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德然你未免太低估沛縣世家的力量了,所謂天下氏族是一家,陌生今日德然以豫州牧的身份動了他們,便是以天下至尊(天子)的身份去對付他們也未必能收到成效,德然你必然明白,自光武帝繼位以來,真正的權利是在天子手中還是在世家手上?
劉瀾很想大聲說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不是這些氏族和士大夫的天下。可這些話也隻能在後世說說,來到這個時代的劉瀾深切明白世家的厲害,所以他開始心虛了。
“德然啊,這天下間又有誰人不明白當今天下的病症所在?可是你想過沒有,為什麽沒有人去出這個頭?因為這個症結所關係到的關鍵就是他們自身,自己家族積聚財富之關鍵,所以他們不能說,更不願說,說了就等於是自己彈劾自己,等於扇自己的耳光,所以這問題自然就沒法解決了,而往前數百年,似德然這般想法者必然是前漢高祖了,畢竟那時高祖為小吏出身,而身邊臣僚大多如此,是以他們明白百姓疾苦,所以願意為百姓分憂,但同樣的,他們卻並沒有對付世家,雖然那時天下真正的世家已大多被爆秦所滅,可是這樣從周室傳下來的世家仍在,就說到了武帝朝時武帝開始開始整治世家,可便如武帝擁有那般強大的武力卻依舊未能將世家壓製,甚至連對付一個從西周傳承下來的洛家都花費了那麽大的功夫,可想而知對付世家有多困難,而如今之天下,又不同於武帝朝,自光武已降,本朝光是從周室傳承千年世家便有數十,這還不說從前朝自本朝的數千世家,這些世家最恐怖的地方在於他們千百年間互相嫁娶,同氣連枝,德然你雖然看似是對付一個小小的沛縣世家。可背後說不定就觸犯了某些龐然大物的利益,到時他們集體對德然你反撲,就算他們正麵不對付你,可背後必然會有陰謀詭計。到時那可防不勝防啊,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便如爆秦之商鞅,最後不就倒在了秦貴族的決死反撲上?所以說德然如果想要收拾世家的話,我還是要奉勸你一句。在沒有足夠的實力前,這樣的想法必須要壓著,不然等待你的隻有死路一條。
“哎!”劉瀾這是頭一次,也是深深的一次感到如此的無奈,可他卻不知道,在對付世家這條路上倒下了不知多少牛人,從武帝到王莽從曹操到諸葛,再到後來的楊廣怒推科舉,可結果呢,國家都敗了。再到李二,可鬥了山東世家那麽多年,也不過是將他們的品級降了,最後才徹底在女皇武曌手中解決了世家之禍,整整用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劉瀾想在世家發展最為蓬勃期內鏟除他們,可想而知會麵臨多大的困難。
“其實豫想說的話以教甄儼說與德然了,首先對於土地兼並,其實這便如大禹治水,若隻是一味的堵。無論如何也無法堵住,既然堵不住那就不如疏,如此這事卻也簡單了。”
“怎麽個簡單法?難道就放任不管任由土地被氏族兼並使得百姓無地可耕?”世家暫且有心無力,那麽就先處理土地兼並這事。同意這也是一件讓人頭疼已久的事情。
“首先需要承認土地乃百姓私有……”甄豫還未說完,就被劉瀾打斷道:“這個自然,不然又怎會有兼並一說?”對漢律劉瀾有所涉獵,明白對土地是有很多分歧的,首先漢律中明確規定土地為天子所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皆有天子分配,或由天子向百姓授田,或賞賜權貴有功之臣,但同樣,因世家兼並土地,漢律中同樣出現了土地私有這樣的條紋,即耕者所擁有之土地可出賣。所以說著律法啊就是世家和劉秀博弈下來的結果,即要符合皇家的利益,又要符合天子的利益,而最終苦了的是誰,還是百姓。
為何,因為漢朝地稅也就是賦是相對極低的,孟子有雲:什一而稅,王者之政,而在本朝與前朝,十五稅一,三十稅一甚至全部減免都屢見不鮮,為何百姓依然困頓?這便是世家兼並土地之結症所在,因為朝廷所謂的善政,其實對百姓來說並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因為他們所耕種的土地不多,所積攢之財富也無法與占有大量土地的氏族相比,可這些氏族卻因從中獲利頗多而有更多餘錢去兼並土地,而又因他們乃朝廷權貴,便會繼續勸諫天子繼續施行這一‘善政’,而這樣的善政便使得氏族對兼並土地的**越來越強烈,因為掌握土地的氏族能夠獲得巨額利潤,這樣豐厚的回報使得他們就算為豢養農夫繳納高額人頭稅亦再說不惜。
甄豫還未說完,就被劉瀾打斷道:“伯寧說的不錯,朝廷出台的善政反而變成了惡政,反而加重了土地兼並。”
“這也是為何自古便有官逼民反而未曾聽聞氏族大戶地主逼民反一說。”甄豫笑著重拾之前話題,道:“再說土地既然為百姓私有,那土地在百姓眼中就應當如他們賣糧,賣菜一般,畢竟土地乃其所有,自然就要任憑他們的喜好隨意購入或者出售。”
“可是他們要是賣了的話,不是沒飯吃了嗎?”劉瀾弱弱的問道。
“可他們為什麽要賣?”
甄豫好整以暇的看向劉瀾道:“若是他們不賣就會被餓死。”甄豫沒讓劉瀾開口,緊接著又道:“當然了還有另外的情況,那就是強買甚至是搶奪。”
劉瀾點點頭,隻聽甄豫繼續道:“所以說德然要做的就是阻止強買這類事情的發生,至於百姓賣地卻不應當加以限製,而且對於有些氏族的土地過多更不能激進充公,反而應當當徐徐圖之。”
“徐徐圖之?”劉瀾眼前一亮,但隨即又搖頭道:“阻止了強買又能如何,百姓依然無地可種。”
甄豫滿意的笑了笑,道:“德然可知,大多氏族與富豪並不會在鄉裏之間購地,非是他們不願,而是鄉裏之民若要賣地,早有鄉裏內的富戶買走,所以真正在鄉裏之間購地的氏族。多數是宗親顯貴,而他們購地的方法,又皆是強買強賣甚至是搶奪。”
“原來如此。”劉瀾眼睛一亮,他好像明白了甄豫要說什麽。更好像在百萬麻繩中找到了繩頭,但這一切看似即將撥開迷霧,但他卻又陷入到迷茫之中。
“對。”甄豫點頭道:“越是這樣的人,越是這般可惡之人,德然處理起來反而又須慎之又慎。要在不動武的前提下將這些氏族手中的土地以平價購得,再以平價賣予百姓豈非良策?總好過與氏族成水火不容之勢。”
“原來伯寧是來當說客的。”劉瀾苦笑道:“隻不知是何人請動了伯寧。”
“沒有人。”
甄豫見他終於鬆口,暗地裏輕舒一口氣,道:“平等、平均、一致、一體、無差別、無不平,有它的可貴之處但也有它的空洞與乏味之處。世間本就無法消除人與人的一切差異,包括貧富、強弱、壽夭、智愚、勤懶、城鄉、官民、膚色、南北方、男女、健康與病殘……官府應該做的是既鼓勵強者勤者,又保護弱者,避免差異的惡性擴大。
“德然不可能抹掉一切差異,如德然新政,雖然是在扶持自耕百姓。但換個角度難道不又在刻意打壓氏族富農嗎?雖乃善法,卻與曆來賦稅之令背道而馳,非但如此,德然更是在賦稅之中免收布錦,如此一來,非但無法使德然充實府庫,反而還會入不敷出。而且德然又幾曾見過在小塊土地耕作之自耕農以耕種而致富的?所以說德然所頒之法雖看似是良法,實乃華而不實,徒有其表。所以說擁有土地並不是罪惡,可惡者皆那些強取豪奪之人。但對這些取豪奪之氏族德然卻又不能過於激進和蠻幹,如之前所言當以平價購置在轉讓與百姓。”
他頓了頓又道:“如豫所言,德然此令非但不是良法,反而還會使百姓怨聲載道。是也不是?”
“是啊,卻不知這又是為何?”可以說這是劉瀾最最不解之處了。
“首先當百姓得知德然對富農與氏族抽取重賦,他們雖是地少者反而會比這些富戶更加對投資土地缺少熱情,因為什麽?因為他們之中莫不是期望者以耕種而改善生活,而這邊是他們反對新政的原因,再加上氏族挑唆。自然十分排斥新政此乃之一,其二,便是擁有大量土地之氏族,富農,中農得知官府收取如此重稅後,必會有隱田之事發生而躲避重稅,如此便成為土地收獲之不穩定因素,更會使百姓在田地間少花費一點是一點,因為他們不管如何努力耕種,都會被收取重賦。尤其是那些小氏族們,他們得知自己辛苦努力所獲得的收成皆被官府所征,自然會對土地失去投資熱情,到時池塘溝渠淤塞也罷,堤岸田埂崩垮也罷,他們若是不去挖掘,不去修補,不去管理,那麽田地便會因此瘦下去,如此年長日久之後,土地自然退化,到時德然這善政便成了惡政,豈不是得不償失?
其三便是德然將土地分為兩等:豐腴之地與貧瘠之地,如此若有小吏從中收取賄賂,使其豐腴之地乃為貧,使貧瘠之地乃為豐,如此一來德然所頒之法令豈不是更加使貧者欲貧而富者愈富?”甄豫語重心長的說道。
好似當頭棒喝一般,劉瀾隻覺背後冷風嗖嗖,心虛的看向甄豫,他本以為自己想出來的‘先進’之法定會收到奇效,可聽甄豫如此一說,心中難免就有了一絲狐疑,難不成這法令並不適合此時?忙問道:“伯寧,那你說現在又該如何是好?”
“首先應當降稅,同時將調帛或布加入稅收之中,以填府庫。其次乃為鼓勵開墾,而非德然所言乃將氏族土地以平價購置在專賣貧農,其三……”
“什麽?”劉瀾真的有些不解了:“伯寧之前不是說要從那些強買強賣土地的氏族手中購入嗎?”
甄豫笑了笑,為他解釋道:“當此之時,並非如文景盛世一般,土地趨於短缺甚或驚慌,不說官府所占荒地,就是因戰禍而亡或是避難他鄉之無主閑地便足夠百姓生活所居,隻要德然妥善分配,又何愁地荒?”
劉瀾明悟也似的點點頭,對甄豫所言自是讚同不已的,畢竟對於穿越而來的他來說,中國所謂的盛世,不管是‘文景’,‘開皇’,‘貞觀’,莫不是百戰之後的複興,人口在急劇銳減之後百姓所分得大量土地所開創,但隨著人口基數的不斷增加,便如‘推恩令’一般,百姓土地越來越少的同時伴隨著土地兼並之風,自然再也難複盛世了……
劉瀾心中感歎著堪比後世人一般眼光的甄豫的同時,卻聽甄豫繼續說道:“其三,德然當在氏族之上在設一大氏族,當以耕地千畝以上為準。”他想了想才又說道:“在天下之內,擁千畝之地者寥寥無幾,以冀州來說,以我甄家之豐,亦不過五百,便是徐州,也隻不過是糜、陳、張、曹幾家占地千畝,所以對這些氏族收以五成之重稅,隻要德然手法妥當,絕不會像小沛這些小氏族一般抵觸。
對於小沛這些小氏族來說,如此重賦,難免會使其傷筋動骨,甚者自此每況愈下,但對糜,陳、張、曹這樣的大氏族來說,卻不過是鳳毛麟角罷了。”
劉瀾有些顧慮道:“若是這些世家將土地出售以避重稅,千畝者售出百畝而留九百,這樣一來不是隻需繳納小氏族之稅收?”
甄豫朗笑一聲,指著劉瀾笑道:“這不正是德然所求嗎?”
有太多東西要消化,一時間劉瀾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我之所求?”
“對。”
甄豫笑道:“不管其出售多少土地,即使隻是出售百畝,隻要有十畝為百姓所得,如此不就可以解決百姓之田慌?正所謂水無常形,法無常勢,既然德然可以以勢而定稅政,日後為何不能善加修改?隻要因時而變,土地丈量確切,當世上無千畝之室時,便可改為九百畝,八百畝,以此為限……”(未完待續。)
劉瀾很想大聲說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不是這些氏族和士大夫的天下。可這些話也隻能在後世說說,來到這個時代的劉瀾深切明白世家的厲害,所以他開始心虛了。
“德然啊,這天下間又有誰人不明白當今天下的病症所在?可是你想過沒有,為什麽沒有人去出這個頭?因為這個症結所關係到的關鍵就是他們自身,自己家族積聚財富之關鍵,所以他們不能說,更不願說,說了就等於是自己彈劾自己,等於扇自己的耳光,所以這問題自然就沒法解決了,而往前數百年,似德然這般想法者必然是前漢高祖了,畢竟那時高祖為小吏出身,而身邊臣僚大多如此,是以他們明白百姓疾苦,所以願意為百姓分憂,但同樣的,他們卻並沒有對付世家,雖然那時天下真正的世家已大多被爆秦所滅,可是這樣從周室傳下來的世家仍在,就說到了武帝朝時武帝開始開始整治世家,可便如武帝擁有那般強大的武力卻依舊未能將世家壓製,甚至連對付一個從西周傳承下來的洛家都花費了那麽大的功夫,可想而知對付世家有多困難,而如今之天下,又不同於武帝朝,自光武已降,本朝光是從周室傳承千年世家便有數十,這還不說從前朝自本朝的數千世家,這些世家最恐怖的地方在於他們千百年間互相嫁娶,同氣連枝,德然你雖然看似是對付一個小小的沛縣世家。可背後說不定就觸犯了某些龐然大物的利益,到時他們集體對德然你反撲,就算他們正麵不對付你,可背後必然會有陰謀詭計。到時那可防不勝防啊,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便如爆秦之商鞅,最後不就倒在了秦貴族的決死反撲上?所以說德然如果想要收拾世家的話,我還是要奉勸你一句。在沒有足夠的實力前,這樣的想法必須要壓著,不然等待你的隻有死路一條。
“哎!”劉瀾這是頭一次,也是深深的一次感到如此的無奈,可他卻不知道,在對付世家這條路上倒下了不知多少牛人,從武帝到王莽從曹操到諸葛,再到後來的楊廣怒推科舉,可結果呢,國家都敗了。再到李二,可鬥了山東世家那麽多年,也不過是將他們的品級降了,最後才徹底在女皇武曌手中解決了世家之禍,整整用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劉瀾想在世家發展最為蓬勃期內鏟除他們,可想而知會麵臨多大的困難。
“其實豫想說的話以教甄儼說與德然了,首先對於土地兼並,其實這便如大禹治水,若隻是一味的堵。無論如何也無法堵住,既然堵不住那就不如疏,如此這事卻也簡單了。”
“怎麽個簡單法?難道就放任不管任由土地被氏族兼並使得百姓無地可耕?”世家暫且有心無力,那麽就先處理土地兼並這事。同意這也是一件讓人頭疼已久的事情。
“首先需要承認土地乃百姓私有……”甄豫還未說完,就被劉瀾打斷道:“這個自然,不然又怎會有兼並一說?”對漢律劉瀾有所涉獵,明白對土地是有很多分歧的,首先漢律中明確規定土地為天子所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皆有天子分配,或由天子向百姓授田,或賞賜權貴有功之臣,但同樣,因世家兼並土地,漢律中同樣出現了土地私有這樣的條紋,即耕者所擁有之土地可出賣。所以說著律法啊就是世家和劉秀博弈下來的結果,即要符合皇家的利益,又要符合天子的利益,而最終苦了的是誰,還是百姓。
為何,因為漢朝地稅也就是賦是相對極低的,孟子有雲:什一而稅,王者之政,而在本朝與前朝,十五稅一,三十稅一甚至全部減免都屢見不鮮,為何百姓依然困頓?這便是世家兼並土地之結症所在,因為朝廷所謂的善政,其實對百姓來說並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因為他們所耕種的土地不多,所積攢之財富也無法與占有大量土地的氏族相比,可這些氏族卻因從中獲利頗多而有更多餘錢去兼並土地,而又因他們乃朝廷權貴,便會繼續勸諫天子繼續施行這一‘善政’,而這樣的善政便使得氏族對兼並土地的**越來越強烈,因為掌握土地的氏族能夠獲得巨額利潤,這樣豐厚的回報使得他們就算為豢養農夫繳納高額人頭稅亦再說不惜。
甄豫還未說完,就被劉瀾打斷道:“伯寧說的不錯,朝廷出台的善政反而變成了惡政,反而加重了土地兼並。”
“這也是為何自古便有官逼民反而未曾聽聞氏族大戶地主逼民反一說。”甄豫笑著重拾之前話題,道:“再說土地既然為百姓私有,那土地在百姓眼中就應當如他們賣糧,賣菜一般,畢竟土地乃其所有,自然就要任憑他們的喜好隨意購入或者出售。”
“可是他們要是賣了的話,不是沒飯吃了嗎?”劉瀾弱弱的問道。
“可他們為什麽要賣?”
甄豫好整以暇的看向劉瀾道:“若是他們不賣就會被餓死。”甄豫沒讓劉瀾開口,緊接著又道:“當然了還有另外的情況,那就是強買甚至是搶奪。”
劉瀾點點頭,隻聽甄豫繼續道:“所以說德然要做的就是阻止強買這類事情的發生,至於百姓賣地卻不應當加以限製,而且對於有些氏族的土地過多更不能激進充公,反而應當當徐徐圖之。”
“徐徐圖之?”劉瀾眼前一亮,但隨即又搖頭道:“阻止了強買又能如何,百姓依然無地可種。”
甄豫滿意的笑了笑,道:“德然可知,大多氏族與富豪並不會在鄉裏之間購地,非是他們不願,而是鄉裏之民若要賣地,早有鄉裏內的富戶買走,所以真正在鄉裏之間購地的氏族。多數是宗親顯貴,而他們購地的方法,又皆是強買強賣甚至是搶奪。”
“原來如此。”劉瀾眼睛一亮,他好像明白了甄豫要說什麽。更好像在百萬麻繩中找到了繩頭,但這一切看似即將撥開迷霧,但他卻又陷入到迷茫之中。
“對。”甄豫點頭道:“越是這樣的人,越是這般可惡之人,德然處理起來反而又須慎之又慎。要在不動武的前提下將這些氏族手中的土地以平價購得,再以平價賣予百姓豈非良策?總好過與氏族成水火不容之勢。”
“原來伯寧是來當說客的。”劉瀾苦笑道:“隻不知是何人請動了伯寧。”
“沒有人。”
甄豫見他終於鬆口,暗地裏輕舒一口氣,道:“平等、平均、一致、一體、無差別、無不平,有它的可貴之處但也有它的空洞與乏味之處。世間本就無法消除人與人的一切差異,包括貧富、強弱、壽夭、智愚、勤懶、城鄉、官民、膚色、南北方、男女、健康與病殘……官府應該做的是既鼓勵強者勤者,又保護弱者,避免差異的惡性擴大。
“德然不可能抹掉一切差異,如德然新政,雖然是在扶持自耕百姓。但換個角度難道不又在刻意打壓氏族富農嗎?雖乃善法,卻與曆來賦稅之令背道而馳,非但如此,德然更是在賦稅之中免收布錦,如此一來,非但無法使德然充實府庫,反而還會入不敷出。而且德然又幾曾見過在小塊土地耕作之自耕農以耕種而致富的?所以說德然所頒之法雖看似是良法,實乃華而不實,徒有其表。所以說擁有土地並不是罪惡,可惡者皆那些強取豪奪之人。但對這些取豪奪之氏族德然卻又不能過於激進和蠻幹,如之前所言當以平價購置在轉讓與百姓。”
他頓了頓又道:“如豫所言,德然此令非但不是良法,反而還會使百姓怨聲載道。是也不是?”
“是啊,卻不知這又是為何?”可以說這是劉瀾最最不解之處了。
“首先當百姓得知德然對富農與氏族抽取重賦,他們雖是地少者反而會比這些富戶更加對投資土地缺少熱情,因為什麽?因為他們之中莫不是期望者以耕種而改善生活,而這邊是他們反對新政的原因,再加上氏族挑唆。自然十分排斥新政此乃之一,其二,便是擁有大量土地之氏族,富農,中農得知官府收取如此重稅後,必會有隱田之事發生而躲避重稅,如此便成為土地收獲之不穩定因素,更會使百姓在田地間少花費一點是一點,因為他們不管如何努力耕種,都會被收取重賦。尤其是那些小氏族們,他們得知自己辛苦努力所獲得的收成皆被官府所征,自然會對土地失去投資熱情,到時池塘溝渠淤塞也罷,堤岸田埂崩垮也罷,他們若是不去挖掘,不去修補,不去管理,那麽田地便會因此瘦下去,如此年長日久之後,土地自然退化,到時德然這善政便成了惡政,豈不是得不償失?
其三便是德然將土地分為兩等:豐腴之地與貧瘠之地,如此若有小吏從中收取賄賂,使其豐腴之地乃為貧,使貧瘠之地乃為豐,如此一來德然所頒之法令豈不是更加使貧者欲貧而富者愈富?”甄豫語重心長的說道。
好似當頭棒喝一般,劉瀾隻覺背後冷風嗖嗖,心虛的看向甄豫,他本以為自己想出來的‘先進’之法定會收到奇效,可聽甄豫如此一說,心中難免就有了一絲狐疑,難不成這法令並不適合此時?忙問道:“伯寧,那你說現在又該如何是好?”
“首先應當降稅,同時將調帛或布加入稅收之中,以填府庫。其次乃為鼓勵開墾,而非德然所言乃將氏族土地以平價購置在專賣貧農,其三……”
“什麽?”劉瀾真的有些不解了:“伯寧之前不是說要從那些強買強賣土地的氏族手中購入嗎?”
甄豫笑了笑,為他解釋道:“當此之時,並非如文景盛世一般,土地趨於短缺甚或驚慌,不說官府所占荒地,就是因戰禍而亡或是避難他鄉之無主閑地便足夠百姓生活所居,隻要德然妥善分配,又何愁地荒?”
劉瀾明悟也似的點點頭,對甄豫所言自是讚同不已的,畢竟對於穿越而來的他來說,中國所謂的盛世,不管是‘文景’,‘開皇’,‘貞觀’,莫不是百戰之後的複興,人口在急劇銳減之後百姓所分得大量土地所開創,但隨著人口基數的不斷增加,便如‘推恩令’一般,百姓土地越來越少的同時伴隨著土地兼並之風,自然再也難複盛世了……
劉瀾心中感歎著堪比後世人一般眼光的甄豫的同時,卻聽甄豫繼續說道:“其三,德然當在氏族之上在設一大氏族,當以耕地千畝以上為準。”他想了想才又說道:“在天下之內,擁千畝之地者寥寥無幾,以冀州來說,以我甄家之豐,亦不過五百,便是徐州,也隻不過是糜、陳、張、曹幾家占地千畝,所以對這些氏族收以五成之重稅,隻要德然手法妥當,絕不會像小沛這些小氏族一般抵觸。
對於小沛這些小氏族來說,如此重賦,難免會使其傷筋動骨,甚者自此每況愈下,但對糜,陳、張、曹這樣的大氏族來說,卻不過是鳳毛麟角罷了。”
劉瀾有些顧慮道:“若是這些世家將土地出售以避重稅,千畝者售出百畝而留九百,這樣一來不是隻需繳納小氏族之稅收?”
甄豫朗笑一聲,指著劉瀾笑道:“這不正是德然所求嗎?”
有太多東西要消化,一時間劉瀾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我之所求?”
“對。”
甄豫笑道:“不管其出售多少土地,即使隻是出售百畝,隻要有十畝為百姓所得,如此不就可以解決百姓之田慌?正所謂水無常形,法無常勢,既然德然可以以勢而定稅政,日後為何不能善加修改?隻要因時而變,土地丈量確切,當世上無千畝之室時,便可改為九百畝,八百畝,以此為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