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培養,保證。
簡簡單單三個字,卻是劉瀾對於培養人才的精華所在,首先是發現人才,在他的理論中,所有人在經過培訓之後都能夠成為優秀的士兵,但並不是什麽人都可以成長為優秀的將領,所以從優秀的士兵之中選擇最為優秀的士兵,也就是一定要在他們之中選擇極具天賦的人才進行培養,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劉瀾的這套理論,培養出來的那就不是一個關羽而是一群廢物,或者說這套理論可以挖掘出一個關羽,但卻做不到把所有人都變成關羽的能力,天才和有天賦者太少了。
所以,要首先在選兵募兵的時候挑選身體強健腦瓜靈活者進入部隊,在從部隊之中挑選其中最為拔尖和優秀的苗子,將他們送往軍校,在軍校對這些百裏、千裏甚至可能是萬裏挑一的優秀苗子進行培養,全方位的培養,這就是第二步。
最後一步,其實最簡單也最困難,保證,如何才能保證這些優秀的人才能夠成材而不是變成了傷仲永,這才是關鍵,保證不了,最後人才長偏了,沒出來,對部隊來說並沒有什麽,可是對他們這幾十幾百個人才和他們背後的家庭卻會成為沉重的負擔,畢竟當兵不比其他,最後都是要上戰場的,可是不管他們最後是結局如何,是不是戰死沙場,但最少要保證他們有能力再回到部隊,而不是變成傷仲永,這可就太難了,可因為難,所以劉瀾才會提出軍校的理論,軍校也變得更有意義。
以前,劉瀾的部隊就幾千個人,他都無法盯緊每一名士兵,隻能給可能成材的關羽幾人更多的機會,他們的成長也就順理成章了,可是現在部隊這麽多,莫說是他和關羽們估計不過來,可能連校尉軍司馬都困難,這樣的散養,最後有沒有成材的,肯定有,但是一百個優秀人才卻隻冒出幾個,能行嗎?
或許他們很多人還有所抱怨,畢竟出人才了,也出成績了,可是這樣的選拔機製成材機製能稱得上完美嗎?
稱不上,因為有問題,因為成材率太低了,劉瀾要的是什麽,是似他親手為龍騎軍設置的這套晉升與降級製度,在經曆了大浪淘沙後在幽州的遼東騎兵們得以進入龍騎軍,又進過戰場的檢驗軍中的校武後,不合格者被退回遼東軍,末尾淘汰,保證了龍騎軍的戰鬥力,所以他對軍校的設想也會用上這一套,隻不過以往是從遼東到徐州,而現在則是從所有部隊,現在的掃盲班從部隊到將領,未來掃盲班到軍司馬,想升校尉就得去軍校。
軍司馬就管著幾千人,戰術戰略等等對他們來講其實並不重要,隻要聽命拚命就行,但是到了校尉,指揮一曲部隊五千人,那就不一樣了,這五千人在漢代可是一個戰鬥單位,如果校尉在各方麵的軍事素養都非常優秀,那隻會讓他帶領的這一曲人馬的戰鬥力變得更強,所以以後的軍隊,什長佰長千長以及軍司馬可以卡軍功,但壓晉升校尉,地不起,隻能去軍校,四人劉瀾也知道這或許同樣他一拍腦袋想才來到決定,可既然現在的晉升機製和選拔人才機製極度的落後,那麽為什麽不適當的進行改變和嚐試呢,如果出現了問題,那麽及時修正就是了,要比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嚐試強吧?
在後世劉瀾就非常喜歡一句話,那就是等死不如作死,在經曆大浪淘沙之後的篩選,讓真正有天賦的士兵有晉升的機會而不是永遠也無法冒頭,要講能力但也要講資曆,所以劉瀾相信隻要日後軍校成立,那麽人才一定會源源不斷的湧現出來,似如今這般捉襟見肘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選材麵,為什麽到蜀漢後期廖化當先鋒,還不是蜀中無大將?書中為什麽大將,當然是選材麵就一個巴蜀之地,這裏湧現出的人才自然還無法與曹魏相比,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人口的基數,從幾百萬人裏尋找人才和從幾十萬人裏尋找人才,蜀漢焉有不敗之理?
而且因為東漢的特殊性,已經中原在漢時天下之首的屬性,這裏遠不是巴蜀可比,正是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日後如果他得不著中原,那麽以他現在控製的區域,在人口上自然就趨於劣勢,現在都這麽缺人才,日後人才的缺口與曹操和袁紹比隻後不斷被拉大,所以有些事可不是什麽防患於未然,而是早作打算,最少要保證日後不會出現青黃不接,無人可用的情況。
劉瀾期待著這一趟的到來,不過在此之前,他還得一直忍耐著無人可用的尷尬,看起來他帳下真正的大將不少,可這卻是情況在丟失了青徐二州的結果,如果現在軍中去掉了趙雲、徐方、徐盛乃至臧霸等人,那他身邊可不是就剩下了關羽和黃忠,對了還有一個張飛。
有此三人看起來足夠了,但是未來如果再拿下吳郡和會稽呢,派人駐守嗎,不派人那就隻留太守,到時候山越襲擾怎麽處置,對付山越必須得派大將進行征繳。
而且劉瀾人才缺口還不解決隻是武將,文職官吏就更缺乏了,雖然鄭玄的弟子門生過來不少,可杯水車薪,人家弟子以世家子弟居多,更多的人最終選擇的還是返回原籍,在冀州和許都出仕為主,留在他這裏的,十之二三。
這都算是因為有鄭玄的關係,不然留下來的人更少,這就是有背影的好處,袁家是例子,曹操也一樣,更何況現在曹操還搖著漢天子的大旗,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才過去,這一點劉瀾現在比不了,以後也比不了,他非常清楚,但是對於這些人才,劉瀾同樣一早就做好了決定,庠序甚至是太學必須要抓緊建設起來,劉瀾要做的不似傳統的庠序,幾十個人的學校,而是要大力推廣教育,讓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能掌握知識,讓知識不在成為世家特有。
想做這樣的事情,壓力阻力一定很大,但不管難度有多大,劉瀾一定會排除萬難,讓更多的人成材,然後用儒家的鄉選裏表之法來讓為他們設定進階之路,選擇正在有文化有經驗有能力並且清廉的官員。
金字塔形的選拔機製不僅要用在軍隊,更要用在地方,隻有真正有能力的人產能夠不斷升遷,給予那些不斷在努力不斷在進步的人提供更多機會,他相信就算是人口比例無法與曹操和袁紹相提並論,但是卻可以通過更高效的選材方式來彌補不足,讓他始終有資格與二人一爭長短。
第二天一早,王修和張紘便同時啟程,前往許都,可是在張紘離開不久,劉瀾卻忽然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曆史上,張紘在這個時間點好像也奉孫策之命去了許都,最後被曹操強留了下來,而在許都期間,他與陳琳的相識,更是引出了小巫見大巫的一段佳話。
他第一個想法就是把張紘截下,換其他人再去,可是他一句走遠了,而且就算換人,可能適得其反,讓他更據理力爭的要前去許都了,不過在他的有限記憶裏,張紘最後還是回到了江東,所以劉瀾並不擔心他會像陳群和孔融那樣,一去不複返。
對於二人的離開,劉瀾頗為無奈,被曹操鑽了空子,沒辦法誰讓他現在還要打著漢室的旗號呢,雖然他也完全可以像袁紹那樣不奉詔,但這一次卻是被鑽了空子,人家直接找到了這兩個人傳詔,甚至在這之前更是暗中聯絡了陳群的父親,老先生和老擎天對劉瀾有救命之恩,陳家做什麽選擇,劉瀾都不會阻攔,隻能放他們離開。
而孔融,對於漢室的忠誠,根本不可能在見到詔書之後拒絕,甚至在他身邊這樣的人有太多太多,他們留在將軍府,那是因為漢室因為天子沒有傳召,沒有拋出橄欖枝,如果有一天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那麽他們也會義無反顧的離開。
對於他們,劉瀾無能為力,但是現在在秣陵,他卻有能力保證詔書抵達不了,吃一塹長一智,以後詔書要到秣陵,先得過水軍這一關,他這回可是給周泰下了死命令,當然因為是天子詔書,也許有其他命令,所以攔截的時候,最好是以水賊的身份而不是徐州水師的名字,對此周泰也算是輕車熟路了,重拾老本行,不殺他們但把他們扣下根本就沒難度。
劉瀾沒有讓人去追張紘,索性讓他去吧,反正他相信最後張頜還會像曆史已有回到江東,畢竟他的家人乃至他的家族還都在秣陵,之後劉瀾把關羽和徐庶二人叫了過來,關羽來了不就,之前攝山營回到攝山休整了近三個月,再次返回廣陵,用關羽的話說,徐州之戰的窩囊這一次他們必須要找回來。
攝山營士氣旺盛,而劉瀾自然明白士氣可用的道理,更何況這次文醜真敢來的話,那麽一場正麵較量勢必難免,當然現在劉瀾更多還是有一些期待的,隻要能說服曹袁其中一方,那麽廣陵這一仗就會變得相對輕鬆些,如果兩家都能說服,日後誰勝誰敗可就真不一定了,但如果都沒有說服,那劉瀾就必須得考慮退回秣陵,至於攝山營,隻能再一次讓他們失望了。
不多時,關羽和徐庶相繼而來,可以說這一次派二人前往鄴城許都,劉瀾是一個人做出的決定,二人此時才從劉瀾口中知曉情況,但當劉瀾把他覺得可能會出現的三種可能一一說出來的時候,關羽立刻就急了,他不關心袁紹和曹操能不能說服,身為將領,他關心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最壞的結果也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關羽立即起身,但他卻被劉瀾攔了下來:“先聽我說,等我說完了,你們再發言。”
袁紹和曹操,他們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曹操一直唯袁紹馬首是瞻,可以說這些年有曹操的地方就有袁紹的身影,有袁紹的地方,也會有曹操,幾次徐州之戰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但是這一次壽春之戰是特例,因為袁術,兩人頭一次沒有合作共同出兵,或許壽春離著袁紹有點遠,又或者因為我們的存在,但是這件事看起來本身就奇怪,要知道當年曹操在匡亭、徐州戰場乃至於兗州與呂布的戰場之上,都有著袁紹的身影,那就是朱靈,但是這一回袁紹連一支部隊都沒有支援,這就說明了,二人或許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矛盾,甚至可以從當年的朱靈投降曹操這件事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兩軍合兵一處聯合作戰的情況。
劉瀾並沒有忘記了夏侯惇和高覽,但這這畢竟和朱靈的情況不同,他們之間的矛盾,從冀州之戰始,經過這些年尤其是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壯大後,已經到了徹底破裂的一刻,而這一回的壽春之戰,更是讓二人有了分崩離析的可能。
要不然曹操也不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到我們,與我們聯合,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我們同時去與二人講和,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甚至成功離間二人,劉瀾看到徐庶起身要說話,揮手阻止了他,道:“我知道元直要說什麽,這個時候離間二人可能性不大,畢竟他們知道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他們的聯盟,但是知道歸知道,但破壞是破壞,我們的目的是眾人皆知的,在明麵,不管袁紹還是曹操都清楚,說了沒什麽,可是袁紹和曹操,現在卻還保持著友誼,但是他們的內心在想些什麽,沒有人清楚。
你知道曹操還是袁紹想什麽?是真的想消滅我們,還是曹操呢,但是我們就要把這層窗戶紙給他捅破,把一切都放在明處,至於袁紹作何選擇曹操又作何選擇,還重要嗎?隻要我們往最壞的打算去做準備,或許會有更好的結果呈現呢?
簡簡單單三個字,卻是劉瀾對於培養人才的精華所在,首先是發現人才,在他的理論中,所有人在經過培訓之後都能夠成為優秀的士兵,但並不是什麽人都可以成長為優秀的將領,所以從優秀的士兵之中選擇最為優秀的士兵,也就是一定要在他們之中選擇極具天賦的人才進行培養,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劉瀾的這套理論,培養出來的那就不是一個關羽而是一群廢物,或者說這套理論可以挖掘出一個關羽,但卻做不到把所有人都變成關羽的能力,天才和有天賦者太少了。
所以,要首先在選兵募兵的時候挑選身體強健腦瓜靈活者進入部隊,在從部隊之中挑選其中最為拔尖和優秀的苗子,將他們送往軍校,在軍校對這些百裏、千裏甚至可能是萬裏挑一的優秀苗子進行培養,全方位的培養,這就是第二步。
最後一步,其實最簡單也最困難,保證,如何才能保證這些優秀的人才能夠成材而不是變成了傷仲永,這才是關鍵,保證不了,最後人才長偏了,沒出來,對部隊來說並沒有什麽,可是對他們這幾十幾百個人才和他們背後的家庭卻會成為沉重的負擔,畢竟當兵不比其他,最後都是要上戰場的,可是不管他們最後是結局如何,是不是戰死沙場,但最少要保證他們有能力再回到部隊,而不是變成傷仲永,這可就太難了,可因為難,所以劉瀾才會提出軍校的理論,軍校也變得更有意義。
以前,劉瀾的部隊就幾千個人,他都無法盯緊每一名士兵,隻能給可能成材的關羽幾人更多的機會,他們的成長也就順理成章了,可是現在部隊這麽多,莫說是他和關羽們估計不過來,可能連校尉軍司馬都困難,這樣的散養,最後有沒有成材的,肯定有,但是一百個優秀人才卻隻冒出幾個,能行嗎?
或許他們很多人還有所抱怨,畢竟出人才了,也出成績了,可是這樣的選拔機製成材機製能稱得上完美嗎?
稱不上,因為有問題,因為成材率太低了,劉瀾要的是什麽,是似他親手為龍騎軍設置的這套晉升與降級製度,在經曆了大浪淘沙後在幽州的遼東騎兵們得以進入龍騎軍,又進過戰場的檢驗軍中的校武後,不合格者被退回遼東軍,末尾淘汰,保證了龍騎軍的戰鬥力,所以他對軍校的設想也會用上這一套,隻不過以往是從遼東到徐州,而現在則是從所有部隊,現在的掃盲班從部隊到將領,未來掃盲班到軍司馬,想升校尉就得去軍校。
軍司馬就管著幾千人,戰術戰略等等對他們來講其實並不重要,隻要聽命拚命就行,但是到了校尉,指揮一曲部隊五千人,那就不一樣了,這五千人在漢代可是一個戰鬥單位,如果校尉在各方麵的軍事素養都非常優秀,那隻會讓他帶領的這一曲人馬的戰鬥力變得更強,所以以後的軍隊,什長佰長千長以及軍司馬可以卡軍功,但壓晉升校尉,地不起,隻能去軍校,四人劉瀾也知道這或許同樣他一拍腦袋想才來到決定,可既然現在的晉升機製和選拔人才機製極度的落後,那麽為什麽不適當的進行改變和嚐試呢,如果出現了問題,那麽及時修正就是了,要比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嚐試強吧?
在後世劉瀾就非常喜歡一句話,那就是等死不如作死,在經曆大浪淘沙之後的篩選,讓真正有天賦的士兵有晉升的機會而不是永遠也無法冒頭,要講能力但也要講資曆,所以劉瀾相信隻要日後軍校成立,那麽人才一定會源源不斷的湧現出來,似如今這般捉襟見肘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選材麵,為什麽到蜀漢後期廖化當先鋒,還不是蜀中無大將?書中為什麽大將,當然是選材麵就一個巴蜀之地,這裏湧現出的人才自然還無法與曹魏相比,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人口的基數,從幾百萬人裏尋找人才和從幾十萬人裏尋找人才,蜀漢焉有不敗之理?
而且因為東漢的特殊性,已經中原在漢時天下之首的屬性,這裏遠不是巴蜀可比,正是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日後如果他得不著中原,那麽以他現在控製的區域,在人口上自然就趨於劣勢,現在都這麽缺人才,日後人才的缺口與曹操和袁紹比隻後不斷被拉大,所以有些事可不是什麽防患於未然,而是早作打算,最少要保證日後不會出現青黃不接,無人可用的情況。
劉瀾期待著這一趟的到來,不過在此之前,他還得一直忍耐著無人可用的尷尬,看起來他帳下真正的大將不少,可這卻是情況在丟失了青徐二州的結果,如果現在軍中去掉了趙雲、徐方、徐盛乃至臧霸等人,那他身邊可不是就剩下了關羽和黃忠,對了還有一個張飛。
有此三人看起來足夠了,但是未來如果再拿下吳郡和會稽呢,派人駐守嗎,不派人那就隻留太守,到時候山越襲擾怎麽處置,對付山越必須得派大將進行征繳。
而且劉瀾人才缺口還不解決隻是武將,文職官吏就更缺乏了,雖然鄭玄的弟子門生過來不少,可杯水車薪,人家弟子以世家子弟居多,更多的人最終選擇的還是返回原籍,在冀州和許都出仕為主,留在他這裏的,十之二三。
這都算是因為有鄭玄的關係,不然留下來的人更少,這就是有背影的好處,袁家是例子,曹操也一樣,更何況現在曹操還搖著漢天子的大旗,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才過去,這一點劉瀾現在比不了,以後也比不了,他非常清楚,但是對於這些人才,劉瀾同樣一早就做好了決定,庠序甚至是太學必須要抓緊建設起來,劉瀾要做的不似傳統的庠序,幾十個人的學校,而是要大力推廣教育,讓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能掌握知識,讓知識不在成為世家特有。
想做這樣的事情,壓力阻力一定很大,但不管難度有多大,劉瀾一定會排除萬難,讓更多的人成材,然後用儒家的鄉選裏表之法來讓為他們設定進階之路,選擇正在有文化有經驗有能力並且清廉的官員。
金字塔形的選拔機製不僅要用在軍隊,更要用在地方,隻有真正有能力的人產能夠不斷升遷,給予那些不斷在努力不斷在進步的人提供更多機會,他相信就算是人口比例無法與曹操和袁紹相提並論,但是卻可以通過更高效的選材方式來彌補不足,讓他始終有資格與二人一爭長短。
第二天一早,王修和張紘便同時啟程,前往許都,可是在張紘離開不久,劉瀾卻忽然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曆史上,張紘在這個時間點好像也奉孫策之命去了許都,最後被曹操強留了下來,而在許都期間,他與陳琳的相識,更是引出了小巫見大巫的一段佳話。
他第一個想法就是把張紘截下,換其他人再去,可是他一句走遠了,而且就算換人,可能適得其反,讓他更據理力爭的要前去許都了,不過在他的有限記憶裏,張紘最後還是回到了江東,所以劉瀾並不擔心他會像陳群和孔融那樣,一去不複返。
對於二人的離開,劉瀾頗為無奈,被曹操鑽了空子,沒辦法誰讓他現在還要打著漢室的旗號呢,雖然他也完全可以像袁紹那樣不奉詔,但這一次卻是被鑽了空子,人家直接找到了這兩個人傳詔,甚至在這之前更是暗中聯絡了陳群的父親,老先生和老擎天對劉瀾有救命之恩,陳家做什麽選擇,劉瀾都不會阻攔,隻能放他們離開。
而孔融,對於漢室的忠誠,根本不可能在見到詔書之後拒絕,甚至在他身邊這樣的人有太多太多,他們留在將軍府,那是因為漢室因為天子沒有傳召,沒有拋出橄欖枝,如果有一天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那麽他們也會義無反顧的離開。
對於他們,劉瀾無能為力,但是現在在秣陵,他卻有能力保證詔書抵達不了,吃一塹長一智,以後詔書要到秣陵,先得過水軍這一關,他這回可是給周泰下了死命令,當然因為是天子詔書,也許有其他命令,所以攔截的時候,最好是以水賊的身份而不是徐州水師的名字,對此周泰也算是輕車熟路了,重拾老本行,不殺他們但把他們扣下根本就沒難度。
劉瀾沒有讓人去追張紘,索性讓他去吧,反正他相信最後張頜還會像曆史已有回到江東,畢竟他的家人乃至他的家族還都在秣陵,之後劉瀾把關羽和徐庶二人叫了過來,關羽來了不就,之前攝山營回到攝山休整了近三個月,再次返回廣陵,用關羽的話說,徐州之戰的窩囊這一次他們必須要找回來。
攝山營士氣旺盛,而劉瀾自然明白士氣可用的道理,更何況這次文醜真敢來的話,那麽一場正麵較量勢必難免,當然現在劉瀾更多還是有一些期待的,隻要能說服曹袁其中一方,那麽廣陵這一仗就會變得相對輕鬆些,如果兩家都能說服,日後誰勝誰敗可就真不一定了,但如果都沒有說服,那劉瀾就必須得考慮退回秣陵,至於攝山營,隻能再一次讓他們失望了。
不多時,關羽和徐庶相繼而來,可以說這一次派二人前往鄴城許都,劉瀾是一個人做出的決定,二人此時才從劉瀾口中知曉情況,但當劉瀾把他覺得可能會出現的三種可能一一說出來的時候,關羽立刻就急了,他不關心袁紹和曹操能不能說服,身為將領,他關心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最壞的結果也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關羽立即起身,但他卻被劉瀾攔了下來:“先聽我說,等我說完了,你們再發言。”
袁紹和曹操,他們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曹操一直唯袁紹馬首是瞻,可以說這些年有曹操的地方就有袁紹的身影,有袁紹的地方,也會有曹操,幾次徐州之戰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但是這一次壽春之戰是特例,因為袁術,兩人頭一次沒有合作共同出兵,或許壽春離著袁紹有點遠,又或者因為我們的存在,但是這件事看起來本身就奇怪,要知道當年曹操在匡亭、徐州戰場乃至於兗州與呂布的戰場之上,都有著袁紹的身影,那就是朱靈,但是這一回袁紹連一支部隊都沒有支援,這就說明了,二人或許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矛盾,甚至可以從當年的朱靈投降曹操這件事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兩軍合兵一處聯合作戰的情況。
劉瀾並沒有忘記了夏侯惇和高覽,但這這畢竟和朱靈的情況不同,他們之間的矛盾,從冀州之戰始,經過這些年尤其是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壯大後,已經到了徹底破裂的一刻,而這一回的壽春之戰,更是讓二人有了分崩離析的可能。
要不然曹操也不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到我們,與我們聯合,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我們同時去與二人講和,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甚至成功離間二人,劉瀾看到徐庶起身要說話,揮手阻止了他,道:“我知道元直要說什麽,這個時候離間二人可能性不大,畢竟他們知道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他們的聯盟,但是知道歸知道,但破壞是破壞,我們的目的是眾人皆知的,在明麵,不管袁紹還是曹操都清楚,說了沒什麽,可是袁紹和曹操,現在卻還保持著友誼,但是他們的內心在想些什麽,沒有人清楚。
你知道曹操還是袁紹想什麽?是真的想消滅我們,還是曹操呢,但是我們就要把這層窗戶紙給他捅破,把一切都放在明處,至於袁紹作何選擇曹操又作何選擇,還重要嗎?隻要我們往最壞的打算去做準備,或許會有更好的結果呈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