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聖講義》


    易卦以剝複二卦交替之間。最為重要。次則夬姤。剝複為陰消陽息。夬姤為陽消陰息。一陰一陽。一消一息。乃易卦變動之樞紐。全易六十四卦。莫非由此陰陽消息推衍而來。而剝複夬姤。卻為之首。夬之於姤為消。剝之於複為息。複又易道最重大之數。以易教重陽也故。複卦實為全易生機之所在。亦天地人物生意之所托。唯人道為尤重焉。,以人道在中和。取仁厚。輿天地兼生殺者略殊也。夫此四卦。居變易之衝。當生化之始。其可言者。於卦象固已甚明。而最宜注意者。則為八卦方位。伏羲卦位。上乾下坤。乾之左為兌。右為巽。坤之左為震。右為艮。此人所知也。而姤之一陰。即夬所有上六。複之一陽即.剝所有上九。人或未盡明。蓋夬為兌乾。垢為乾巽。一兌一巽。皆係於乾澤天夬。變為天風姤。實由乾之自下上耳。換言之。即倒置夬而成姤。故二卦恰相反。夬之上六倒則為姤之初六。乾未易。而卦已殊。左右既移。而陰陽消息已反。此數之加減。位之升降。而莫不由於氣之盈虛也。故姤為夬之反。而陰則由消而息矣。剝與複亦如是。剝以艮坤。複以坤震。二卦皆係於坤。一艮一震。一左一右。一交坤則互變。坤雖未易。而上下已移。故剝倒置即成複。複與剝遂相反。複之初九。即剝之上九。中經坤而反上為下。而陰消陽息矣。自艮交坤。為陰之極。至震則一陽生。坤震合為複。言陽始反也。陽出於地而為震。故曰震。震之初九。即艮之上九。以坤所受者祗艮耳。


    文王卦位。艮震相連。而艮坤相對。坤艮本有易位之數。以皆屬土也。艮既接震而交坤。是艮之變震。亦與坤有關。震為木。東方也。後天五行之首。木非土不生。艮坤實所生養者。故複之成。實由坤艮之變。先天後天卦位可見者也。由此言之。剝之變複。必資坤土氣之返還德之生育。道之根原數之轉代。皆必本於坤厚。人道近地。先師於坤陽宜蓄藏。先法諸複。故道在靜止。修養之基。艮為止。坤為靜。不止不靜。則氣不複。生不久而性命不固。此聖人教人止靜。以生育其身而複於道也德在中和。性命之本。艮坤為中土。秉中和之用。不中不和。則本不立。用不全。而災害必至此。聖人教人中和。以盡其德用。而複於仁也。是複者。內有反本複始之道。外有克己複禮之仁。其為用亦大矣哉。故講易至複。非徒數也。實原於道。道者一陰一陽實推於德。德者一性一命。性命陰陽乾坤剛柔而人兼之。故近坤而望乾。體剛而用柔。返誠而達德。致中和而底於止靜。而後克正性命。保合太和。元亨利貞。以至於乾元。蓋複之初九。非限於一陽也。進而至於乾。此方始發軔耳。體乎坤而進於乾。則天地合其德。陰陽合其道矣。是複之繼剝。乃冶亂之機。吉凶之紐。仁不仁之界。所謂一反複也。剝為亂。複則治。剝為凶。複則吉。剝為不仁。複則仁耳。蓋孚天地之心。啟陰陽之橐。君子以之自修。聖人以之明德。此古人所重視也。夫豈數之推衍已哉。


    複之關夫世運固矣。而最切近者。莫如修養。易言修養。以坎離既濟為工夫。以地雷複為竅要。以乾元為指歸。此係大綱領。複之所重。全在反剝。剝則隨物俱盡。複則回生不窮。故剝為凋傷。複為生息。生生不巳。必基於複。一陽在下。生乃不窮。此天地生化之機。必在春前也。剝猶秋殺。複則春生。陽氣初凝。萬物始娠。下為震。震動也。動則為娠。娠必因陰。猶胎在母腹也。坤為大母。震為長男。生育之道。於茲可見。以修養言。則為保合太和。孕育真元。術家謂之養其元氣。使凝固而不散失耳。養氣之功。端在止靜。不乖於艮坤之德。唯止乃行。唯靜乃動。唯艮坤乃能出震。此須體卦位而明其序例之要者也。易本包含萬有。道功固在其中。而複卦尤為顯著。複之所以得名。亦由是義。易逆數也。複反複也。逆則奪造化之用。反則達本原之功。乃修道所重者。明乎此。則一切道書可廢矣。大哉複乎。純中一陽來複。其意足深長思矣。味者不知陰陽回。而欲於陽中求之。是所得非陽乃陰。非複乃姤。姤乃順下。尚何返乾之望。學者須從伏羲卦位。左右升降之數。細細體會方知順逆反複之義也。


    複卦象五陰一陽。陽居初爻。陽升陰降。陽長陰消。雖有爭競之嫌。卻得和平之道。以陰盛當衰。降而自貶。不與陽爭也。陽乃得而代之。故雖一陽在下。有駸駸日上之勢。而能漸複其初也。初指乾元。一陽既始。五陰漸退。則返於乾。故曰複。言機雖微。而所造甚大也。五陰一陽之卦。如謙豫比師等。皆以陽不得勢。不能歸乾。唯複則以陽在下。陰無以間之。能有迫返乾之日。此複之所以為重也。複剝相反。而剝為消。複為息。故剝去乾日遠。不得久存其陽。此生機之將盡也。複以陽之息。得震動之力。日進無已。生機愈弘。天地好生之功。亦可於複見之。此陰陽推遷變易之所至也。上坤下震。雷起於地。上靜下動。龍發於淵。外有厚重之德。內含精進之功。遠期行健之道。近挹載物之才。上下相孚。內外相得。柔而能正。剛而能順。天地不自閟其道。故喻之於複象。而見之於春先也。


    複卦與姤對。前巳言之。姤為陰長陽消。時當五月。陽盛當衰。不得與陰爭。故姤由陽變陰。而日就於坤。與複恰反。複以陽長。萬物化醇。時當冬月。元氣潛蒸。故複之象。如梅花對霜雪。而先得舂意也。物經秋殺之餘。繼以冬寒。凋零殘敗。生機殆絕。而不知地中之陽。方滋正長。因冬至之時。陽回於下。葭管初飛。靜中息動。此地雷複之象也。雖不聞雷。而潛氣自發。天道所啟。地不得順承之。此動在靜極也。坤靜而震動。靜之動。外不見也。動乃生。生乃化。此變易之所由生也。吾人於靜極中。自覺元氣衝動。而生機忽來。正複之象。而必在能靜之後。故複自坤出。非靜有所動。乃靜極而內動也。外靜內動。動仍靜也。若動而不靜。則陰氣又生。性命不得正矣。天地之機漸進。而萬物之生漸明。以十一月之複。生陽既行。必待春風而後繁育者。內動而漸進故也。梅花固早。究異他卉。不得視為元氣己外泄。而忘複之一陽在下也。陽者生之源。育之不充。則生不暢。此天地經冬至春。需時甚久。唯其遲遲不發。正以蓄之待時。而生機未嚐一日巳也。故剝之至複。賴坤之育。坤雖重陰。陽自隱於中。至複而後見耳。重卦皆含陰陽。乾自有陰。坤自有陽。此觀象者所當知也。


    複卦繼剝卦。係周易之序。以物不可終窮。窮極反通。故受之以複。此義也。天道如是。人道亦然。窮通往複數也。而人情亦隨之。過勞求逸。過憂求快。一反一複。其情始調。此剝盡而複也。剝為剝落。複則培植。剝為殘傷。複則養息。天地之大。猶不可過。況其下者乎。剝雖害物。物不可終絕也。則複之續剝。數也。亦情也。譬之四時。冬春相續。物乃不盡。天道既見。人生亦暢。設久冬不春。世間尚有人類哉。冰雪之區。長年不暖。生物既尠。人類亦微。此明證也。複之為道。乃見其大。榮枯肉骨。複之仁也。振瘁繁衰。複之義也。因時而至。先天而明。反其前規。啟其後法。此複之有功於道也。天地之道。一生一殺。一敗一成。此不可免者。人謂天地不仁。乃以剝殺物。而不知其義也。至冬寒之時。又以複見其仁。是不剝則複無以見。複之於剝。猶一道而二用耳。生殺也。仁義也。以時製宣。天無所愛憎也。功過也。反正也。因事為用。易無所予奪也。故有剝必有複。複所以濟剝之窮而巳。有秋必有春。春所以續秋之令而已。非天道有所為也。數自至焉。時自化焉。此芸芸眾生。率來往於剝複之間。春秋之序。自生自化。而不複知也。唯君子能知之。順時而不貪。則繁華無過。畏天而自勉。則勞瘁可全。此雖處剝不見其窮。至複不矜其亨也。陰陽之變。有德以勝之。氣數之來。有道以濟之。則天道在吾身。而複可由已出。所謂克已複禮為仁者。正在明乎情。而惕於數。保其性而安於命耳。複道最關修養之事。故並及之。願讀者詳繹其未盡之義也。


    複卦之名。以行而返。行則為動。返則為轉。動轉之中。氣數以漸變。終始不忒君子所勉。蓋複以五陰一陽。陽下而上升以返於乾。其行如客之還家。故曰複。複從彳或辵。皆取行動義。行動而能還其所也返可其舊。不差忒也。剝去而複來。去者日遠。來者日近。故複曰來複不徙陽之長也。天地之道。亦由複焉。此複道之所以為大也。占文反返一字。反既返。又作背講。與往相對。以住向前。反則背也。天地之數。本為環行。無往不複。故在人為返。在天為進。返既進也。往而不已。複至原所。此名返。然非久於其處。則無地非往。是名進。無地非返。是名複。如一歲言。冬返於春。亦既冬往於春。日未易也。而氣候變。是往返異名。為陰陽言也。而易重陽。故複獨指陽。不然。姤亦複也。義一為陽返。一為陰返。而複姤異名者。獨重陽也。此命名之微義。易之本旨也。


    複。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卦彖辭。言全卦之用也。複以陽得時而上行。剛得勢而外運。故亨。言能通達遠近。無所滯也。雖五陰在上。不為敵而為朋。本諸坤得朋之象。得朋則多助。是以無咎。複以來複為用。有複必先有往。有來必生有去。故有出入反複之行。出入者既入複出。入於內而出諸外。五陰在外。其動也以漸。故曰無疾。不可急進也。疾又通嫉。陰順於陽。不相嫉忌。則陽起於下。不遽犯上。以成其無疾之德。是二者相和。而俾複遂其道也。反複其道。一指卦言。一指爻言。卦由剝反。為陽反陰。爻由陽反。為下反上。以陰降陽升。兩者反行。陰反為陽。降漸化升。是爻亦反也。反則複。複則歸於乾。此全卦以反複為大用也。道猶路也。即升降上下之路。天地之氣所自至。生化之德所自見。不有道路。將無以齊之於一。納之於環。此雖反複。而不得須臾離斯道。出入為賓主言。反複為上下言。實則同也。不過出入指其行。反複指其道。行者有跡。道者有則。複自兼之。故能成其複。五陰以類聚。而不與陽爭。乃出入遂誌。反複獲道。此天地之定序。陰陽之至德。非人力所為也。故同於道焉。七日者數也。爻六位。過此則複於初。此天地循環之例。亦氣數之合也。而七曰來複。計其時也。時序不忒。以成其道。天地尚不違。而況其下者乎。故七日者。複之期也。因複有期。而道有則。剛動而得時。行漸而通於遠近。故利有攸往。言其行之宜也。四德兼亨利。行之象也。震起於下之謂也。陽得時而升。剛乘勢而動。欲其不往。不可得矣。


    彖曰。複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明複道之大也。剛反動而以順行。言複自剝反幹下。以艮易震。陽自上下為順。前反後順動。動而上行。陰隨與化。得坤之順承。是複之反。不為過。睜點道也。故能出入無疾。朋來無咎。無疾則不害。無咎則有利。以群陰在上。本易成疾咎之禍。而複免之者。因其順也。坤道而育震德。陰義其陽。柔裕其剛。雖誌不同。而勢不與爭。道不一。而情不可離。如母於長子。克遂其保育之恩。從子之義。此固天地消長之數。亦即易道抑揚之旨。讀者宜細體會之。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明天道即乾道。乾所謂天行健者。即此陽也。陽日行而不息。去而仍至。往而仍返。以成其道。而數限於七。此天行之所以悠久。而氣數之所以循環也。設去者不至。往者不返。天地不終歲盡矣。生化不終期絕矣。更何悠久無強之德哉。故循環乃不息之本。反複乃悠久之原。天地不能自違。下之者。亦莫能自外。終則有始。剝則必複。道之見也。故曰天行。明其為天道。不可悖也。利有攸往。剛長也。係指下卦震言。震一陽剛也。動而上長也。動則必升。上則為長。而陰不與爭。且育成之。是以利有攸往。即朋來無咎。出入無疾之效。得朋而出入隨所欲。其利可知。人之出行所需者。在此也。內剛外順。得道多助。此生成之功。化育之德。所自見也。其利大矣。複其見天地之心乎一語。最精湛。複上坤下震。地道啟木。以時言之。冬寒生春。陽者生化之主。故帝出於震。震為長男。乾為大父。坤善順承。為欲成乎乾也。天地生化之道。由乾坤之相慕以始之。相和以成之。相成以終之。複者慕之見。和之初。成之基也。陰眾而不疾陽。陽剛而不忤陰。誌之相慕。情之相和。道之相成。可知矣。而生化於是始矣。萬物從茲萌芽矣。天地之心由是可見。不獨氣數循環不已之謂也。陰陽消息。端在於幾微。複者幾微之象。外未顯而內巳萌。形未昭而神巳至。此複之象。實天地之機紐也。天道難測。因複足以知之。聖人製易。因複乃以著其例。蓍龜明神。因複乃以得其數。修養見性。因複乃以達其道。此複之所以稱為能見天地之心也。


    《宗主附注》


    複彖辭天地心一語。關手內功。與既未濟二卦相卯。以剝由未濟來。複則成既濟。其至也。為泰為乾。其反也。成否成坤。故稱為見天地心。剝極不複。天地同盡。生化俱絕。唯其複也。天地悠久。生化無疆。人生修短。亦當如是。師複之道。以時反於真元。則壽命無量。與天地同紀。讀者宜細悟之。


    象曰。雷在地中。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卦象辭。釋卦象之義。以明人道應天時也。複返也。返本複始。以潛於下。藏於內。而後足以育其真元。發為生氣。故複猶伏也。雷在地中。非至二月不鳴。複之時。方伏於土中。以蓄其氣冬至之日。陽雖生而猶潛。氣雖動而猶藏。此來複之時。外猶靜寂也。唯日短促。唯氣寒凝。唯物枯落。北嚴冬之侯。一切在靜息中。不可遽發。以聽其滋育。順其休養。固天道也。人亦不能違焉。故當雷入地下之際。適為日行南極之時。萬類蟄藏。以契天道之複。而先王亦於是時。閉關自息。不任交通。商旅不使遠行。官吏不省方域。以誌於內。而同於天道。潛養其德。深息於道。以孚於複。故曰複猶伏也。返本複始。不逐於外也。至日者。指冬至節。以日南至晷極短也。


    彖辭言利有攸往。此又言閉關不行。說者疑之不知彖辭為人言。象辭為政言。彖辭以複誌在行。為將來言也。象辭以複道在藏。為現時言也。故彖辭有出入無疾之語。明其進行不可迫也。在卦象上為坤。坤德靜順。無成有終。下為震。震雖誌於動。而以一陽之微。難勝五陰之力。則雖欲速。不可得也。陰固不與爭。其如陽之力薄何。政令閉關不行。原欲養其力而蓄其勢也。天道冬窮。日南至。雖自此以後。漸向北行。實猶相離不多。氣候寒。地麵冷。雖欲發動。時有未至也。故閉關不行。時為之也。非欲禁之。萬物都寂。人亦以安於所居為宜。此當複之時。仍在伏藏中也。大抵複卦取坤震之合。震起於下。坤靜於上。其誌不同。中爻互坤。仍以靜順為重。此人道所先也。譬之時令。自冬至一陽初生。時未暖也。必待三陽交泰。而後天下同春。雷在地中。不得自鳴。必待雷天大壯。而後雷乃發聲。此皆有一定之序。不可亂也。是以人道在順時製用。陽不可早瀉。則養之務蜜。剛不可輕用。則藏之務深。此固天道。實亦性命之正也。學者無眩於來複之亨。而急求見用於外。則能充複之大用也與。


    複卦全卦。重在一陽來複。而於五陰之調協。亦宜注意。蓋二五中位。三四中爻。皆陰也。陰靜陽動。陰降陽升。陰退陽進。二者相違。最宜調適。天道則外順於陰。內蓄其陽。不與陰違。而克成其陽。故陽能滋長。陰不害之。設使陽不自潛。早發於外。一線生機。必為群陰所陷。則天地又歸於剝矣。君子體天道之精。用坤德之靜。固守於內。不問其外。以待陽之長。陰之消。此不獨政令為然。而切身修養之道為尤要。閉關者不外瀉。不行者不求通。不省者不遠務。自安閉塞。以育其真。此修己立身之要道至德。而君子所以自成也。夫複雖合時為冬至。而凡在剝極之世。陽微之秋。正氣難存。邪說方盛之際。皆當體複之道。推複之用。返求諸己。誠而弗失。近保其真。育而弗用。雖外多故。而心不灰。時已窮。而德可久。此以人順天之道。不因物而喪其真也。故世道靡常。君子長泰。為其能複也。克己複禮仁之本。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在天為陽。在人為仁。仁道之充。天下同泰。此君子之修。不獨為善其身已也。故觀複之用。先王之政。足以覘君子之行矣。


    初九。不遠複。無隻悔。元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初九爻辭。明複卦之大用。及其吉凶也。複以陽複為用。初九一爻。為全卦生機所托。即全體大用所始。雖在下位。當視為主爻。為其克主持全卦之用也。複在後天。本震之德。震之初九。即複初九。帝出乎震。乃後天八卦之序。道始於複。乃後天六十四卦之序。此義人多未察。複之為用。因帝出之義。致來複之功。即在此初九一爻。誠以全卦五陰一陽。陽動於內。與八卦之震。二陰一陽。陽出於下者正同。八卦震三位。以一陽出於二陰。複則六位。以一陽生於五陰。其艱易又少有別。其行進遲速。衝舉緩急。各有所殊。故以震言為帝出。為其得權也。以複言為道始。為其先時也。得權者王。先時者仙。二者有主客之異。人天之分也。然在震卦。重為二陽。上下分布。其勢得應。故其來虩虩。其力充也。而複則局於五陰。其勢猶孤。故其進以漸。其力有未足也。在初九爻。本震之道。行複之功。固為時宜。不過上有坤厚之積。未驟得乾健之行。其所用舒徐。其所行趦趄。道所當然。數所應爾。此學易者所宜知也。觀於不遠複二語。則可見聖人示教之微意焉。


    不遠者指一陽在下。由坤而出。坤上接艮。艮之一陽。經坤而為震。其道不遠。一也。由後天八卦序位言。震前即艮。艮為終。震為始。終始不斷。一消一息。往者即複。其時不遠。二也。由本爻言。陽在內。而陰在外。複於初者。待於終。其進不遠。三也。由上下卦言。內震外坤。坤靜震動。兩相推蕩。一動輒止。其行不遠。四也。然前二者在於複之先。後二者在於複之後。皆以不遠稱。為其數有所限也。既剝而複。氣自至。此先也。既複未大。氣猶滯。此後也。先者由靜入動。其道自反。後者由通轉凝。其道自貞。貞與反並。乃為不遠之複。合之於德。是謂返身而誠。譬之君子。由逆入順。而能自守其操。不與時消沉。亦不因時蹈厲。則永執厥中。無過不及之害。此所以爻辭稱為無隻悔。而占元吉也。無隻悔者。言初九之道。順時而後動。安居以俟命。既無所求以為益。又無所損以自慊。無損無益。中心泰然。故無隻侮。隻猶求也。又僅也。包不忮不求之義。外無所加。內無所奪。自在自足。乃兔於侮。而得元吉也。元吉乃吉之至。以複初九。得秉乾元。上應天時。下明地利。中協人事。雖在下勿用。竟能以成其大用。此即道之所見也。為於無為。用於勿用。天之所以悠久。道之所以不息也。占元吉者。明其能達天德。而致於至諴也。諴者道之著。返本複始者誠之著。誠即道。道即天。此初九一爻。有孚於乾元者也。而聖人則之。以成內外之德。以全性命之道。以弘仁智之功。此修身之本也。不務外物。故不矢其性。不囿小功。故能大其德。複之初九至矣哉。


    象曰。不遠之複。以修身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而見元吉之占有自來也。初九以複在內。而不外求。自返以善其身。故占元吉。蓋君子之道。必先其身。誠意正心。為修身之本。克己複禮。為修身之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情之欲也。物至知知。好惡生焉。善惡見焉。吉凶辦焉。複之初。靜之動。性之情也。內剛外柔。不忮不求。知之至也。物之格也。好惡有常。善惡有別。性命以正。中和乃致。此修身之道也。而吉凶辦焉。順時善動。明物達道。則不遠以複。無祗尤侮。乃以元吉占也。夫卦內貞外悔。貞則無悔。理之常也。初九返身而誠。剛以克欲。靜以禦動。充實於內。不貪於物。貞之至也。誠之至也。誠則明。明則智。物格知至。身以修矣。此爻所重。端在善複。複於初。則全其天牲。返其本原。此君子修身之道所自仿也。以一陽之剛。伏而自守。養其元氣。深藏宥蜜。以成不息不巳之德。此修身之至也。當剝之餘。陽微善熄。人失其牲。逞於物欲。心昧其知。亂於好惡。故身不保。天下隨之以傾。今複乃逐一自返。以正於天性。保諸乾元。則知至而物恪。意誠而心正。內持於道。外育其德。此身修而家國天下同泰之徵也。故初九一爻。為救亡圖存之道。撥亂反正之功。大經大法。皆基於是。又不獨為一人善其身已也。言內行。則聖人之德。言外功。則王者之道。事必有本。行必有先。複之初九。本也先也。篤行之士。當細釋爻象。弘推辭義。而深造之耳。


    六二。休複。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六二爻辭也。六二居內卦正位。重陰而近初九。陰樂就陽。情喜就下。此爻辭稱為休複也。休者寬舒安息之意。書曰休休其有容。蓋心中樂易。而能寬容其下也。休猶息也。非動非靜。無作無為。是在動中靜。作中息耳。六二雖重陰。以得正位而近陽。心有慕而跡不彰。意有為而身未動。曰休複。以其不反於陽也。凡複六爻。皆不與陽逆。故皆稱複。謂其克成複之道也。休複雖動作未顯。而情誌甚殷。以坤厚載之誠。慕乾行健之德。合而為震。動而不躁。行而時息。此六二之象。合坤震六二之道。而見其用也。人之休者。非惡於動也。旦將以助其動。非止其行也。且將以成其行。譬之勞者。因疲而休。以養其力。非貪逸也。將以竟其勞。故曰休息。乃暫憩之意。息與消反。則休輿止亦殊。明乎此。方能解休之不害複也。休不害複。且將促其成。是以占吉。為其不以重陰困一陽。不以正位遠其下。其德足稱。其道可大。雖次於初九。而能仍以吉占也。


    象曰。休複之吉。以下仁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仁古通人。此仁字與中庸修道以仁。仁字一義。仁人也。而不用人字。頗有深意。言人道在仁。不仁之人非人也。謂之匪人。仁而後能稱人。克已複禮。而後能仁。世以人體不全為不仁。此以人道全為仁。其義正同。爻辭用仁字。足見重在人道無虧之人。在聖人視之。等是人也。故亦作人字講。複六二之下為初九。實複之本體。即人道之所存。仁無不生。陽者生之本。故生之本為仁。如果實之仁是也。果實之生。賴有其仁。人之生。賴有其性。性即仁也。生即仁也。而在天為陽。陽亦仁也。或謂之元。由其質言為元。由其用言為仁。其實一也。而仁必存於中。發於外。亦猶果實之仁耳。複初九一陽在下。乃以仁稱。六二之吉。以下有仁。生機不絕。一也。六二雖休。而善養陽。以下近仁。二也。六二居正位。不自驕逸。而能下仁。三也。此釋辭明指其故耳。若推諸人事。則凡居正位。不自滿。而能下求賢士。以引與同升。則雖已暗懦優遊。仍不失其位。此所以為吉也。占者得此。當細釋下仁之義焉。


    六三:頻複。厲。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六三爻辭也。六三居中。為人爻。陰行陽位。坤加乾次。陰以從陽。而陽自餒。剛不勝柔。而柔自遜。兩者相將。以成其複。是不可久也。然頻複有數義。疑慮未除。強而相就。其跡若數。其誌轉徐。是曰頻。頻猶數也。數斯疏矣。一也。三爻居中。與上為鄰。六四六五。相比相親。其德不舍。而欲進未能。是曰頻。頻即瀕也。瀕近而已矣。二也。六三上應上六。位殊而道同。時異而情類。因陽之誌在複。而比朋莫協。坤震異趣。往來不常。是曰頻。頻猶反複也。反複則進緩而行艱。三也。有此三義。故頻複者。非可求急也。欲罷不能。則有待於厲。厲字與乾九三夕惕若厲同義。以心存憂疑。而事不可止。勢多艱阻。而道有可為。唯有奮勵圖功。砥礪求進。是必盡其內外之力。以期協於遠近之情。故重在厲。好在六三因初九之助。得乾三爻之氣。有乘時自厲之道。而不使複之功。輟於中途。雖往來頻頻。仍不退避敗其事者。實由厲以致之也。凡人之厲。必為當前困難。而誌意堅定。發奮勉力也。故六三以厲而占無咎。言其善自勉耳。或曰厲危也。害也。其義亦通。蓋有危害。而後奮厲。及勉自砥礪也。人無外患。多忽於覆亡之禍。無遠慮。多安於婬佚之樂。此情之所趨。為複道所最禁戒者。故一厲字。實含有至深切之義焉。讀者當參乾九三爻辭之旨。而細味之也。


    象曰。頻複之厲。義無咎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明其無咎由於厲也。舊注多以厲為害。不知厲由自惕。易之稱厲。白乾九三爻始。夕惕若厲。即明示乾惕乃能厲耳。複之六三。以坤承乾。故亦寓惕厲之戒。蓋頻複。非果複也。必待自厲。而誌於複。始成其德。且三爻人道所寄。人以勝天。必以德為本。不厲何由誠德。此無咎之占。實由人力致之。不過天巳予人自厲之機。人苟不自暴棄。未有不能免咎者。故義無咎也。可見天人之合。非僅天命之恃。居易俟命。必有所為。非坐待之也。居易固有數義。而守易道。循易教。亦義中事。聖人以爻為效。效即教之所存。辭雖簡略。實包精義。讀者宜深求之。


    六四。中行獨複。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六四爻辭也。複以震出坤。六四為坤之始爻。與震六三同為中爻。以卦言屬坤土。土為中央。陽在地中行。故曰中行。以爻言為中爻。從下上行。故曰中行。而中行二字。更有微義。中行猶中道也。中庸曰。從容中道。聖人也。與此中行義近。蓋複以雷在地中。陽行陰裏。外柔內剛。體陽用陰。表順而內固。形靜而中貞。其行合於道。故有中行之稱。而在六四者。則以本爻上下相接。內外之交。由裏達表。由體推用。道之所見。德之所明。恰當此爻也。夫成德省。必有美譽。至道者。必有大用。內誠者。形於外。中充者。發於表。此不求自至。不思自成者也。故蘊玉於山。其外生華。藏聖於野。其人有禮。君子不求知。而天下慕之。豪士不求顯。而舉世仰之。何哉道德之自行也。六四當震以交坤。陽伏行陰。其道自遠。其用自明。乃比之中道之聖。而稱為中行也。獨複者。獨字與中庸從容二字相類。言中行者不求於外。自貞者不求於物。自固者不求於人。獨往獨來。而無慊也。故曰獨。蓋六四居五陰之中。不與四爻比。以陰從偶。而中獨奇。如人踽踽涼涼。逕行其誌之象。而陽藏在裏。不違其複乾之心。是以獨複稱。然非謂獨善也。以德之至。不易有朋。非謂獨樂也。以道之大。不易有類。上下皆其侶也。而獨出其眾。遠近皆其助也。而獨拔其萃。此由六四之道。能挈群眾超一切也。


    象曰。中行獨複。以從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中行為道之大用。獨複為道之大本。二者皆歸於道。故曰從道。而中行獨複雲者。尚有最要之義。不獨從道而己。實為成道之原。蓋執中用中。即中行也。慎獨克已。即獨複也。無論內功外行。莫不以此為基。複固道也。而致之則在此四字。大學止至善,中庸誠明。皆由此致之。以卦爻言。複以震出坤。將以誌於乾也。六四丁出坤之際。為至乾之始。猶佛言見性。必自止觀始也。六四以陽入陰。以動向靜。震之剛。而納於坤之順。雷之威。而蘊於地之厚。其內之充實可知。則發為外之光輝亦可想。六四掌握是機。涵育是道。其行之至。實已為德之玄者。吾人修身。要以此為模楷。則物不能誘。心無所欲。道至德凝之期也。爻辭不著吉凶者。道行而超於數也。道自陰陽。陰陽自太極。充複之用。可由乾以返太極。此所以名為獨複也。既返太極。陰陽同泯。故數為獨。而超乎吉凶矣。從字有溯洄從之之意。六四由坤返而從乾。由乾返而從太極也。此義最精。當細玩味之。


    六五。敦複。無悔。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六五爻辭也。複卦有異各卦者。各卦以上下中位為正。五爻為尊。而複則以三四中爻為重。二五兩爻次之。蓋重在以中行也。中行出於天。見於人。故屬中爻。明其以人合天。為複之所貴也。六五雖居尊位。而為陰加於陽。卦屬坤。即坤六五之象。以下與震六二對。其德有殊於坤。而坤為大母。震不忍勝之。是以六五仍多得坤用。坤厚載物。敦者厚也。坤體為土。敦者土也。陽在內而陰育之。故曰敦複。由其義言。厚德廣育。土性宜生。六五雖在上位。誌卻就下也。仁厚之念。好生之心。天所予也。坤能順承之。雖陰而不為害。柔而不為損。此敦複之所以無悔也。外卦多悔。以自用也。今六五返求諸內。故免於悔。君子克已複禮之道也。坤雖純陰。而為眾生之母。則其德之厚也。情之篤也。厚則利生。篤則貞守。利與貞備。是以無悔。蓋不外慕。而專於中。足以推中行之道。而發為大生之功也。且敦者厚重不易改變之德行也。專一不為他求之誌念也。其貞尤著。是以女子之節。行丈夫之事。而能善其終始也。複為陽複。得坤以育之。至六五。其德厚矣。其情至矣。此無悔者。不獨震之遂其生。而坤亦克達其用矣。乾道本賴坤成。故坤之所求。皆乾之所誌。陰以育陽。正如母子養子。尚何悔乎。


    象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考者自審其所成也。以六五雖本廣厚之德。生成之心。其誌已堅。其行巳果。則必有成可考。有功可察。而六五誌在內。不求諸外。故曰中以自考。言雖有功不求人知。有成不求名達也。夫六五陽在內。複道在中。心之所存。情之所寄。皆在於育其陽。以紹乎乾。是以念念不忘。克己複禮。去私保性。以成其敦複之功。遂其來複之道。此中心所藏。時時返省。而日引其所至也。譬諸苦行篤修之士。唯恐私欲之張。德性之失。省察不輟。期待至勤。則其德必日昭。道必日大。此敦複無悔。由其誌以致其功也。考而曰自。乃自修成行之本。若待諸外。將為名誤。而損其身矣。人雖不閑。我蝃emailprotected]


    。功成有期。我無厭也。自信既篤。自省既嚴。則敦複無悔之道也。實即返求於己耳。考作考察講。而坤之誌。欲成乾之道。坤母乾父震男。坤之意。實將成震返乾之功。亦即成子繼考之業(考字之義己詳蠱卦)。倦倦不舍。日望其成。此六五之於複。在諸陰爻之上矣。諸爻皆願育陽。而六五為之主。故以敦複稱。明其所厚者至矣。


    上六。迷複。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


    孔子《宣聖講義》


    此複上六爻辭及其吉凶也。物窮則變。數極則反。理之常也。複卦皆亨。至上六其用已極。與前五爻大異。又上六坤道之盡。陰不克以育陽。而其德相違。剛柔不相拹。而其位已孤。故兩相爭。而有災眚之凶。坤卦辭先迷後得。以能順承也。今上六不複承順。遂迷而弗得迷者。失路也。窮無可往。有失路之象。而陽不得養。雖誌於乾。而所距尚遙。故曰迷複。震動於下。而重陰以困之。剛長於中。而優柔以悖之。是以占凶。然上六其勢已極。其時已迫。天不相佑。則地道無成。下不相輔。則上位莫保。雖不兔於行師。以爭其勢。而終有大敗。危其國君。此明上下不和。內外不協之害也。所損既大。興複綦難。曰十年不克征。明其災眚之至。禍敗之餘。民力已窮。生息不易也。時勢所迫。天人相違。處於必爭。而用行師。因於失助。而致大敗。天災人禍。乃危其國君。傷其元氣。此上六之占。反乎亨之道也。六五之敦。敦得亨之用。上六則與之反。故吉凶大殊。聖人垂教。其意深矣。


    且複卦為天地生機所見。人事德業所著。傳曰複德之本也。又曰複以自知。可知複之為道。關係治亂興亡者甚大。非他卦可擬者也。五陰一陽。陽在下者。有師與謙。皆與複相類。唯爻位不同。德畧異耳。在師卦象。以陽德主內中位。其用可大。故有丈人之稱。在謙卦象。陽上中爻。持人道。而合乎陽三陰四之例。其德足稱。故有君子之目。而複則以一陽居下。作生之始。明道之原。其氣內潛。其誌悠遠。故與仁人之德業同象。然三卦皆以坤在上。厚載能藏。博大能任。道通天地。物協陰陽。用濟剛柔。此三卦之占有相類也。複之上六。以位高數窮。反而為凶。正當坤之先迷。而不克於震之躁動。由互卦上反為初。則成師卦。故有行帥之占。而師行無濟。躁進而迷途。其終乃大敗。以道窮位危。天心不協。災眚見於內。兵禍遭於外。則莫非上屍其咎也。故曰以其國君凶。國君政之主也。所居非位。所行非時。所為非道。而下不為共協之助。外無有禮讓之朋。坤用已窮。師行而不能以謙自處。災害並至。野見玄黃之血。上下相違。民無休養之時。浸至十年不克征。其凶亦可懼矣。天時不予。人事當內省。下位不和。在上當自責。此君子趨避有道。而在仁者克已之餘。尤宜以求諸已為亟。易教示象。先述其害。而警之以求免。故於上六明著災敗。再以凶言。可見其用意之深切也。當此者尚其傎思而熟籌之耳。


    象曰。迷複之凶。反君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上六之凶。非謂一切。而專指在上者。為其反乎君道也。蓋上六有位而不得其時。當尊而不善其事。有如乾上九亢龍之象。且以陰居上位。優柔躁亂。迷惘嗔恨。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有君之位。而無其德。居上之崇。而不能下。故日反君道也。陰窮變陽。柔盡變剛。自失其所長。而冀幸於不測。是以有迷複之喻也。複全卦大用。實以陰能育陽。柔能助剛。使陽得日長。剛得曰伸。以達成乾之誌以佐生息之功。此複為天地道之所存。人物生之所托也。今上六乃反是義。陰希變陽。則不複育陽。柔貪變剛。則不複助剛。原處相成之地。反為相害之時。此與前五爻吉凶各殊矣。上六與六五近。而陰陽兩乖。與六三應。而上下兩失。此所以名反也。且求而未得。貪而未至。徒營營於事物之勞。役役於爭訟之累。有同迷夢倘怳。不克自知。而乖德本。比所以獨凶也。複道已違。克已不終。則為害者不外於妄念之誘惑。妄與複逆。複之窮。則妄心生。故周易於複之後。繼以無妄也。此意至深。學者應細思之。蓋能無妄。則仍複矣。克已複禮之謂也。妄之所生。何非一已所致。既克已。自無妄。無妄自複。上下卦原一義。後人多未省耳。


    《宗主附注》


    複卦前五爻皆吉。唯上六凶。以道窮也。然上六之凶。非複之過。複始終以乾為誌。以成泰為功。則由複而臨而泰。其陽日長。其道愈亨。保至有上六之凶哉。而爻辭以凶占者。非謂複也。謂用複之人也。吉凶發於事。見於人。人事不得順天。而所行違道。則吉凶相反。蓋以位上下辨之也。複之亨。利於下。凶於上。安於內。危於外。陽雖長。而不出地上。乃成其用。一旦失藏。必遭毀敗。其氣早泄。其德不完。則凶危之至。不待卜己見。故處上六之位。最易迷惘之時。無厚載之可保。有野戰之可憂。則其自全之道。不複如前五爻之固。而其自奮之氣。有類於剝之情。蓋悻悻不甘降辱。而茫茫無所依歸。此迷複之凶。實由時位之所致也。學者宜詳察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經證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易經證釋最新章節