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堅持,關將軍馬上就要來了。
周倉大喝一聲的同時雙錘向著前方橫著一掃,巨大的衝擊力立即掃到了一名冀州兵,正中他舉著的盾牌,立時將其擊飛,重重摔落在地,鮮血從七孔之中噴湧而出,然後雙眼一閉,徹底斃命。
有周倉這樣的大殺器左右衝殺,對攝山營的帶東是巨大的,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他帶頭殺敵,原本對攝山營極其不利的局麵立時被扭轉,然而在冀州軍巨大的兵力優勢之下,其實局麵扭轉隻不過是一時,很快就會有更多的冀州軍殺奔過來,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這頭攝山營好不容易殺掉一名敵軍,瞬間就會湧來數名冀州軍,而且還是一擁而上,各式長短兵刃便向他們招呼而來。
這樣的攻勢之下,別說你沒有三頭六臂,就算有,也根本無法反抗,很快要麽是被殺要麽就是後退。
不得不說,如今的冀州軍,可今非昔比了,活著說,和他們以前遇到的很不同,也是,以前他們遇到的冀州軍,並不是主力,主力都在幽州,在麴義的帶領下對付公孫瓚呢,所以當時戰勝的不管是袁譚還是高覽,都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
反而會讓他們有些輕敵,可一旦與真正的冀州軍主力碰上,就立時會被殺一個措手不及。
而且經過與公孫瓚的常年交戰,冀州軍不管是在單兵還是團體作戰方麵都可以說是極其強悍的,也許在個人的身體素質之上無法與攝山營相提並論,但就團體作戰這一項上,最少他們並不差。
其實這樣的敵人並不陌生,很多從遼東走出來的士兵都清楚,和那些東胡甚至是義軍比起來,他們的對手會越來越強,這一點不僅是這些士兵有著共識,就算是劉瀾也一早就清楚,甚至比他們這些士兵更早清楚。
記憶最深的那個人,就是討董之時的徐榮,是他為劉瀾開辟了眼界,以前他就像是世上大多數人的評價那樣,偏遠地方來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深,以為對付了一些東胡就以為天下無敵了,那是沒有碰到他們和西羌,不然一仗就將他打回原形。
這話說的明顯是純粹為了貶低劉瀾,但是這話中也不全是為了貶低而貶低,就好像他遇到徐榮後,與曹操敗得那般狼狽,這可是劉瀾記憶之中,最深刻的一次慘敗,雖然他的損失並不是很大,可是曹操卻全軍覆沒。
當然,劉瀾其實還是有一點不太服氣的,可如果將失敗歸咎於羅貫中的話,畢竟滎陽之戰乃是討董的序幕而不是結局,又難免有些在為自己找借口。
畢竟你本身就是統領三軍的將領,與敵作戰全靠對曆史的熟知,這說出去,你不失敗,那也不符合情理。
戰場之上的變化,又怎麽可能會按照你對曆史的了解而原封不動,也許一個細微的偏差,就會導致最終戰果的變化,你沒能察覺到中了徐榮之計,反而將這一戰歸咎到演義,隻不過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罷了。
但不得不說,關東的諸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部隊都有了一個長足進步。
這一點劉瀾最有體會。
討董之時,諸侯會盟,真正能稱得上精銳者,也就那麽幾人,剩下的都是現招募的士兵,可這些在中原大地的百姓,除了黃巾之亂,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沒有見過兵戈,讓這些人扔下鋤頭就變成精銳,怎麽可能。
可是隨著這幾年的發展,他們從最初的百姓,已經成長為一員合格的士兵,不管是曹軍還是袁紹軍,都是如此。
而袁紹軍,更是因為與公孫瓚的交鋒,不斷提升著戰鬥力,而且還有著一位在西羌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著豐富與騎兵作戰經驗的將領的將領帶領之下。
正是麴義,讓冀州軍得以在結陣與敵交戰之上有了一個長足進步,可以說,他在冀州,雖然一度被視為外來人,可是他對冀州軍的軍隊建設,卻起著無人能及的作用。
部隊的單兵戰鬥能力,提升起來很困難,沒有幾年的培育,是很難見到成果的,可是結陣作戰,講究團體卻很容易,而這也是麴義能夠短時間提升冀州軍戰鬥力的辦法,也正是麴義對冀州軍有著清醒的認識,才能讓他在幾年之間就帶領冀州軍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
如果不是他的話,別說戰勝公孫瓚了,就算是收複冀州失地,也是癡人說夢。
隻怕現在的冀州,最大的勢力是公孫瓚,而不是袁紹。
試問,這樣一支講究陣型作戰的部隊,結陣交戰他們並不懼怕任何人,如果是單兵的肉搏戰,他們還真不是眼前這些攝山營的對手,別看他們不過五千人,可以一當十對付他們絕對沒什麽問題,但若是結陣作戰的話,攝山營可就沒有了這個能耐了,雖然他們的單兵能力很強,但優勢卻並不能發揮出來,所以戰場之上的形式,始終都很被動。
“殺啊!”
戰場之上,攝山營將士在周倉的帶領下瘋狂向著冀州軍殺去,一時之間,喊殺聲響徹在天際,就在雙方僵持之際,突然遠方傳來了巨大的喊殺聲。
殺聲震天徹地,足有數萬人之多,而且他們結陣而來,行動一致,數萬人保持著一個步點,踏,踏踏,不僅是聲音震天動地,就連腳步聲也足以震撼人心。
一時間交戰場中的所有人,幾乎都下意識瞅向了側後方。
笑聲響起。
攝山營士兵的大笑聲響了起來,這個時候,能來的隻會是關羽將軍。
但沉默之中的冀州軍,卻並沒有放棄,也許是袁譚將軍聽到消息趕過來了呢?
但是很快,一直觀望著交戰場中的冀州軍就失望了,包括顏良,他看到了那紅色的代表著劉瀾軍顏色的衣甲,以及關羽中領軍的將旗。
他的眉頭緊皺成一團,雖然他和關羽有數度交手,甚至一度十分輕視關羽,但是這一回,他終於明白,兩人之間在洛水結怨,在平原結仇。
原以為,這一天會很快到來。
可最後才發現,了結恩怨的這一天,居然讓二人等了如此久遠,久遠到兩人好像已經忘記了當年是因何結怨,但不管是否忘記當時為何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掉對方的原因,隻要記著當時心底那股恨意,就足夠了。
隻要回憶一下,就足以讓他現在怒火衝天。
“將軍,敵軍的援軍來了。”
顏良突然的神遊讓身邊的將領變得有些著急,不斷提醒著他,要不要現在就讓他帶人上去,徹底將周倉擊敗,不然的話,一旦被攝山營兩麵夾擊,這一仗可就危險了。
回過神來的顏良左右看了一眼,立即下令收兵,部隊集結,同時應對兩麵,力不從心,反倒不如集結兵力,痛痛快快與關羽一戰,這一仗他出兵五萬,損失不足萬餘,可關羽的攝山營也不過就是五萬,鹿死誰手,還說不好呢。
他並不知道,關羽帶來的攝山營主力,算上周倉那五千人也隻有不到三萬人,比他們少了足足一萬人,但是他又底氣,因為黃忠的琅琊軍隻要接到消息就一定會追擊過來,所以他並沒有什麽好怕的。
當然如果有所擔心的話,那就是莒縣的袁譚,如果他等下也出現的話,那麽這一仗可就真的變成了他們與冀州的一次大規模決戰了。
雙方如此大的的兵力投入,如果是以前,關羽自然是要感歎一句,可是現在不會了,與袁術的兩次徐州之戰,參戰兵力達到數十萬,遠比此刻他們與冀州軍投入的兵力更多,甚至是數倍還多,連這樣大規模的作戰都參與過,甚至親自指揮過,眼前這種規模的戰鬥,也隻能算得上一場中等規模的作戰,對於早就打開眼界的關羽來說,指揮這樣的戰鬥,並沒有什麽難度。
關羽指揮作戰,與劉瀾不同,劉瀾是那種喜歡冒險,很願意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收益的將領,又或者是在兵力對比懸殊的時候,隻能采取這樣冒險的方式來作戰,但必須要看到,這類的作戰方式麵臨著很大風險,一旦被敵人洞察,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而關羽則更喜歡眼前這樣的戰鬥方式,雖然看起來雙方兵力相差數萬,但其實在如此大規模的作戰之中,這樣的兵力對比其實就並不算什麽了,三萬贏六萬容易,六萬贏三萬也簡單,所以隻要戰術運用得當,不出錯,那麽一切就都會在他的控製範圍。
就算贏不了,他也有信心不會敗的太慘烈。
不像主公那樣用兵,贏了就是大勝,敗了則一無所有。
你可以說這是關羽用兵保守,但無疑他現在用兵是最符合劉瀾的利益的作戰方式,他再也不可能像當年那樣去冒險了,所以他也隻能退居到二線。
時代不同了,他那套戰法完全不符合現在的戰爭了。
或者說,他現在已經輸不起了,如果是曾經的劉瀾,他輸得起,是因為他一無所有,又或者說他背後有著漢帝國這一龐大的後盾,他無所顧忌,沒了他還能有別人,而他想要出頭,就必須采用一點極端的辦法,隻有如此,才能更快的上位,不然他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但是現在,當他是後盾的時候,他隻能充當後盾給他的將領們底氣的那個角色,而他的將領們,則會充當著各式各樣的角色。
這就是如今與以前的不同。
而此刻,顏良也有著他自己的想法。
關羽出現了,那麽從他知曉關羽出現在身側的消息時,他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劉瀾的詭計,而現在關羽出現了,那麽琅琊軍也不會太遠,相信他們也會很快趕來,所以現在如果一味對付周倉,那麽到最後你會發現,你同樣還是會受到敵軍的夾擊,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索性投入到一方戰場,直接一戰勝之,到時候就算黃忠的琅琊軍來了,也隻能再度選擇撤離。
全軍出擊!
顏良抬起頭,舞動象鼻刀:“冀州軍的兄弟們,隨我殺賊,全殲徐州軍!”
“殺啊!”
顏良想的很明白,這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戰勝關羽,就算現在黃忠來了,隻要關羽敗了,全都得敗,而不管是周倉還是黃忠,就算把他們擊敗了,最後他還是要麵對關羽,既然如此,那還費那麽大的力氣幹什麽,化解眼前的危局的關鍵就在麵前,那就自然要全力以赴,將其擊敗了再說,更何況,這關鍵還是關羽,殺了他泄心頭之憤,這選擇,沒錯。
其實,在顏良撤退之後,黃忠一行就一直在後跟著他們,隻是追的並沒有那麽緊罷了,甚至當他們與周倉交戰的時候,也沒有急著過來,這一仗青州軍損失太多了,照顧他的情緒,黃忠也要盡量參考他的意見。
他並不希望現在就殺過去,他的青州軍從三萬銳減到一萬二,人數變得比連原來徐方的琅琊守軍都少,如果現在這麽殺過去,如果關羽還是遲遲沒有出現,那他這一萬二還能有剩多少?會不會全軍覆沒?
這些臧霸都得考慮進入,不僅對自己有交代,還有那哥四位,也都有個交代啊,所以黃忠也就一直拖著,等候消息,甚至和臧霸達成默契,隻要關羽出現,他們再過去。
如今,諜報傳來了消息,關羽出現,並且與顏良交鋒,聽聞此信的黃忠瞅向臧霸:“如何,宣高,差不多該過去了吧,不然這功勞可就都是人家的了!”
臧霸猶豫了一下,然後向黃忠看去,有些苦澀:“漢升,能不能再等等,我現在已經不去想什麽戰功和功勞了,隻要能讓我這些老底多留一些也成啊。”
黃忠很能理解臧霸此刻的心情,他那三萬人青州軍,對他意味著什麽,可以說,臧霸之所以從青州退出來,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希望能夠留下這三萬人嘛,如果知道退到琅琊同樣會付出如此大的損失,那退回來又圖什麽,還不如幹脆在青州與顏良來個了斷呢。
周倉大喝一聲的同時雙錘向著前方橫著一掃,巨大的衝擊力立即掃到了一名冀州兵,正中他舉著的盾牌,立時將其擊飛,重重摔落在地,鮮血從七孔之中噴湧而出,然後雙眼一閉,徹底斃命。
有周倉這樣的大殺器左右衝殺,對攝山營的帶東是巨大的,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他帶頭殺敵,原本對攝山營極其不利的局麵立時被扭轉,然而在冀州軍巨大的兵力優勢之下,其實局麵扭轉隻不過是一時,很快就會有更多的冀州軍殺奔過來,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這頭攝山營好不容易殺掉一名敵軍,瞬間就會湧來數名冀州軍,而且還是一擁而上,各式長短兵刃便向他們招呼而來。
這樣的攻勢之下,別說你沒有三頭六臂,就算有,也根本無法反抗,很快要麽是被殺要麽就是後退。
不得不說,如今的冀州軍,可今非昔比了,活著說,和他們以前遇到的很不同,也是,以前他們遇到的冀州軍,並不是主力,主力都在幽州,在麴義的帶領下對付公孫瓚呢,所以當時戰勝的不管是袁譚還是高覽,都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
反而會讓他們有些輕敵,可一旦與真正的冀州軍主力碰上,就立時會被殺一個措手不及。
而且經過與公孫瓚的常年交戰,冀州軍不管是在單兵還是團體作戰方麵都可以說是極其強悍的,也許在個人的身體素質之上無法與攝山營相提並論,但就團體作戰這一項上,最少他們並不差。
其實這樣的敵人並不陌生,很多從遼東走出來的士兵都清楚,和那些東胡甚至是義軍比起來,他們的對手會越來越強,這一點不僅是這些士兵有著共識,就算是劉瀾也一早就清楚,甚至比他們這些士兵更早清楚。
記憶最深的那個人,就是討董之時的徐榮,是他為劉瀾開辟了眼界,以前他就像是世上大多數人的評價那樣,偏遠地方來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深,以為對付了一些東胡就以為天下無敵了,那是沒有碰到他們和西羌,不然一仗就將他打回原形。
這話說的明顯是純粹為了貶低劉瀾,但是這話中也不全是為了貶低而貶低,就好像他遇到徐榮後,與曹操敗得那般狼狽,這可是劉瀾記憶之中,最深刻的一次慘敗,雖然他的損失並不是很大,可是曹操卻全軍覆沒。
當然,劉瀾其實還是有一點不太服氣的,可如果將失敗歸咎於羅貫中的話,畢竟滎陽之戰乃是討董的序幕而不是結局,又難免有些在為自己找借口。
畢竟你本身就是統領三軍的將領,與敵作戰全靠對曆史的熟知,這說出去,你不失敗,那也不符合情理。
戰場之上的變化,又怎麽可能會按照你對曆史的了解而原封不動,也許一個細微的偏差,就會導致最終戰果的變化,你沒能察覺到中了徐榮之計,反而將這一戰歸咎到演義,隻不過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罷了。
但不得不說,關東的諸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部隊都有了一個長足進步。
這一點劉瀾最有體會。
討董之時,諸侯會盟,真正能稱得上精銳者,也就那麽幾人,剩下的都是現招募的士兵,可這些在中原大地的百姓,除了黃巾之亂,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沒有見過兵戈,讓這些人扔下鋤頭就變成精銳,怎麽可能。
可是隨著這幾年的發展,他們從最初的百姓,已經成長為一員合格的士兵,不管是曹軍還是袁紹軍,都是如此。
而袁紹軍,更是因為與公孫瓚的交鋒,不斷提升著戰鬥力,而且還有著一位在西羌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著豐富與騎兵作戰經驗的將領的將領帶領之下。
正是麴義,讓冀州軍得以在結陣與敵交戰之上有了一個長足進步,可以說,他在冀州,雖然一度被視為外來人,可是他對冀州軍的軍隊建設,卻起著無人能及的作用。
部隊的單兵戰鬥能力,提升起來很困難,沒有幾年的培育,是很難見到成果的,可是結陣作戰,講究團體卻很容易,而這也是麴義能夠短時間提升冀州軍戰鬥力的辦法,也正是麴義對冀州軍有著清醒的認識,才能讓他在幾年之間就帶領冀州軍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
如果不是他的話,別說戰勝公孫瓚了,就算是收複冀州失地,也是癡人說夢。
隻怕現在的冀州,最大的勢力是公孫瓚,而不是袁紹。
試問,這樣一支講究陣型作戰的部隊,結陣交戰他們並不懼怕任何人,如果是單兵的肉搏戰,他們還真不是眼前這些攝山營的對手,別看他們不過五千人,可以一當十對付他們絕對沒什麽問題,但若是結陣作戰的話,攝山營可就沒有了這個能耐了,雖然他們的單兵能力很強,但優勢卻並不能發揮出來,所以戰場之上的形式,始終都很被動。
“殺啊!”
戰場之上,攝山營將士在周倉的帶領下瘋狂向著冀州軍殺去,一時之間,喊殺聲響徹在天際,就在雙方僵持之際,突然遠方傳來了巨大的喊殺聲。
殺聲震天徹地,足有數萬人之多,而且他們結陣而來,行動一致,數萬人保持著一個步點,踏,踏踏,不僅是聲音震天動地,就連腳步聲也足以震撼人心。
一時間交戰場中的所有人,幾乎都下意識瞅向了側後方。
笑聲響起。
攝山營士兵的大笑聲響了起來,這個時候,能來的隻會是關羽將軍。
但沉默之中的冀州軍,卻並沒有放棄,也許是袁譚將軍聽到消息趕過來了呢?
但是很快,一直觀望著交戰場中的冀州軍就失望了,包括顏良,他看到了那紅色的代表著劉瀾軍顏色的衣甲,以及關羽中領軍的將旗。
他的眉頭緊皺成一團,雖然他和關羽有數度交手,甚至一度十分輕視關羽,但是這一回,他終於明白,兩人之間在洛水結怨,在平原結仇。
原以為,這一天會很快到來。
可最後才發現,了結恩怨的這一天,居然讓二人等了如此久遠,久遠到兩人好像已經忘記了當年是因何結怨,但不管是否忘記當時為何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掉對方的原因,隻要記著當時心底那股恨意,就足夠了。
隻要回憶一下,就足以讓他現在怒火衝天。
“將軍,敵軍的援軍來了。”
顏良突然的神遊讓身邊的將領變得有些著急,不斷提醒著他,要不要現在就讓他帶人上去,徹底將周倉擊敗,不然的話,一旦被攝山營兩麵夾擊,這一仗可就危險了。
回過神來的顏良左右看了一眼,立即下令收兵,部隊集結,同時應對兩麵,力不從心,反倒不如集結兵力,痛痛快快與關羽一戰,這一仗他出兵五萬,損失不足萬餘,可關羽的攝山營也不過就是五萬,鹿死誰手,還說不好呢。
他並不知道,關羽帶來的攝山營主力,算上周倉那五千人也隻有不到三萬人,比他們少了足足一萬人,但是他又底氣,因為黃忠的琅琊軍隻要接到消息就一定會追擊過來,所以他並沒有什麽好怕的。
當然如果有所擔心的話,那就是莒縣的袁譚,如果他等下也出現的話,那麽這一仗可就真的變成了他們與冀州的一次大規模決戰了。
雙方如此大的的兵力投入,如果是以前,關羽自然是要感歎一句,可是現在不會了,與袁術的兩次徐州之戰,參戰兵力達到數十萬,遠比此刻他們與冀州軍投入的兵力更多,甚至是數倍還多,連這樣大規模的作戰都參與過,甚至親自指揮過,眼前這種規模的戰鬥,也隻能算得上一場中等規模的作戰,對於早就打開眼界的關羽來說,指揮這樣的戰鬥,並沒有什麽難度。
關羽指揮作戰,與劉瀾不同,劉瀾是那種喜歡冒險,很願意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收益的將領,又或者是在兵力對比懸殊的時候,隻能采取這樣冒險的方式來作戰,但必須要看到,這類的作戰方式麵臨著很大風險,一旦被敵人洞察,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而關羽則更喜歡眼前這樣的戰鬥方式,雖然看起來雙方兵力相差數萬,但其實在如此大規模的作戰之中,這樣的兵力對比其實就並不算什麽了,三萬贏六萬容易,六萬贏三萬也簡單,所以隻要戰術運用得當,不出錯,那麽一切就都會在他的控製範圍。
就算贏不了,他也有信心不會敗的太慘烈。
不像主公那樣用兵,贏了就是大勝,敗了則一無所有。
你可以說這是關羽用兵保守,但無疑他現在用兵是最符合劉瀾的利益的作戰方式,他再也不可能像當年那樣去冒險了,所以他也隻能退居到二線。
時代不同了,他那套戰法完全不符合現在的戰爭了。
或者說,他現在已經輸不起了,如果是曾經的劉瀾,他輸得起,是因為他一無所有,又或者說他背後有著漢帝國這一龐大的後盾,他無所顧忌,沒了他還能有別人,而他想要出頭,就必須采用一點極端的辦法,隻有如此,才能更快的上位,不然他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但是現在,當他是後盾的時候,他隻能充當後盾給他的將領們底氣的那個角色,而他的將領們,則會充當著各式各樣的角色。
這就是如今與以前的不同。
而此刻,顏良也有著他自己的想法。
關羽出現了,那麽從他知曉關羽出現在身側的消息時,他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劉瀾的詭計,而現在關羽出現了,那麽琅琊軍也不會太遠,相信他們也會很快趕來,所以現在如果一味對付周倉,那麽到最後你會發現,你同樣還是會受到敵軍的夾擊,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索性投入到一方戰場,直接一戰勝之,到時候就算黃忠的琅琊軍來了,也隻能再度選擇撤離。
全軍出擊!
顏良抬起頭,舞動象鼻刀:“冀州軍的兄弟們,隨我殺賊,全殲徐州軍!”
“殺啊!”
顏良想的很明白,這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戰勝關羽,就算現在黃忠來了,隻要關羽敗了,全都得敗,而不管是周倉還是黃忠,就算把他們擊敗了,最後他還是要麵對關羽,既然如此,那還費那麽大的力氣幹什麽,化解眼前的危局的關鍵就在麵前,那就自然要全力以赴,將其擊敗了再說,更何況,這關鍵還是關羽,殺了他泄心頭之憤,這選擇,沒錯。
其實,在顏良撤退之後,黃忠一行就一直在後跟著他們,隻是追的並沒有那麽緊罷了,甚至當他們與周倉交戰的時候,也沒有急著過來,這一仗青州軍損失太多了,照顧他的情緒,黃忠也要盡量參考他的意見。
他並不希望現在就殺過去,他的青州軍從三萬銳減到一萬二,人數變得比連原來徐方的琅琊守軍都少,如果現在這麽殺過去,如果關羽還是遲遲沒有出現,那他這一萬二還能有剩多少?會不會全軍覆沒?
這些臧霸都得考慮進入,不僅對自己有交代,還有那哥四位,也都有個交代啊,所以黃忠也就一直拖著,等候消息,甚至和臧霸達成默契,隻要關羽出現,他們再過去。
如今,諜報傳來了消息,關羽出現,並且與顏良交鋒,聽聞此信的黃忠瞅向臧霸:“如何,宣高,差不多該過去了吧,不然這功勞可就都是人家的了!”
臧霸猶豫了一下,然後向黃忠看去,有些苦澀:“漢升,能不能再等等,我現在已經不去想什麽戰功和功勞了,隻要能讓我這些老底多留一些也成啊。”
黃忠很能理解臧霸此刻的心情,他那三萬人青州軍,對他意味著什麽,可以說,臧霸之所以從青州退出來,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希望能夠留下這三萬人嘛,如果知道退到琅琊同樣會付出如此大的損失,那退回來又圖什麽,還不如幹脆在青州與顏良來個了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