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的新政可謂是包羅萬象,覆蓋了各個領域,當然所有的新政並非是所有新政全部上馬,而是一點點一步步逐漸施行,畢竟所有的新政總歸到底一句話,變革,而變革最簡單的意思就是改變現有的一切,那麽一旦激進,勢必侵害那些既得利益著的利益,而他們一旦有強烈的反對,任何新政恐怕都不會輕易取得成功。
所以劉瀾必須要從簡至難,先沛縣後其他郡縣,因為劉瀾要說服一些人,那就必須要用事實去說話,隻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戰到自己這邊去支持他的新政,不管是取消士農工商的不平等,還是取消避諱,這些都是劉瀾最初的改變,也是劉瀾最初的試探。
不得不說,劉瀾在這幾件事情上,得到了最多人的支持,雖然世家認為避諱有存在的道理,但劉瀾卻非常大度的表現出他這個瀾字,沒什麽可避諱的,當然此時劉瀾可不敢說連獻帝的名諱也不用避諱,畢竟表麵上還是要尊漢的。
如果劉瀾記憶不錯的話,明代就沒有這些繁文縟節,在避諱這件事情上可以說是最寬鬆的一個朝代,但在漢代避諱是頭等大事,最簡單的蔡琰不就是因為避諱將其字昭姬改為了文姬,而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避諱深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就如劉瀾,在他的治下,瀾字是絕對必須要避諱的一個字,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世家士族,在任何領域都隻要有這個瀾字,就必須要改,甚至一些地方的小溪裏名字裏有瀾,也得更改。
這些河流可能已經形成幾百上千年,而它們的名字也叫了擊敗上千年,但因為劉瀾而不得不把改變原有名字,雖然百姓對此早已見怪不怪,畢竟已經習慣了,可是當劉瀾這道政令下達之後,有多少人都蒙了,變天了,真的是和以前不一樣了。
不得不說,在新政的事情上,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甄豫,他的建議從易至難是劉瀾能夠最終有今日大力改革成功的關鍵,用劉瀾的話說,最初的改變都隻是偏向民生百姓,也就是籠絡人數最多的那群人,在掌握了最多的支持者之後,劉瀾又提出去繁為簡的政策,從上至下風氣為之一改,使得原本那些有著一定身份卻沒有社會地位的小吏成為了劉瀾的支持著,拉攏大多數人。
劉瀾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拉攏大多數人,然後在扶持那些支持他的世家去與那些既定利益者進行較量,這也是為什麽劉瀾能夠在遼東在青徐從未失手過的原因,而現在他隻是把自己以往的鬥爭經驗用在了丹陽郡,再一次大獲成功,用劉瀾開玩笑時候的一句話那就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對氏族進行分化,加大打擊的力度,劉瀾走到今天用他的話就是借力打力,借氏族之手鬥氏族,不得不說劉瀾能夠成功絕非偶然,當然能夠成功的關鍵也是因為新政給大多數人帶來了真正的利益,如果擾民、如果讓上下都不滿,那任何新政都不可能會成功。
當然劉瀾的新政還是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有些事情甚至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當然最為關鍵的一點其實還是劉瀾治下真正有影響力的大世家並不多,所以掣肘也沒那麽嚴重,就好像劉瀾設立的醫校,這如果放在中原許都和鄴城,那一定不可能成功,旁門左道耳。
但是在當時的徐州,卻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世家的影響力有限,就好比當時的情況糜家全力支持他,本來糜家涉及的領域廣,尤其是在商業方麵,雖然都是下麵的人在打理,糜竺不會親自參與,他隻是躲在背後,但是劉瀾改革戶籍提升工商社會地位,卻是正對糜家的胃口,而不管出於任何目的,對醫校他都隻能也隻能選擇支持,很簡單的道理,今天你選擇了無動於衷,那麽下一次出現相似的情況,而你變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時候,可能也不會有誰替你說話。
那個時候,三大家族糜家支持,陳家反對,張家中庸不哪頭也不靠,劉瀾的平衡之策在這個時候起到了效果,當然陳家沒有過激反對也是因為華佗救治了陳登,所以醫校也在爭議中成立。
當然劉瀾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首先還是要歸功於沛縣則快試驗田,因為劉瀾不管怎麽在其他地方推廣新政,隻需要拿出沛縣的成績來說話就足以讓很多持觀望態度的人閉嘴,其次是那些持懷疑態度者,如果沒有這塊試驗田,那麽他們肯定會有顧慮,到底有沒有實惠,但因為沛縣成功,看到了實惠,所以這類人自然就站在了他的身邊,這也是為什麽劉瀾在徐州能夠改革成功的關鍵原因。
雖然對田畝沒有太控製也沒有照搬沛縣的土地改革,但也是因為局勢迫不得已,他必須要保證糧秣的充足,因為劉瀾不僅養著眾多的士兵還有遼東,而遼東才是真正的無底洞,當然劉瀾正在改變,雖然對遼東還未實行大規模遷徙,可現在的遼東因為茶葉瓷器的貿易繁榮,已經吸引到越來越多的人前往遼東。
以前的遼東和幽州一樣靠著冀州輸送,而現在的遼東則靠著徐州,但劉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遼東一定能夠自給自足,而那一天的到來將會為劉瀾減輕極大的壓力,遼東肯定是要開發的,畢竟那可是東北,資源豐富,更何況那裏還是劉瀾練兵之處,而劉瀾的最終目標可不僅僅隻是為了從遼東入右北平,而是向北發展。
劉瀾能有這樣的決定,首先是因為棉花的推廣以及棉衣的普及,當然還有最主要的就是遼東已經開始磚石房屋替代木質房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煤炭,沒有這些劉瀾根本就不可能有向北發展的可能,而劉瀾之所以做這些,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其實還是想要前往美洲尋找辣椒玉米和土豆。
所以他現在大力發展水軍和造船廠,隻是到了日後登陸美洲的第三步計劃,而第三步其實也是最困難的一步,以現在造船工藝來說,普普通通的長江都會發生狀況和意外,更不要說遠洋了,可是如果不去發展,那這一天就更遙遙無期了。
所以現在劉瀾正逐步向北蠶食發展,而造船廠也在不斷的進行研發,雖然不確定當秣陵軍造船工藝合適能夠成功,達到遠洋的標準,但隻要有朝一日能夠控製白令海峽,那就以現在的船隻其實也是可要進行嚐試的。
可劉瀾真正要求的又豈能是這些,遠洋的船隻才是他的終極追求,當然還有其它的一些原因,可這需要科技的發展,所以他不會強求,但是他會不斷的進行鼓勵,如果真有一天鐵甲船真的出現,蒸汽機也被研製成功,那他一點都不奇怪。
劉瀾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就將陶謙攢下來的巨額身家全部消耗一空,很多人都說他是坐吃山空,甚至要求開元和節流,但這些話都難免偏頗,因為他自己非常清楚,坐吃山空他承認,開源也是必須,可是要節流絕對不行。
因為這些花銷,在部隊和內政上的花銷又能有多少,真正可怕的地方其實還是在軍械場上麵的花費上,尤其現在軍械場被細分之後,從最普通的農具到最高端的一些科研項目,劉瀾都會花費巨大的資金。
好在現在民用的科技劉瀾已經徹底將其從他將軍府剝離了出去,日後的研究完全是靠著一些世家在支持,這也是劉瀾刻意為之,他們投入研發,然後在靠研發去賺回自己的投入,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環。
所以劉瀾還是在節流方麵下了功夫,隻不過是製度變得更為合理,把或者說是把蛋糕分了出去,本來這樣的蛋糕對現在的劉瀾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既然每年要花費高昂的資金,那何苦不把其徹底轉為民間,讓民間的資本加入進來,這樣對雙方都是好事一樁。
可是在其他方麵上,軍用技術就不行了,因為涉及到保密,最簡單的一點就是連弩的工藝,如果也轉為民間,一旦被泄露出去,那劉瀾現在最大的殺手鐧被其他諸侯掌握,那可就太可怕了,一旦戰場遭遇,雙方連弩互相傷害,最後倒黴的還是自己的士兵。
所以軍用的基數和未來科技是劉瀾現在投入最多自己的研發部門,一切都在歐冶堅的掌控之下,而劉瀾投在這裏的資金幾乎占了他收入的三成,再加上部隊的四成花銷,每月別說持平,就是不吃老本都難。
當然這一切得到有效改變的首先就是茶葉與茶具的推廣,尤其是茶葉更是幫他解決了很多麻煩,最少在資助遼東的時候,糧食就不再是免費贈與了,而是要靠著遼東來購買,畢竟遼東在對曹操的磚茶以及茶具上那可是賺的盆滿缽滿,尤其是在遼東種植更是讓遼東變得越來越富足。
人口的遷入,再加上當地農田的開發,雖然一年隻能生產一茬稻穀小麥,可這卻解決了不小的問題,未來劉瀾可能不會再投資遼東,但是就算不投資遼東,以往投入在他這邊的資金,也會轉為內部,比如科技和軍用的軍械場,甚至是對學校的各種扶持。
所以對未來的開銷劉瀾不僅不會有任何的減小,相反還會增加,甚至可能會最後發現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這本來就很正常的,因為對劉瀾來說他喜歡把眼前的一切用遊戲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所有的科技他都習慣用科技樹來形容,因為已他從後世的了解來看,現在的科技往下會衍生出什麽或者說更高的科技是什麽,他都能夠知曉一二,也許會有偏差,但絕對會不會偏離太久,哪怕他不知曉也無所謂,因為這些優秀的工匠和科研人員會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他。
所以劉瀾雖然不是此中行家,但他隻需要了解科技樹的進展就知道所有的一切已經發展到哪裏,甚至劉瀾都有些期待,科技樹最終的發展會不會與他那個時代出現一些偏離,出現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東西。
這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科技的發展從冷兵器進入熱兵器是科技樹進階的正確方向,可是有沒有一種可能,冷兵器一直進階下去會出現什麽樣的驚喜?是前所未見的新兵械,還是一路走到頭的無底洞?
這些本來就是探索和創新的驚喜所在,劉瀾當然會引導進入熱兵器,畢竟劉瀾已經從那些道士手中研究的金丹中幫助工匠們獲取了不少火藥的知識,想要有所突破,並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但劉瀾對熱兵器的好奇其實並沒有冷兵器的多,他真正想看到的還是冷兵器如果發展到頭,到底會出現什麽樣前所未見的新武器,而相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所有的科技都是如此,而這肯定是需要巨額的花費。
那麽就一個農業帝國來說,這樣的花費根本就不可能支撐太久,而工商業又因為科技的製約不太可能會有超越時代的產品出現,所以劉瀾大力扶持工商,甚至是希望從工商業或許更多的稅收來源而不隻是在去剝削農業。
這肯定是唯一能夠支撐劉瀾不斷發展科技樹的唯一辦法,如果指望農業,那未來幾十幾百年都不會看到任何的希望出現,這就是現實,但是他對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他的政策,是真正激活了工商業,蓬勃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更多的創新,未來可期。
隻要他不斷的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斷的股東工商業,不斷的讓更多人走進庠序與學校,也許隻需要幾代人,就會有質的變化,甚至無需幾代人,隻用一代人就會有質的發展,就好像現在的遼東,幾年之前,誰能想到冬日裏還能走出家門呢?
難道這不就是劉瀾最大的貢獻嗎?
所以劉瀾必須要從簡至難,先沛縣後其他郡縣,因為劉瀾要說服一些人,那就必須要用事實去說話,隻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戰到自己這邊去支持他的新政,不管是取消士農工商的不平等,還是取消避諱,這些都是劉瀾最初的改變,也是劉瀾最初的試探。
不得不說,劉瀾在這幾件事情上,得到了最多人的支持,雖然世家認為避諱有存在的道理,但劉瀾卻非常大度的表現出他這個瀾字,沒什麽可避諱的,當然此時劉瀾可不敢說連獻帝的名諱也不用避諱,畢竟表麵上還是要尊漢的。
如果劉瀾記憶不錯的話,明代就沒有這些繁文縟節,在避諱這件事情上可以說是最寬鬆的一個朝代,但在漢代避諱是頭等大事,最簡單的蔡琰不就是因為避諱將其字昭姬改為了文姬,而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避諱深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就如劉瀾,在他的治下,瀾字是絕對必須要避諱的一個字,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世家士族,在任何領域都隻要有這個瀾字,就必須要改,甚至一些地方的小溪裏名字裏有瀾,也得更改。
這些河流可能已經形成幾百上千年,而它們的名字也叫了擊敗上千年,但因為劉瀾而不得不把改變原有名字,雖然百姓對此早已見怪不怪,畢竟已經習慣了,可是當劉瀾這道政令下達之後,有多少人都蒙了,變天了,真的是和以前不一樣了。
不得不說,在新政的事情上,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甄豫,他的建議從易至難是劉瀾能夠最終有今日大力改革成功的關鍵,用劉瀾的話說,最初的改變都隻是偏向民生百姓,也就是籠絡人數最多的那群人,在掌握了最多的支持者之後,劉瀾又提出去繁為簡的政策,從上至下風氣為之一改,使得原本那些有著一定身份卻沒有社會地位的小吏成為了劉瀾的支持著,拉攏大多數人。
劉瀾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拉攏大多數人,然後在扶持那些支持他的世家去與那些既定利益者進行較量,這也是為什麽劉瀾能夠在遼東在青徐從未失手過的原因,而現在他隻是把自己以往的鬥爭經驗用在了丹陽郡,再一次大獲成功,用劉瀾開玩笑時候的一句話那就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對氏族進行分化,加大打擊的力度,劉瀾走到今天用他的話就是借力打力,借氏族之手鬥氏族,不得不說劉瀾能夠成功絕非偶然,當然能夠成功的關鍵也是因為新政給大多數人帶來了真正的利益,如果擾民、如果讓上下都不滿,那任何新政都不可能會成功。
當然劉瀾的新政還是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有些事情甚至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當然最為關鍵的一點其實還是劉瀾治下真正有影響力的大世家並不多,所以掣肘也沒那麽嚴重,就好像劉瀾設立的醫校,這如果放在中原許都和鄴城,那一定不可能成功,旁門左道耳。
但是在當時的徐州,卻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世家的影響力有限,就好比當時的情況糜家全力支持他,本來糜家涉及的領域廣,尤其是在商業方麵,雖然都是下麵的人在打理,糜竺不會親自參與,他隻是躲在背後,但是劉瀾改革戶籍提升工商社會地位,卻是正對糜家的胃口,而不管出於任何目的,對醫校他都隻能也隻能選擇支持,很簡單的道理,今天你選擇了無動於衷,那麽下一次出現相似的情況,而你變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時候,可能也不會有誰替你說話。
那個時候,三大家族糜家支持,陳家反對,張家中庸不哪頭也不靠,劉瀾的平衡之策在這個時候起到了效果,當然陳家沒有過激反對也是因為華佗救治了陳登,所以醫校也在爭議中成立。
當然劉瀾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首先還是要歸功於沛縣則快試驗田,因為劉瀾不管怎麽在其他地方推廣新政,隻需要拿出沛縣的成績來說話就足以讓很多持觀望態度的人閉嘴,其次是那些持懷疑態度者,如果沒有這塊試驗田,那麽他們肯定會有顧慮,到底有沒有實惠,但因為沛縣成功,看到了實惠,所以這類人自然就站在了他的身邊,這也是為什麽劉瀾在徐州能夠改革成功的關鍵原因。
雖然對田畝沒有太控製也沒有照搬沛縣的土地改革,但也是因為局勢迫不得已,他必須要保證糧秣的充足,因為劉瀾不僅養著眾多的士兵還有遼東,而遼東才是真正的無底洞,當然劉瀾正在改變,雖然對遼東還未實行大規模遷徙,可現在的遼東因為茶葉瓷器的貿易繁榮,已經吸引到越來越多的人前往遼東。
以前的遼東和幽州一樣靠著冀州輸送,而現在的遼東則靠著徐州,但劉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遼東一定能夠自給自足,而那一天的到來將會為劉瀾減輕極大的壓力,遼東肯定是要開發的,畢竟那可是東北,資源豐富,更何況那裏還是劉瀾練兵之處,而劉瀾的最終目標可不僅僅隻是為了從遼東入右北平,而是向北發展。
劉瀾能有這樣的決定,首先是因為棉花的推廣以及棉衣的普及,當然還有最主要的就是遼東已經開始磚石房屋替代木質房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煤炭,沒有這些劉瀾根本就不可能有向北發展的可能,而劉瀾之所以做這些,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其實還是想要前往美洲尋找辣椒玉米和土豆。
所以他現在大力發展水軍和造船廠,隻是到了日後登陸美洲的第三步計劃,而第三步其實也是最困難的一步,以現在造船工藝來說,普普通通的長江都會發生狀況和意外,更不要說遠洋了,可是如果不去發展,那這一天就更遙遙無期了。
所以現在劉瀾正逐步向北蠶食發展,而造船廠也在不斷的進行研發,雖然不確定當秣陵軍造船工藝合適能夠成功,達到遠洋的標準,但隻要有朝一日能夠控製白令海峽,那就以現在的船隻其實也是可要進行嚐試的。
可劉瀾真正要求的又豈能是這些,遠洋的船隻才是他的終極追求,當然還有其它的一些原因,可這需要科技的發展,所以他不會強求,但是他會不斷的進行鼓勵,如果真有一天鐵甲船真的出現,蒸汽機也被研製成功,那他一點都不奇怪。
劉瀾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就將陶謙攢下來的巨額身家全部消耗一空,很多人都說他是坐吃山空,甚至要求開元和節流,但這些話都難免偏頗,因為他自己非常清楚,坐吃山空他承認,開源也是必須,可是要節流絕對不行。
因為這些花銷,在部隊和內政上的花銷又能有多少,真正可怕的地方其實還是在軍械場上麵的花費上,尤其現在軍械場被細分之後,從最普通的農具到最高端的一些科研項目,劉瀾都會花費巨大的資金。
好在現在民用的科技劉瀾已經徹底將其從他將軍府剝離了出去,日後的研究完全是靠著一些世家在支持,這也是劉瀾刻意為之,他們投入研發,然後在靠研發去賺回自己的投入,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環。
所以劉瀾還是在節流方麵下了功夫,隻不過是製度變得更為合理,把或者說是把蛋糕分了出去,本來這樣的蛋糕對現在的劉瀾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既然每年要花費高昂的資金,那何苦不把其徹底轉為民間,讓民間的資本加入進來,這樣對雙方都是好事一樁。
可是在其他方麵上,軍用技術就不行了,因為涉及到保密,最簡單的一點就是連弩的工藝,如果也轉為民間,一旦被泄露出去,那劉瀾現在最大的殺手鐧被其他諸侯掌握,那可就太可怕了,一旦戰場遭遇,雙方連弩互相傷害,最後倒黴的還是自己的士兵。
所以軍用的基數和未來科技是劉瀾現在投入最多自己的研發部門,一切都在歐冶堅的掌控之下,而劉瀾投在這裏的資金幾乎占了他收入的三成,再加上部隊的四成花銷,每月別說持平,就是不吃老本都難。
當然這一切得到有效改變的首先就是茶葉與茶具的推廣,尤其是茶葉更是幫他解決了很多麻煩,最少在資助遼東的時候,糧食就不再是免費贈與了,而是要靠著遼東來購買,畢竟遼東在對曹操的磚茶以及茶具上那可是賺的盆滿缽滿,尤其是在遼東種植更是讓遼東變得越來越富足。
人口的遷入,再加上當地農田的開發,雖然一年隻能生產一茬稻穀小麥,可這卻解決了不小的問題,未來劉瀾可能不會再投資遼東,但是就算不投資遼東,以往投入在他這邊的資金,也會轉為內部,比如科技和軍用的軍械場,甚至是對學校的各種扶持。
所以對未來的開銷劉瀾不僅不會有任何的減小,相反還會增加,甚至可能會最後發現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這本來就很正常的,因為對劉瀾來說他喜歡把眼前的一切用遊戲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所有的科技他都習慣用科技樹來形容,因為已他從後世的了解來看,現在的科技往下會衍生出什麽或者說更高的科技是什麽,他都能夠知曉一二,也許會有偏差,但絕對會不會偏離太久,哪怕他不知曉也無所謂,因為這些優秀的工匠和科研人員會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他。
所以劉瀾雖然不是此中行家,但他隻需要了解科技樹的進展就知道所有的一切已經發展到哪裏,甚至劉瀾都有些期待,科技樹最終的發展會不會與他那個時代出現一些偏離,出現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東西。
這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科技的發展從冷兵器進入熱兵器是科技樹進階的正確方向,可是有沒有一種可能,冷兵器一直進階下去會出現什麽樣的驚喜?是前所未見的新兵械,還是一路走到頭的無底洞?
這些本來就是探索和創新的驚喜所在,劉瀾當然會引導進入熱兵器,畢竟劉瀾已經從那些道士手中研究的金丹中幫助工匠們獲取了不少火藥的知識,想要有所突破,並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但劉瀾對熱兵器的好奇其實並沒有冷兵器的多,他真正想看到的還是冷兵器如果發展到頭,到底會出現什麽樣前所未見的新武器,而相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所有的科技都是如此,而這肯定是需要巨額的花費。
那麽就一個農業帝國來說,這樣的花費根本就不可能支撐太久,而工商業又因為科技的製約不太可能會有超越時代的產品出現,所以劉瀾大力扶持工商,甚至是希望從工商業或許更多的稅收來源而不隻是在去剝削農業。
這肯定是唯一能夠支撐劉瀾不斷發展科技樹的唯一辦法,如果指望農業,那未來幾十幾百年都不會看到任何的希望出現,這就是現實,但是他對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他的政策,是真正激活了工商業,蓬勃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更多的創新,未來可期。
隻要他不斷的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斷的股東工商業,不斷的讓更多人走進庠序與學校,也許隻需要幾代人,就會有質的變化,甚至無需幾代人,隻用一代人就會有質的發展,就好像現在的遼東,幾年之前,誰能想到冬日裏還能走出家門呢?
難道這不就是劉瀾最大的貢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