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原態


    薑黃-藥材


    薑黃-飲片


    為薑科植物薑黃curcuma longa.l.的根莖。主產於四川、福建等地。野生或栽培。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煮或蒸至透心,曬幹,切厚片,生用。


    【藥性】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應用】


    1.氣滯血瘀所致的心、胸、脅、腹諸痛。薑黃辛散溫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活血行氣而止痛。治胸陽不振,心脈閉阻之心胸痛,可配當歸、木香、烏藥等藥用,如薑黃散(《聖濟總錄》);治肝胃氣滯寒凝之胸脅痛,可配枳殼、桂心、炙草,如推氣散(《丹溪心法》);治氣滯血瘀之痛經、經閉、產後腹痛,常與當歸、川芎、紅花同用,如薑黃散(《聖濟總錄》);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配蘇木、乳香、沒藥,如薑黃湯(《傷科方書》)。


    2.風濕痹痛。本品辛散苦燥溫通,外散風寒濕邪,內行氣血,通經止痛,尤長於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羌活、防風、當歸等藥用,如五痹湯(《婦人大全良方》)。


    此外,以本品配白芷、細辛為末外用可治牙痛,牙齦腫脹疼痛,如薑黃散《百一選方》;配大黃、白芷、天花粉等外敷,可用於瘡瘍癰腫,如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單用本品外敷可用於皮癬痛癢。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血虛無氣滯血瘀者慎用,孕婦忌用。


    【鑒別用藥】鬱金、薑黃為同一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用於氣滯血瘀之證。但薑黃藥用其根莖,辛溫行散,祛瘀力強,以治寒凝氣滯血瘀之證為好,且可祛風通痹而用於風濕痹痛。鬱金藥用塊根,苦寒降泄,行氣力強,且涼血,以治血熱瘀滯之證為宜,又能利膽退黃,清心解鬱而用於濕熱黃疸、熱病神昏等證。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


    2.《日華子本草》:”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跌仆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


    3.《本草綱目》:“治風痹臂痛。”“薑黃、鬱金、述藥(莪術)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但鬱金入心治血,而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述藥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耳。”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薑黃酮、芳薑黃酮、薑烯、水芹烯、香檜烯、桉油素、莪術酮、莪術醇、丁香烯龍腦、樟腦等;色素物,主要為薑黃素、去甲氧基薑黃素;以及胭脂樹橙和降胭脂樹素和微量元素等。


    2.藥理作用:薑黃素能抑製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漿粘度和全血粘度;水煎劑、薑黃粉石油醚、乙醇和水提物有抗早孕作用;薑黃素、水提物及有效成分有抗腫瘤作用;薑黃素、醇或醚提取物和揮發油能降血脂;薑黃素又有抗炎作用;薑黃素對細菌有抑製作用,而揮發油則對真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薑黃提取物、薑黃素、揮發油、薑黃酮以及薑烯、龍腦和倍半萜烯等都能利膽;薑黃素有短而強烈的降壓作用,對離體豚鼠心髒有抑製作用;薑黃素能保護胃粘膜,保護肝細胞。


    3.臨床研究:用薑黃、鬱金、茵陳、木香、大黃組成的複方治療慢性膽囊炎100例,3日內顯效77%,2周內顯效達99%(中醫藥研究,1994,4(3):13)。用薑白軟膏(薑黃、白芍、天花粉、赤芍)貼敷患處,2—3日換藥1次,共治200例軟組織損傷患者。結果顯效124例,有效73例,無效3例(時珍國藥研究,1992,3(1):11)。用黃芪、薑黃、赤芍、板蘭根、山藥、茯苓組成的複方治療172例慢性乙肝,結果顯效88例,有效65例,無效19例(江蘇中醫藥,1985,(10):7)。用薑黃浸膏片(每片含生藥3.5g),每次5片,日3次,治療16例高脂血症,經12周觀察,血膽固醇平均比治療前有下降(重慶醫學院學報,1979,(1):8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