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關於廬江一戰的後續戰報陸續傳遞而來,都是急報,當劉瀾知曉了事情始末之後,真正吃了一驚,他們三個人的運氣也太好了一點吧,這攻下廬江怎麽看怎麽像是撞了大運。
劉瀾大笑著把戰報分享給了要走的張紘和王修,這個時候需要有人來跟他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而在二人相繼查看戰報的時候,劉瀾卻在想著廬江城牆塌陷的事情,在他的記憶之中,壽春城牆在三國時代塌陷的次數是非常多的,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忠於曹魏的諸葛誕在壽春反叛,最後為司馬昭所敗。
但是壽春城牆倒塌完全是因為暴雨導致,可是廬江就很難判定了,首先如果說廬江城牆塌陷與他所知曉的壽春強拆塌陷一樣的話,那麽這次塌陷多半屬於岩溶塌陷,也就是因為降雨導致地表岩與土體向下陷落而形成,而這完全就是自然因素導致,那張頜幾人自然就是運氣太好,撞了大運。
可是他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再此之前,他們是用過地道的,而且因為壽春有護城河的原因,地道向下挖的很深,據說地下水就排除不少,所以壽春塌陷甚至取得最後的勝利也可以說他就是張頜他們的之前挖通地道所致,而這就不是天然而是認為的采空塌陷。
而從現在的情報來看,不論是張遼三人無法給出城牆塌陷的原因,包括劉瀾也很難做出最終的判斷,不過這件事對他來說並不用必須要了解清楚,沒那個精力,現在最主要的還是眼前二人前往許都和鄴城。
當然關羽壽春一戰劉瀾也必須要重新布置了,隨著拿下廬江,劉瀾的戰略目的已經拿到,而接下來能不能搶在曹操之前占據壽春城,對劉瀾來講意義已經沒有那麽重要,不過既然曹操這次親自率軍攻打壽春,如果能在他之前奪下壽春,那不管對他還是對於之後的那場大戰都會讓他占據主動。
身為大漢司空的曹操,甚至可以說手握著大漢權柄的男人,他這次親自出軍討逆,如果最後最為關鍵的壽春和合肥甚至包括廬江郡最後都到了他的手中,那麽曹操他能甘心嗎,就壽春北部的這幾個縣,又怎麽可能填滿他的胃口呢?
張紘的想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就如楊弘說的那樣,諸侯在一件事情上所考慮的問題肯定不會和帳下以及謀士考量的一樣,就好像在鄭國渠這件事,王修的考慮肯定是正常的反應,可是他的考慮卻肯定不會和王修一樣,因為他是老板,他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沒有那麽多的顧慮,想到就敢去做,可是對於王修們來說,他們首先想的肯定會先從最保險最安全出發,就算是有大膽的想法,也不敢擅自做主,而是要去請示。
可是劉瀾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是一方諸侯而曹操也是一方諸侯,所以劉瀾在一些問題上是完全可以進行換位思考的,就好像現在張紘的這個理論,看起來好像是有那麽一點意思,可是這卻絕對不會是曹操做出的決定。
首先他能派人來與自己尋求出兵壽春,那麽就說明他是非常肯定自己會出兵而不是會拒絕,最少在他眼中,可能性是有的,如果一點成功的可能性都沒有的話,那麽他是不會派人過來的,所以根據這一點,劉瀾完全可以換位思考下,加入曹操拒絕袁紹,甚至是有朝一日要與袁紹對決,那麽是在有了壽春之後更需要自己還是在沒有壽春的時候更需要自己?
呼之欲出,劉瀾也因此而肯定一旦壽春被曹操拿下,那麽壽春的人口和地域將會讓曹操如虎添翼,那個時候,曹操巴不得自己和袁紹開戰打個兩敗俱傷他好從中取利呢,但是如果壽春被他得到,而曹操不過就得了壽春北方諸如平阿和西曲陽幾個縣,那這一仗他就虧大了,這個時候除非他答應袁紹出兵,不然的話,那麽他就會同意自己的建議,聯合攻打袁紹,或者坐山觀虎鬥。
劉瀾得出的結論,就是讓他拿下壽春,那麽在實力壯大之後,曹操需要的不是幫助袁紹盡快消滅自己,也不是幫著自己攻打袁紹,而是時間,給他發展甚至是壯大的時間,當然除了自己發展與壯大,劉瀾和袁紹兩敗俱傷也是最好的選擇。
反之如果壽春絕大多數的利益為他所得,而曹操這一仗隻是獲取了極少的利益,在實力地盤都沒有多少增加,未來依然沒有絕對實力與劉瀾和袁紹叫板的時候,他不管會作何選擇,卻不會在坐山觀虎鬥。
他要趁機為自己獲取利益,所以他必須要做出選擇,要麽選擇與自己聯合防禦袁紹,這是唇亡齒寒的道理,要麽與袁紹聯合對付自己,這是與虎謀皮,他會做出什麽樣的選擇,這完全要看他自己,當然了,凡是也不是絕對,畢竟他跟著袁紹打自己的話,很可能壽春最終還會到他的手中,那時候他還是有可能與袁紹一戰的。
但是劉瀾既然已經決定派出張紘,那麽他就自然會有自己的籌碼,比如說這個時候張遼們拿下了壽春,那麽張頜在許都就完全可以直接將壽春放在談判桌上,說句實話,劉瀾對壽春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反而對於合肥更為看重一些。
如果讓他去建設,合肥放一個張遼,廬江放一個太史慈,再把張頜放到濡須塢,這鐵三角一旦形成,隻需要三萬人,曹操每個十餘萬是別想打下壽春,這可是劉瀾認真算計過的結果,和徐庶、陳宮、魯肅、甚至是帶病的陳登以及關羽、趙雲、張昭。
最後做出了一致的決定,也正是在那一天起,魯肅卸任濡須都督返回將軍府任職,而張頜太史慈張遼三人從抵達秣陵進行部隊重新的整編。
曆時一月,最後出兵壽春,此時,劉瀾心中充滿了希望,當然前提是他們三人不負所托,能夠率先搶占壽春,那麽劉瀾也就能夠在之後的以壽春為籌碼與曹操進行交換甚至達成聯盟,而這也是在廬江久攻不下之後劉瀾改變心思讓三人前往壽春的原因,這個時候袁術的生死已經不重要了,他走掉走不掉的意義已經不大,關鍵還是壽春之後的這一場對決,他袁紹和曹操三個人,唯獨不能讓曹操當看客才是關鍵,最好是曹操和袁紹對決,他當看客,適當給予弱勢一方提供援助。
其次是他與曹操聯合,防禦袁紹,這樣一來,他就有時間布置南方的事宜,消化既得的成果。
“叔治,立即替我休書,令子義、俊義、文遠三人,速破壽春,結束壽春之戰,之後任張遼出任壽春都督,總督壽春軍政,太史慈、張頜出任廬江都尉以及濡須塢都尉。”劉瀾一口氣將所有任命說完,王修聽到這些消息,尤其是對於張遼的任命之後這讓王修甚至是張紘都吃驚不小,完全沒有想到,這三人最終被委以重任的會是他。
可這一切,張遼其實是早就知情的,甚至在此仗開始之前劉瀾就已經和他通了氣,甚至決定在第二日出兵之時就進行任命,但是因為張遼的態度,被迫擱置,而現在劉瀾必須要進行任命了,如果張遼不接受,那麽他就會轉而考慮太史慈和張頜,接下來張遼將會作何選擇?
劉瀾不清楚,甚至張頜和太史慈的反應會如何劉瀾同樣不清楚,可他不會理會二人到底服氣不服氣這樣的一個任命,不管服氣不服氣,必須接受,劉瀾相信張遼會處理好這樣的任命的,畢竟在另一個時空之戰,與李典等人的矛盾並沒有影響到張遼名震天下,更何況他乃是主將,如果連張頜和太史慈都無法擺平,那壽春也就不用交給他了。
當然他是見過另一種情況的,那就是被部下奪權,這樣的情況一般出現的不多,反而是被架空的情況居多,但這就要看他們三人的能耐和本領了,現在的劉瀾不像青徐還在的時候,有很多職位給予他們安置,如果他們不樂意當副都督,或者是架空了他們的都督,那麽失敗的那個人就乖乖回來當個沒有實權的雜號將軍,跟著他的中軍,如同黃忠、許褚這樣隨他出征就好了,當然他們三人如果能夠有所默契,那就最好了,希望廬江這一仗,能夠有所改變吧。
這樣的任命很大膽,但這何嚐不是對張遼的信任,雖然資曆上張遼遠不如太史慈以及張頜,但是在能力上,張遼肯定要超越二人,雖然在他眼中,這三人都是三國名將,都能夠抵擋一麵,但軍中將令必須出自一人,更何況他們二人平日裏都在自己的轄區,並不會留在壽春,而在戰時,一旦壽春受到危險,那麽首先受到危險的就會是壽春或者合肥,那麽二人就必須要配合張遼,而這個時候身為都督的張遼就有了指揮二人的權利,劉瀾這樣的任命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因為在當時的商議之中,在選擇這三處的人選時,是經過了慎重的考慮的,本來劉瀾帳下能夠獨當一麵的就那麽幾人,現在遼東田豫還沒有站穩腳跟,閆誌又太年輕,不過二十出頭,太嫩了,所以要調遼東都督徐晃回來去壽春當都督根本不可行。
而趙雲,他一直都是徐州都督,這個職位不能動,就算是現在徐州在文醜手中,就算是徐州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回歸到劉瀾手中,但是徐州都督哪怕隻是徒有虛名,那也得做個樣子,給天下人看,更要給從徐州抵達秣陵的徐州官吏世家以及百姓看,他們沒有放棄徐州,也不會放棄徐州,徐州都督、刺史一直保留著,總有一天,他們是要打回去的。
而關羽,攝山營的主將,動不了,關鍵是軍中現在除了關羽也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接受,威信威望都不足,而且關羽去當壽春都督也太有些屈才了,這裏他深信絕對不會是日後他與曹操的交戰場,現在不會,未來也同樣不會,那麽把關羽留在壽春的意義也就沒有那麽大。
除卻關羽和趙雲,張飛雖然資曆夠了,可以他的能力,進攻有餘,防守不足,讓他防禦壽春,肯定出亂子,他還真害怕壽春在他手裏丟了,那時候他該如何懲處張飛呢,或者幹脆懲罰自己才對。
那麽除了這幾人,接下來也就隻剩下了太史慈張頜以及張遼了,雖然黃忠也不錯,但他來的時間太短,一沒威望再加上軍中沒有什麽嫡係部隊,去了也沒有意義,最後思來想去,隻能選擇他們三個人。
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更不是最合適的選擇,但在眼下,三人是唯一能夠進行的選擇,劉瀾一直在招攬著人才,甚至軍中每年都會脫穎而出不少人才,可是這些人才的能力都沒有真正超群的,或者說他們日後的潛力雖然無限,但在現在還太嫩了一些,就好像閆誌的情況一樣,再給他們幾年的時間,到了二十五六甚至是三十之後,那麽他們也就有了獨當一麵的可能。
這個情況就好像他和關羽徐晃,在閆誌現在這樣的年齡時,他們都不過是軍司馬,掌管著幾千人,甚至關羽張飛那個時候才不過是百長,而徐晃也隻是千長罷了,但也正是因為那一段的經曆,才會讓他們最終成長,有了今天的成就。
雖然猛將出於卒伍,但是在軍中從士兵到將軍的幾率還是太小了,這個成材率太低,因為戰損太大,所以劉瀾才會想到軍校,發現有才能的士兵進行培訓和學習,讓他們不僅可能在軍事上有能力,也能夠在理論上有所成就,要保證他們的成材率。
現在劉瀾甚至直接就對所有將領出了他的一套理論。
發現,培養,保證。
劉瀾大笑著把戰報分享給了要走的張紘和王修,這個時候需要有人來跟他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而在二人相繼查看戰報的時候,劉瀾卻在想著廬江城牆塌陷的事情,在他的記憶之中,壽春城牆在三國時代塌陷的次數是非常多的,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忠於曹魏的諸葛誕在壽春反叛,最後為司馬昭所敗。
但是壽春城牆倒塌完全是因為暴雨導致,可是廬江就很難判定了,首先如果說廬江城牆塌陷與他所知曉的壽春強拆塌陷一樣的話,那麽這次塌陷多半屬於岩溶塌陷,也就是因為降雨導致地表岩與土體向下陷落而形成,而這完全就是自然因素導致,那張頜幾人自然就是運氣太好,撞了大運。
可是他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再此之前,他們是用過地道的,而且因為壽春有護城河的原因,地道向下挖的很深,據說地下水就排除不少,所以壽春塌陷甚至取得最後的勝利也可以說他就是張頜他們的之前挖通地道所致,而這就不是天然而是認為的采空塌陷。
而從現在的情報來看,不論是張遼三人無法給出城牆塌陷的原因,包括劉瀾也很難做出最終的判斷,不過這件事對他來說並不用必須要了解清楚,沒那個精力,現在最主要的還是眼前二人前往許都和鄴城。
當然關羽壽春一戰劉瀾也必須要重新布置了,隨著拿下廬江,劉瀾的戰略目的已經拿到,而接下來能不能搶在曹操之前占據壽春城,對劉瀾來講意義已經沒有那麽重要,不過既然曹操這次親自率軍攻打壽春,如果能在他之前奪下壽春,那不管對他還是對於之後的那場大戰都會讓他占據主動。
身為大漢司空的曹操,甚至可以說手握著大漢權柄的男人,他這次親自出軍討逆,如果最後最為關鍵的壽春和合肥甚至包括廬江郡最後都到了他的手中,那麽曹操他能甘心嗎,就壽春北部的這幾個縣,又怎麽可能填滿他的胃口呢?
張紘的想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就如楊弘說的那樣,諸侯在一件事情上所考慮的問題肯定不會和帳下以及謀士考量的一樣,就好像在鄭國渠這件事,王修的考慮肯定是正常的反應,可是他的考慮卻肯定不會和王修一樣,因為他是老板,他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沒有那麽多的顧慮,想到就敢去做,可是對於王修們來說,他們首先想的肯定會先從最保險最安全出發,就算是有大膽的想法,也不敢擅自做主,而是要去請示。
可是劉瀾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是一方諸侯而曹操也是一方諸侯,所以劉瀾在一些問題上是完全可以進行換位思考的,就好像現在張紘的這個理論,看起來好像是有那麽一點意思,可是這卻絕對不會是曹操做出的決定。
首先他能派人來與自己尋求出兵壽春,那麽就說明他是非常肯定自己會出兵而不是會拒絕,最少在他眼中,可能性是有的,如果一點成功的可能性都沒有的話,那麽他是不會派人過來的,所以根據這一點,劉瀾完全可以換位思考下,加入曹操拒絕袁紹,甚至是有朝一日要與袁紹對決,那麽是在有了壽春之後更需要自己還是在沒有壽春的時候更需要自己?
呼之欲出,劉瀾也因此而肯定一旦壽春被曹操拿下,那麽壽春的人口和地域將會讓曹操如虎添翼,那個時候,曹操巴不得自己和袁紹開戰打個兩敗俱傷他好從中取利呢,但是如果壽春被他得到,而曹操不過就得了壽春北方諸如平阿和西曲陽幾個縣,那這一仗他就虧大了,這個時候除非他答應袁紹出兵,不然的話,那麽他就會同意自己的建議,聯合攻打袁紹,或者坐山觀虎鬥。
劉瀾得出的結論,就是讓他拿下壽春,那麽在實力壯大之後,曹操需要的不是幫助袁紹盡快消滅自己,也不是幫著自己攻打袁紹,而是時間,給他發展甚至是壯大的時間,當然除了自己發展與壯大,劉瀾和袁紹兩敗俱傷也是最好的選擇。
反之如果壽春絕大多數的利益為他所得,而曹操這一仗隻是獲取了極少的利益,在實力地盤都沒有多少增加,未來依然沒有絕對實力與劉瀾和袁紹叫板的時候,他不管會作何選擇,卻不會在坐山觀虎鬥。
他要趁機為自己獲取利益,所以他必須要做出選擇,要麽選擇與自己聯合防禦袁紹,這是唇亡齒寒的道理,要麽與袁紹聯合對付自己,這是與虎謀皮,他會做出什麽樣的選擇,這完全要看他自己,當然了,凡是也不是絕對,畢竟他跟著袁紹打自己的話,很可能壽春最終還會到他的手中,那時候他還是有可能與袁紹一戰的。
但是劉瀾既然已經決定派出張紘,那麽他就自然會有自己的籌碼,比如說這個時候張遼們拿下了壽春,那麽張頜在許都就完全可以直接將壽春放在談判桌上,說句實話,劉瀾對壽春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反而對於合肥更為看重一些。
如果讓他去建設,合肥放一個張遼,廬江放一個太史慈,再把張頜放到濡須塢,這鐵三角一旦形成,隻需要三萬人,曹操每個十餘萬是別想打下壽春,這可是劉瀾認真算計過的結果,和徐庶、陳宮、魯肅、甚至是帶病的陳登以及關羽、趙雲、張昭。
最後做出了一致的決定,也正是在那一天起,魯肅卸任濡須都督返回將軍府任職,而張頜太史慈張遼三人從抵達秣陵進行部隊重新的整編。
曆時一月,最後出兵壽春,此時,劉瀾心中充滿了希望,當然前提是他們三人不負所托,能夠率先搶占壽春,那麽劉瀾也就能夠在之後的以壽春為籌碼與曹操進行交換甚至達成聯盟,而這也是在廬江久攻不下之後劉瀾改變心思讓三人前往壽春的原因,這個時候袁術的生死已經不重要了,他走掉走不掉的意義已經不大,關鍵還是壽春之後的這一場對決,他袁紹和曹操三個人,唯獨不能讓曹操當看客才是關鍵,最好是曹操和袁紹對決,他當看客,適當給予弱勢一方提供援助。
其次是他與曹操聯合,防禦袁紹,這樣一來,他就有時間布置南方的事宜,消化既得的成果。
“叔治,立即替我休書,令子義、俊義、文遠三人,速破壽春,結束壽春之戰,之後任張遼出任壽春都督,總督壽春軍政,太史慈、張頜出任廬江都尉以及濡須塢都尉。”劉瀾一口氣將所有任命說完,王修聽到這些消息,尤其是對於張遼的任命之後這讓王修甚至是張紘都吃驚不小,完全沒有想到,這三人最終被委以重任的會是他。
可這一切,張遼其實是早就知情的,甚至在此仗開始之前劉瀾就已經和他通了氣,甚至決定在第二日出兵之時就進行任命,但是因為張遼的態度,被迫擱置,而現在劉瀾必須要進行任命了,如果張遼不接受,那麽他就會轉而考慮太史慈和張頜,接下來張遼將會作何選擇?
劉瀾不清楚,甚至張頜和太史慈的反應會如何劉瀾同樣不清楚,可他不會理會二人到底服氣不服氣這樣的一個任命,不管服氣不服氣,必須接受,劉瀾相信張遼會處理好這樣的任命的,畢竟在另一個時空之戰,與李典等人的矛盾並沒有影響到張遼名震天下,更何況他乃是主將,如果連張頜和太史慈都無法擺平,那壽春也就不用交給他了。
當然他是見過另一種情況的,那就是被部下奪權,這樣的情況一般出現的不多,反而是被架空的情況居多,但這就要看他們三人的能耐和本領了,現在的劉瀾不像青徐還在的時候,有很多職位給予他們安置,如果他們不樂意當副都督,或者是架空了他們的都督,那麽失敗的那個人就乖乖回來當個沒有實權的雜號將軍,跟著他的中軍,如同黃忠、許褚這樣隨他出征就好了,當然他們三人如果能夠有所默契,那就最好了,希望廬江這一仗,能夠有所改變吧。
這樣的任命很大膽,但這何嚐不是對張遼的信任,雖然資曆上張遼遠不如太史慈以及張頜,但是在能力上,張遼肯定要超越二人,雖然在他眼中,這三人都是三國名將,都能夠抵擋一麵,但軍中將令必須出自一人,更何況他們二人平日裏都在自己的轄區,並不會留在壽春,而在戰時,一旦壽春受到危險,那麽首先受到危險的就會是壽春或者合肥,那麽二人就必須要配合張遼,而這個時候身為都督的張遼就有了指揮二人的權利,劉瀾這樣的任命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因為在當時的商議之中,在選擇這三處的人選時,是經過了慎重的考慮的,本來劉瀾帳下能夠獨當一麵的就那麽幾人,現在遼東田豫還沒有站穩腳跟,閆誌又太年輕,不過二十出頭,太嫩了,所以要調遼東都督徐晃回來去壽春當都督根本不可行。
而趙雲,他一直都是徐州都督,這個職位不能動,就算是現在徐州在文醜手中,就算是徐州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回歸到劉瀾手中,但是徐州都督哪怕隻是徒有虛名,那也得做個樣子,給天下人看,更要給從徐州抵達秣陵的徐州官吏世家以及百姓看,他們沒有放棄徐州,也不會放棄徐州,徐州都督、刺史一直保留著,總有一天,他們是要打回去的。
而關羽,攝山營的主將,動不了,關鍵是軍中現在除了關羽也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接受,威信威望都不足,而且關羽去當壽春都督也太有些屈才了,這裏他深信絕對不會是日後他與曹操的交戰場,現在不會,未來也同樣不會,那麽把關羽留在壽春的意義也就沒有那麽大。
除卻關羽和趙雲,張飛雖然資曆夠了,可以他的能力,進攻有餘,防守不足,讓他防禦壽春,肯定出亂子,他還真害怕壽春在他手裏丟了,那時候他該如何懲處張飛呢,或者幹脆懲罰自己才對。
那麽除了這幾人,接下來也就隻剩下了太史慈張頜以及張遼了,雖然黃忠也不錯,但他來的時間太短,一沒威望再加上軍中沒有什麽嫡係部隊,去了也沒有意義,最後思來想去,隻能選擇他們三個人。
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更不是最合適的選擇,但在眼下,三人是唯一能夠進行的選擇,劉瀾一直在招攬著人才,甚至軍中每年都會脫穎而出不少人才,可是這些人才的能力都沒有真正超群的,或者說他們日後的潛力雖然無限,但在現在還太嫩了一些,就好像閆誌的情況一樣,再給他們幾年的時間,到了二十五六甚至是三十之後,那麽他們也就有了獨當一麵的可能。
這個情況就好像他和關羽徐晃,在閆誌現在這樣的年齡時,他們都不過是軍司馬,掌管著幾千人,甚至關羽張飛那個時候才不過是百長,而徐晃也隻是千長罷了,但也正是因為那一段的經曆,才會讓他們最終成長,有了今天的成就。
雖然猛將出於卒伍,但是在軍中從士兵到將軍的幾率還是太小了,這個成材率太低,因為戰損太大,所以劉瀾才會想到軍校,發現有才能的士兵進行培訓和學習,讓他們不僅可能在軍事上有能力,也能夠在理論上有所成就,要保證他們的成材率。
現在劉瀾甚至直接就對所有將領出了他的一套理論。
發現,培養,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