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戰,劉瀾不會與袁紹交鋒,且不說沒有必勝的把握,就算贏了,也隻是守住了青州,劉瀾敢北渡黃河嗎,不敢那麽為何要和袁紹取拚呢?一點好處不說,反而還會彼此互相消耗,這樣的消耗戰對他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反觀曹操就不同了,劉瀾要更占優勢,再加上他來主動挑釁,如果袁紹不介入,劉瀾自然要對他敲打敲打,雖然曹操是他最重視的人,但在如今的局麵之下,把他拉回到談判桌來遠比為了打仗而打仗更有意義。
在這一點上,劉瀾和徐庶有著充分的考慮,首先袁紹和曹操都不是為了打仗而打仗,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目的或者說野心,一個意在青州,一個要吃掉徐州,那麽他把青州送給了袁紹之後,如果能在徐州重創甚至是小勝曹操,把他拉回談判桌,甚至是讓他不敢再覬覦徐州的話,那麽接下來的數年間裏,劉瀾治下將進入一個相對安全的時期。
在劉瀾重心南移之後,袁紹不會碰徐州,曹操不敢碰徐州,袁術沒有實力碰徐州的前提下,劉瀾便有了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收拾南方的亂局,甚至是在北麵出現新的亂局之後,能夠有足夠的實力去對付袁術。
示意,在他眼中,青徐不重要,是因為他要造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因為掌握青徐,已經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了,這樣夾在這三大諸侯之間,每年都要遭受戰火的局麵他不想再要了,如果繼續下去,遲早他就要被拖垮。
而青徐兩州,徐州又相對重要,隻要徐州在,那麽在中原他就會有一定的話語權,是任何人都不會忽視的存在,雖然看起來有些惹眼,但沒有了青州,也就沒有了袁紹的威脅,剩下曹操和袁術不爽,如鯁在喉,偏生又是他樂意見到的,對這兩大諸侯勢力,劉瀾雖然說不上是知根知底,但多少都有些了解,當年劉瀾和他們的都有些交集,如果不是這兩人,劉瀾也不可能從雒陽安全撤離。
故而對這兩人不顯生分,尤其是袁術,該收拾就收拾,誰叫他在淮南不得人心呢,雖然不清楚他現在的情況還會不會稱帝,不管稱不稱帝,隻要劉瀾出兵,那必然受到淮南百姓的的熱烈歡迎,完全就是王師北定的情景還原,當然了,現在還不能那麽著急,雖然袁術失去了民心,可還有氏族之心,或者說還有袁紹這一個威脅。
原以為他們兄弟兩人反目成仇,但從他收到的情報來看,兄弟終歸是兄弟,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呢,不然這一次也不會因為九江之戰而南下青州,到時候如果劉瀾真要去滅袁術,袁紹會放任不理?
另一個時空,袁紹放棄了,那是因為袁術稱帝,可袁紹又沒有放棄,如果不是劉備,袁術早跑去冀州安度晚年了,所以他現在所麵對的袁術反之要比另一個時空的袁術更難對付,這讓他有些失落,隻要袁術一天不稱帝,劉瀾就不能冒失的去滅他,當然如果在他放棄青州之後,能惹得袁紹和曹操反目,提前進行官渡之戰的話,那他的機會同樣會出現。
不過到時候結局會如何,誰會成為勝出者,劉瀾可就沒多少把握了,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勝出之人的下個目標絕對會是他。
其實劉瀾和徐庶在船艙裏說商議出來的最漂亮的一招就是禮讓青州,不僅把仇恨轉移出去,更會得到袁紹的好感,那麽袁紹是要穩步的發展還是冒失的南下徐州,顯而易見,是個人都會選擇一個最穩妥的選擇,可以說,劉瀾主動放棄青州,就是要以退為進,把仇恨甩給曹操,這樣做看起來有點不厚道,可何嚐不是他目前最佳的選擇。
當然這也要考量兩人的關係到底如何,如果兩人當真是鐵板一塊,一致對外的話,那麽劉瀾的這點小把戲自然沒用,徐州不保,隻能偏安秣陵,伺機而動,可如果兩人早已貌合神離,劉瀾這一舉動,自然會招來兩家最終的決裂,並能借兩人交鋒之時,撈取最大的利益。
而就從劉瀾說掌握的情報來看,兩人應該在曹操迎接獻帝之後已經貌合神離了,所以袁紹必然會穩步發展,先取兗州。
不得不說,劉瀾這一招,如果被曹操知道的話,勢必會讓他暴跳如雷,不過他必然會想辦法彌補,至於能不能說服袁紹,那就不是他說知曉的了,但有一點,不管是成還是敗,最少他都會在南方過得風生水起,到時候埋頭發展的劉瀾完全不用考慮別人,也不會在為青許二州操心,不然的話,像現在,劉瀾內部的這情況,部隊夠了,可支撐部隊作戰的糧秣卻隻能勉強維持,如果遇到荒年,啥事都做不成,所以與其繼續像之前那樣肆無忌憚的用兵,倒不如先發展內政,把經濟提升起來,在經曆了兩次徐州之戰之後,劉瀾算是徹底開竅了。
張南回到屋中,一陣感歎,雖然不是第一次與劉瀾見麵,但算得上是第一次如此直觀的見到劉瀾在處理事務時的模樣,這感覺確實讓他耳目一新,這世上有多少人懷才不遇,不管是他還是陳矯,能有現在這個局麵,真的是幸運,還有多少人比他們有才能,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就說陳矯,之所以被誤會,不就是因為陳登的推薦嘛,可是如果他有機會毛遂自薦的話,那還會有現在的尷尬?
以前,這樣的事情絕對是奢望,但如今劉瀾在秣陵招賢令頒布,讓多少懷才男子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才華和機會。
對於他們這類人太重要,沒有才華有機會也沒多大的用,沒有機會,有才華同樣也沒用,就拿徐庶來說,不就是這樣的嘛,所以不要怪別人不識貨,隻不過是缺少一個能夠展示才華的機會。
不管你是才華橫溢,也不管你是迂腐書生,不管你是推銷自己還是毛遂自薦,終歸似徐庶這樣的情況太少了,試問有多少人能像徐庶這樣,一文不名之時一直能夠在劉瀾身邊?
就算劉瀾是伯樂,可你這匹千裏馬沒有進入他的視線範圍,那必然要一直默默無聞下去,這就是現實,不然的話,這麽多年下來,劉瀾帳下什麽樣的人才都湧現而出,可卻始終沒有湧現出第二個徐庶。
不過有人都再傳,荊州有一位毛頭小子,乃是劉瀾看重的人選,至於劉瀾是否要重用他,眾說紛紜,不過從現在來看,好像都是傳言,不然的話,那毛小子為何沒有跟著劉瀾從荊州一道回來?
雖然傳聞眾多,但對張南來說,並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妥,這就好像當年劉瀾發掘徐庶一樣,又發現一位年輕人也不是說不過去,如果那些鼓吹對付年紀還未及冠,就說他能力不足,難免偏頗,畢竟曆史上不是也出現過甘羅這樣的少年天才嗎?
不過看起來,現在劉瀾不用他,多少還是不確定該給他一個什麽樣的位置,你說以他現在的情況,是安排在將軍府還是地方,是直接去給徐庶當副手,還是留在身邊當幕僚?
其實劉瀾沒有帶回來諸葛亮,確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諸葛亮因為他,在如今的秣陵名聲太響了,如果把他就這麽帶回秣陵,那麽所有人的眼睛就都盯著他,不管發生什麽事情,都會被無限放大,這對於諸葛亮是好是壞?現在劉瀾還不好確定。
首先諸葛亮這個年紀,性子還沒有確定,在聚光燈下,迷失自我,或者在壓力之下,愁眉不展,鬱鬱寡歡都有可能。
如果現在諸葛亮已經及冠,那麽劉瀾完全能夠給他一個合理的安排,就算撒手不管,他也能夠有一個不錯的表現,可是他現在這個年紀,正在確立價值觀之時,很多時候,在誘惑之下,萬一迷失了,那他可就真要抑鬱而終了。
如果因為他的出現,導致對諸葛亮拔苗助長,最後變成了傷仲永,說實話,劉瀾真要後悔死,把這也的人物用廢了,劉瀾實在是舍不得,不忍心,既然這樣,那就不如讓他按照正常的情況發展,大不了,他多等幾年,到時候在給他一個合理的安排,這才是最符合對諸葛亮的任命安排,也是最立竿見影的辦法。
由黃承彥去培養他,顯然比自己直接去培養更好,雖然這時代的年輕人更早成熟,可是不管是現在的年輕人也好,還是他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也罷,叛逆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現在諸葛亮確實不錯,比當初劉瀾遇到徐庶要強的多的多,可當年的徐庶已經成年,早過了叛逆期,留在劉瀾身邊,劉瀾培養他他必然能夠成才。
但是諸葛亮呢?他要是能受約束,會離鄭玄而去?就算現在他聽劉瀾的,可是劉瀾管不管他?管的話,那必然會發生和類似鄭玄的情況,到時候他直接跑了這麽辦?
這可不是劉瀾多慮,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你看現在黃承彥對諸葛亮,就完全是放任的態度,這一點不清楚他是否與鄭玄有通過書信,彼此交流過,但放任絕對是對諸葛亮最好的培養選擇。
但諸葛亮能在黃承彥哪裏如此培養,卻不能來秣陵,很簡單,因為黃承彥那裏,終歸他每日所遇到的都是些學子士子,他們就算再如何有心計,三觀不正,對諸葛亮的影響,也不會有多大。
可是劉瀾把他拐到秣陵呢,就不同了,這是一個成人的世界,一個除了黑白還夾雜著灰的世界,他所要麵對的,也不是那些單純的學子,而是一眾老奸巨猾,有大忠似奸也有大奸似忠,有權臣有佞臣,到時候不說劉瀾是不是能把這塊璞玉打磨成玉,如果受到丁點腐蝕,那劉瀾不得悔青腸子。
所以他您可把諸葛亮多留在荊州幾年,也不想過早接過來,讓他自然成長,做符合規律,才能最終收獲。
張南坐在房間裏,想到了許多許多,別看他現在這個管理太守,說白了還不是因為關羽的舉薦,如果說戰功,第二次徐州之戰論功行賞,也輪不到他來當這個管理太守,這是實話實說,他能有幾天,話裏的蛻變,不就是因為關羽嘛。
雖然他沒摻和任何黨派之爭,可現在說句掏心窩的話,他不就是劉瀾的人嘛,他也懂得什麽是知遇之恩,何況他還多少有那些店傲氣,可正因為有,所以才會更明顯的表露出來。
這類事情,張南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是不是野心勃勃,找一顆大樹,確實更好乘涼。
就說那陳矯,你當他真的傻,如果不是現在徐州係失寵,他會對陳登敬而遠之?
有些話,大家心裏明白就行,沒必要說出來,不然麵子上過不去,但若說不厚道,這個陳矯還真是不厚道。
有奶的時候就是娘,沒奶的時候,踢在一旁,這廣陵馬上就要雞飛狗跳了,不過這類事情,對於張南來說,早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在官場呆久了,什麽樣的事情沒遇到過,這算什麽,更何況,這些不過都是陳登池子裏養的一些小魚小蝦,他們被拾掇了,陳登連眼淚都不會留,更別說是在割肉了,甚至他都懷疑,陳矯敢如此明目張膽,這背後都有可能是陳登授意。
還別不信,這沒什麽不可能的,比起留著這些小魚小蝦和扶植一個陳矯起來,陳登這麽做都對。
更何況他明裏暗裏陳矯還和他撇清了關係,這些人就算恨,也恨不到陳登身上,可最後呢,受益的,完全可能就是陳登。
比起這位湖海之士的手段來,別說整個徐州了,把秣陵的那些大佬有一個算一個,幾個人是對手?
張南來到廣陵時,和陳登有過一麵之緣,第一印象就是眼前一亮,驚為天人,根本就不需多說什麽,人家心裏早把你那點想法看透了。
這種冷汗直流的感覺,比見劉瀾更甚。
反觀曹操就不同了,劉瀾要更占優勢,再加上他來主動挑釁,如果袁紹不介入,劉瀾自然要對他敲打敲打,雖然曹操是他最重視的人,但在如今的局麵之下,把他拉回到談判桌來遠比為了打仗而打仗更有意義。
在這一點上,劉瀾和徐庶有著充分的考慮,首先袁紹和曹操都不是為了打仗而打仗,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目的或者說野心,一個意在青州,一個要吃掉徐州,那麽他把青州送給了袁紹之後,如果能在徐州重創甚至是小勝曹操,把他拉回談判桌,甚至是讓他不敢再覬覦徐州的話,那麽接下來的數年間裏,劉瀾治下將進入一個相對安全的時期。
在劉瀾重心南移之後,袁紹不會碰徐州,曹操不敢碰徐州,袁術沒有實力碰徐州的前提下,劉瀾便有了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收拾南方的亂局,甚至是在北麵出現新的亂局之後,能夠有足夠的實力去對付袁術。
示意,在他眼中,青徐不重要,是因為他要造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因為掌握青徐,已經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了,這樣夾在這三大諸侯之間,每年都要遭受戰火的局麵他不想再要了,如果繼續下去,遲早他就要被拖垮。
而青徐兩州,徐州又相對重要,隻要徐州在,那麽在中原他就會有一定的話語權,是任何人都不會忽視的存在,雖然看起來有些惹眼,但沒有了青州,也就沒有了袁紹的威脅,剩下曹操和袁術不爽,如鯁在喉,偏生又是他樂意見到的,對這兩大諸侯勢力,劉瀾雖然說不上是知根知底,但多少都有些了解,當年劉瀾和他們的都有些交集,如果不是這兩人,劉瀾也不可能從雒陽安全撤離。
故而對這兩人不顯生分,尤其是袁術,該收拾就收拾,誰叫他在淮南不得人心呢,雖然不清楚他現在的情況還會不會稱帝,不管稱不稱帝,隻要劉瀾出兵,那必然受到淮南百姓的的熱烈歡迎,完全就是王師北定的情景還原,當然了,現在還不能那麽著急,雖然袁術失去了民心,可還有氏族之心,或者說還有袁紹這一個威脅。
原以為他們兄弟兩人反目成仇,但從他收到的情報來看,兄弟終歸是兄弟,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呢,不然這一次也不會因為九江之戰而南下青州,到時候如果劉瀾真要去滅袁術,袁紹會放任不理?
另一個時空,袁紹放棄了,那是因為袁術稱帝,可袁紹又沒有放棄,如果不是劉備,袁術早跑去冀州安度晚年了,所以他現在所麵對的袁術反之要比另一個時空的袁術更難對付,這讓他有些失落,隻要袁術一天不稱帝,劉瀾就不能冒失的去滅他,當然如果在他放棄青州之後,能惹得袁紹和曹操反目,提前進行官渡之戰的話,那他的機會同樣會出現。
不過到時候結局會如何,誰會成為勝出者,劉瀾可就沒多少把握了,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勝出之人的下個目標絕對會是他。
其實劉瀾和徐庶在船艙裏說商議出來的最漂亮的一招就是禮讓青州,不僅把仇恨轉移出去,更會得到袁紹的好感,那麽袁紹是要穩步的發展還是冒失的南下徐州,顯而易見,是個人都會選擇一個最穩妥的選擇,可以說,劉瀾主動放棄青州,就是要以退為進,把仇恨甩給曹操,這樣做看起來有點不厚道,可何嚐不是他目前最佳的選擇。
當然這也要考量兩人的關係到底如何,如果兩人當真是鐵板一塊,一致對外的話,那麽劉瀾的這點小把戲自然沒用,徐州不保,隻能偏安秣陵,伺機而動,可如果兩人早已貌合神離,劉瀾這一舉動,自然會招來兩家最終的決裂,並能借兩人交鋒之時,撈取最大的利益。
而就從劉瀾說掌握的情報來看,兩人應該在曹操迎接獻帝之後已經貌合神離了,所以袁紹必然會穩步發展,先取兗州。
不得不說,劉瀾這一招,如果被曹操知道的話,勢必會讓他暴跳如雷,不過他必然會想辦法彌補,至於能不能說服袁紹,那就不是他說知曉的了,但有一點,不管是成還是敗,最少他都會在南方過得風生水起,到時候埋頭發展的劉瀾完全不用考慮別人,也不會在為青許二州操心,不然的話,像現在,劉瀾內部的這情況,部隊夠了,可支撐部隊作戰的糧秣卻隻能勉強維持,如果遇到荒年,啥事都做不成,所以與其繼續像之前那樣肆無忌憚的用兵,倒不如先發展內政,把經濟提升起來,在經曆了兩次徐州之戰之後,劉瀾算是徹底開竅了。
張南回到屋中,一陣感歎,雖然不是第一次與劉瀾見麵,但算得上是第一次如此直觀的見到劉瀾在處理事務時的模樣,這感覺確實讓他耳目一新,這世上有多少人懷才不遇,不管是他還是陳矯,能有現在這個局麵,真的是幸運,還有多少人比他們有才能,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就說陳矯,之所以被誤會,不就是因為陳登的推薦嘛,可是如果他有機會毛遂自薦的話,那還會有現在的尷尬?
以前,這樣的事情絕對是奢望,但如今劉瀾在秣陵招賢令頒布,讓多少懷才男子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才華和機會。
對於他們這類人太重要,沒有才華有機會也沒多大的用,沒有機會,有才華同樣也沒用,就拿徐庶來說,不就是這樣的嘛,所以不要怪別人不識貨,隻不過是缺少一個能夠展示才華的機會。
不管你是才華橫溢,也不管你是迂腐書生,不管你是推銷自己還是毛遂自薦,終歸似徐庶這樣的情況太少了,試問有多少人能像徐庶這樣,一文不名之時一直能夠在劉瀾身邊?
就算劉瀾是伯樂,可你這匹千裏馬沒有進入他的視線範圍,那必然要一直默默無聞下去,這就是現實,不然的話,這麽多年下來,劉瀾帳下什麽樣的人才都湧現而出,可卻始終沒有湧現出第二個徐庶。
不過有人都再傳,荊州有一位毛頭小子,乃是劉瀾看重的人選,至於劉瀾是否要重用他,眾說紛紜,不過從現在來看,好像都是傳言,不然的話,那毛小子為何沒有跟著劉瀾從荊州一道回來?
雖然傳聞眾多,但對張南來說,並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妥,這就好像當年劉瀾發掘徐庶一樣,又發現一位年輕人也不是說不過去,如果那些鼓吹對付年紀還未及冠,就說他能力不足,難免偏頗,畢竟曆史上不是也出現過甘羅這樣的少年天才嗎?
不過看起來,現在劉瀾不用他,多少還是不確定該給他一個什麽樣的位置,你說以他現在的情況,是安排在將軍府還是地方,是直接去給徐庶當副手,還是留在身邊當幕僚?
其實劉瀾沒有帶回來諸葛亮,確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諸葛亮因為他,在如今的秣陵名聲太響了,如果把他就這麽帶回秣陵,那麽所有人的眼睛就都盯著他,不管發生什麽事情,都會被無限放大,這對於諸葛亮是好是壞?現在劉瀾還不好確定。
首先諸葛亮這個年紀,性子還沒有確定,在聚光燈下,迷失自我,或者在壓力之下,愁眉不展,鬱鬱寡歡都有可能。
如果現在諸葛亮已經及冠,那麽劉瀾完全能夠給他一個合理的安排,就算撒手不管,他也能夠有一個不錯的表現,可是他現在這個年紀,正在確立價值觀之時,很多時候,在誘惑之下,萬一迷失了,那他可就真要抑鬱而終了。
如果因為他的出現,導致對諸葛亮拔苗助長,最後變成了傷仲永,說實話,劉瀾真要後悔死,把這也的人物用廢了,劉瀾實在是舍不得,不忍心,既然這樣,那就不如讓他按照正常的情況發展,大不了,他多等幾年,到時候在給他一個合理的安排,這才是最符合對諸葛亮的任命安排,也是最立竿見影的辦法。
由黃承彥去培養他,顯然比自己直接去培養更好,雖然這時代的年輕人更早成熟,可是不管是現在的年輕人也好,還是他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也罷,叛逆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現在諸葛亮確實不錯,比當初劉瀾遇到徐庶要強的多的多,可當年的徐庶已經成年,早過了叛逆期,留在劉瀾身邊,劉瀾培養他他必然能夠成才。
但是諸葛亮呢?他要是能受約束,會離鄭玄而去?就算現在他聽劉瀾的,可是劉瀾管不管他?管的話,那必然會發生和類似鄭玄的情況,到時候他直接跑了這麽辦?
這可不是劉瀾多慮,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你看現在黃承彥對諸葛亮,就完全是放任的態度,這一點不清楚他是否與鄭玄有通過書信,彼此交流過,但放任絕對是對諸葛亮最好的培養選擇。
但諸葛亮能在黃承彥哪裏如此培養,卻不能來秣陵,很簡單,因為黃承彥那裏,終歸他每日所遇到的都是些學子士子,他們就算再如何有心計,三觀不正,對諸葛亮的影響,也不會有多大。
可是劉瀾把他拐到秣陵呢,就不同了,這是一個成人的世界,一個除了黑白還夾雜著灰的世界,他所要麵對的,也不是那些單純的學子,而是一眾老奸巨猾,有大忠似奸也有大奸似忠,有權臣有佞臣,到時候不說劉瀾是不是能把這塊璞玉打磨成玉,如果受到丁點腐蝕,那劉瀾不得悔青腸子。
所以他您可把諸葛亮多留在荊州幾年,也不想過早接過來,讓他自然成長,做符合規律,才能最終收獲。
張南坐在房間裏,想到了許多許多,別看他現在這個管理太守,說白了還不是因為關羽的舉薦,如果說戰功,第二次徐州之戰論功行賞,也輪不到他來當這個管理太守,這是實話實說,他能有幾天,話裏的蛻變,不就是因為關羽嘛。
雖然他沒摻和任何黨派之爭,可現在說句掏心窩的話,他不就是劉瀾的人嘛,他也懂得什麽是知遇之恩,何況他還多少有那些店傲氣,可正因為有,所以才會更明顯的表露出來。
這類事情,張南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是不是野心勃勃,找一顆大樹,確實更好乘涼。
就說那陳矯,你當他真的傻,如果不是現在徐州係失寵,他會對陳登敬而遠之?
有些話,大家心裏明白就行,沒必要說出來,不然麵子上過不去,但若說不厚道,這個陳矯還真是不厚道。
有奶的時候就是娘,沒奶的時候,踢在一旁,這廣陵馬上就要雞飛狗跳了,不過這類事情,對於張南來說,早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在官場呆久了,什麽樣的事情沒遇到過,這算什麽,更何況,這些不過都是陳登池子裏養的一些小魚小蝦,他們被拾掇了,陳登連眼淚都不會留,更別說是在割肉了,甚至他都懷疑,陳矯敢如此明目張膽,這背後都有可能是陳登授意。
還別不信,這沒什麽不可能的,比起留著這些小魚小蝦和扶植一個陳矯起來,陳登這麽做都對。
更何況他明裏暗裏陳矯還和他撇清了關係,這些人就算恨,也恨不到陳登身上,可最後呢,受益的,完全可能就是陳登。
比起這位湖海之士的手段來,別說整個徐州了,把秣陵的那些大佬有一個算一個,幾個人是對手?
張南來到廣陵時,和陳登有過一麵之緣,第一印象就是眼前一亮,驚為天人,根本就不需多說什麽,人家心裏早把你那點想法看透了。
這種冷汗直流的感覺,比見劉瀾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