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指以腹痛、裏急後重、瀉下赤白粘凍為特征的一種疾病。它是由於感受外邪和飲食內傷,大腸氣血房雍滯,血絡損傷,傳導功能失司所致。常用於臨床治療的有效偏方、驗方主要如下。
<b>1 .大蒜治痢疾腸炎</b>
[方 劑] 大蒜l頭,白糖20克。
[製用法] 大蒜去皮切細末,用白糖拌和。每日早晚各1次,飯前吞服,連用7-10天。
[功 效] 殺菌解毒。
[驗 證] 伍xx ,女,16歲,患痢疾,用上方不久即痊愈。
[備 注] 如係菌痢,同時用大蒜液灌腸則效果更佳。
<b>2 .覽菜拌蒜泥驅菌止痢</b>
[方 劑] 莧菜100克,大蒜1頭,香油少許。
[製用法] 將莧菜洗淨切段備用,大蒜去皮搗爛,鐵鍋倒人油後立即將覽菜放人,而後置於旺火上炒熟,撒上蒜泥。
[功 效]“養精益氣補血,食之肥健,嗜食。”(見《 神農本草經))因此經常食用覽菜能增強身體素質。對細菌性痢疾有輔助療效。
[驗 證] 劉xx ,女,15歲,患菌痢,用上方,即愈。
[備 注] 莧菜入夏上市,不但價廉,而且譽養豐富。此菜不宜久妙過熟,以免養分受到破壞,影響療效,如直接取莧菜汁,療效更為理想。
<b>3 .田螺清熱利溫止痢</b>
[方 劑] 田螺。
[製用法] 取田螺挑出螺肉,曬幹,炒焦,水煎。日服3次,每次15克。
[功 效] 清熱解毒。用治菌痢。
[驗 證] 據《常見藥用食物》介紹,某女,10歲,排膿性大便,裏急後重伴腹痛,用此方3次即愈。
<b>4 .葡萄汁紅糖治赤痢</b>
[方 劑] 鮮葡萄250克,紅糖適童。
[製用法] 將葡萄洗淨,絞取汁,放人紅糖調勻。頓服,數次即愈。
[功 效] 消炎止痢。治赤痢疾。
[驗 證] 據《食物療法精萃》介紹,某人患血痢日夜十餘次,裏急後重,身有微熱,食欲不振,服用此方1劑而愈。
<b>5 .紅棗湯治久痢不止</b>
[方 劑] 紅糖60克,紅棗5枚。
[製用法] 煎湯服。
[功 效] 治痢有神效。
[驗 證] 劉xx ,小兒,證見痢下赤白,紅少白多,血色不鮮,伴有乳白色粘液,飲食如常,睡時露睛,舌苔白。曾處以理中合芍藥湯加減治療,效不佳。其父與一單方:紅糖60克,紅棗5枚,煎湯服。連服2次而痢下赤白自止。
[備 注] 本方健脾溫中,大建中氣,並有活血之功。用此方治久痢不止的虛寒痢甚效。
<b>6 .燮理湯加鴉膽子治熱痢</b>
[方 劑] 生山藥25克,白芍18克,銀花15克,牛蒡子(炒搗)、甘草各6克,黃連、肉桂各1.5克。
[製用法]1 .熱痢下重數天者可煎服此湯,另加鴉膽子(去殼)40-80(去殼時仁破者不用),用溫開水分兩次圓圈吞服。通常服1-2劑,大便即由赤轉白,腹痛、裏急後重也可大大減輕或消失。2 .如屬熱痢下重已久,或遷延失治,造成腸粘膜嚴重損害,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則宜加三七粉9克,溫開水分兩次吞服。多能止住膿血。
[驗 證] 本湯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 ,為治熱痢下重的良方。用此方臨床治療90例,痊愈82例(膿血便停止,腹痛、裏急後重消失,大便形狀恢複正常),好轉5例(膿血便減少,腹痛、裏急後重減輕),無效3例(各症均無改善)。
<b>7 .二菜秦皮湯療下痢</b>
[方 劑] 委陵菜、鐵莧菜、秦皮各30克。
[加 減] 發熱、大便膿血較多、苔黃膩、脈數者加黃連10克。
[製用法] 每天l劑煎2遍和勻,日3次分服。
[功 效] 急慢性細菌性痢疾,下痢大便帶膿血;粘液,裏急後重者。委陵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抗菌治痢的作用;鐵覽菜消炎收斂,有保護腸粘膜的作用;秦皮清熱燥濕“主熱痢下重”,現代研究對痢疾杆菌有強大抗菌作用。三藥合用相輔相成,方簡而效宏,為熱毒下痢(菌痢)之良方。
[驗 證] 劉xx ,男,25歲。就診日期:1980年6月15日。患者病起2日,下痢膿血便日5-6次,每次量不多,腹痛裏急後重,低熱38c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左下腹明顯壓痛,大便鏡檢每視野白細胞10個/高倍,診為熱毒痢(菌痢),予本方治療,連服3劑後熱退痢減,每天大便l-2次無膿血,諸症均減,苔薄白,脈弦滑,大便常規陰性,再予原方3劑以淨餘焰。
[備 注] 症狀消除大便正常後須繼續再服3劑,以求徹底治愈。
<b>8 .馬齒莧湯療下痢</b>
[方 劑] 馬齒莧每次30-60克(鮮的加倍)。
[加 減] 如發熱較重加黃連10克同煎。
[製用法] 煎服每日3次。
[適應證] 急慢性細菌性痢疾,下痢大便帶膿血粘液,裏急後重者。
[功 效] 馬齒覽味酸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熱痢便膿血,療效可靠,為治療菌痢之良藥。現代藥理研究,水煎劑對誌賀氏、宋內氏、斯氏及費氏痢疾杆菌均有抑製作用。
[驗 證] 王x 、,男,35歲。就診日期:1959年8月15日。患者昨日起發熱38.5c ,腹痛下痢膿血便,日7 -8次,裏急後重,舌苔黃膩、脈沉而數。證屬熱毒痢。予本方服2天後熱解,下痢次數減為日2- 3次,服4天後大便成形,無粘液,日l次。連服1周痊愈。
[備 注] 症狀消除大便正常後須繼續再服3劑,以求徹底治愈。
<b>1 .大蒜治痢疾腸炎</b>
[方 劑] 大蒜l頭,白糖20克。
[製用法] 大蒜去皮切細末,用白糖拌和。每日早晚各1次,飯前吞服,連用7-10天。
[功 效] 殺菌解毒。
[驗 證] 伍xx ,女,16歲,患痢疾,用上方不久即痊愈。
[備 注] 如係菌痢,同時用大蒜液灌腸則效果更佳。
<b>2 .覽菜拌蒜泥驅菌止痢</b>
[方 劑] 莧菜100克,大蒜1頭,香油少許。
[製用法] 將莧菜洗淨切段備用,大蒜去皮搗爛,鐵鍋倒人油後立即將覽菜放人,而後置於旺火上炒熟,撒上蒜泥。
[功 效]“養精益氣補血,食之肥健,嗜食。”(見《 神農本草經))因此經常食用覽菜能增強身體素質。對細菌性痢疾有輔助療效。
[驗 證] 劉xx ,女,15歲,患菌痢,用上方,即愈。
[備 注] 莧菜入夏上市,不但價廉,而且譽養豐富。此菜不宜久妙過熟,以免養分受到破壞,影響療效,如直接取莧菜汁,療效更為理想。
<b>3 .田螺清熱利溫止痢</b>
[方 劑] 田螺。
[製用法] 取田螺挑出螺肉,曬幹,炒焦,水煎。日服3次,每次15克。
[功 效] 清熱解毒。用治菌痢。
[驗 證] 據《常見藥用食物》介紹,某女,10歲,排膿性大便,裏急後重伴腹痛,用此方3次即愈。
<b>4 .葡萄汁紅糖治赤痢</b>
[方 劑] 鮮葡萄250克,紅糖適童。
[製用法] 將葡萄洗淨,絞取汁,放人紅糖調勻。頓服,數次即愈。
[功 效] 消炎止痢。治赤痢疾。
[驗 證] 據《食物療法精萃》介紹,某人患血痢日夜十餘次,裏急後重,身有微熱,食欲不振,服用此方1劑而愈。
<b>5 .紅棗湯治久痢不止</b>
[方 劑] 紅糖60克,紅棗5枚。
[製用法] 煎湯服。
[功 效] 治痢有神效。
[驗 證] 劉xx ,小兒,證見痢下赤白,紅少白多,血色不鮮,伴有乳白色粘液,飲食如常,睡時露睛,舌苔白。曾處以理中合芍藥湯加減治療,效不佳。其父與一單方:紅糖60克,紅棗5枚,煎湯服。連服2次而痢下赤白自止。
[備 注] 本方健脾溫中,大建中氣,並有活血之功。用此方治久痢不止的虛寒痢甚效。
<b>6 .燮理湯加鴉膽子治熱痢</b>
[方 劑] 生山藥25克,白芍18克,銀花15克,牛蒡子(炒搗)、甘草各6克,黃連、肉桂各1.5克。
[製用法]1 .熱痢下重數天者可煎服此湯,另加鴉膽子(去殼)40-80(去殼時仁破者不用),用溫開水分兩次圓圈吞服。通常服1-2劑,大便即由赤轉白,腹痛、裏急後重也可大大減輕或消失。2 .如屬熱痢下重已久,或遷延失治,造成腸粘膜嚴重損害,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則宜加三七粉9克,溫開水分兩次吞服。多能止住膿血。
[驗 證] 本湯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 ,為治熱痢下重的良方。用此方臨床治療90例,痊愈82例(膿血便停止,腹痛、裏急後重消失,大便形狀恢複正常),好轉5例(膿血便減少,腹痛、裏急後重減輕),無效3例(各症均無改善)。
<b>7 .二菜秦皮湯療下痢</b>
[方 劑] 委陵菜、鐵莧菜、秦皮各30克。
[加 減] 發熱、大便膿血較多、苔黃膩、脈數者加黃連10克。
[製用法] 每天l劑煎2遍和勻,日3次分服。
[功 效] 急慢性細菌性痢疾,下痢大便帶膿血;粘液,裏急後重者。委陵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抗菌治痢的作用;鐵覽菜消炎收斂,有保護腸粘膜的作用;秦皮清熱燥濕“主熱痢下重”,現代研究對痢疾杆菌有強大抗菌作用。三藥合用相輔相成,方簡而效宏,為熱毒下痢(菌痢)之良方。
[驗 證] 劉xx ,男,25歲。就診日期:1980年6月15日。患者病起2日,下痢膿血便日5-6次,每次量不多,腹痛裏急後重,低熱38c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左下腹明顯壓痛,大便鏡檢每視野白細胞10個/高倍,診為熱毒痢(菌痢),予本方治療,連服3劑後熱退痢減,每天大便l-2次無膿血,諸症均減,苔薄白,脈弦滑,大便常規陰性,再予原方3劑以淨餘焰。
[備 注] 症狀消除大便正常後須繼續再服3劑,以求徹底治愈。
<b>8 .馬齒莧湯療下痢</b>
[方 劑] 馬齒莧每次30-60克(鮮的加倍)。
[加 減] 如發熱較重加黃連10克同煎。
[製用法] 煎服每日3次。
[適應證] 急慢性細菌性痢疾,下痢大便帶膿血粘液,裏急後重者。
[功 效] 馬齒覽味酸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熱痢便膿血,療效可靠,為治療菌痢之良藥。現代藥理研究,水煎劑對誌賀氏、宋內氏、斯氏及費氏痢疾杆菌均有抑製作用。
[驗 證] 王x 、,男,35歲。就診日期:1959年8月15日。患者昨日起發熱38.5c ,腹痛下痢膿血便,日7 -8次,裏急後重,舌苔黃膩、脈沉而數。證屬熱毒痢。予本方服2天後熱解,下痢次數減為日2- 3次,服4天後大便成形,無粘液,日l次。連服1周痊愈。
[備 注] 症狀消除大便正常後須繼續再服3劑,以求徹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