鍋盔和米飯之外最多也就能見到點野菜了。
而隨著平底鍋的出現,炒菜開始衝擊燉菜的地位,並大有取代的趨勢,所以生活與飲食的結構也開始發生著一定的改變,以往,劉瀾對這個時代的第一印象無疑就是麵黃肌瘦和腦滿腸肥,也就是兩極分化非常嚴重,膳食更合理有葷有素,生活品質高,活個四五十甚至六七十都不在話下,而底層別說蔬菜了最多也就是吃些野菜,至於糧食那真的是看天,所以他們平均壽命不過三十,麵黃肌瘦身高顯有能夠超過一米六者,這不就是營養不良的表現?
而劉瀾在改變最少他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希望百姓的日子可以過得更好一些,但是不管他多努力,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就好像戰爭開啟,平時士兵們的夥食質量肯定會下降到最低點。
劉瀾也想改變,但現在卻什麽都做不到,如果這個時候能有罐頭等食品,可能戰時的夥食也能夠有所改觀,但現在隻能靠炒米來支撐,不管劉瀾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將肉類風幹,比如最為著名的風幹牛肉,就是不錯的軍糧。
當然在軍糧上麵,還可以集思廣益,劉瀾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來幫助他想出更好的辦法來,首先肯定是要比炒米以及牛肉幹方便攜帶,其次是要比炒米、牛肉幹營養豐富,最後則是要比炒米和牛肉幹保質的時間更久。
說實話在這個年代,想要滿足這其中一點都難,同時滿足其中三點那就太難了,如果有著後世的工藝,劉瀾連想都不想就會選擇壓縮餅幹以及軍用的罐頭,可在這個年代這些根本就不可能產出。
雖然劉瀾一隻在努力,甚至已經提出了罐頭的念頭,比如一些質量不好的水果甚至是一些肉食品可以生產成罐頭銷售,但提出來歸提出來,要生產卻有太多技術要突破,現在想這些真的是太不實際了,有製作成罐頭的成本與代價,還不如直接製作成蜜餞。
在這個時代有沒有蜜餞劉瀾不清楚,反正他是沒有看到過,所以當他想到罐頭且無法製作成功的時候就想到了蜜餞,而當他提出自己的想法後,很多人的反應都是一臉迷茫,而唯一有反應的孫邵也隻是說起吳越春秋記載過越國曾以甘蜜丸酬吳國。
可見如果不是因為吳越春秋的文字記載,在座不會有人知道蜜餞,但同時又說明了蜜餞有出現過,隻不過它的發展好像並不是很好,當然這也與南方生產力落後有一定的原因,如果蜜餞出自中原地區,可能現在早已風靡天下也說不定。
隨即劉瀾就專門去尋找願意投資蜜餞的世家,雖然是小本買賣,但劉瀾治下在輕工業上麵落到實惠的士族們當然不願意看到肥水外流,一個個爭先恐後,而劉瀾也就給了陳家,首先是他的家族已經整體搬遷到了丹陽,其次按職位排序,也該輪到他了,這樣做劉瀾也是給所有人一個明確的態度,保持耐心,遲早會輪到你們的,而不是讓他們覺得隻有與劉瀾關係近甚至是那些早期跟隨他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機會,畢竟似步騭和步家不還沒有等到機會嘛。
蜜餞的生意不好做,因為之前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門生意,但蜜餞的生意又好做,因為他和賣米賣肉的道理一樣,隻不過賣蜜餞是需要生產工序的,而之前生產蜜餞,因為糖業甚至是果品種類養蜂都較為落後,而隨著劉瀾入主丹陽之後,不假各種加大了各種果樹的種植,更對糖業以及養蜂進行了大量的推廣與扶持,尤其是糖廠,更成為秣陵新星的支柱產業,當然這樣的支柱產業卻又受到了交州的限製,所以劉瀾對交州有用兵的想法,與盯著甘蔗也有著一定的關係。
當然劉瀾可沒有想到他之前的推廣居然算是幫著製作蜜餞完成了前期工作,雖然有點陰差陽錯,但也因此蜜餞已經處在水到渠成的地步,因為果品和養蜂、製糖業在丹陽的快速發展,就算劉瀾自己不提出來,民間也一定會有人研製。
產量過剩,自然就會有人去想其它的辦法,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葡萄幹在遼東的出現,不就是葡萄種植的麵積太多導致產量過剩才出現嘛,第一茬買葡萄然後是製作葡萄酒,剩下的葡萄怎麽辦,最後就有了葡萄幹、
而蜜餞雖然不等同於葡萄幹,但他的生產工藝卻也有著相似指出,隻不過一個是自然風光,一個呢是將將新鮮果品放在蜂蜜中煎煮濃縮,然後製作而成,如今秣陵的蜜餞店鋪有很多,而這樣的店鋪在丹陽甚至是劉瀾治下也變得越來越多,而隨著蜜餞的火爆,生產和製作蜜餞的工坊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不過要製作蜜餞可不是什麽小家小戶能承受的,就好像最常見的蜜餞,也就是最初在秣陵銷售最好的糖漬蜜餞,就是要由果肉加糖共煮,而糖在秣陵的情況是非常緊俏的,因為銷售價格偏低,但產量同樣也低,所以除了日常的銷售之外,能夠供應到蜜餞工坊的非常少,而如果從交州購買,那成本價格又會高得離譜,所以賣蜜餞的店鋪有不少,但生產蜜餞的工坊卻不多。
劉瀾對於糖業的渴求越來越高,但是當他以往蜜餞就此而飽和的時候,忽然丹陽居然又有了新的蜜餞產品,這類產品不再以糖色為代表而是以涼果為代表,而真正讓他吃驚的是居然看到了還有的工坊生產出了隻有後世才見到的果脯,毫無疑問,後者明顯對糖的需求較少,所以不管是從當地糖廠購買還是從交州購買,就成本來說都比較低廉,但一樣能夠製作出味道不錯的蜜餞來。
蜜餞銷售火爆,很快便在丹陽風靡,而劉瀾相信用不了多久,當商人們將丹陽的蜜餞帶回到他們當地之後,和茶葉茶具風靡天下的情況會很快出現,隻不過他們這次想要仿製的可能性就太低了,首先是果品種類太少,其次是糖業發展不高,遠沒有達到普及,最後則是製作工藝遠不如秣陵成熟,雖然蜜餞製作簡單,可關鍵是不論如何去做,都要有水果和糖作為支撐,要滿足這兩點的地方肯定有,但絕對不對,而且秣陵蜜餞已經搶占了市場,等他們能夠達到秣陵蜜餞水準時,也不可能輕鬆取代秣陵蜜餞的市場地位,當然劉瀾最害怕的是就現在秣陵這充足的生產力,等他們真的大量生產後,可能蜜餞早已不是什麽高端產品,而是連普通百姓都可以隨意購買的零食,
對於孫策的下落,如今已經成了一大謎團,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這一仗哪怕沒有取勝,他也希望能夠有孫策下落的消息,他可要比這些江東軍和九江軍重要多了,奈何最後依然一無所獲。
當劉瀾一行跟著斥候趕來時,才知道九江軍已經被困在了一座山嶺上,居高臨下吃後營發起了幾次進攻,都被防禦嚴密的江東軍給打退了,不僅沒有任何收獲,還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吃後營不得不停止進攻,改為包圍,等待主公劉瀾的到來。
劉瀾趕到的時候,已經第二日一早,天剛蒙蒙亮,太陽從東方初生,綻放著最絢爛的光彩,而劉瀾就在山腳下聽著吃後營的匯報著前一天的戰況,時不時抬頭看一眼這座無名山嶺,與北方的山嶺不同,南方的山嶺多為沙石形成,較鬆軟生草木,而且山嶺陡峭,想要強攻的難度不小,而要圍山的話,劉瀾又不確定山上是否有水源,所以他比較理解斥候營的擔憂。
但這些擔憂應該是多餘的,就算有水源又能如何,他們的輜重已經被繳獲,此刻隨身攜帶的口糧又能夠讓他們支撐幾天?
圍死他們,這是劉瀾瞬間想到的辦法,隻要保持耐心,江東軍比如會被困死在山嶺之上,而劉瀾一眼看出來的事情,孫召就是再蠢又如何能不明白,可是他這三百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又能怎麽辦?
登上這座無名山嶺幾乎成為了當時唯一活命的機會,所以這並不是他目光短淺,而是在當時走一步算一步的情況下,他隻能如此去做,因為這是唯一活命的機會,但真登山之後,後續的麻煩又接踵而來,首先就是水源其次則是糧食,如果這樣下去,秣陵軍就算不進攻不出三日他們依然會被困死在山嶺之上。
低落的士氣蔓延著,垂頭喪氣的士卒們因為看不到希望而無精打采,如果不是老兵,如果不是知道抱團取暖的重要性,可能現在已經發生兵變了,看著他們垂頭喪氣的樣子,孫召也在心底長歎了一口氣。
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這成了眼下尤為重要的一件事,繼續這樣下去,無異於坐以待斃,可如果突圍,又是飛蛾撲火,明知道秣陵軍已經布下天羅地網在山下等著他們,這不就等於自投羅網?孫召發現又到了生死存亡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刻了,可是這一次他忽然發現不管自己做出怎樣的選擇,好像都隻是一個結果。
死亡,離他們越來越近,而他卻什麽都做不了,等待著死亡的到來,這種毫無目的地的等待,就好像重病患者等待死亡一般,煎熬的痛苦,讓他如坐針氈,而士兵們這些經曆了多少生生死死,早已經看淡一切的江東軍老兵們此刻玉孫召沒有任何的區別,以前也不是沒有遇到過相似的情況,可是那個時候他們能夠堅持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深知著援軍會到,隻要援軍一到他們就有希望了。
但眼下他們能指望誰?沒有援軍沒有水源更沒有糧草,沒過去一天就離死亡越近一天,這才是真正的山窮水盡,這才是真正的走投無路,秣陵軍或許也看出了這一點,昨天還有些猛烈的進攻今天徹底消失,甚至連試探的進攻都沒有,山下響起敵軍的聲響雖然聽不清秣陵軍在做些什麽,但是那渺渺炊煙卻說明著他們正在進行著朝食。
一早就有所耳聞,秣陵軍的夥食極好,每頓都有肉吃,從遼東專程運來的綿羊肉,徐州丹陽地區的山羊肉,當然還有牛肉、豕肉三大牲畜以及雞鴨鵝是秣陵軍最普遍的食譜,各種素菜以及餐後還有各種各樣的水果。
如此夥食待遇,在任何一處諸侯那裏都不可能擁有,而秣陵軍卻做到了一天三餐,這就是秣陵軍的待遇,令人羨慕,但又沒人羨慕,因為對他們或者說是大多數的諸侯軍隊都不會相信秣陵軍的夥食會這樣好。
你讓每日都隻是吃些白飯和大餅的諸侯士兵,去想另一支諸侯部隊天天山珍海味,說出去別說別人不信,他們自己都不相信,這個年月,當兵為了什麽,不就是能夠解決溫飽,還想著發財那是做夢,所以就現在的夥食對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至於山珍海味他們還真的不去強求,更不會羨慕。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上了戰場,因為後勤保障的原因,你就是想吃山珍海味也不可能,一來耗時費力,二來開銷太大,三來不方便去做,所以劉瀾的部隊戰時的夥食尤其是作戰時都是炒米,這種最初隻在遼東軍才食用的幹糧之所以會受到官兵的喜歡,就在於他方便攜帶,有一個布口袋就可以,吃的時候打開布囊,抓一把就可以充饑,尤其是騎兵作戰時非常的方便,因此炒米成為了戰時的主要夥食。
但在結營後,肯定就不會再食用炒米這樣臨時充饑的幹糧了,而會有專門的火頭軍去做,以前的情況,因為工具的原因,包括劉瀾自己也一樣,行軍期間最好的夥食無疑就是一口青銅鼎煮一隻羊腿,裏麵有些野菜和蕨菜,普通的士兵除了鍋盔和米飯之外最多也就能見到點野菜了。
而隨著平底鍋的出現,炒菜開始衝擊燉菜的地位,並大有取代的趨勢,所以生活與飲食的結構也開始發生著一定的改變,以往,劉瀾對這個時代的第一印象無疑就是麵黃肌瘦和腦滿腸肥,也就是兩極分化非常嚴重,膳食更合理有葷有素,生活品質高,活個四五十甚至六七十都不在話下,而底層別說蔬菜了最多也就是吃些野菜,至於糧食那真的是看天,所以他們平均壽命不過三十,麵黃肌瘦身高顯有能夠超過一米六者,這不就是營養不良的表現?
而劉瀾在改變最少他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希望百姓的日子可以過得更好一些,但是不管他多努力,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就好像戰爭開啟,平時士兵們的夥食質量肯定會下降到最低點。
劉瀾也想改變,但現在卻什麽都做不到,如果這個時候能有罐頭等食品,可能戰時的夥食也能夠有所改觀,但現在隻能靠炒米來支撐,不管劉瀾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將肉類風幹,比如最為著名的風幹牛肉,就是不錯的軍糧。
當然在軍糧上麵,還可以集思廣益,劉瀾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來幫助他想出更好的辦法來,首先肯定是要比炒米以及牛肉幹方便攜帶,其次是要比炒米、牛肉幹營養豐富,最後則是要比炒米和牛肉幹保質的時間更久。
說實話在這個年代,想要滿足這其中一點都難,同時滿足其中三點那就太難了,如果有著後世的工藝,劉瀾連想都不想就會選擇壓縮餅幹以及軍用的罐頭,可在這個年代這些根本就不可能產出。
雖然劉瀾一隻在努力,甚至已經提出了罐頭的念頭,比如一些質量不好的水果甚至是一些肉食品可以生產成罐頭銷售,但提出來歸提出來,要生產卻有太多技術要突破,現在想這些真的是太不實際了,有製作成罐頭的成本與代價,還不如直接製作成蜜餞。
在這個時代有沒有蜜餞劉瀾不清楚,反正他是沒有看到過,所以當他想到罐頭且無法製作成功的時候就想到了蜜餞,而當他提出自己的想法後,很多人的反應都是一臉迷茫,而唯一有反應的孫邵也隻是說起吳越春秋記載過越國曾以甘蜜丸酬吳國。
可見如果不是因為吳越春秋的文字記載,在座不會有人知道蜜餞,但同時又說明了蜜餞有出現過,隻不過它的發展好像並不是很好,當然這也與南方生產力落後有一定的原因,如果蜜餞出自中原地區,可能現在早已風靡天下也說不定。
隨即劉瀾就專門去尋找願意投資蜜餞的世家,雖然是小本買賣,但劉瀾治下在輕工業上麵落到實惠的士族們當然不願意看到肥水外流,一個個爭先恐後,而劉瀾也就給了陳家,首先是他的家族已經整體搬遷到了丹陽,其次按職位排序,也該輪到他了,這樣做劉瀾也是給所有人一個明確的態度,保持耐心,遲早會輪到你們的,而不是讓他們覺得隻有與劉瀾關係近甚至是那些早期跟隨他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機會,畢竟似步騭和步家不還沒有等到機會嘛。
蜜餞的生意不好做,因為之前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門生意,但蜜餞的生意又好做,因為他和賣米賣肉的道理一樣,隻不過賣蜜餞是需要生產工序的,而之前生產蜜餞,因為糖業甚至是果品種類養蜂都較為落後,而隨著劉瀾入主丹陽之後,不假各種加大了各種果樹的種植,更對糖業以及養蜂進行了大量的推廣與扶持,尤其是糖廠,更成為秣陵新星的支柱產業,當然這樣的支柱產業卻又受到了交州的限製,所以劉瀾對交州有用兵的想法,與盯著甘蔗也有著一定的關係。
當然劉瀾可沒有想到他之前的推廣居然算是幫著製作蜜餞完成了前期工作,雖然有點陰差陽錯,但也因此蜜餞已經處在水到渠成的地步,因為果品和養蜂、製糖業在丹陽的快速發展,就算劉瀾自己不提出來,民間也一定會有人研製。
產量過剩,自然就會有人去想其它的辦法,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葡萄幹在遼東的出現,不就是葡萄種植的麵積太多導致產量過剩才出現嘛,第一茬買葡萄然後是製作葡萄酒,剩下的葡萄怎麽辦,最後就有了葡萄幹、
而蜜餞雖然不等同於葡萄幹,但他的生產工藝卻也有著相似指出,隻不過一個是自然風光,一個呢是將將新鮮果品放在蜂蜜中煎煮濃縮,然後製作而成,如今秣陵的蜜餞店鋪有很多,而這樣的店鋪在丹陽甚至是劉瀾治下也變得越來越多,而隨著蜜餞的火爆,生產和製作蜜餞的工坊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不過要製作蜜餞可不是什麽小家小戶能承受的,就好像最常見的蜜餞,也就是最初在秣陵銷售最好的糖漬蜜餞,就是要由果肉加糖共煮,而糖在秣陵的情況是非常緊俏的,因為銷售價格偏低,但產量同樣也低,所以除了日常的銷售之外,能夠供應到蜜餞工坊的非常少,而如果從交州購買,那成本價格又會高得離譜,所以賣蜜餞的店鋪有不少,但生產蜜餞的工坊卻不多。
劉瀾對於糖業的渴求越來越高,但是當他以往蜜餞就此而飽和的時候,忽然丹陽居然又有了新的蜜餞產品,這類產品不再以糖色為代表而是以涼果為代表,而真正讓他吃驚的是居然看到了還有的工坊生產出了隻有後世才見到的果脯,毫無疑問,後者明顯對糖的需求較少,所以不管是從當地糖廠購買還是從交州購買,就成本來說都比較低廉,但一樣能夠製作出味道不錯的蜜餞來。
蜜餞銷售火爆,很快便在丹陽風靡,而劉瀾相信用不了多久,當商人們將丹陽的蜜餞帶回到他們當地之後,和茶葉茶具風靡天下的情況會很快出現,隻不過他們這次想要仿製的可能性就太低了,首先是果品種類太少,其次是糖業發展不高,遠沒有達到普及,最後則是製作工藝遠不如秣陵成熟,雖然蜜餞製作簡單,可關鍵是不論如何去做,都要有水果和糖作為支撐,要滿足這兩點的地方肯定有,但絕對不對,而且秣陵蜜餞已經搶占了市場,等他們能夠達到秣陵蜜餞水準時,也不可能輕鬆取代秣陵蜜餞的市場地位,當然劉瀾最害怕的是就現在秣陵這充足的生產力,等他們真的大量生產後,可能蜜餞早已不是什麽高端產品,而是連普通百姓都可以隨意購買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