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也!”


    孔融搖頭道:“他們又豈是生來成匪?莫不是些良善百姓,隻是不服王化,被人利用罷了。”歎息一聲,道:“懇請德然饒他們一命,使其歸在北海,我自會安排,當使亂黨知王法曉事理,安心在北海務農。”


    出乎意料,卻大喜過望,孔融的想法可不說道了劉瀾的心坎,正其不謀而合了嘛,哪能不讚同,當即同意,道:“孔北海寬厚,倒是瀾要替這些百姓感謝郡守你救了他們一條命。”


    孔融一擺手,不以為意,道:“德然這是說的哪裏話,你沒有處死他們,更讓他們能夠安心在此務農,我看首先要感謝的人非德然莫屬。”


    一番恭維之後便當既入城,兩人並轡而行,身後大軍相隨,北海百姓聽說劉瀾解了圍,早以將街道兩旁擠得人山人海,爭先恐後想要一瞧救命的恩人長得是何模樣。


    一路上歡呼雀躍,感激連天,這等場麵劉瀾可不是頭一次見,不能說見怪不怪,但別忘了,那多是隨公孫瓚時見的場麵,百姓多被強爭,但眼前的景象卻全是百姓自發,可想而知這場景可要比在盧龍塞右北平熱烈得多,也』,許是受到感染,劉瀾自覺不自覺地向兩旁百姓揮手致意,就這麽一路在百姓的促擁下隨著孔融來到一座郡守府前,瞬間就被府前兩座石獅所吸引,在孔融的介紹下劉瀾得知此石獅乃駢邑紫金石雕琢,但這兩座石獅真正貴重之處卻非其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是這紫金石千金難求,在民間有鎮宅、避邪、保平安之說。一小塊便價值連城,更不要提被雕刻出石獅如此大麵積的一塊原石。


    嘖嘖。這孔融還真是豪富啊,劉瀾偷偷咋舌,同意是郡守,這差距可未免太大了些,可這樣的觀點在他進入府衙之後徹底發生了改變,尤其在過中堂之後劉瀾才發現內宅與外衙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單論外衙,那一定是這個時代數一數二之所,可若論內宅。不要說比劉瀾的內宅了,便連當年涿郡郡守溫恕那異常寒酸的內宅都有不如,就沒有一間高閣,連樓榭都頗為稀罕,可就是這麽一處簡陋的宅院,卻偏偏讓他感受到了濃濃的儒雅氣息,好似來到世外桃源一般。


    這才是真正的大儒啊,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如果讓劉瀾也弄這麽一所宅院。那也不過是焚琴煮鶴,對花啜茶罷了,反而徒惹笑柄。


    隨孔融來到一處雅閣,閣前乃一座偌大的魚塘。塘心立一座假山,山上有一塊巨石,被雕琢成老叟垂釣的圖案。引人入勝,若非孔融介紹。劉瀾隻怕真以為是孔融門客在此垂釣。


    步入廳內,牆壁不似尋常大戶人家掛彩鍛甚至是鋪紅綢。就是最原始的木壁,唯一的裝飾隻是幾副水墨畫,有花鳥,有魚蟲,有老叟,有稚童。在正中乃是一幅雪中梅竹圖,隻一眼劉瀾便有了心思起伏,身臨其境之感,連連稱奇。


    孔融笑著延請劉瀾坐首席,卻被他以‘強賓不壓住’婉謝,孔融不再謙讓,在首席落座,而劉瀾自然則坐了次席。隨後眾人一一落座,既然是大儒宴請,自然不會像劉瀾請客直接山吃海喝,凡事都逃不過一個禮字,一事一物都有其規,不可逾越,冒失的張飛插了句嘴,便被孔融一頓好’噴’,說什麽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長篇大論,在座的老粗都被其所折服,甚至是連劉瀾這自詡以初入門徑之人也不得不耐著性子觀賞,樂師先來,奏起清越妙音,全乃絲竹鍾磬這等盛世之音,清新如鶴鳴,婉轉而動聽,幸好張飛經過剛才已經被劉瀾眼神經告,沒有再放肆,不然還真怕就這小子說出什麽大逆不道之話來,何然?要知道這小子聽樂隻會在樂坊青樓聽些箜篌琵琶這等的靡靡之音,這要是問出來為何沒箜篌,孔融那不得噴血三升?


    舞姬登場,絲竹鍾磬變成了瑤琴,瑤琴以君子之風為正音,不得有半絲嘈雜,靜心去聽方才不失莊重之意,不然那可就真唐突了,搞不好被孔大儒哄出去都有可能。


    沒有嘈雜之聲,除了粗重的喘氣聲,也是如此美麗動人的舞姬、樂師,又有哪個男人不為之心動?喘粗氣已經是輕的了,劉瀾還真怕他這些老兄弟們控製不住,來個霸王硬上弓,好在這是最後一曲,舞姬、樂師們退了下去的同時丫鬟們便捧餐盒出現,丫鬟絡繹不絕,行雲流水一般送來送往。不片刻便將盛筵擺設完備。


    菜分八珍,分別是牛、羊、麋、鹿、豕、狗、狼,又有一道素、一味湯和一條魚,前者一般,後三道菜式卻異常美味。


    素為紅香椿,香氣濃鬱、質脆多汁、香美可口。


    湯為‘糝湯’,此湯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說苑雜言中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糝”的記載;春秋名著《墨子非儒下》更載:“孔子窮於陳蔡,藜羹不糝”。


    魚是薑太公魚勤,孔融特意介紹了此菜肴的來曆,相傳周朝的薑子牙在商紂王覆滅後被周武王封為齊國營丘,因薑太公倡導發展魚、桑,采取“便魚鹽之利”的興國之策鼓勵煮鹽經銷,放手讓百姓製鹽,使齊國民富國盛。


    “薑太公釣魚”之嗜好依舊,太公釣得魚後樂於自烹,整條魚吃膩了,便剔去骨頭留魚肉與蔬菜同炒,並以此菜筵客,賓客皆稱太公烹之魚肉鮮美,且操魚勤奮,便有雅士做出絕句:“齊民富國盛,薑太公魚勤”


    有菜又豈能無酒,為了招待劉瀾,孔融可謂下了老本,將青州名酒盟台酒都抬了出來。幾乎在每人身後擺了一青銅大瓿,更有一位容顏清麗的侍女用長勺負責給眾人舀酒。


    似孔融這等知識淵博之人。說起典故來那幾乎是張口就來,之前吃菜介紹的是薑太公魚勤。現今喝酒,介紹的又是這盟台酒,據《春秋》記載,魯莊公三十年(前664年),在大野澤西濟水之南築台(現齊魯會盟台),齊魯兩國國君在台上飲酒結盟。後人為表紀念,以盟台命名為酒的名字。此酒陳香幽雅、綿甜淨爽、醇厚細膩,為青州之民深愛。


    美酒佳肴,可見孔融有多隆重。可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際,孔融卻終於露出了真麵目,隻見其半吞半吐,道:“融有一至交,今日來至北海,不知可否引到廳中,以為引薦?”


    孔融是主,來曆為客。雖然是征詢,不過是給劉瀾幾分薄麵,劉瀾自然不會薄主人麵皮,談笑自若。道:“孔北海至交,料想必非常人,正好借此良機。結實天下名士。”


    孔融露出欣喜之色,延請劉瀾到廳後。席間眾人,皆不明他二人為何退場。想來也是去商議要事,眾人不以為意,繼續飲酒吃喝。


    劉瀾與孔融到廳後落座不久,就見一人身著錦衣,雍容大方步入廳中,此人身材與劉瀾相當,麵白而無須,從麵相猜度年齡當在二十五六歲之間。


    見此人進來,劉瀾與孔融同時起身,而孔融卻上前攜此人之手來到劉瀾身旁,引薦道:“此人乃是陶徐州帳下別駕從事,姓糜名竺表字子仲。”


    “原來是糜兄,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劉瀾心中卻是笑道你那妹子才更如雷貫耳,不過他此時卻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糜竺先是一怔,暗道自己的大名連天下聞名的小衛青也聽過?細細想來才明悟,定是他客套之語,自己名不顯,聲不揚,他如何能夠知曉。


    雖是如此,但對他的印象又好上三分,笑道:“劉郡守的聲威在下才是如雷貫耳。”


    隨即孔融吩咐下人在下首又添了一席, 糜竺隨意吃了幾口,劉瀾便端起酒樽,遙相敬酒,不想卻斜眼看到糜竺頻頻向孔融使著眼色,而孔融卻又向他頻頻搖手送目,看到這裏,劉瀾卻不動聲色,道:“不知子仲不在徐州,怎地來到了北海?”


    孔融聽劉瀾動問,心中一喜,而糜竺則順著話頭備言張闓見財起意,將曹操之父所殺一事,說完卻是祈求道:“如今曹操縱兵大掠,往攻徐州,莫不能當,而其更是沿路屠戮郡縣,我主兵微而將寡,知非曹操敵手,不得已來此求救。”


    “原來是這樣?”


    劉瀾早已知曉,卻裝著糊塗道:“陶恭祖乃是赤誠君子,殺人越貨的土匪勾當如何能夠做出?可惜陶恭祖識人不明,平白受了這無辜之冤。”


    “話雖是如,卻是徐州之危又當如何”


    孔融出言道:“德然乃是仁義君子,今曹操雖打著為父尋仇之號,卻縱兵殘害百姓,倚強欺弱,他與董卓有何區別?如此欺天罔地的獸性,天下仁義之士如何能容,德然何不與融同往救之?”


    “恐怕沒有這麽簡單。”


    劉瀾猶豫片刻,道:“若曹操隻為父尋仇便也好說,怕隻怕曹操誌不在此。”


    兩人心中一驚,看向劉瀾異口同聲道:“(劉郡守,德然公)的意思是說曹操要劫奪郡縣?”


    劉瀾點點頭,道:“既使張闓沒有殺了曹操之父,他也會在日後尋個理由來攻徐州,別忘了去年陶謙可連同著袁術一同與曹操交兵,如今張闓隻是讓曹操有了充足的理由來奪徐州之地。”


    二人哪能不知曉曹操的真實用意,隻不過是把話說得冠冕堂皇一些,可沒想到劉瀾卻會如此耿直,之所以求助他,還不是因為他們不管這麽說都是連過盟的啊。


    隻聽劉瀾說道:“如今我在黃縣的本部不過隻有萬餘人馬,萬無法與曹操爭雄。”


    劉瀾話未說完,二人已亂了方寸,都道它這麽說是在推辭,糜竺看向孔融,眼中滿是祈求之色,孔融不得不硬著眉頭道:“德然,你素有仁義之心,不然必不會前來北海相助,為何就不能幫幫陶公祖呢?”


    糜竺也道:“北海之民乃是漢室子民,而徐州亦是,難道德然公就忍心看著徐州百姓生靈塗炭?”說話時便已聲淚俱下了。


    看著糜竺一副要伏地祈求的樣子,劉瀾立即上前將他攙起,對著他二人道:“既如此,德然便答應了,隻是這件事不能隻有我一個人出麵,去年陶使君與曹操交兵,是因為公孫瓚,現在就我們這些家底,想幫陶使君,還得公孫瓚出兵,這樣我立即前往右北平說服他與我一同出兵,這樣必然萬無一失。“雖然劉瀾記得曆史上呂布襲了曹操的老家,可就像他所知曉的天使會出麵勸說袁紹公孫兩家罷兵一般,如果他不當回事,公孫瓚早敗了,哪還有機會等到天使來,是以這次與曹操的正麵交鋒,不可大意啊。


    劉瀾說完又轉向了孔融,道:“請文舉先行,瀾必然能說服公孫北平與我一同出兵趕來。”


    孔融聽他如此說,也不好繼續相求,但心中難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道;“還忘德然切不可失信。”


    劉瀾麵容一肅,朗聲道:“難道瀾在文舉心中便是那無信小人嗎?古語道:‘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不管在下從公孫伯圭處借得軍也罷,或借不得軍也好,也必然前往徐州。”(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